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十七)---------轶闻趣事(3)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佚名


天命难违

杨震第十六代孙女杨氏在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八月被选入唐睿宗太子李隆基宫中为妾,时值武则天女太平公主专权朝政,宫中依附太平公主的人将宫中所有大小事情都要暗中观察,并向太平公主汇报。李隆基知杨氏有孕,心中惶恐不安,悄悄地给侍读张说说:"太平公主不愿意让我生子,今杨氏有孕,我担心要祸及于她,如何是好?"于是,他密令张说偷偷地买来堕胎的药,自己亲自拿到暗室煎煮。煎煮时,李隆基恍然似入梦境,见有持武器的人围绕药鼎站立,连煮三次,药鼎都倾翻了,醒来后果然如此。李隆基十分惊异,就把这个情况告诉张说,张说说:"天命难违,该你得子,不要担心太平公主刁难,可高枕无忧了。"唐景云二年(公元711),杨氏果然生一子,这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当时李隆基为儿子取名为嗣升,一个算卦的人对他说这个孩子不宜亲养,正好此时太子妃王氏无子,嗣升遂由王妃抚养,王妃对他非常疼爱。

嗣升两岁时,封陕王;五岁时拜安西大都护、河西四镇诸蕃落大使。他天生聪颖,且心怀仁爱。及长,聪敏强论,属辞典丽,日之所听览,不复遗忘。李隆基当皇帝后的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嗣升被封为忠王,改名李浚,他的母亲杨氏也被封为杨妃。杨妃为感谢张说旧恩,便把自己的女儿宁亲公主嫁张说子张洎为妻。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皇太子瑛得罪被废,玄宗立忠王浚为皇太子。安禄山之乱,玄宗奔蜀,皇太子浚在灵武(宁夏)即位,改名李亨,是为唐肃宗,他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年(公元757)唐玄宗在蜀地下诏追封杨妃为元献太后。

解 语 花

人们常用"名花解语"、"解语花"、"解语倾城"、"解语倾国"、"花枝能语"来比喻美女或美女可人的姿态,但典源出于何人何处却鲜为人知。原来"解语花"是唐玄宗李隆基对华阴杨氏裔孙杨玉环的称誉。

五代时王仁裕所写《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一篇《解语花》的文章记述,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年秋天,御苑太液池中千叶白莲竟相开放,唐玄宗邀嫔妃贵戚在池畔设宴赏花,观池中自莲一身高素,不娇不夭,素洁清香如一个个纤尘不染的凌波仙子,嫔妃贵戚神清气爽,赞叹不已。而玄宗却指着身边的贵妃杨玉环说:"你们都夸池中花之清丽,可谁又能得知朕身边的这朵解语花儿的奇妙呢?"不管唐玄宗对杨玉环的赞美是否戏言,但解语花及一系列与之大同小异的成语典故却被运用流传至今。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多在自己的诗文中引用此典,以比喻美女的善解人意和婀娜多姿。如:黄庭坚有"一醉解语花,万事画地饼"诗句;侯真有"分香减翠,殷勤远寄,珍重多情。不似倚窗双艳,向人解语倾城"诗;刘庭信有"步锦袜蹙金莲,试罗衫舒玉笋,常言道名花解语亦倾城"词;陈亮有"小雨翻花落画檐,兰堂香炷酒重添,花枝能语出朱帘"词等等。这些诗词也同善歌舞、晓音律、智算警颖、美妙绝伦的杨玉环一样流芳千年,传颂至今。

卢前王后

卢前王后成语也被用作"王后卢前"、"前后王卢"、"耻居王后"等,其典源出自《旧唐书·杨炯传》。

杨炯,华阴人,为初唐时诗坛四杰之一。杨炯传记述: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四杰".杨炯听到朝野对他们的评价之后,对排列次序略有不满,他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的言论得到了世人的认同。有个叫崔融的诗人说:"王勃文章宏毅,有绝尘之迹,故非常流所及,然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诗人张说亦说:"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又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尽管这是发生在唐代诗人中间的一场小小的争论,但由于涉及到的人都是文辞方面杰出的代表,所以影响较为深远,以至于成为典故,为后人引用传扬。如:元好问《别覃怀幕府诸君二首》诗中有"王后卢前旧往还,江东渭北此追攀"句;严复《见十二月初七日邸钞作》诗中有"岂有文章资黼黼,敢从前后说王卢"句;另元好问还有《别康显之诗》"谁谓华高吾岂敢,耻居王后子当然".这些诗文都从不同侧面记录了那场议论,并在典源的本意上有所引深。

杨集华山会先祖

唐道中初年,司马杨集从京城长安出发到楚州赴任,路过华阴时,天色已晚,宿在客店。不时,有一位老人戴着一百多年前兴时的隋朝大帽子来到客店,就着火炉取暖。杨集看见老人皓须飘髯,精神矍铄,顿生敬意,就叫了酒菜邀老人共饮。杨集知老人姓杨后更感亲切,问到老人祖籍何处,老人言本土华阴,祖上曾在西晋时为朝廷命官,显赫一时。杨集也是声振朝野的西晋"三杨"之后,便急着问老人是那一门的血脉。老人伤感地说:"我本是隋越国公杨素的胞弟,自兄长一命身亡,便回到华阴遁入空门,投师修道。知你今日赴任要途经这里,便赶来相认,你祖婆与祖姑她们亦在华山,你若也想见见她们,我可先去告知一声。"杨集仔细算来,自先祖杨素饮鸩而亡至今已一百六十多年,莫非面前这位老人寿在二百岁以上,或许他已修成神仙。杨集连忙行了叩拜之礼,认了先祖,并说他也想见见祖婆与祖姑。老人说:"我马上就去告知她们。"老人出门时间不长又回到客店。

第二天早晨,老人带着杨集一起进华山峪,行不数里,河水湍急,一条宽数丈的山涧挡住去路。老人飘然而过,他回头对杨集说:"你且在此等候,我去唤祖婆她们。"顷刻间,祖婆、祖姑六七人已站在了山涧那边。杨集行了叩见之礼,说及家中往事,祖婆感叹不已,祖姑也潸然泪下。祖婆对杨集说:"回去吧,已经误了你的公事和行程。"杨集再次拜过,行了很远,回头望时还看见老人在向他挥手告别。

第二天,杨集突发奇想,便领着家眷进华山峪寻访先祖,怎知山峪水深崖高,寸步难行,怎么也找不到与祖婆相见的那条山涧了。杨集将此事诉于世人,一时传得沸沸扬扬,后来被文人写进了《逸史》一书。

程门立雪

成语"程门立雪"今用来比喻学生尊师重道的执着与专一,其典源出于宋代杨时的一段轶闻。

《杨时传》记载,杨时自幼聪敏好学,善文词,稍长则潜心于经学研究。宋熙宁九年中进士,适逢当时宋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在洛阳设馆讲学,杨时就谢官不去赴任而到洛阳拜程颢为师。师徒相见恨晚,配合默契,情谊弥笃,相处得十分快乐。几年后,杨时告别老师回家乡剑南将乐。程颢送至门外,语重心长地说:"看来我所尊崇的道学继传弘扬的希望在剑南啊!"公元1085年,程颢去世,杨时在家中设下灵位,昼夜哀悼。此后几年,他更专心致志钻研程氏经说的研究,甚至于在不惑之年二次赴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便有了程门立雪的故事。

史载,一天杨时与一个叫游酢的人去拜访程颐,程颐正在小睡。杨时和游酢不愿惊扰老师的午睡,二人便冒着严冬的风雪站在门外等候。几个时辰后,程颐醒来出门一看,雪下了一尺多厚,杨、游二人早已成了两尊雪人。后人被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深深感动,这段趣闻于是不胫而走,久之也就约定成俗,作为典故流传至今,文人们在诗文中常常引用。如:赵翼有梅花诗日:"单身立雪程门第,素面朝天虢国姨";金植《不下带编》文中有"独惭三十无能立,难向程门度雪中"句;谢应芳《杨龟山祠》诗曰:"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杨亿巧对楹联。

宋代翰林学士杨亿聪颖机敏,才华横溢。时官场中常以互对楹联来考察同僚们的才思与智慧,每次杨亿都能在这种文字游戏中拔取头筹,人称奇才。

欧阳修《归田录》一书记载,宰相寇准于中书省出一上联"水底日为天上日"要百官应对。时久,文职官员你瞅我,我瞅你,元人能应。寇准正要发脾气,碰巧杨亿来中书省出公差,看到此联,稍加思索,随口吟到"眼中人是面前人",对得工稳而又巧妙,令抓耳挠腮的文官们瞠目结舌。

史书记述,当时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在学士院的院墙上题了一联"李伯阳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以嘲弄学士院中以饱学自足的院士。此联用了老子李耳出生时指李树为姓氏的典故,颇具匠心,很难应对,致使院士们自惭形秽,很长时间不敢从墙下走过。一天杨亿从墙下走时看到此联,立即令人拿出笔墨,不假思索,迅笔疾书:"马文渊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对得十分工整恰当,院士们无不拍手叫绝。

杨亿以自己的勤奋和才华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曾与刘筠、钱惟演等诗歌唱和,编成《西岜酬唱集》,后人称为西岜体。他还擅长骈文,可惜著作多失,现仅有《武夷新集》存世。

才思如流的杨慎

杨慎以明经博览、著述之富享有盛名,然而民间关于他才思如流、反应快捷的轶闻则更胜一筹。

少年杨慎最喜欢在始康县家乡的池塘中戏水。一年夏天,始康县老爷正好从池塘边路过,见一个毛孩子脱得光光的在池水中扑腾得正欢,心中顿生爱怜,想逗他乐一乐。县老爷令人将杨慎丢在岸上的衣裤挂在一棵枯树上。杨慎急得直叫唤。县老爷说:"你见老爷的八抬大轿不赶快回避,已犯下罪过,我不怪你。我出一联,只要你对的好,就把衣裤还你。"杨慎知道得罪不起,忙在水中说:"老爷请出上联".县老爷看看挂在树上的衣裤,心中灵机一动,随手指去:"千年古树为衣架",没想到杨慎在水中脱口便出:"万里长江作澡盆",始康县老爷对杨慎如此敏捷的才思赞口不绝,连忙让人把衣裤拿下来还他,并邀请杨慎到他的县衙去作客,不许推辞。此事很快在当地传为佳话。

杨慎的父亲杨廷和是朝廷命官,一年冬天,杨慎随父进京去赴弘治皇帝的宴请,路过京师一所私塾,见老师正在挨个儿责打学生,原来是学生们都对不出老师出的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杨慎正要去对,父亲怕误了宴请,拉上他就走,杨慎只好作罢。那天晚上,在御花园中参加弘治皇帝的宴请时,因是数九寒冬,花园中摆了许多炭火盆,弘治皇帝雅兴大发,出了一联,请大臣们应对,上联是"炭黑火红灰似雪".还没有等那些满腹经纶的文武百官张口,杨慎突然站起来说:"谷黄米白饭如霜".这一联借的是那样恰到好处,文武百官全被折服。弘治皇帝看杨慎小小年纪,应对如流,龙心大悦,连叫"对得好!对得好!"并顺手赏了杨慎一个大雪梨,还对教子有方的杨廷和也大加赞赏。

孝子杨庆

杨庆,字祥乡,宋代人,唐宰相杨嗣复第十三代孙,曾官至司农卿。相传其性至孝,年少时,家贫如洗,父病,无钱请医服药,杨庆割腿肉煮汤侍奉,致父病得以痊愈。后来,母又病,杨庆割胸肉与药一起煎煮,使母病很快好转。相传他的孝行感天动地,胸前疮不医自愈。

由于他的孝行声闻朝廷,宋宣和三年,他所在的鄞县官员为他在家门前立牌坊一座,坊上题"崇孝"二字,他的事迹也被史家载入《宋史·孝义传》。

杨牛氏应贞

华阴杨唐源妻牛应贞,自幼独慧乡里。文章过目即诵,十三岁时即通晓佛经并诸子百家数百余卷,而且关于她习文诵经的过程被传得非常神奇。

应贞父牛肃是个落第书生,因女儿天生聪敏而非常怜爱,也有心将自己的满腹诗书传授给女儿。奇怪的是,牛肃刚想为女儿讲授《左传》、《春秋》时,牛应贞在睡梦中竞呓语起这些书籍来。母亲观女儿梦中诵读诗书,惊叹不已,忙唤来丈夫旁听。牛肃近前细辩,原来应贞诵的是《春秋》中"惠公元妃孟子卒"到"智伯贪而复故魏反而丧之"三十卷,并且诵得一字不漏,直到天亮为止。牛肃还发现,应贞在诵读时,时而停顿像有人在教她,时而急促,象在跟着老师读。牛肃几次想把女儿从梦中唤醒,应贞都不答理,一直诵读不止,直到梦醒。但当问起她梦中情况时,却说一概不知。

家里人还发现,应贞常在梦中与人探讨文章事理,而且都是些文化名流。如东汉时的经学家郑玄;三国时的玄学家王弼;晋时老庄学家王衍及文学家陆机等。有时他们为一个观点争执得难分难解,有时又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些至理名言,甚至有时今晚谈论的问题明晚又能接着谈,有时竟昼夜谈论连续数天,这些都使家里人百思不得其解。

梦中的情景有时应贞也能记得。杨唐源说,牛应贞常梦见自己吞食书页,每吃下几十卷书,她的文史能力就长进一次。遗憾的是应贞体弱多病,二十四岁时就因病早逝。她的著述有数千篇,结集成册,集名《遗芳》,自序的篇名为《魍魉问影赋》,文章写道:

庚辰年,我被沉重的疾痛所困扰,卧床不起百天有余。精神几近崩溃,身体瘦弱不堪。虽然不停地用药治疗,病情却不见好转。我有感于《庄子》中所写的魍魉责影的议论,感叹自己陷于疾病无力自拔,于是写成这篇文章,以解除精神的苦闷和减轻肉体的疼痛。魍魉问我的影子说:"你是一个德才兼美、通达事理、非常聪明的人,学识渊博,精通书、礼,文兼百家之长,既能领悟道家精深的理论,又能探索出佛家经典幽微的意旨,并且很谨慎地履行了一个妇人的职责,坚守了做人的美德与情操。不用失体的行为来沽名钓誉,又不毁伤他人来成就自己,有如此美好的德行,灵魂自然有寄托,肉体必然有依靠,却怎么让天生丽质形容枯槁,精神萎顿,满怀愁怨于枕席之上,瘦弱憔悴在衣巾之中。你的形体是你思想的唯一寄托,它与你是亲密无间的,你为什么不批评它,让它振作起来。现在,它既不同于老莱子之妻那样通晓道理,又不同于梁鸿妻那样安于贫贱,难道积久难活的疾病使它失去了信心?还是因为卑微低贱而想离开你撒手人寰?现在节气正在变化,严冬将过,春天已至,和煦的阳光普照郊野,和暖之气已使梅开花、柳出芽,冰冻消融,清流绕轩,惠风习习穿过纱窗。这样的大好春光,本可以消除忧患,减轻病痛,怡悦精神,你却怎么默默不动、无所谋划以至于自招灾祸呢?"魍魉问我的影子的话使我很生气,我对它说:"你居住在无人之地,游乐在山神鬼怪之间,你的形貌镂刻在大禹铸的鼎上,你的名字写在庄子所著的书中,为什么你的见闻却这样不通达博深?为什么你的谈论却如此不友善明白?影子是依靠日光才产生的,影子的形貌依附于人的活动,难道它能理解你问话的意思和依赖应时景物的变化而存在吗?光线消失了,影子也就消失了。形体变化了,影子也就变化了。愚笨的人见了自己的影子惊惧不已,他那愚笨的本性也因之而愈加鲜明。聪明的人看见自己的影子,他那爱惜时光的心绪也就由然而生。影子的美与丑、欢快与悲哀全由着自己。因此,我的影子有什么罪过而要遭受你这样的谴责?况且,我听说最深刻的道理都是奥妙无穷的精华,而它咱勺制高点就是清静无为。通达事理知天命的人皆应顺应自然,对个人得失的长短、是非、困窘、顺畅从不斤斤计较。所以,悔恨不能缠绕他,得失不能左右他,一切都听其自然、荣辱不惊。可是你为什么对我不为春光的明媚欢悦而这样生气呢?还责备我不崇尚华丽的服饰。再说,我所秉持的操守无论如何也不是你的智力所能了解的。"魍魉听了我的话惊惧不安,站起来说:"我生活在极边远的地方,不明白有才智的人如何安身立命,因此跑来访问你的影子。既然你把人生的哲理讲得如此高深绝妙,那么我还是终身隐藏起来好了。"

杨牛氏应贞的奇闻轶事在当地影响颇大,并被文人收进《纪闻》一书


分享按钮>>杨氏源流(十六)---------轶闻趣事(2)
>>杨氏源流(十八)--------古迹遗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