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源流(二十二)--杨氏族谱序(1)

    中华杨氏网 2009年10月30日 佚名


杨氏族谱序

【宋】杨大雅

杨氏本姬姓也,其一族从丰旁之易,周之支子封于杨,号杨侯,后为晋所灭,散于四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日:"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杜预注云:"八国为晋所灭",是其证焉。汉扬子云,盖其苗裔也。其一族从木旁之易,晋文公族,为晋大夫,号羊舌大夫,至辟,字叔向,食邑平阳杨氏县。叔向之子杨食我,名石,始以邑为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书晋杀杨食我,是其证焉。食我因助祁盈党,为晋所灭,子孙逃遁华阴山谷,战国时章始出,故凡华阴杨氏,皆祖章也。

自汉太尉震以清白遗子孙,四世登台辅,其后轩辕相承,代不乏人。高祖(杨承休)仕唐,末以刑部侍郎持册仕吴越,既而中原丧乱,因寓家焉。上(宋太宗)即位之二年(公元977)吴越尽献所有,愿奉朝请,时曾祖(杨岩)年且髦矣,闻归故里,喜甚,不幸中途疾作,弥留之际,以家谱一卷授亡祖职方公(杨郾),且日:"吾家世居关西,吾过江七十四年,虽官禄荣显,子孙绳绳,然念诸院弟侄,遂成吴越长江,渺然尺书不至,今幸车书大同,不遗我逾月之算,以遂创首之志,汝见诸院弟侄,出家谱以示宗派昭然。"职方公(杨郾)复以授侃,且命续之。端拱初(公元988)侃以睢阳解,待试于春官,时汉公四世孙正弁亦自京兆求荐入阙,相会于逆旅,每叙四时隔阔,言及先人,相对流涕,合编家谱,以笃宗盟。

夫汝士、虞卿、汉公、鲁士兄弟四人,皆以文章道德名,或继分节镇,或高步台阁,在有唐时,吾家之盛极矣。乃为四院派而别之,使览者易详。且叹虞卿之后,今食禄者十余人;汉公之后,应进士第有五六人;独汝士、鲁士二院,湮没漂荡,为可慨也。又阅家谱,其首日五代祖隐朝记录未详,盖四院子孙所为也。其间云未仕者,盖唐末流离编续失次也。侃手写二本,与正弁分藏于家。谱成,不岁余,子孙升朝籍者二人:嫔、蟑。擢进士第者三人:正弁、蜕、侃。因特书之,且为序焉。夫吾家伯叔昆季甚盛,登仕籍者,思有以应鳢堂之瑞,则家声自此远矣。

将仕郎光禄寺丞知筠州新昌县事宗人大雅序。

时大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十二月。

注:杨大雅:原名杨侃,北宋时人。杨氏族越公房分支静恭房、二院杨虞卿后裔,因其高祖杨承休仕唐时,出使吴越,故称浙院杨氏。后吴越王钱{叔归宋,杨大雅随其祖杨邸挈族寓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南)。史书记载,杨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饮食之时,犹不释卷。登进士第后,曾任新昌县(江西宜丰)令,宋成平三年(公元l000)真宗嗟赏迁太常博士,后又升任兵部郎中、知制诰。为避真宗《藩邸讳诏》,改杨侃为杨大雅。杨大雅为学,朴素自信,当时文士以雕靡相尚,唯大雅与陈从义独自守不变。著有《原诏》十七篇、《大稳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二十卷。其女为欧阳修继室夫人。宋端拱初,曾与静恭房三院杨汉公四世孙杨正弁合编家谱一卷,今佚。


分享按钮>>杨氏源流(二十一)--------杨氏血脉图序
>>杨氏源流(二十三)------杨氏族谱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