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之古“吕国”寻踪琐记

    中华吕氏网 2010年12月10日 吕继明


说起古吕国,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河南省的南阳或者新蔡,很少想到江苏省徐州市附近还有一个古吕国。在浏览古籍的随意间,我倏然发现,在“徐州东南约50华里”的地方,曾有一个古“吕国”,由此引发了我追根寻源的浓厚兴趣。2008年7月26日,在当地文化和公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我实地考察、游览了这个地方;酷暑8月,时而钻进密不透风的徐州市图书馆,时而到徐师大请教历史专家教授……在跨越3000多年的时空中,在浩如烟海的史籍里,我寻觅着,追溯着……
现实与文献都在证实:
——在西周时代,在“徐州东南”,确曾有一个叫“吕国”的地方,后来又衍称为“吕邑”、“吕县”、“吕城”……并由此冠名了当地的“吕梁山”、“吕梁洪”、“吕梁渡”、“吕梁闸”、“吕梁集”等。
一、 建置、沿革与衍变
在目光所及的史籍中,最醒目的是以下篇章:
《路史•周世国名纪》(宋•罗泌著)载:吕国,“周置,旋亡,为宋邑。”
《左传•襄公元年》载:“晋伐郑。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
《汉书•地理志》载:“吕县,西汉置,属楚国。”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辑著)卷二十九载:“吕城。(徐)州东五十里。春秋时宋邑。襄元年(注:周简王十四年,即公元前572年。),晋以诸侯之师伐郑。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杜预曰:彭城郡之吕城、留城也,汉为吕县,属楚国;后汉及晋皆属彭城国;宋属彭城郡;后魏因之;隋废。志云:吕城临泗水,高百四十尺,周十七里。城东二里,又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北,一在水中潬上,盖高齐(注:北朝时期的齐朝,皇帝姓高,历史上称为“高齐”。)所筑,以防陈者(注:南朝陈国)。又,泗水至吕城,积石为梁,故称吕梁。今吕城东十里吕梁洪上有二城:一曰云梦,一曰梁王。土人谓:云梦即韩信,梁王即彭越。”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史为乐主编),在辞条“吕”下有三则释文:“⑴西周国名,亦作有吕或甫。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西三十里。……春秋时为楚所灭。⑵春秋晋大夫吕甥之邑,在今山西霍州市西南。……⑶春秋宋邑。即今江苏铜山县东南吕梁集。……”
《太平寰宇纪》卷十五,杜预注:“彭城吕县也,汉为吕县;宋武北征改为寿张县。”
而今,“吕国”、“吕邑”、“吕城”…… “吕梁洪”、“吕梁渡”、“吕梁闸”等,已不复存在。只有“吕梁集”这个村名,还千古不变的保留着、沿袭着,而且名闻遐迩。
站在村后的凤冠山上,放眼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和那山上的青松翠柏及白云、蓝天,顿感一袭浓重的沧桑与古朴,和着不可名状的仙气、瑞气,直拍胸臆。在陪同我活动的当地镇文化站李站长的指点下,我隐约看到古泗水的河床故道,看到古“吕梁洪”、“吕梁渡”、“吕梁闸”的遗址残迹,看到古“吕邑”、“吕城”、“吕县”乃至“吕国”的浩邈与苍茫。李站长说,这座山上,曾是当年居高临下、俯瞰“观洪”的制高点;曾有孔子、(南朝宋武帝)刘裕、(唐)尉迟敬德、(宋)苏轼、岳飞、(元)赵孟頫、(明)文徵明、徐阶等历史名人的遗迹或遗墨。接着,他如数家珍地讲到了“孔子观道亭、晒书山”以及缘此兴建的“戏楼”、“魁星楼”、“川上书院”;讲到了“岳飞诗碑”,讲到了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庆真观记碑”; 讲到了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文徵明真迹《疏凿吕梁洪记》碑刻……讲到了“佛祖庙”以及 “高山景行”四个鎏金大字。对于“观道亭”和“佛祖庙”,李站长讲得绘声绘色。他说,因孔子来此观洪而建的“观道亭”,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清乾隆三十一年修葺,在凤冠山顶的平台上,巍然,翼然;亭内三尊孔子石像,神形各异,栩栩如生,成为凤冠山上的一大景观。可惜,“观道亭”及其亭内的孔圣人塑像,于“文革”之初被损毁。“佛祖庙”是凤冠山上的又一风景,又一民俗风景画,当年的朝圣者就像如今泰山的朝圣者一样,纷至沓来,如云如潮。佛祖殿内,亦有孔圣人全身石刻像;佛祖殿前,古松参天,郁郁苍苍;传说初唐尉迟敬德在此拴过马,后人称这棵树为“拴马树”……“佛祖庙”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日寇侵华前,这里还设过私塾学堂,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据徐州时放火烧毁。气愤与惋惜之余,李站长又介绍说,吕城(或曰“吕梁城”)位于凤冠山脚下,传说是初唐尉迟敬德主建,方圆几十华里,城内正接在古泗水河两岸;延至宋朝,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期间,遭洪水冲击而塌陷,至今,故黄河两岸吕梁城的残址遗迹仍历历在目。
说起吕梁的自然景观,李站长喜形于色,滔滔不绝。说是,吕梁山风景区以古吕梁(今吕梁集村)为中心,方圆 160平方公里,幽雅秀美。景区内有山峰170多座,清泉数十处,自然洞近十处,古庙遗址二十处,野生禽类二十多种,林木覆盖率84.2℅以上,古树种有数百年树龄的软枣、樘棣、柏麻、橡树、白楝、枳子、秋树、青铜、皂角等。另外,该景区盛产奇石,自古就有“吕梁馨石天下响”之说,音色纯正,悠扬清脆,为我国古乐器材之最。特别是空气质量,据有关部门专家测定:吕梁山风景区内,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均在1万个以上,最高达11.6万个。而一般情况下,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在7000个以上,就让人感到空气清新;8000个以上能养身治病。国家林业部门的专家考察后,称其是“风景区生态建设的样板”。目前,这里已列入市级风景区。徐州市和铜山县正规划保护,开发利用。不久,这里不仅是一处名闻遐迩的旅游风景区,还是一处亦神亦仙的生态自然保护区。
二、诗文、纪传与传说
吕国……吕梁……源远流长,盛极一时;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迷人。历代文人墨客的咏赞诗文,见诸文献者亦有上百篇;至今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亦有20多个。
《列子•黄帝》和《庄子•达生》,都分别记载了孔子当年率弟子周游列国时,观于吕梁洪的故事。释为白话文,故事是这样的——
孔子在吕梁观景,只见飞流直下三千仭,白沫翻卷四十里,连鼋鼉鱼鳖也无法在这里浮游,却看见一位男子汉在那里漂流。孔子以为他有什么苦难而想溺水自杀,就让他的学生沿着河岸顺流而下去拯救他。不料那位男子汉向下游了数百步又从急流中钻了出来,披发,行歌,在河岸下游逛。孔子跟过去问道:“吕梁悬水三十仭,流沫四十里,连鼋鼉鱼鳖都无法浮游。刚才,我看见你跳在水里漂流,以为你有什么苦难想要溺水自杀,就让学生沿着河岸顺流而下来救你。你出水后披着发,边走边唱,我又以为你是鬼呢!再仔细观察,你却是人。请问在水里行游有道术吗?”那位男子汉回答:“没有,我没有道术。我在水里行走,不过始于自己的天赋,长于自己的本性,成于自然之理罢了——和漩涡一起卷下去,又随着急流一起冲出来。我只不过是顺着急流的水性而不凭主观意图行事,这就是我能出入急流湍水的道理。”孔子又问:“那末,什么叫始于自己的天赋,长于自己的本性,成于自然之理呢?”回答说:“我生在陵上而习惯于陵上生活,这就是天赋,叫做‘故’;我长在水里而习惯于游水,这就是我的本能,叫做‘性’;我不知道为啥会游水却自然而然地会游水,叫做‘命’。”孔子慨然顿悟。
未见经传的传说还有许多。说是孔子仰慕吕梁洪的奇观,又带着弟子们乘车从鲁国南下,前来“观洪”。一日晌午,遇一老者,遂问路:“到吕梁观洪还有多远,需走几日?”老者看了一眼孔子的马车,便有趣地回答说:“快行七天,慢行一日。”孔子听到这样的回答觉得奇怪,便让学生子路快马加鞭,急急赶路。行不多时,突然车轴折断,无法再走,只好住在了有几户人家的山窝里。这时,孔圣人才悟出老者的言下之意——做事往往“欲速则不达”。次日,修好车轴,孔子带着弟子继续前行。果真,在第七天,孔子到达了现在的凤冠山上,看到吕梁洪奇险无比,“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慨然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说,孔子带着弟子们匆匆赶路时,路过一个小山村,忽遇倾盆大雨,不多时周围的山洪水汇集而来,眼看就要把村庄淹没。说来也怪,孔圣人看到洪水上涨时,村庄也不断上浮,最后村庄悬在了水上,无一人溺水,孔子叹曰:“怪哉!”后来,人们把那个山窝称为“圣人窝”;把这个随水上浮的村子改名“悬水村”。
历代的文人雅士也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墨宝和诗文。明•嘉靖本《徐州志》(卷四)就辑录了宋•苏轼、元•傅汝砺、李凤、明•胡翰、曾棨、李时勉、薛瑄、黎淳、李东阳、廖道南十篇(首)吟咏吕梁洪的诗歌。“巨石中流伏,盘涡尽日旋……险或过三峡,深疑及九渊”、“洪波汹汹鼙鼓声,怪石稜稜剑戟明。源涤九川思夏禹,水悬千仞信庄生。”、“吕梁基其冲,滔天亦横溃。巨灵劈山骨,地轴为之碎……”一首首诗篇状摹鲜明,一行行诗句响遏云天。其中,最有文学和史学价值的当属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的诗文。苏轼于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二十一日任徐州知州。在两年的任期中,他对“吕梁”情有独钟。在徐期间所作的170余首诗词中,“吕梁”的字样时常闪现。他与吕梁的仲屯田是好朋友,常有诗词唱和。他到任不足三个月,即北宋•熙宁十年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河南澶州决口,浊浪排空,暴雨如注,徐州郊野,一片汪洋。至十月十三日,洪水方退。他在组织领导抗洪保城胜利后,作了一首长诗,酬答他在吕梁的朋友仲屯田。诗中描述了“黄河西来”给吕梁一带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寄寓了作者忧民安民的情怀。谨录于后,以与读者诸君共赏:

苏轼《答吕梁仲屯田诗》
乱山合沓围彭门,官居独在悬水村。
居民萧条杂麋鹿,小市冷落无鸡豚。
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流奔浑。
夜闻沙岸鸣饔盎,晓看雪浪浮鹏鵾。
吕梁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
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计穷路断欲安适? 吟诗破屋愁鸢蹲。
岁寒霜重水归壑,但见屋瓦留沙痕。
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黾。
旋呼歌舞杂诙笑,不惜饮酹空瓶盆。
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
人生如寄何不乐,任使绛蜡烧黄昏。
宣房未筑淮泗满,故道堙灭疮痍存。
明年劳苦应更甚,我当畚鍤先黥髡。
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
高城如铁洪口柍,谈笑却扫看崩奔。
农夫掉臂免狼顾,秋榖布野如云屯。
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

苏辙在赴任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判官途中,与同时调任徐州的兄长苏轼相遇,顺至徐州。兄弟二人对榻而眠,促膝畅谈,形影相随,寻胜访古。他亲见吕梁洪“悬涛奔涌,实为泗险”之情状,写下了 “出没悬流虽有道,凭陵险地本无心。未能与物都无碍,咫尺清泉亦自深。”的诗句。

吕梁村后的凤冠山上,曾有十多块碑刻,大都毁于“文革”。一些有幸保存下来的碑刻,记录了那段历史,见证了人世沧桑,也增添了吕梁的厚重。神采飞扬、神情激昂的李站长在凤冠山顶“指点江山”似的介绍以后,邀我走进了山顶东侧的一排新建的小平房里,说是观瞻一下“岳飞诗碑”和文徵明的书法真迹。到得室内,果见两尊保存完好的石碑,一为“岳飞诗碑”,一为书有文徵明真迹的《疏凿吕梁洪记》碑。他说,这两块石碑,原在凤冠山顶,现移立室内,保护起来;待这片风景区开发管理以后,再复原位。在岳飞诗碑前,我顿时惊叹:“岳飞,毕竟是岳飞!‘笔走风雷,文嵌神州’啊!”伴着冲天豪气,映入眼帘的行草诗句是:“号令风廷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枭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关于这块诗碑的来历,有一段传说。说是,南宋绍兴五年,金兵又一次南侵,岳飞率宋军北渡黄河,抗击金兵。一日在吕梁一带扎寨宿营,忽然探马来报,金兵两路来犯。岳飞当即决定,亲自带兵去战金兀术,并命张宪和牛皋统领五万人马迎战老狼主。临别时,岳飞写了这首诗,鼓励张宪杀敌报国。两路大军把金兵打得大败,正当岳飞准备“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的时候,奸相秦桧用十二道金牌把岳飞诏回,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于风波亭。后人为纪念这位抗金民族英雄,在吕梁山镌刻了一块诗碑,不幸被大水冲走。清光绪十六年又在凤冠山重立此碑,保存至今。《疏凿吕梁洪记》碑,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高近三米,宽约一米;碑文为明代徐阶撰写,上石为著名书法家文徵明(1470--1559年)书丹。碑文记述的是,明嘉靖申辰年(公元1544年),管河主事陈洪范修建吕梁洪的经过。关于疏凿吕梁洪的背景资料,我在《铜山县志》中看到了这样的追述:“宋代黄河改道夺泗入淮,元代京杭大运河竣工,泗水便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明代的吕梁遂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南方的大批粮物经此运往京都。由于吕梁地势险恶,许多船只在此触礁翻沉。船夫们到此总要祈求河神保佑。有首古诗道:‘船头烧酒祀神龙,手掷金钱撒水中。百尺楼船双夹撸,唱歌齐上吕梁洪。’唐、宋两代虽对吕梁洪进行过疏理,但均未根治,直到明宣德年间,在河西岸开凿一条长达40余里的水道,并修建了石闸,凿平了吕梁洪中的怪石,才使过往船只得以安全通航。”
三、结论、试论与悬想
1.徐州之吕国故地的沿革脉络为:吕国——吕城(邑)——吕县——吕梁洪……
2.徐州之吕国当为西周时的诸侯国之一,承封的时间当晚于河南南阳之吕国。根据文献史料的综合分析,南阳吕国于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灭亡后,楚王将其遗族的一支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了一个小国,为楚国附庸,史称“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后,“东吕”被宋国所并,继而又沦为陈的属地;陈被楚灭,其地则归了楚。楚平王时(公元前528--前516年),令蔡平侯复国(蔡国曾为楚灵王所灭)。蔡平侯将蔡国从上蔡迁至“东吕”故地,该地遂改名新蔡。那么,“东吕故地”变成了“新蔡”,“东吕故地”的吕姓人到哪里去生存了呢?楚王肯定又给安置了个地方。参阅《路史•周世国名纪》、《左传•襄公元年》、《读史方舆纪要》等史籍的有关记载,很有可能,“东吕故地”的吕姓人迁到了徐州东南的这个地方,仍称“吕国”。
3.宋武帝北征时,“吕县”更名为“寿张县”。这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公元356--422年),于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四月,率水军自建康出发,北伐南燕。当时刘裕任东晋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领南徐、南青二州刺史,镇守京口。他率水师北伐时,路过了吕梁(时为吕县)。刘裕把“吕县”更名为“寿张县”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当年的“吕邑”和东平(寿张)均属宋国。周赧(读:nan)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联合灭宋,“魏得其地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二是与三国魏文帝时任徐州刺史的吕虔及其世居地所形成的吕姓“郡望”有关。吕虔世居的山东东平寿张,是吕姓人最早的郡望之一。当时的“吕县”人,祖籍很可能是东平寿张,刘裕故尔改之。
4. 《唐宰相世系表》载:“(齐)康公未失国时,吕氏子孙先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又迁徙东平寿张。魏有徐州刺史、万年亭侯虔,字子路。……”战国初期,康公失齐(田氏篡齐)当在公元前379年。康公失齐后,其子孙大都被集迁于莱(看管起来)。若干年后,被“软禁”于莱的吕姓人们,很可能有一部分逃至徐州东南(那时可能不称“徐州”),徙居于西周时承封、其时尚存的吕国;也很可能是在齐康公(吕贷)失国后,一部分吕姓人先迁东平寿张,再迁徐州东南之吕国。无论哪种情况,这一古吕国的吕姓人,应是中华吕姓主脉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后人肯定早已云散各地。据说,有些徐州吕姓的人们自称“东吕”、“彭城吕”,可能是徐州古吕国人的后裔。
5.《铜山县志•建置•沿革》(1992年修)称:“周代在此建吕国。春秋时,吕亡于宋。为宋彭城邑,即为称彭城之始……”若依此说,吕国亡后的故址即为彭城(今徐州)。但此说似与本文前引《读史方舆纪要》及杜预注相悖。笔者倾向于杜注,即吕国亡后,有吕城,为宋邑,属彭城郡。《铜山县志》所云,依据何出,待考。
6.徐州之古吕国,疆域面积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具体封国于何时,历时多少年……待考。

2009.4.28(徐师大赵明奇教授审定稿)
 


作者简介

吕继明,1950年生,江苏沛县人。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本科,文学学士、社科系列“副研究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历任沛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研究室主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等职。2004年内退,社会兼职有沛县诗词协会会长、沛县文学创作团副团长、沛县汉文化研究会理事等。著有《雁过长空》(散文集)、《古沛的风》(诗歌集)等。
 


分享按钮>> 侯方域散文——剿抚十议
>> 明兵部尚书泽州侯公琎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