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村保存着明清古建筑1500余间古祠堂庙宇

    中华朱氏网 2012年11月2日 新浪博客


公元933年[癸巳],原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兄弟俩为避五季之乱,而定居缙云,因其原籍河南信阳,故取名“河阳”。
河阳村至今仍保存着明清古建筑1500余间、15个古祠堂、6个古庙宇、一座清代五孔大桥。
唐末僖宗年间,河南信阳地区两兄弟朱清源、朱清渊为避战乱来到了浙江杭州。
当时这里属于吴越国,皇帝武肃王钱镠听说朱清源学问渊博,口才出众,即聘他为掌书记,成为王宫主管。
公元932年,武肃王病故,天下大乱,弟弟朱清渊劝告哥哥朱清源隐居起来,待天下形势明朗再说。
于是武肃王死后第二年,朱清源携弟游括苍缙云,看到那里山水秀丽,就选择在山下的风水宝地而居,为使朱氏后裔不忘祖宗之本,取河南信阳各一字而取名“河阳”,于是也就有了现在的河阳村。
掌书记,在唐宋时期是掌管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祀祝之文与号令升绌之事的官员。
按宋元之际的胡三省(1230~1302)所注,“掌书记,位判官下,古记室参军之任。
”。
据《义阳朱氏宗谱》所载,河阳朱氏始祖朱清源生于唐末僖宗年间(873~888)。
明国子监丞朱维嘉《义阳朱氏源流序》(摘录)“…前汉有名诩者,为大司马长史,生浮。
浮字公叔,为申息侯。
浮生下邳太守永。
永九世孙质为司徒,生二子,曰寓、曰卓。
寓司隶校尉,坐党锢卒,子孙避难丹阳。
卓生扶风太守翻,翻生上党太守越。
越八世孙承相行参军事;恂保安有功,封义阳安国公。
按 义阳,即信阳州,古申国也,后属河南汝宁府。
自汉以来,朱氏盛也有九族,曰沛国,曰濮阳,曰永城,曰吴郡,曰钱塘,曰义阳,曰丹阳,曰太康,曰河南。
大抵春秋之后,朱氏世居沛国。
自寓遭难,子孙始各散处。
出吴郡、钱塘、丹阳者,寓后也;出濮阳、永城、义阳、太康、河南者,卓后也。
寓之后散居江南,世次既亡,无所为考。
而维嘉之十九世祖清源公,始见于家谱。
公之先自濮徙蔡,盖出於卓之后,而为义阳之裔也…”
[河阳朱氏现在族谱记载就有5万多人,而这5万多朱氏后代每年到河阳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参加朱氏祭祖大典,重读朱氏家训。]

远祖朱季札
《义阳朱氏宗谱》始修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以后每隔三五十年续修一次,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共修了15次,1995年又重修了一次,共计16次。


宋元时期,河阳朱氏和金竹朱氏是合修宗谱的,他们分别是朱清源、清渊裔下的两支。既然合修,就必然有共同始祖,那么其共同始祖又是谁?这可是颇费周折的事情。因为无论确定其中的哪一位,都是不合适的。为此,他们先是共尊朱季札为始祖,说他是朱清源、清渊之父。但朱季札却是个不确定的人物,在远近山村颇多神话传说。虽然一般的孔孟之徒很难做到不信鬼神,但明代的朱维嘉可是任国子监丞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这就不一样了。所以在他主持重修宗谱时,便以“事出不经,而旧谱经兵燹,无所考据”(《河阳朱氏宗谱·始祖定议》)为由,改变了朱季札的始祖地位,而仅奉其为远祖。

河阳旧有寺庵31处,这在县内各地也不多见。其中宗祠庵、祖坟庵15处;还有一座是为远祖朱季札建造的,谱载其人“生前刚方正直,英特不凡,年少知书,潜德不耀,无不思服。殁后庙食三百余年,祈求雨泽,驱除蝗虫,乡民受惠,不可尽述”,因而取旨加封为显佑侯。[岩山庙、南殿(显佑侯庙)是祭祀朱季札的。供奉朱季札的南殿,因为地近庙后、钦村、岩山下三个村庄,而长时间成了“三保殿”,近年为了申报县文保单位才恢复原名。]

 


分享按钮>>去山东莱州参谒二侯祠的活动的信息
>>枞阳县朱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