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族源流史考(一)     

    中华邹氏网 2009-2-18 16:54:23 万家姓


天地奠定,人之初生,年代遥远。据考古查明,地球上出现人类在三百余万年以前。中国境内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陕西蓝田人80万年;北京人70万年。北京人较元谋人蓝田人要进化,会简单语言、使用野火熟食,足能走,手能制造粗糙石器,这阶段叫原始社会,又称太古。太古时期未有文字记载,难以稽查。相传开天辟地是盘古氏。盘古氏之后,则有天、地、人三皇,合称太古三皇,成为历史传说。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磨制石器、骨器技术,提供了母系氏族发展前景。这时期按血缘关系组成的固定团体散居各地,成为各民族的祖先。
半坡氏族和河姆氏族,已是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磨制石器,骨技很精巧,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诸方面。氏族联盟为部落始自伏羲氏。大汶口文化早期,人会造房屋,陶器烧制工艺提高,有人面形和鱼形图案,还有几十种规则符号,是中国原始文字。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进入父系氏族阶段,在农业手工业更加兴盛发达,群居区不断扩大,按氏族构成的村落,古时称墟。
黄帝前中国境内除小国外,有大国1300个,部落为古之国称。那时黄河流域不断战争,兼并成几个较大的部落。大部落又联盟。《帝王世纪》黄帝于公元前2698年,诸侯拥立为盟主,尊为天子,建都涿鹿。《晏子春秋》“邹”即“涿”,邹音自“涿”音出。涿之聚也。聚集成墟。《吕览贵自》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涿鹿邹氏之墟,上古邹国也。《礼乐记》黄帝在穹桑登位后,封其子玄嚣于穹桑,又封孙颛顼于帝丘,还封其后裔于涿鹿。《拾遗记》黄帝诛蚩尤于涿鹿,迁其善民于邹屠氏地(注涿鹿)并命迁民为邹屠氏氏族人,黄帝败蚩尤之部落地在江水南北。《史记·五帝记》降昌意居若水,青阳玄堮居江水。后江、若(洛)两水俱封诸侯国,是邹氏早期西移南迁黄河长江流域的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公元前2436年帝喾建都帝丘,改名濮阳城。(杜注)帝丘,东郡濮阳城是故帝颛顼之墟,《史记·五帝记》尧为喾子,居陶丘(上古时陶丘地名敦丘,栎陶丘(公元前2357年尧登位建都平阳,即邹县)。《说文》陶丘在济阴,夏书曰,东至陶丘。《史记范蠡传》之殷。《正义》据地理志云:陶山在齐州平阳东三十五里。按陶山之地理位置,东起邹县之西,西迄定陶县东,陶丘为陶山西脉,平阳之地。玄嚣时,邹县为邹诸国,国以邹墟又称邹国。《史记·五帝记》帝喾的四妃常仪邹屠氏族人,喾又把黄帝迁入邹屠氏族善民,从邹屠氏中别为屠姓,邹氏血统仍为邹氏。《正义》契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国,(今河南商丘)。《集解》契之子相土于公元前2146年又封商国,(夏诸侯国)《吴越春秋》相地之子昌若在公元前2118年帝号为少康。公元2068年,少康22年封庶子无余于越是邹氏子孙在夏朝南从江苏沿海一带之始,至夏末子孙繁衍散居闽越,南越,东越各地,成为越邹之祖先。商立亳(公元前1766年成都迁都亳,古邹国兖州邹县地。)《正义》亳邑故城在洛州之偃市县十四里。亳邑、帝喾之墟,商汤之都。《集解》契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从先王居。汤亦以先祖喾居之亳地名而命名新地,曰亳故《书传》殷亳之地别名在河南商丘。其亳名几易其地之历史源于此。商汤至微仲644年,《集解》商丘八迁,亳嚣、相、邢、庇、奄、殷、西亳。地遍山东和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随着殷都之变迁,殷属邹族不断西移南下。《史记·殷本记》周武王克商,封颛琐属后裔。曹挟于邾国,邾商之“奄”地。《通知》曲阜旧城之东,谓之商《奄》地。《山东邾国故城陶文》邾国故城俗称纪王城,位于邹县中部丘陵地区,公元前615年,《左传文公十三年》邾文公迁于峄。是我国东周时期著名古城之一。邾春秋进子爵国叫邾娄国。邾陶文在东周时期促进了邾国发展的规模,因此,《春秋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49年(春秋开始),公及邾仪父盟于蔑(蔑昧音同)蔑,姑蔑,鲁地,鲁国卞县南有姑城(泗水,在今曲阜东,邹县北)。《六书考故》邾娄与邹县实一地也。《舆地广记》古邹国兖州邹县邾文公所迁邑也。《历代地理志》山东滕县有倪城。《疏》倪国即小邾子国也,倪之上世是邾郏之后。据“史记”夷父颜有功于周,他的儿子名叫友,封于倪,数从齐桓公于公元前689年尊周室王命为小邾子。《汉书地理志》,故邾国二十八世为楚所灭,改姓为倪,夷父颜的后代为避仇,改姓为倪,当时大部分邾娄和小邾的人迁到江夏(今湖北黄岗)筑城名曰邹城。留在鲁地昌平的人,“陬改曰邹,陬属鲁地。”
公元前1112年,周成王三年封玄嚣殷属后裔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商丘)由于当时少帝辛之子武庚叛乱。周成王于翌年,就是公元前1111年迁殷民于洛邑(今洛阳)主要将商朝殷属先皇氏迁居洛阳。公元前1081年微子启卒,按照商朝“兄终弟及”的传统,微仲立。越七世正考父立邹国为王,其子孔父嘉宋殇公时官大司马。公元前710年殇公时孔父嘉死于华督之乱。嘉后裔因避祸,其长子金木父另立公族为孔姓孔父嘉次子宣靖回鲁地姓邹《孔子世家》宪父,曼父及嗣叔梁,随宦宅邹城(故城山东州泗水县东南六十里即今邹县)公元前563年叔梁纥当了鲁国大将军,楚郑侵宋,晋鲁合军援救。叔梁纥立功于国,封为邹邑大夫,在山东曲阜东南,筑城,名曰鄹城。邹城是孔子出生的故乡,邹城为邾娄国旧址。到战国时鲁穆公改“鄹”为“邹”《玉篇邹鲁邑名原用鄹》。
上古之时,邹之先祖,因各有封谥,别开姓氏。但仍有不疏宗氏名而延至今。秦朝统一长江以南的闽越,南越,东越(甬东舟山群岛)为了巩固其统治,从内地的山东、河南等地迁50余万人到福建、广东。广东和东部地方,与越族人襟居,这次邹族氏子孙又南迁于闽粤甚众。《史记·东越列传》勾践(先祖邹氏)后裔诸,自立闽中称闽王,秦时废其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兴,无诸率属佐商祖击项羽,高祖既得天下,立无诸为闽越王。汉武帝时传至王“郢”侵南越,郢之弟余善杀郢降汉,无诸裔名叫“丑”的称王,寻又立余善为东越王,与王并处。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东越王余善反汉,命驺力为吞汉将军。东越败,汉武帝诏命迁越民于江淮,此为邹族再次北迁。《汉书地理志》邾国,秦统一后,置邹县属薛郡,汉属鲁国,直至魏晋北齐间,因战乱而散居外地的邹姓一部分人又归迁邹城。
公元前138年闽之岐海一带,海岸不宁《汉书》和《中外历代大事年表》汉武帝三年徙东越人于江淮间,《山海经》瓯居海中,东瓯在岐海也。公元前134年匈奴入寇置涿鹿城,武帝命卫青救援,宋明两朝《驾山邹氏宗谱》史载:涿仲俊仕汉武帝朝为上谷守时,率城中军八千,大破匈奴,功封东鲁侯。《广舆记》涿鹿山,北自保安州,秦属上谷郡,汉曰鹿城,城南有涿鹿山。《邹氏宗谱》仲俊汉武帝元光九年(公元前134年)同卫青将军伐匈奴有功封东鲁侯,赐号阿蛮,属山东兖州府人,后世宗东鲁始此。光启(俊公裔)汉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授官抚州,举家入赣,子孙蕃盛为豫章东鲁之脉派也。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