杨氏源流(五)----------旷世精英(2)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佚名


杨秉

杨秉(公元92-165),杨震之中子,字叔节,从小就继承了父亲业绩,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既通晓《今文尚书》,又通晓术数之学-《京氏易传》,还深钻细研《书经》、《左传》,熟知历史,常年隐居乡间教书育人,四方学者慕名而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材。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被朝廷主管工程建设的司空征召出仕,被拜为侍御史,接连出任豫州、荆州、徐州、充州刺史,后又调任为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地方长官。

杨秉为官清正廉洁,就是在他生活十分困苦的情况下,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为钱财所动,不接受友人馈赠。有两件事十分感人。一是杨秉自当上刺史后,朝廷给其傣禄二千石,但杨秉总是坚持自己在任上干多少天,就领多少天的律禄,多余的钱财一概不人私门,全部归公,这与当时官场贪污受贿盛行之风,形成了显明的对照,其廉洁的品德,人人称道。二是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杨秉在任九卿之一的太常时,白马县令李云因在皇帝面前讽谏时政被治罪,杨秉认为此事处理不公,就为李云据理力争,陈述己见,认为讽谏是正义行为,应当无罪。结果却惹怒了汉桓帝,被免去了太常,又遣归故里。《谢承书》记载说,杨秉被免官归故里后,生活雅素清俭,十分贫寒,常常是两天只能吃一天的饭食。任城县孝廉景虑是杨门故友,当他得知杨秉生活贫困的消息后,就送去一百多万钱进行接济。杨秉见景虑馈赠钱币,就闭门不纳,坚决拒绝,分文不受。其清廉高洁,难能可贵。

杨秉为人正直,公正无私,身居要职不避权势,敢于直谏,连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其无私无畏的精神,深受世人敬仰。

桓帝即位(公元147)后,杨秉因精通《尚书》被征人朝廷担任皇帝的侍讲,官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又升迁为侍中、尚书。当时,桓帝常常化装成普通百姓悄悄出宫游乐,还多次私下到京城行政长官河南尹梁溉的府第取乐。有一次外出,恰逢那天刮大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夭昏地暗,不见日光,桓帝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杨秉便因此事给桓帝上书说:"臣听说,吉祥的瑞气,因品德高尚而产生,灾难祸患,常因做不该做的事而降临,《左传》上说:'世间的祸福本来是没有定数的,都是因人的行为召致而来的。'上天不会说话,但上天总是以灾异之象来表达天的意旨,告诫人君注意自己的言行。所以孔子说,迅雷烈风必主世间有大变动。《诗经》中说:'敬畏上天的威严,不敢随意行动'.帝王是人间最高的君主,出入应该有严格的规定,外出时,必须有侍卫跟随,以便畅通无阻,确保安全;居住时要先派人检查清扫宫室,保证安全清洁;如果不是祭祀天地神灵一类的重大事情,就不能动用车马变旗。所以《诗经》上有'自郊祭之地来到王宫',《易经》上有'王到太庙中拜祭祖先神灵,以致孝享之意'这样的话。诸侯到臣下家中游玩,《春秋》上就有禁诫的先例,况且陛下身着先王礼服私自外出尽情游乐,使尊卑之间的界限混淆,使与不同身份地位相适应的等级威仪失去次序,让侍卫守着空宫,将皇帝印玺交付给女妾保管,假若遇上什么意外情况,像任宣的儿子任章,因其父坐谋反罪被杀心怀不满化装潜伏行刺皇帝的事发生,将对不住先帝,自己后悔也来不及。臣累世深受皇恩,任喉舌之官,专司上谏下达纳言之职,又以浅薄的学识,给陛下讲经,蒙陛下特别关爱赏识,如同被日月照耀一般,与陛下对臣的深厚恩情相比,臣的性命无足轻重,如果按道义需要臣死,臣将赴汤蹈火,义无返顾。在此略陈我的微薄见识,请陛下深思。"桓帝看罢奏章,拒不采纳良言,于是杨秉即以身体有病为由,请求辞去所任职务。桓帝准辞,就让他出任右扶风。太尉黄琼认为杨秉是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正直无私的好官,于是上书桓帝,说杨秉是给皇帝讲学的人,在朝廷影响很大,不宜外调,于是桓帝又将杨秉留在朝廷,让其担任顾问应对的光禄大夫之职。这时,大将军梁冀揽权专政,杨秉就以有病为由不再出来理事。六年以后,梁冀被朝廷诛杀,桓帝才拜杨秉为太仆,后又改任为太常。

延熹三年,杨秉为李云直谏之事进行辩护被免去官职,回归乡里。冬天又被朝廷征拜为京城洛阳的行政长官-河南尹。在此之前,出入宫廷侍从皇帝的中常侍单超之弟单匡为济阴太守,因贪污受贿被充州刺史第五种立案审查,单匡见第五种追查很严很紧,害怕自己的恶迹败露,就出钱收买了一个叫任方的刺客去暗杀具体主管调查此案的充州太守从事卫羽,结果被卫羽发现,刺杀未遂,将任方逮捕,关人洛阳监狱。单匡害怕新上任的河南尹杨秉严究此事,便以不正当手段,密命任方等人越狱逃走,将监狱管理不严的罪责转嫁到杨秉头上。尚书为此召来杨秉指责盘问,杨秉回答说:"《春秋》这本书上记载有不诛杀黎比,鲁国就多盗贼的事。任方等人无法无天,其主使者其实是济阴太守单匡。让人刺杀严格执法的国家官员,陷害奉公无私的朝廷忠臣,然后又策划指使任方越狱逃跑,宽纵罪犯,所有这些,都是单匡一手导演的。单匡实属犯罪元凶,不处置他,终将成为国家的祸患。乞请朝廷批准我用囚车抓捕单匡,深追此事,相信任方等逃犯藏匿的踪迹,肯定马上就能知道。"但是,朝廷并不采纳杨秉的意见,竟以管理不严造成任方越狱逃跑之罪免去杨秉职务,还罚他到左校令下做苦工。后来因天气久旱不雨,朝廷大赦天下,才被释放解脱。恰好这时发生了日食,太山太守皇甫规等人联名上书为杨秉辩白,说他忠正清廉,不应该长期压制不用。于是桓帝就下诏派公车重新征召杨秉和隐士韦著人朝做官,但二人都以身体有病为名,拒绝征召。主管官员因此在皇帝面前弹劫杨秉、韦著对朝廷大为不敬,要求将他二人交有关方面治罪。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当即为二人辩白,说:"杨秉身为儒学侍讲,平时为人谦虚谨慎,韦著隐居行义,以退让为节操,朝廷征召,他俩都没有来,确实辜负了陛下思贤若渴的厚望,然而这种谦虚退让,也足以令时下流行的以不正当手段千方百计地谋取高官厚禄的社会风气得到抑制。再说,贤明君主主政之世,必然会有不愿受招聘的高人隐士,圣明的君主若想扩大培养人才,就必须以更加优厚的礼仪对待他,现在应告知当地官署,让他们详细地向杨、韦二人说明朝廷的恩惠和用意,若二人知道后还不奉诏,那时再治他俩的罪也迟。"桓帝于是再下诏书征聘,杨秉才应诏人朝,被拜为太常。

延熹五年(公年162)冬夭,杨秉取代刘矩为太尉。这时宦官受宠,势力正盛,他们大肆保举自己的亲信和子弟为官。

这些被保举的人布满天下,竟相贪污受贿,骄奢淫逸,朝廷内外、上上下下怨声载道。杨秉与司空周景为此上书言道:"当今内外官吏,多数用非其人,近来朝廷所征聘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特别征召的,这些人无才无德,以致社会盗窃之风横行不止,百姓怨责之声不绝于耳。先帝旧典规定,朝廷内侍之臣的子弟,不能居于主要执政的官位。而今却是他们的亲属宾朋遍布各级衙署,有的年龄很轻,才学平庸,竟然把持朝廷要害部门,使得上上下下埋怨朝廷,四方之士为国担忧,社会长期不得安宁。根据这种情况,应当遵照旧有典制,坚决罢免那些贪婪残暴的小人,以平息社会舆论。请陛下下诏于司隶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门五营校尉、北军中侯等衙署,各自考核一下属下各官,有哪些需要罢免的,将情况报上来,太尉、司徒、司空三府访查,有遗漏的,也一并补报。"桓帝采纳了杨秉、周景的建议,于是,杨秉将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瑷、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五十多人的情况上奏桓帝。经桓帝同意,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免职,天下无不为之肃然敬服。

当时还有一个不正常的情况,就是郡国载录人事户口、赋税的簿籍官吏,大多数都留下来拜为郎官。于是杨秉上奏说:三署现有郎官已多达七百余人,国库钱财空虚,白食朝廷棒禄的人太多。而那些心怀不良的郡国守相,都想以自己统治的地方为势力范围,循私舞弊,大发其财。因此应当杜绝随意拜官的不正当做法,以堵塞以权谋私的途径和漏洞。桓帝觉得杨秉的建议很好,予以采纳。直到桓帝去世,郡国计吏中再也没有被留拜为郎官的,既整治了吏制,又为国家节省了开支。

延熹七年(公元164),桓帝南巡皇家陵园,特别下诏要杨秉随驾出巡。南阳太守张彪,在桓帝未称帝前,曾对桓帝有恩,这次他以皇帝车驾将到作为理由,借机加大赋税征收额度,并将其中大部分中饱私囊。杨秉得知后,下书批评有权管辖南阳太守的荆州刺史,要荆州刺史严肃查处此案,并将查处情况上报中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衙署知道,使张彪不敢再借势胡作非为。桓帝巡游到南阳后,皇帝近臣大多数都收受贿赂,为行贿者在皇帝前说情要官,桓帝为此多次下诏书封官拜爵。面对这种情况,杨秉又毅然再次上书皇帝,指陈弊端。他说:"臣听说先代英明的君王建立国家,都是参照天象运行规律,按照天下百姓的需要和治国要领建立官制的,像太微星集聚群星,按此象设立郎官之位,让他们在宫内保卫皇帝安全,在朝外管理领导老百姓。皋陶告诫虞舜,最重要的事就是知人善任,不能乱封胡拜。近来陛下沿途不断封拜官爵,恩惠不是施给才德兼备的君子,而是施到小人奴才头上,使爵位靠金钱贿买而得,社会风气由此变坏,所以广大群众街谈巷议,都说这样封官拜爵的话,贤德的君子就,会远离皇上而不愿出仕做官,良好的社会风气就会被玷污、这些都是天下百姓所不愿看到的。请求皇上割舍掉那些所谓的仁慈施恩的欲望,断绝那些贪欲之徒谋求买官的途径。"于是桓帝就停止了再下诏封官拜爵的举动。

杨秉为官,敢于同一切坏现象作斗争,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当时,在皇帝身边侍奉的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侯参为益州刺史,经常贪污受贿,横行一方。第二年,杨秉上书弹劫侯参所犯罪行,侯参被囚车押送到廷尉衙署受审,因罪行很重,侯参十分害怕,于是在半路自杀而死。杨秉因此上奏侯览和中常侍具瑗说:"臣考察国朝典章旧制,宦官之类的小吏,本来只能在宫中做些杂活,司昏守夜。如今,皇上过分宠爱他们,让他们执掌政权,对那些阿谀奉迎之辈,他们总是假公济私,千方百计予以保举,以酬谢这些人对自己的私恩;而对那些不称他们心意的正直公正的人,则千方百计寻事诬陷造摇中伤,大肆行其淫威。他们的生活仿效王公贵族,极其奢华,他们家产万贯,敢与国家比富裕,他们的饮食极尽精奖,他们的仆妾都穿绸缎,即就是春秋时代的季氏专政鲁国,稚侯搜权寮国,也不过如此而已。据调查,中常侍侯览之弟侯参,本是贪残元恶,自取灭亡,侯览看到其弟罪重,必然会怀疑自己将受到牵连猜忌,臣愚以为陛下不宜再亲近他们了。过去齐璐公剁掉邵歇之父的双脚,夺阎职之妻为己妾,却又让这两个人为他赶车,以至璐公被这二人杀死,将尸体藏于竹林之中。《春秋》记载此事,是陛下最摇要防备的事。过去齐国有个奸岳的小人郑詹逃到了鲁国,造成鲁国发生政乱,而在尧帝时,"四凶"被放逐,就大得人心,天下敬服。由此不难看出,那些奸侯的小人是不能亲近的。侯览应赶快罢免,如《诗经》中说的那样扔出去喂豺狼虎豹。对这样的人,就不能仁慈宽怒,请圣上免去他的官职,将其遣回本郡。"此书上奏后,尚书把杨秉的属下椽吏召来间道:"杨秉是外朝之官,却弹幼内廷近臣,经典和汉朝旧制有这样的先例吗?"杨秉属下回答说:"《春秋》上记载赵鞅用晋阳的军队驱逐国王身边的坏人荀寅、士吉射,使他们不能施展奸计。(左传)上有'铲除国君身边的坏人,要尽全力去办'这样的话。先朝邓通为汉文帝的宠臣,任太中大夫,永相申屠嘉上朝奏事,邓通立在文帝身边,面有傲慢懈怠之色,申屠嘉回府以后,召邓通来家,坐着责骂他:'你这个小人,在殿上竟敢放肆无礼,有大不敬之罪,以律当斩。'吓得邓通跪倒在地叩头出血。后来文帝知道了,派人持节召来邓通向承相道谦,文帝说:'这是我的一个小臣,请你放了他算了。'汉朝一贯的规则是三公之职,什么都能管。"尚书一听,道理深刻,有理有据,无法再行责备。桓帝不得已免去了侯览官职,削掉了具瑗封地。以后每当朝廷有过错时,杨秉总是尽忠规谏,他的意见和建议,绝大多数都被皇帝采纳了。

杨秉生性不会饮酒,又很早死去了夫人,从此以后也不再续娶,周围的人都称他为"淳白"之人。他曾经很自信的说:"我有三不惑,就是酒、色、财三样事。

延熹八年(公元165),杨秉去世,终年七十四岁,桓帝赐他陪葬自己陵墓旁。

杨赐

杨赐(?-185),杨秉之子,杨震之孙,字伯献,从小就继承了家庭的传统教育,专心致志学习经学,知识渊博,见识过人。长期以来隐居在民间,立志教育,教书育人,从不与官场人士交往。后来大将军梁冀征聘他到其慕府作官,他觉得此事非其所爱,心里很不愉快。于是梁冀就让他出任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县令,他因身体有病,未能上任。后来朝廷派公车以较高的礼仪征聘他人朝做官,都被他拒绝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连续多次征召他出仕做官,也被他一一谢绝。其后以司空的高官就职,又加封侍中、越骑校尉,出人在皇帝身边。

建宁初年(公元168-169),灵帝将要人学读书,下诏要太傅、三公选择一个既精通桓荣、桓郁父子所著的《尚书章句》,又威望很高名声很大的人给灵帝讲学。三公经过认真考察挑选,共同推荐杨赐任此职。于是杨赐就以侍讲的身份在光华殿中给灵帝讲学。后来升任为九卿之一的少府和掌领宿卫侍从的光禄勋。

熹平元年(公元172),皇帝御座上出现了一条青蛇,于是灵帝就间杨赐,怎么解释这个现象?是吉是凶?为了防止泄漏,杨赐就用密封秘奏的形式上书说:"臣听说,平和之气带来吉祥,乖戾之气招致灾祸。吉祥的征兆会使寿、福康宁枚好德、考终命等五福降临,乖决的征兆就有凶短折、疾病、忧患、贫困、恶运、衰弱等六种凶险伴随。但是,善美是不会无故而来,灾祸也不会无端发生,当皇帝心有所思,意有所想,即便没有在外表上表现出来,而天上的五星也会因之发生位移,世间的阴阳也会因此发生变化。由此看来,天象和人事是非常相符合的。《尚书》上说:上天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必须通过君王之手去实现,就是明证。朝廷大纲大纪不树立起来,就会有蛇、龙等妖孽显现。《诗经》上说:思梦虺、思梦蛇是女人的象征。所以《春秋》上记载,有两条蛇在郑国的城门外相互搏斗,门内边的蛇被门外边的蛇咬死了,后来郑昭公果然被杀,恐怕他也是因女子之祸而死亡的。周康王因好女色而贪睡迟起不临早朝,就有人以古代君王的后妃鸡鸣佩玉离开君王寝室,让君王上朝处理国事的故事作《关雄》诗为康王惋惜。况且后宫女妾得宠弄权,必然会引起奸俊小人猖撅,奸佞小人的横行,必然会导致贿赂之风盛行。所以商汤以这些事自励自诫,终于感动上天,大早之时求得甘霖,、使旱灾得以解除,农业获得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请陛下常想治国之道,把宫内宫外的事情区别开来,妥善处置,遵照先帝制定的老规矩,以礼对待宫妃,才能享受到皇天赐给你的福祉。只要陛下不让后宫宠妃的党羽像皇甫卿士一类的奸俊小人得到权势,割掉对妖艳妻妾的过分宠爱之情,那么蛇变之灾就会消失,祥瑞之气立即就会到来。昔日殷王大戊和宋景公都遇到过同类事情,都因及时修德养性,而顺利地消除了灾异之兆,这就是最好的明证。

熹平二年(公元173),杨赐继唐珍之后任司空之职,因灾害和自然的异常变化,被免去了职务。后来又任命为光禄大夫,级别相当于中二千石。熹平五年(公元176),代袁隗任司徒,当时朝廷封爵授官,大多不按职务次序进行,而灵帝又喜好私下外出,到宫外园林游乐,于是杨赐又一次上书说:"臣听说天生众民,众民不能自己管理自己,需要树立个君王来领导和管理民众,因此,唐尧、虞舜在位时,兢兢业业,勤政为民,周文王从早晨到日过午都在朝理事。贤能英明的皇帝在位,三年对百官的政绩考核一次,以便观察他们的德行、能力和成就,决定他们的升降奖罚。而现在朝廷选用人才,无论有德还是无德,只要有权势和地位,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接连升迁;而那些严于律己、正直无私、踏实勤劳、不会投机钻营的贤德之人,则年复一年,官位照旧,得不到提拔和重用,以致造成勤劳和懒惰一个样,好人和坏人一个样。《诗经。小雅》中有一篇叫《北山》,就记载了一个讽刺周幽王役使不均,使给他拼命干事的人连自己的父母也养活不了的事,让历代君王作为镜鉴,吸取教益。臣还听说陛下多次化装成平民百姓外出'游览山水园林,观看鹰犬搏斗,极尽游乐之欢,朝廷政事日益荒废,社会风气衰落不堪。陛下不顾惜汉高祖、光武帝二位先祖辛勤闯下的江山,不追念敬慕文帝太宗、武帝世宗、宣帝中宗、明帝显宗、章帝肃宗等五位先祖的英雄事迹,却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这种树立一根弯曲的标杆却想得到笔直的影子、倒退着行走还想赶上和超过前边人的做法,难道不是背道而驰,根本办不到吗。陛下应当抛弃傲漫懒散的习气,牢牢记住当官者的重要作用,断绝随意封官拜爵滥施恩惠的做法,慎重有序地对待后宫殡妃,只有这样,才能不使面貌最丑而有才有德的女子为国家的缺点错误而叹息,不使远近官员有怨恨之声。臣受陛下的恩惠特别深重,又担任师傅劝讲之职,不敢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臣子,为求自保,只讲成绩,不讲错误,谨将此手书秘密呈送陛下。

后来杨赐因辟举了一批反对宦官专权的有识之士人朝做官一事,被免去官职。接着又被封拜为光禄大夫。光和元年(公元178),有虹霓白天出现在九龙门内的嘉德殿前,灵帝对此十分忌讳,就派人请杨赐和仪朗蔡琶等人从皇宫金商门进人崇德署,让中常侍曹节、王甫二人询问虹霓降临皇宫,是祸是福?杨赐仰天长叹,对曹节、王甫说:"我每次读汉书《张禹传》,没有不痛恨叹息的。张禹身为汉成帝的垂相,曾为帝师,深受成帝优宠,而他既不能蝎尽全力效忠皇帝,尽人臣之情,直言进谏朝政要事,还乞求成帝把他远在张掖做太守的女婿萧咸调到离他很近的弘农郡做太守,并乞求皇上将其小儿子封为黄门郎、给事中。同朝为官的朱游在成帝跟前说:'他愿意得到尚方斩马剑,将佞臣张禹的头斩下来'.我认为朱游的做法是对的。我以很微薄的学识,得以充任帝师的末尾,世世代代受到皇帝重用,没有报效朝廷的机会,今日既然被陛下问以要事,只好直言上奏,死而后已。"于是上书给皇帝回答说:"臣从经书和史略上看到,有时神灵显现,预示着吉祥,有时则预示着灾祸。国家政治清明、政通人和,那么神灵就下降以观察其德政;如果奸邪横行,朝政昏暗,那么神灵就下降以视其祸殃。如今,嘉德殿前出现虹冤,都是奸邪所招来的,是不正常的象征,也即诗人们所说的缀栋,就是人君淫逸之征。《易经中孚经》中说:'虹霓这东西,是阴邪的东西,本来无德,只是以其美丽的颜色接近于阳光'.而今皇宫内受宠爱的小人太多,外用的臣子中奸债之辈不少,致使朝野一片怨声,议论纷纷。所以上天多次降下灾异景象,前后叮呼告诫陛下要引起高度警觉。现在上天又一次让虹霓出现在陛下的殿前,可以说是祸乱已成,即将发生。根据《春秋诫》上说的,'天投虹霓,天下怨愤,国家就要动乱了。'从前纬书上也曾预言汉朝祚数四百年,算来从高祖开业至今已经四百年期满。昔日虹霓横贯牛山,管仲上谏劝齐桓公勿近女色,以防失权。《易经》上说:'上天降下异象,预示着吉凶之事。英明的皇帝应当顺天意行事。'如今妾妃宦官一帮小人共同执掌朝廷大权,欺下瞒上,颠倒黑白,还在鸿都门下所设的国学里招来不少无才无德的小人,作诗写赋,以无用的雕虫小技受宠于一时,他们如同古时的'四凶'中灌兜与共工一样,互相吹捧,在很短的时间里,个个都能被提拔高升。他们乐于做皇帝的近臣,讨皇帝的欢喜,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郗俭、梁鹄都是以阿谀奉承的本领、巧言花语的心术各自得到了丰厚的爵位和皇帝的特别宠爱及优待,从而使那些有才有德的缙绅屈居于下层不得出仕参政,这些缙绅天天口诵尧舜等英明皇帝的教诲,按照先贤的教导身体力行,修身养性,但却被抛弃在无人知道的山野之地,皇恩施加不到他们身上,这如同鞋子和帽子互换了一个位置,高山和深谷互换了一个地方。如果随着奸佞小人的坏心意,顺着无耻之徒的私欲,不思虑《板》、《荡》等诗书上提醒要多想老百姓、防止奸佞小人作祟的告诫,那么国家就到了莫有比这更危险的时候了。幸亏上天把这种危急之情以天象异常化的形式告诫给了我们,提出了警示。《周书》上说:'天子看见了怪异现象,就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对人民施行了德政;诸侯看见了怪异现象,就要尽职尽责整治朝政,完善制度;卿大夫看见了怪异现象,就要检查自己是否格尽职守,勤政为民;老百姓看见了怪异现象就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是否符合道德法则。'请陛下慎重对待先贤圣人的告诫,寻找改变乱政、消除灾祸的途径,贬斥和远离那些奸佞之徒,迅速征召有才有识有德有能的鹤鸣之士人朝做官。内部亲近重用像《诗经。大雅》上说的张仲那样的有德之臣,外部重用如《诗经。小雅》上说的为国竭忠尽智的山甫一类大臣,杜绝违反礼仪规定,随意下诏乱封官滥拜爵的做法,、抑止不负责任的随意游乐,留心治理朝政,千万不敢麻痹大意,懈怠从事。希望上天能被陛下的诚心所感动,还回失去的权威和人心,使各种祸患能够消除停止,不再发生。老臣我愧受师傅之任,长期蒙受陛下的恩惠,那里敢只顾怜惜自己的暮年残躯,而不尽勤谨忠诚的缕缕之心呢。"此书上奏后,严重触怒了曹节等人。蔡琶因这次直率上书而获罪,被流放到朔州。杨赐因有帝师的恩情,得以免受处分。

当年冬天,灵帝在太学举行视学仪式,把杨踢引荐为德高望重的"三老',、又封拜为少府、光禄勋,继刘邻之后担任司徒之职。灵帝想建造毕圭灵琨苑,杨赐听到后,再一次上书说:"我私下听说近日朝廷使者不停外出,规划丈量城南民田,想在那里建造苑囿。过去先主建造苑囿,设计的面积只让能行'三驱'之礼就行了,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够自由出人,共同游乐。先帝定下的制度,'左边开很大的池子,右边栽上林木、既不奢侈浪费土地,又很节俭、得体索适用,很符合礼仪的要求。如今大量划拨城郊之地建造苑囿,既使肥沃富饶的土地遭到了破坏,也使农民失去了谋生的手段,把那里的百姓驱赶走,在这里修建供皇家游乐的珍禽异兽园,这恐怕不合乎《尚书》中说的'保养人民要像保养婴儿一样'的要求吧。现在城外的苑囿,已有五、六处,完全可以满足陛下顺情适意的游乐和四时狩猎之用。真诚希望陛下能像夏禹祟节俭、穿普通民众的衣服,住很低矮的房子一样,像太宗皇帝勤俭治国、不让修露台一样,停止修建苑囿,以便安慰广大百姓。'书上奏以后,灵帝想采纳杨赐的建议,停止修建苑囿,使问侍中任芝、中常侍乐松,让他俩讲点意见。于是乐松等说:。"过去周文王的苑囿,有方圆百里之广,老百姓都认为小,而齐宣王的苑囿只有方圆五里,但老百姓都觉得大,其原因是周文王的百里之苑,是让天下所有的人随便出人,共同享用的,所以老百姓认为小;而齐宣王的五里苑囿了只供皇家少数人享用,不准百姓进人,所以百姓们都认为大。如今陛下也可以与百姓共同享用这个苑囿、就无害于国政了。"灵帝听了,十分高兴,就下诏动工修建。

光和四年(公元181),杨赐因病被免官。没过多久,又被灵帝拜为太常奋灵帝十分喜爱他,下诏赐给他御府制造的衣服一套,包括帽子、头巾、系印纽他系椒直到玉壶革带、金错钩佩等。

光和五年(公元182)冬,杨踢被拜为太尉。中平元年(公元184),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发动起义,杨赐被朝廷召去参加会议,共同研究征破方案。他因急切进谏,言辞激烈违忤了皇帝的意旨,便以'寇贼'发生为理由,将其免官。

当初、黄巾军首领张角等制定和宣扬了一套与封建礼教相对抗的所谓"旁门左道",自称圣贤,很有号召力,深得百姓的拥护,不管男女老少都去投奔到张角帐下。杨赐当时任司空之职,他就把自己的属下刘陶叫来,告诉他说:"张角等人得到朝廷的赦免仍不知罪悔过而继续与朝廷作对,势力越来越大。如今如果下令让州郡官兵前去讨伐他们,恐怕会造成更大的骚乱,加速其成为更严重的祸患。不如敕令各州刺史、二千石官员分别做起义军将士的工作,分化瓦解他们的力量,把这些人护送回各自的州郡,从力量上削弱和孤立其党羽,然后再将其首领杀掉,这样做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解决问题,安定天下。你以为这个办法如何?"刘陶回答说:"这就是《孙子兵法》中说的不用打仗就可以收服人的办法,是庙算取胜的好办法呀。"于是杨赐就给皇帝上书谈了自己对张角起义一事的处置办法。谁知恰在此时,杨赐因此事切谏违件皇帝意旨被免官,所以这份秦章就留在禁中,未被皇帝批阅。后来灵帝搬迁到尚书省翻阅文书档案时,发现了杨赐的这份秦章和杨赐以前担任侍讲时的讲稿和注释,才受到感动和醒悟,方下诏书封杨赐为临晋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当初,杨赐与太尉刘宽、司空张济同时担任皇帝的侍讲,所以杨赐认为不该单独封赏他一人,就上书皇上要求将给自己的封赏一分为三,与刘宽、张济共同分享。灵帝非常钦佩杨赐的品德,表彰他高风亮节,再次下语加封了刘宽和张济的儿子,并拜杨赐为尚书令,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几天后,皇帝又让他出任掌管刑狱的廷尉之职,杨赐自己认为,他家世世代代都不是通晓法律的人家,就说道:"《尚书》中说:伯吏用礼仪教化人民,用刑法治理国家;夏禹治水获得成功,并为山川命名;视教育人民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获得了丰收,三人都成就了各自的功业,其原因是他们所做的事都是为百姓谋利益的。皋陶当时也是有名望的贤臣,主管刑法,但《尚书》中却不提他的名字,可见古人以掌管刑法为耻啊。"于是杨赐坚决推辞,不接受廷尉之职,最后以特进衔就位。

中平二年(公元185)九月,杨赐又继张温之后任司空,当月就逝世了。皇帝非常悲痛,穿着素服为他致哀,三日不上朝理事,追念他的功德,并赠送皇家制造的棺掉衣被,赐钱三百万、布五百匹。记载皇帝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策书上记载着灵帝的一段话,灵帝说:"已去世的司空临晋侯杨赐,出生于华岳,九种美德样样皆备,三世宰相,忠诚辅国。肤当初认识他,听他传授治国方略和当皇帝如何修德于帷惺之中,使联一步步提高、成功,终于登上了大道,他的师范之功,朝廷内外人人皆知,就是对后来的庶官杂务,他也是勤劳备止。

他七次出任卿校职务,以特殊的功勋封为特进,五次担任三公重任,努力消除祸患,安国定策,虽然受到朝廷的各种封赏,但仍不能酬报得了他的卓著功勋。杨赐这样德才兼备的哲人死了,肤今后遇到重大事情该去问谁呀。肤十分害怕啊!对杨赐治丧的等次,要设特殊的等级,所有与治丧有关的事物和丧服,都要与这个等次相适应。如今联派遣中郎将郭仪拿上联的节令追认杨踢为特进,赠给司马骤骑将军印缓一枚。"等到埋葬杨赐的时候,灵帝又派遣御史持节代表自己去送葬。丧仪用兰亭令史十人,并调发御林军轻车武士在灵车前后吹奏哀乐,还下诏用骤骑将军官署司空专用车驾,护送杨赐灵枢到祖茔葬埋。公卿以下官吏都去参加葬礼,还给杨赐追加谧号"文烈侯".等到一周年时,又举行了会祭。他的儿子杨彪继承了其父的爵位。

杨彪

杨彪(公元142-225),杨震曾孙,杨赐之子,字文先,从小就继承了家庭的传统教育,精通经学。开始,被推荐为孝廉,州里推举为茂才(即秀才),三公府征聘出仕作官,都被他一一谢绝。熹平年间(公元172-178),杨彪以博学多识精通历史被朝廷派公车征聘为议郎,接着升迁为侍中、京兆尹。

光和中(公元178-184),黄门令王甫让他的下属在郡与郡的交界处搜刮国家财物七千多万,被杨彪查知,将其罪行通知给司隶衙门,司隶校尉阳球立即上奏皇帝,将王甫予以诛杀,天下臣民人人拍手称快。后来,杨彪被朝廷召还,重新任命为侍中、五官中郎将,又调迁为颖水、南阳等郡太守,后又拜为侍中,三次调升为永乐少府、太仆、卫尉等职。

中平六年(公元189),杨彪继蓝卓之后任司空,当年冬天,又继黄碗之后任司徒。中平七年(公元190),关东曹操、袁绍等人起兵反对董卓暴政,董卓非常恐惧,想将国都从洛阳迁到长安,以躲避眼前困难。于是,就召集群臣开会,董卓在会上说:"汉高祖在关中建都长达十一个世代,光武帝在洛阳建都至今也已达十个世代,《石包室谶徽》上说,应迁都长安,以顺应天人的意向。"文武百官都俱怕董卓的权势,没有人敢发表不同意见。于是杨彪说:"迁移国都改变制度,是天下最大的事,过去商王盘庚为摆脱困境,五次迁移国都,天下百姓个个埋怨。以前关中自遭王莽变乱后,宫室被烧毁,百姓大量被杀害,幸存者不到百分之一。光武帝即位后,才不得不迁都洛阳。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明公你扶立圣主,光隆汉室江山,却无缘无故捐弃汉室宗庙,丢弃皇家园陵,恐怕会使天下百姓惊动,从而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石包室谶》是本妖邪惑众的坏书,怎么能够相信它上面的话呢?"董卓说:"关中肥沃富饶,因此,秦国才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况且陇右一带,盛产木材,运来修建非常容易;杜陵南山一带,有武帝时留下的烧砖瓦的窑炉好几千所,只要全力以赴去干,可使宫室在很短时间内建成。至于百姓的意愿,就不必考虑,若有不愿西迁的,就用大兵驱赶他们走,就是要他们跳到海里也得跳。"杨彪说:"天下动乱起来很容易,而要安定下来却很难,请明公你慎重考虑吧。"董卓面带怒气的说:"你想破坏国家的大计吗?"太尉黄碗说:"迁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杨公的话难道不值得考虑吗?"董卓怒而不采。司空荀爽见董卓气盛,害怕加害杨彪,就从容不迫地说:"董相国难道喜欢这样做吗?山东各地兵起,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平息的,所以提出先迁都长安,再筹划平叛。这样做,在秦汉时也是有先例的。"董卓听了这话后,怒气才有所缓和。荀爽私下里对杨彪说:"你们几位大臣,都坚持反对迁都的意见,这必然会招来大祸,所以我不那样做。"这次朝议完毕后、董卓指示司隶校尉宣播,让他以天降灾异之象为由,上奏皇上免去黄碗、杨彪的宫职。杨彪后来到宫门检讨自己的错误,当即又拜封为光禄大夫。十几天后,又升迁为大鸿胪。汉献帝西迁长安时,杨彪跟随献帝人关中到长安,转任少府、太常。后来因病免去职务。病好后又封为京兆尹、光禄勋,再升为光禄大夫。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秋天,杨彪继淳于嘉之后任司空,因发生地震被免去职务,后又拜为太常。兴平元年(公元194),杨彪继朱俊之后为太尉,总管尚书方面的大事。到李催、郭祀发生叛乱时,杨彪竭尽全力保护皇上安全,在极其艰难危急时刻,几乎不能幸免于难。等到献帝车鸳返回洛阳后,杨彪又被献帝封为尚书令。

建安元年(公元196),杨彪随献帝从东都洛阳迁往许昌。当时皇帝新到许昌,与众大臣聚会,充州刺史曹操上殿,看见杨彪脸有怒色,恐怕在这个时候谋害他,未等宴席摆设好,就借口有病上厕所,偷偷跑回自己军营中去了。后来杨彪也因有病被免官。当时袁术举兵反叛朝廷,曹操就借口杨彪与袁术有婚姻关系(杨彪娶袁氏的女儿为妻),诬陷杨彪想废置献帝,图谋篡位,奏请献帝收捕杨彪入狱,弹劾他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担任将作大匠之职的孔融听到这个消息后,来不及换上朝服,就急忙赶去见曹操说:"杨公四代清廉正直,德高望重,四海之内,人人敬仰如《周书》上说,'父子兄弟一人犯罪,相互间不受株连。'怎么能将袁术之罪归罪给杨彪呢?如果这样做,《易经》上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话,不是成为一句骗人的话了吗?"曹操说:"这是皇上的意思。"孔融说:"假若当初周成王杀了召公,周公能说他不知道吗?如今天下声望很高的大臣,之所以尊重仰慕明公你,就是以为你聪明仁智,辅佐汉朝,举荐正直之士,废弃邪恶不正之徒,致使朝廷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如今你横杀无罪之人,如果让天下人知道了,谁不为之寒心而远远的离开你呢?孔融我是鲁国的堂堂男儿大丈夫,明天便当拂衣而去,不再回到朝廷来了。"曹操不得已,于是就解脱了杨彪。

建安四年(公元199),杨彪又被拜为太常,建安十年(公元205)免去官职'建安十一年,过去因恩泽被封侯的人,都被剥夺了封号和土地,杨彪见汉朝气数将尽,于是以腿脚痉挛,不便行走为名,不再出仕理事达十年之久。后来他的儿子杨修被曹操杀掉了,曹操见杨彪后间道:"你怎么瘦成这个样子了呢?"杨彪回答说:"我惭愧自己没有金日禅先生那样杀子免祸的先见之明,但我却还怀有老牛欲犊的爱子之心。"曹操听了之后户面色改变,很不好意思。

后来汉朝灭亡,魏文帝登极受禅,想封杨彪为太尉之职,就先派遣使者去向杨彪传达魏文帝的意向。杨彪说:"杨彪我充数任汉朝三公职务,恰好遭遇世事倾复变乱,而我不能为之有所补益。现在我已耄耋之年,体弱多病,怎么还能够再辅佐新朝呢?"坚决予以谢绝。于是魏文帝就授于他光禄大夫之职,并赠送给他几案手杖和衣袍,借朝会之机召见他,让他身穿棉布制作的单衣,头戴鹿皮制作的帽子,拄着拐杖进人朝堂,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甚为敬重。杨彪八十四岁时,死于家中。当时为黄初六年(公元225)。从杨震到杨彪,杨家四代人都担任过太尉之职,道德功业前后相继,与袁氏都成为东京洛阳的名门望族。

杨修

杨修(公元175-219),字德祖,杨彪子,杨震玄孙。杨修博学多识,才智过人,待人谦恭,为世人所敬慕。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平原(今山东省内)人称衡,性刚傲物子恃才傲世,很少称赞他人,唯独钦佩鲁国的孔融和弘农杨修。他曾经对人说:"在鲁国这个地方,年龄稍长的孔文举和年轻的杨修最有学问,其余皆碌碌无为之辈,不足挂齿。

杨修小时就非常机敏。一次,久负盛名的才子孔融到他家去作客,杨修拿杨梅招待客人,孔融开玩笑说:"这是你家果。"当时杨修只有七岁,立即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孔融很惊奇小杨修的聪明才智。

建安中期,杨修被推举为孝廉,任郎中,担任汉丞相曹操主簿,为曹操服务。当时,天下战乱,军国多事,杨修对内政外交非常熟悉,样样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曹操十分满意。

杨修聪明睿智,才思敏捷。曹操平定汉中时,想讨伐刘备而不能前进,想防守又怕难以守住,心中就犹豫不决,处于进退两难之中。护军督卫不知进出营寨用什么作口令,就去请示曹操。适逢厨师端来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联想近日战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护军督卫请示出人口令,于是随口说道:"鸡肋,鸡肋。"属下将官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杨修知道曹操是何用意,就说:"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有肉,扔掉了又很可惜,曹丞相收兵回归的决心已经定了。"于是就下令悄悄整理行装,准备返回。曹操果然下令班师回许都。

以前,曹操曾经建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前去观看,看后没有表态,只取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所有的人都不知晓曹操的意思。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园门太大了。"于是重筑围墙,改造停当,又请曹操观看。曹操大喜,问道:"是谁知道我的用意?"属下的人回答〕说:"杨修。"曹操听后,口里赞尚不己,心里却对杨修的才华有些嫉妒。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糖,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把酥糖放在办公桌上。杨修进来看见后,就取匙与大家分吃。曹操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抗垂相的命令呢!"曹操听后,表面上很高兴,而心里对杨修却产生了厌恶。

曹操恐怕有人暗中谋害他,经常给他身边的人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是我睡觉的时候,你们都不准到我跟前来。"一天中午,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掉在了地上,一个近侍赶快进去把被子拾起来给曹操盖上。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把这个近侍,杀了,接着继续上床睡觉。过了一会儿起来,佯装不知,惊问周围的人:"何人杀了我的近侍广众人把上述情况给曹操说了,曹操痛哭,让以丰厚的礼遇予以埋葬。人们都以为曹操在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心思。在埋葬时指着死者感叹说:"丞相没有在梦中,而你却在梦中啊!"曹操知道后,更加反感杨修。

曹操到江南时,路过曹娥墓,看见曹娥碑背上有八个字为"黄娟幼妇外孙蒜臼。"曹操看后,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杨修说:"你知道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接着说:"你先不要说,待我好好思考一下。"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想通了这八个字的意思,就对杨修说:"现在你说说,看与我想的是否一样。"杨修说:"黄娟,就是有色的丝,色丝合起来是个'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少字与女字合起来是个'妙'字;外孙,就是女儿的儿子,女字与子字合起来是个'好'字;蒜臼受辛,受字与辛字合起来是个'辞'(古写辟)字。四个字合起来'绝妙好辞。',曹操笑着说矛"你说的与我想的一模一样。"并说:"你比我才思智慧强三十里啊!

杨修聪明善断。在曹操每次出行之前,他反复琢磨曹操有什么事需要问他,就提前把要回答的事一一拟成条文,并告诫身边的童仆说:"曹垂相如有大事相间,就按此条文一一回答。"后来的事实证明,完全与杨修预料的一模一样。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次。曹操很奇怪杨修回答和处理事情怎么如此神速,就派人调查,才弄清了详细情况,于是更加忌恨杨修。

杨修待人谦虚和气,又才华横溢,自魏太子曹丕以下,都争着与杨修交朋友。当时,曹操的二儿子以才华著名的临淄侯曹植,因特别喜爱杨修的才思敏捷而与其交往很深。他多次给杨修写信,信上说:"几天不见你,把我都想病了;我猜想你也一定和我一样。我从小就喜好诗词赋记,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五年了。然而,当今世上有名的作者,主要有以下几人:王鲒粲(字仲宣),是汉南的皎皎者;陈琳(字孔璋),在河朔一带特别有名;徐干(字伟长),在青土,一带尤为驰名;刘祯(字公干),在海隅一带出类拔萃;应场(字德琏),在魏国名望很高;而你比他们诸子都强,在全京城大名鼎鼎……现在,我把我小时作的词赋送给你,请你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要知道,街谈巷议,必有可采纳的东西;普通老百姓的意见,也不要轻易抛弃……我所作的词赋,虽然水平不高,但仍想能够颂扬大义,彰示来世,成一家之言。虽不能像司马迁的《史记》一样藏之名山,但仍想得到同仁们的认可,在将来所起的作用,说不定远不是我们今天所能想象到的。"杨修看了这封信后,就给曹植回了一封信,信上回答说:"几天没有在跟前侍候你,如同几年一样。这种感情,不单是喜爱至深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对你特别敬仰的缘故。你要我对你的词赋提批评意见,这一点我实在是不敢从命,因为你的文章确实文采非常华美呀,我反复诵读,觉得你的文章与孔子的《风》、《雅》、《颂》相提并论,也不为之过份啊!王粲驰名江表,陈琳名冠冀域,徐干、刘祯显赫青、豫,应场名扬魏国,在世人眼中你和他归一样受到人们的敬仰。至于杨修我自己吗,看了你的文章意境,使我十分敬仰你的崇高德行,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与你那高深美好的文章与德行相比,我自己是何等的惊慌和惭愧啊。对于你这样的人来说,出生贵盛之家,身上既具有周公且和周武王姬发的气质,又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远近人看到你,都说你能弘扬懿德,光赞大业,具有政治家的风度;而且你还精通历史,善写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如今你的才学,已达到王粲的水平,超过了陈琳、徐千和应场等人。读了你文章的人,都觉得耳目一新,惊叹不已;听了你的文章,个个点头称赞,钦佩备至。如果不是你对事物体会得那么深刻,对道理理解的那么透彻,文章写得那么顺乎自然,又有谁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呢?过去,我曾亲眼看到你办事时亲自提笔写文章,很有成就,好像成竹在胸,借书于手,不要多一会,几乎不用思考就写好了。我想孔子办事写文章也不过如此而已,杨修我对你的敬仰如同对孔子的敬仰一样啊。对照着你那么美好的文章,我自己写辞,作《署赋》,长时间拿不出来奉献给你看,如同见了西施的美容,更觉得自己越发丑陋一样。我暗想,你如此看重我,让我给你的文章提批评意见,我实在有辱你的重托,因为像我这样低的水平怎么敢去修改刊定你的大作呢?《春秋》的功绩,谁也否定不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字字千金,之所以他们的弟子人人心悦诚服,世人拱手钦佩,其原因就是这些书中全是圣贤的远见卓识,与普通庸俗书籍完全不同。现在你写的这些赋、颂,属于古诗一类,继承了孔子的风格,风雅的文采与孔子是一样的。扬子云这个人,老糊涂了,他曾经说过"壮夫不为也"之类轻视文人的错话,但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同仲山、周公旦也说过错话,千过错事一样。请你不要忘记,圣贤代代都有,不要把大家对你的正确评价看成过分之言,瞧不起自己,我认为这种想法是欠思考的。治国安邦、造福于民,千一番事业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留千载英名,名垂青史,这样的本事和能力你是具备的,这与你写文章成为文学家是不相妨害的。

杨修与曹植之间像这样的书信往来次数甚多。

曹植,博学多识智力过人,很受曹操的器重和宠爱。杨修和丁仪兄弟都想把曹植扶为太子,继承曹操的王位。太子曹丕害怕自己失宠,就把朝歌县(今河南省淇县)的行政长官吴质偷偷地装在废簏内,用车拉到自己府中商量对策,杨修猜到了这件事,就直接报告了太祖曹操。曹操还没有来得及安排查验,就被太子曹丕知道了,曹丕非常害怕,赶快把这件事告诉给吴质。吴质说:"害怕什么,明天继续用车拉废簏,簏内装上丝绢来迷惑他们,杨修必然会在魏王跟前告我们,告后魏王必然要检验,检验结果与杨修告的不相符合,杨修必然会受到惩罚。"曹丕听从了吴质的意见,、杨修果然再告,而经检查簏内无人,曹操从此对杨修产生了怀疑。

曹操为了考验大儿子曹丕与二儿子曹植的才能,命令他俩各自出荆城一门,并提前告诉城门官不得放他俩出去,看他俩怎么办。太子曹王到了城门跟前,因不让出门只好返回;杨修提前告诉曹植说:"你受王命出城门,如不让出,可立斩守门官而出。"曹植听从了杨修的意见,就顺利地出了荆城门。曹操知道是杨修的计谋后,非常生气,加之杨修又是袁术的外甥,曹操又怕其成为后患,于是就以交构罪(即萝织陷害罪)把杨修杀了。杨修死后一百多天,曹操去世,太子曹王即位。当初杨修与曹丕的关系也比较好,杨修把自己得到的王髦的宝剑赠送给了曹丕,曹丕也很敬慕杨修。曹丕即位后,一次在洛阳出宫游玩,回想起杨修当时的错误太小了,'罪不当诛,于是拿着杨修赠送的宝剑对周围的人说:"这就是杨修过去赠送给我的王髦剑呀,王髦现在什么地方?"召见王髦后,他给王髦赏赐了很多粮食和布匹等物。

杨修所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等共有十五篇


分享按钮>>杨氏源流(四)--------旷世精英(1)
>>杨氏源流(六)-----------旷世精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