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湾村史初探

    中华昌氏网 2012年6月27日 昌家后人


明宣德间(公元1426~1435年),昌氏迁沔始祖友谅公偕子孟远,由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车住口横沟,转迁沔北五业潭鸡头湖南河岭安家。孟远生三子,大房惠祖迁沔城,二房惠福迁潜邑,三房惠礼迁红杨树。惠礼生總。總生端瑞、端忠、端诚、端荘。端瑞生伟、偃、伦、仕。伟、偃二兄弟早先由红阳树迁至老湾(小昌湾)。偃公长子文质出嗣伟公。嗣后(约1576年)文质公支下映公由老湾迁官湖嘴,与大昌湾比邻;随后又有老湾宗亲迁萧家河。因迁来人口众多,发展较快,远超老湾,故名为大昌湾。 

大昌湾位于仙桃市东南,仙西公路8公里处。在清代属大兴八十三垸。民国19年,沔阳县设立昌湾乡。乡长昌贵得。辖周边十八个保(自然村)。建国初期,属彭场二区所辖。1954年起,先后属汉江公社、黄荆公社所辖,为昌湾大队。1985年又改设昌湾乡,乡长昌继洪。1988年,撤乡为村。属龙华山办事处所辖。昌明显、昌水艮、昌石林、昌小友等先后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长。现任书记昌会兵,村长昌顺祥。 

解放初期,大昌湾有230户,985人,耕地4800亩。1980年统计为243户1190人,耕地2195亩。现有268户,1364人,耕地1815亩(见《沔阳县地名志》)。主产棉花、水稻,副业有砖瓦厂、粮油加工厂、商店、养鱼等。

二、旧貌换新

当地民谣有云:“南彭北昌、东赵西汪;有女要嫁昌湾,铁筷子都扒弯。”这是说北边的昌氏人丁兴旺又富庶,有饭吃,有衣穿。据89岁的昌学礼(莲青)女士及昌先荣、昌德生、昌建国等人讲:“据老人说,从前老祖宗插帜为标,跑马佔荒。经几代先辈人的辛勤开垦,拓展良田数千顷,湖田(芦林湖)无数。”昌氏族人沿兴口河两岸垒土筑台,垒窑烧砖瓦造屋,大青条砖上均刻有“昌”字。不仅供应本湾,并且销售四邻。砖质至今完好。河南岸有一百五十余户,河北岸有八十余户,多为三户头、四户头砖瓦房,鼎盛时有戏院两座,戏台7个。建有华严寺。清末还从山东请来高僧,寺内僧人至多时达16人。据光绪廿八年老谱记载:“伯贤公(公元1702~1786年)生平好善乐施、施华严寺台八亩。享年八十五岁,葬官湖嘴河脑甲庚为坟,僧立碑焉。”解放后,华严寺改为昌湾小学。设有六、七个班。后改为昌湾供销社。村北里许,有昌氏祠堂双芝堂,创建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毁于1954年特大洪水。

现在沔阳人的祖先多是明初从江西迁移过来的。沔阳曾属湖区,水患无穷。民谣有云:“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是一年收,狗子不吃糯米粥。”因为是湖区,都是移民。为了生存,争水夺地,地方上常发生民间械斗。1940年,昌湾与陈帮为争河道、地盘发生械斗。族人从三伏潭红阳树昌家榨老家邀来三十余人,带着土枪、大刀前来助阵。双方对峙月余,陈帮死3人,昌湾死1人。陈帮遂告到县衙,县参议员胡学才听说是告昌氏,想起自己昔日的教官昌折宁先生的栽培,昌系黄浦军校三期生,曾任国军某师参谋长,又在武昌分校当教官,遂将大事化小。经斡旋、调停,怨可解,不可结。终将此事平息。
昌湾有一条长约百米的南北向老街,供销社、粮站、交易所、餐馆、理发店、诊所、豆腐坊、酒坊、肉案、鱼行,私立昌湾小学等,一应俱全。有条名为兴口河的小河通往彭场,南、北两个码头,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小集场。邻县及湖南的木排、船只均来此停靠,方圆十多里的农民皆来此赶集、看戏,孩子们来上学,还有来看病和烧香拜佛的。
1956年4月,汉江杜台分洪道告竣。建分洪道使大昌湾的土地损失过半。双芝堂遗址遂压于分洪堤下,昔日古朴优雅的小桥流水人家已荡然无存。大昌湾整体移迁至分洪道西堤旁,新建平房近200间,迁移六十余户,1959年1月,仙桃至西流河公路通车,走分洪道西堤上,大昌湾设有停车站,此地又成了一个热闹的大埠,人们出行乘汽车甚方便。
1990年,仙西公路改道,西移公里许,修建油渣公路。昌石林村长,再次组织集体大搬迁。沿新公路两旁,新建二层楼房268间,形成长约700米的新街。以路带街,随之个体经济应运而生:昌顺祥祖传酒坊,昌先云祖传正骨诊所,昌会兵日用杂货门市部,昌继发承包的市食品集团公司昌湾屠宰厂,昌伟发卤菜小吃馆,昌分洪早点餐馆,以及昌先华、昌信林、昌木华、昌正会、昌幼园、昌三才等六家烟酒副食商店,昌敦明、昌艳雄电焊维修,昌金前豆腐坊,昌中照、昌四强塑料加工厂,昌继章无纺布加工厂。还有十多户承包养鱼,水面达五百多亩。每天早上肉、鱼、蔬菜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方圆二十余里的农民均来此赶集,可谓旧貌换新颜。
1997年,昌建国、昌水艮帮村贷款8000元,安装高电压新电路,率先实行电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电费。 
2002年,昌顺祥、昌会兵为村安装有线电视、自来水。
2003年,由小昌湾出资近50万元,在大昌湾西里许,创建纪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灵。纪念堂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又新辟墓地6亩。昌氏故人均安葬于此。

 

 

昌湾有一条长约百米的南北向老街,供销社、粮站、交易所、餐馆、理发店、诊所、豆腐坊、酒坊、肉案、鱼行,私立昌湾小学等,一应俱全。有条名为兴口河的小河通往彭场,南、北两个码头,是一个十分热闹的小集场。邻县及湖南的木排、船只均来此停靠,方圆十多里的农民皆来此赶集、看戏,孩子们来上学,还有来看病和烧香拜佛的。
1956年4月,汉江杜台分洪道告竣。建分洪道使大昌湾的土地损失过半。双芝堂遗址遂压于分洪堤下,昔日古朴优雅的小桥流水人家已荡然无存。大昌湾整体移迁至分洪道西堤旁,新建平房近200间,迁移六十余户,1959年1月,仙桃至西流河公路通车,走分洪道西堤上,大昌湾设有停车站,此地又成了一个热闹的大埠,人们出行乘汽车甚方便。
1990年,仙西公路改道,西移公里许,修建油渣公路。昌石林村长,再次组织集体大搬迁。沿新公路两旁,新建二层楼房268间,形成长约700米的新街。以路带街,随之个体经济应运而生:昌顺祥祖传酒坊,昌先云祖传正骨诊所,昌会兵日用杂货门市部,昌继发承包的市食品集团公司昌湾屠宰厂,昌伟发卤菜小吃馆,昌分洪早点餐馆,以及昌先华、昌信林、昌木华、昌正会、昌幼园、昌三才等六家烟酒副食商店,昌敦明、昌艳雄电焊维修,昌金前豆腐坊,昌中照、昌四强塑料加工厂,昌继章无纺布加工厂。还有十多户承包养鱼,水面达五百多亩。每天早上肉、鱼、蔬菜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方圆二十余里的农民均来此赶集,可谓旧貌换新颜。
1997年,昌建国、昌水艮帮村贷款8000元,安装高电压新电路,率先实行电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电费。 
2002年,昌顺祥、昌会兵为村安装有线电视、自来水。
2003年,由小昌湾出资近50万元,在大昌湾西里许,创建纪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灵。纪念堂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又新辟墓地6亩。昌氏故人均安葬于此。

 


1956年4月,汉江杜台分洪道告竣。建分洪道使大昌湾的土地损失过半。双芝堂遗址遂压于分洪堤下,昔日古朴优雅的小桥流水人家已荡然无存。大昌湾整体移迁至分洪道西堤旁,新建平房近200间,迁移六十余户,1959年1月,仙桃至西流河公路通车,走分洪道西堤上,大昌湾设有停车站,此地又成了一个热闹的大埠,人们出行乘汽车甚方便。
1990年,仙西公路改道,西移公里许,修建油渣公路。昌石林村长,再次组织集体大搬迁。沿新公路两旁,新建二层楼房268间,形成长约700米的新街。以路带街,随之个体经济应运而生:昌顺祥祖传酒坊,昌先云祖传正骨诊所,昌会兵日用杂货门市部,昌继发承包的市食品集团公司昌湾屠宰厂,昌伟发卤菜小吃馆,昌分洪早点餐馆,以及昌先华、昌信林、昌木华、昌正会、昌幼园、昌三才等六家烟酒副食商店,昌敦明、昌艳雄电焊维修,昌金前豆腐坊,昌中照、昌四强塑料加工厂,昌继章无纺布加工厂。还有十多户承包养鱼,水面达五百多亩。每天早上肉、鱼、蔬菜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方圆二十余里的农民均来此赶集,可谓旧貌换新颜。
1997年,昌建国、昌水艮帮村贷款8000元,安装高电压新电路,率先实行电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电费。 
2002年,昌顺祥、昌会兵为村安装有线电视、自来水。
2003年,由小昌湾出资近50万元,在大昌湾西里许,创建纪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灵。纪念堂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又新辟墓地6亩。昌氏故人均安葬于此。

 

1990年,仙西公路改道,西移公里许,修建油渣公路。昌石林村长,再次组织集体大搬迁。沿新公路两旁,新建二层楼房268间,形成长约700米的新街。以路带街,随之个体经济应运而生:昌顺祥祖传酒坊,昌先云祖传正骨诊所,昌会兵日用杂货门市部,昌继发承包的市食品集团公司昌湾屠宰厂,昌伟发卤菜小吃馆,昌分洪早点餐馆,以及昌先华、昌信林、昌木华、昌正会、昌幼园、昌三才等六家烟酒副食商店,昌敦明、昌艳雄电焊维修,昌金前豆腐坊,昌中照、昌四强塑料加工厂,昌继章无纺布加工厂。还有十多户承包养鱼,水面达五百多亩。每天早上肉、鱼、蔬菜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方圆二十余里的农民均来此赶集,可谓旧貌换新颜。
1997年,昌建国、昌水艮帮村贷款8000元,安装高电压新电路,率先实行电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电费。 
2002年,昌顺祥、昌会兵为村安装有线电视、自来水。
2003年,由小昌湾出资近50万元,在大昌湾西里许,创建纪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灵。纪念堂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又新辟墓地6亩。昌氏故人均安葬于此。


1997年,昌建国、昌水艮帮村贷款8000元,安装高电压新电路,率先实行电改,大大降低了村民的电费。 
2002年,昌顺祥、昌会兵为村安装有线电视、自来水。
2003年,由小昌湾出资近50万元,在大昌湾西里许,创建纪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灵。纪念堂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又新辟墓地6亩。昌氏故人均安葬于此。

2002年,昌顺祥、昌会兵为村安装有线电视、自来水。
2003年,由小昌湾出资近50万元,在大昌湾西里许,创建纪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灵。纪念堂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又新辟墓地6亩。昌氏故人均安葬于此。
2003年,由小昌湾出资近50万元,在大昌湾西里许,创建纪念堂(存放骨灰盒),以慰先灵。纪念堂占地面积4亩,建筑面积约四百平方米,又新辟墓地6亩。昌氏故人均安葬于此。
 

三、人杰地灵

从大昌湾走出的昌氏子孙,现分布于台湾、香港、北京、沈阳、上海、杭州、成都、重庆、广州、深圳、华容、岳阳、武汉、黄石、大治、荆州、潜江、嘉鱼、洪湖、汉川等地,仅仙桃市现达80余户。

昌学鉴(1865- )号铁舫。由太学生加翰林院待诏衔。善理族事,排难解纷,建祠纂谱,曾任族长十余年。
昌绍先(1899~1928)革命先烈。曾任苏维埃政府、皖北工农红军总指挥。牺牲时年仅29岁(详见传)。其父昌石磷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北京民国早期火车站站长。后裔现住成都市。近年曾有二人回大昌湾寻访,未果。
昌守先 (1904~1958) 张难先与湖南“华兴会”组织湘鄂两省起义。事泄后,张逃回沔阳至大昌湾,在昌守先家住了半月,一个大风雨夜,昌跟随张难先化装成渔民,乘小船由萧家河至汉口,从此跟随张难先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后,曾在湖北省政府、京汉铁路、浙江省政府等任要职。

 

昌绍先(1899~1928)革命先烈。曾任苏维埃政府、皖北工农红军总指挥。牺牲时年仅29岁(详见传)。其父昌石磷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北京民国早期火车站站长。后裔现住成都市。近年曾有二人回大昌湾寻访,未果。
昌守先 (1904~1958) 张难先与湖南“华兴会”组织湘鄂两省起义。事泄后,张逃回沔阳至大昌湾,在昌守先家住了半月,一个大风雨夜,昌跟随张难先化装成渔民,乘小船由萧家河至汉口,从此跟随张难先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后,曾在湖北省政府、京汉铁路、浙江省政府等任要职。


昌守先 (1904~1958) 张难先与湖南“华兴会”组织湘鄂两省起义。事泄后,张逃回沔阳至大昌湾,在昌守先家住了半月,一个大风雨夜,昌跟随张难先化装成渔民,乘小船由萧家河至汉口,从此跟随张难先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后,曾在湖北省政府、京汉铁路、浙江省政府等任要职。

昌英(约1680年)迁仙镇小寺院村,妣郭氏,生子一正臣,赘吕姓。三代归宗后,现伦字辈有40家,在小寺院当地有24家,湖南华容、岳阳、湖北黄石有16家。昌敦柏曾任仙桃菜园公社党委书记;昌敦仲曾任黄石市财政局、审计局局长,其女昌荣任地税局某分局局长;昌立志任湖南华容县卫生局副局长。昌崇阳任大治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工程师,新兴建筑工程公司副经理。
昌占秀(左中元)八十余岁。曾先后两次到红阳树村、大昌湾、小昌湾三地寻根问祖。望在有生之年认祖归宗。这支人早在二百年前,由大昌湾迁至汉川新堰镇昌李村。繁衍数十户人家。解放前的一场瘟疫,绝户大部。现仅存少数几户。于2004年六修族谱时实现了夙愿。由左、陈、谢三姓归宗昌姓,都上了昌氏族谱。两年后老人含笑辞世。
大贤公育有五子,光升、光吉、光榜、光新、光祯,光吉后迁汉川石剅乡柳科村。敦字辈现有三户。昌建明大学毕业,在北京市第六医院任主任医师。
光榜、光新、光祯三兄弟,于清嘉庆初年(约1796年)同迁仙镇。做小本生意,昌洪顺硝坊,昔日在仙镇小有名气。现敦字辈20户,其子女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伦字辈,大都从事个体经济。昌敦文当兵至上海。其妻徐琳是作家、副研究员、副处级干部。其长子昌山,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现任上海文新报业集团记者、编辑。昌敦武主编(六修)昌氏族谱,今又主编《中华昌氏通谱》。昌敦宝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了《沔阳县交通志》编辑工作,后积极参加昌氏修谱。不辞劳苦,出力良多。昌敦海(水清)应邀参与《中华昌氏通谱》编辑工作。
清末。大昌湾官湖嘴“蓝粉墙”人才辈出。昌作霖(钦明),国学生,才识过人,治家有方,一门培养出三个大学生。长子昌云骞(学皋),191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侄子昌比丘(学典)负笈北京政法学校;胞弟昌作梅(铠明)毕业于湖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铠明有学尧、学舜、学禹、学汤四子。长子、次子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又先后至台湾省繁衍生息,两家共有七子一女,现有三十余口,分别棲居台北、基隆。三子 (昌沧)、四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武汉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在各自岗位上颇有建树,分别被评为编审(教授级)、教授。学禹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贡献(新闻出版)专家津贴;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详见名录)。昌少骞(占福,1919~1994),学皋之子。早年毕业于黄浦军校十七期,后考入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1983年经国家文化部评审获副研究馆员职称。少骞长子庆六,号昌革,湖北省卫生厅机关后勤中心副主任。次子庆旭,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业余潜心研究族谱,为双芝堂六修谱副主编,《中华昌氏通谱》主编之一。
昌占镜(银甫1916~1992) 1943年曾参与筹备四修族谱,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编五修族谱。
昌占谱、昌占清等于1938年举家逃兵荒至洪湖新滩口南堤村,以打鱼为生。现伦字辈有10余户。昌义发任洪湖市供销社副主任;昌金伦任新滩口镇政协主席;昌四平某军校毕业,湖南衡阳解放军某部正营职干部。
昌占元 1913年生于大昌湾,1945年逃兵荒至武汉青山农村落籍。现敦字辈8家均在武汉钢铁公司工作。昌敦亮从小就对族谱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谱顾问,2004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广泛联络海内外族人,是《中华昌氏通谱》的倡修人之一。

 

 

 


昌占秀(左中元)八十余岁。曾先后两次到红阳树村、大昌湾、小昌湾三地寻根问祖。望在有生之年认祖归宗。这支人早在二百年前,由大昌湾迁至汉川新堰镇昌李村。繁衍数十户人家。解放前的一场瘟疫,绝户大部。现仅存少数几户。于2004年六修族谱时实现了夙愿。由左、陈、谢三姓归宗昌姓,都上了昌氏族谱。两年后老人含笑辞世。
大贤公育有五子,光升、光吉、光榜、光新、光祯,光吉后迁汉川石剅乡柳科村。敦字辈现有三户。昌建明大学毕业,在北京市第六医院任主任医师。
光榜、光新、光祯三兄弟,于清嘉庆初年(约1796年)同迁仙镇。做小本生意,昌洪顺硝坊,昔日在仙镇小有名气。现敦字辈20户,其子女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伦字辈,大都从事个体经济。昌敦文当兵至上海。其妻徐琳是作家、副研究员、副处级干部。其长子昌山,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现任上海文新报业集团记者、编辑。昌敦武主编(六修)昌氏族谱,今又主编《中华昌氏通谱》。昌敦宝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了《沔阳县交通志》编辑工作,后积极参加昌氏修谱。不辞劳苦,出力良多。昌敦海(水清)应邀参与《中华昌氏通谱》编辑工作。
清末。大昌湾官湖嘴“蓝粉墙”人才辈出。昌作霖(钦明),国学生,才识过人,治家有方,一门培养出三个大学生。长子昌云骞(学皋),191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侄子昌比丘(学典)负笈北京政法学校;胞弟昌作梅(铠明)毕业于湖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铠明有学尧、学舜、学禹、学汤四子。长子、次子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又先后至台湾省繁衍生息,两家共有七子一女,现有三十余口,分别棲居台北、基隆。三子 (昌沧)、四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武汉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在各自岗位上颇有建树,分别被评为编审(教授级)、教授。学禹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贡献(新闻出版)专家津贴;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详见名录)。昌少骞(占福,1919~1994),学皋之子。早年毕业于黄浦军校十七期,后考入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1983年经国家文化部评审获副研究馆员职称。少骞长子庆六,号昌革,湖北省卫生厅机关后勤中心副主任。次子庆旭,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业余潜心研究族谱,为双芝堂六修谱副主编,《中华昌氏通谱》主编之一。
昌占镜(银甫1916~1992) 1943年曾参与筹备四修族谱,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编五修族谱。
昌占谱、昌占清等于1938年举家逃兵荒至洪湖新滩口南堤村,以打鱼为生。现伦字辈有10余户。昌义发任洪湖市供销社副主任;昌金伦任新滩口镇政协主席;昌四平某军校毕业,湖南衡阳解放军某部正营职干部。
昌占元 1913年生于大昌湾,1945年逃兵荒至武汉青山农村落籍。现敦字辈8家均在武汉钢铁公司工作。昌敦亮从小就对族谱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谱顾问,2004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广泛联络海内外族人,是《中华昌氏通谱》的倡修人之一。

 

 

 

大贤公育有五子,光升、光吉、光榜、光新、光祯,光吉后迁汉川石剅乡柳科村。敦字辈现有三户。昌建明大学毕业,在北京市第六医院任主任医师。
光榜、光新、光祯三兄弟,于清嘉庆初年(约1796年)同迁仙镇。做小本生意,昌洪顺硝坊,昔日在仙镇小有名气。现敦字辈20户,其子女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伦字辈,大都从事个体经济。昌敦文当兵至上海。其妻徐琳是作家、副研究员、副处级干部。其长子昌山,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现任上海文新报业集团记者、编辑。昌敦武主编(六修)昌氏族谱,今又主编《中华昌氏通谱》。昌敦宝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了《沔阳县交通志》编辑工作,后积极参加昌氏修谱。不辞劳苦,出力良多。昌敦海(水清)应邀参与《中华昌氏通谱》编辑工作。
清末。大昌湾官湖嘴“蓝粉墙”人才辈出。昌作霖(钦明),国学生,才识过人,治家有方,一门培养出三个大学生。长子昌云骞(学皋),191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侄子昌比丘(学典)负笈北京政法学校;胞弟昌作梅(铠明)毕业于湖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铠明有学尧、学舜、学禹、学汤四子。长子、次子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又先后至台湾省繁衍生息,两家共有七子一女,现有三十余口,分别棲居台北、基隆。三子 (昌沧)、四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武汉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在各自岗位上颇有建树,分别被评为编审(教授级)、教授。学禹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贡献(新闻出版)专家津贴;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详见名录)。昌少骞(占福,1919~1994),学皋之子。早年毕业于黄浦军校十七期,后考入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1983年经国家文化部评审获副研究馆员职称。少骞长子庆六,号昌革,湖北省卫生厅机关后勤中心副主任。次子庆旭,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业余潜心研究族谱,为双芝堂六修谱副主编,《中华昌氏通谱》主编之一。
昌占镜(银甫1916~1992) 1943年曾参与筹备四修族谱,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编五修族谱。
昌占谱、昌占清等于1938年举家逃兵荒至洪湖新滩口南堤村,以打鱼为生。现伦字辈有10余户。昌义发任洪湖市供销社副主任;昌金伦任新滩口镇政协主席;昌四平某军校毕业,湖南衡阳解放军某部正营职干部。
昌占元 1913年生于大昌湾,1945年逃兵荒至武汉青山农村落籍。现敦字辈8家均在武汉钢铁公司工作。昌敦亮从小就对族谱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谱顾问,2004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广泛联络海内外族人,是《中华昌氏通谱》的倡修人之一。

 

 


光榜、光新、光祯三兄弟,于清嘉庆初年(约1796年)同迁仙镇。做小本生意,昌洪顺硝坊,昔日在仙镇小有名气。现敦字辈20户,其子女都走上了工作岗位。伦字辈,大都从事个体经济。昌敦文当兵至上海。其妻徐琳是作家、副研究员、副处级干部。其长子昌山,上海复旦大学毕业,现任上海文新报业集团记者、编辑。昌敦武主编(六修)昌氏族谱,今又主编《中华昌氏通谱》。昌敦宝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了《沔阳县交通志》编辑工作,后积极参加昌氏修谱。不辞劳苦,出力良多。昌敦海(水清)应邀参与《中华昌氏通谱》编辑工作。
清末。大昌湾官湖嘴“蓝粉墙”人才辈出。昌作霖(钦明),国学生,才识过人,治家有方,一门培养出三个大学生。长子昌云骞(学皋),191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侄子昌比丘(学典)负笈北京政法学校;胞弟昌作梅(铠明)毕业于湖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铠明有学尧、学舜、学禹、学汤四子。长子、次子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又先后至台湾省繁衍生息,两家共有七子一女,现有三十余口,分别棲居台北、基隆。三子 (昌沧)、四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武汉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在各自岗位上颇有建树,分别被评为编审(教授级)、教授。学禹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贡献(新闻出版)专家津贴;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详见名录)。昌少骞(占福,1919~1994),学皋之子。早年毕业于黄浦军校十七期,后考入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1983年经国家文化部评审获副研究馆员职称。少骞长子庆六,号昌革,湖北省卫生厅机关后勤中心副主任。次子庆旭,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业余潜心研究族谱,为双芝堂六修谱副主编,《中华昌氏通谱》主编之一。
昌占镜(银甫1916~1992) 1943年曾参与筹备四修族谱,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编五修族谱。
昌占谱、昌占清等于1938年举家逃兵荒至洪湖新滩口南堤村,以打鱼为生。现伦字辈有10余户。昌义发任洪湖市供销社副主任;昌金伦任新滩口镇政协主席;昌四平某军校毕业,湖南衡阳解放军某部正营职干部。
昌占元 1913年生于大昌湾,1945年逃兵荒至武汉青山农村落籍。现敦字辈8家均在武汉钢铁公司工作。昌敦亮从小就对族谱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谱顾问,2004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广泛联络海内外族人,是《中华昌氏通谱》的倡修人之一。

 

 

清末。大昌湾官湖嘴“蓝粉墙”人才辈出。昌作霖(钦明),国学生,才识过人,治家有方,一门培养出三个大学生。长子昌云骞(学皋),1918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侄子昌比丘(学典)负笈北京政法学校;胞弟昌作梅(铠明)毕业于湖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铠明有学尧、学舜、学禹、学汤四子。长子、次子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又先后至台湾省繁衍生息,两家共有七子一女,现有三十余口,分别棲居台北、基隆。三子 (昌沧)、四子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武汉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在各自岗位上颇有建树,分别被评为编审(教授级)、教授。学禹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贡献(新闻出版)专家津贴;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干先进个人”光荣称号(详见名录)。昌少骞(占福,1919~1994),学皋之子。早年毕业于黄浦军校十七期,后考入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毕生从事图书馆工作。1983年经国家文化部评审获副研究馆员职称。少骞长子庆六,号昌革,湖北省卫生厅机关后勤中心副主任。次子庆旭,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业余潜心研究族谱,为双芝堂六修谱副主编,《中华昌氏通谱》主编之一。
昌占镜(银甫1916~1992) 1943年曾参与筹备四修族谱,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编五修族谱。
昌占谱、昌占清等于1938年举家逃兵荒至洪湖新滩口南堤村,以打鱼为生。现伦字辈有10余户。昌义发任洪湖市供销社副主任;昌金伦任新滩口镇政协主席;昌四平某军校毕业,湖南衡阳解放军某部正营职干部。
昌占元 1913年生于大昌湾,1945年逃兵荒至武汉青山农村落籍。现敦字辈8家均在武汉钢铁公司工作。昌敦亮从小就对族谱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谱顾问,2004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广泛联络海内外族人,是《中华昌氏通谱》的倡修人之一。

 


昌占镜(银甫1916~1992) 1943年曾参与筹备四修族谱,因日本侵略而未果。1989年主编五修族谱。
昌占谱、昌占清等于1938年举家逃兵荒至洪湖新滩口南堤村,以打鱼为生。现伦字辈有10余户。昌义发任洪湖市供销社副主任;昌金伦任新滩口镇政协主席;昌四平某军校毕业,湖南衡阳解放军某部正营职干部。
昌占元 1913年生于大昌湾,1945年逃兵荒至武汉青山农村落籍。现敦字辈8家均在武汉钢铁公司工作。昌敦亮从小就对族谱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谱顾问,2004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广泛联络海内外族人,是《中华昌氏通谱》的倡修人之一。

 

昌占谱、昌占清等于1938年举家逃兵荒至洪湖新滩口南堤村,以打鱼为生。现伦字辈有10余户。昌义发任洪湖市供销社副主任;昌金伦任新滩口镇政协主席;昌四平某军校毕业,湖南衡阳解放军某部正营职干部。
昌占元 1913年生于大昌湾,1945年逃兵荒至武汉青山农村落籍。现敦字辈8家均在武汉钢铁公司工作。昌敦亮从小就对族谱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谱顾问,2004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广泛联络海内外族人,是《中华昌氏通谱》的倡修人之一。


昌占元 1913年生于大昌湾,1945年逃兵荒至武汉青山农村落籍。现敦字辈8家均在武汉钢铁公司工作。昌敦亮从小就对族谱有特殊的感情,任六修谱顾问,2004年以来通过互联网广泛联络海内外族人,是《中华昌氏通谱》的倡修人之一。

昌先炽 1928年生于大昌湾,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任营教导员,转业至沈阳某税务所任所长。

昌德金 1944年生于大昌湾,大学本科,曾任沙市市委秘书、沙市大学副校长。
昌泽斌 1950年生于大昌湾,大学文化,曾任仙桃市教育局局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其女昌莉,研究生毕业,就职于北京中国联想集团,其子昌明硕士生毕业,就职于北京中国外汇管理局储备司。
昌栋才(1923~1989)辉庭公之子。区供销社生资部门会计,文革中历经磨难,于1971年秋被迫离开昌湾,举家迁徙洪湖。一门培育出4个大学生,长子昌梅军,荆州师专数学专业毕业,荆州梅园中学高级教师。次女昌炎新198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任《湖北农业科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次子昌晓军,198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现任教授。享受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其妻金卫东,大学学历。工程师。现为杭州市余杭图书馆特藏部主任。三子昌少军,国家一级美术师,大学文化,被誉为湖北篆刻第一把刀。国家一级警督。现为湖北省监狱管理局工业处副处长、沙洋县副县长。栋才公第三代已崭露头角:8个孙辈中有7个大学生,其中3个硕士生,2个出国留学。
昌志华 1966年生于大昌湾,1994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1998年4月进入金融行业,先后在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任特约研究员、经理等职。
纵观大昌湾历史,可谓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有国学生、太学生19人。民国时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黄浦军校7人,县团以上官员13人。建国后正副教授级高级职称者20人。厅级干部1人,县团级以上干部10余人。大学毕业20多人。在读大学生80余人。昌湾人恪守祖训,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诚实守信,勤俭持家,严以教子。其后代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德才兼备,各自事业上皆有所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为昌氏家族争光。

 

 

昌泽斌 1950年生于大昌湾,大学文化,曾任仙桃市教育局局长,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其女昌莉,研究生毕业,就职于北京中国联想集团,其子昌明硕士生毕业,就职于北京中国外汇管理局储备司。
昌栋才(1923~1989)辉庭公之子。区供销社生资部门会计,文革中历经磨难,于1971年秋被迫离开昌湾,举家迁徙洪湖。一门培育出4个大学生,长子昌梅军,荆州师专数学专业毕业,荆州梅园中学高级教师。次女昌炎新198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任《湖北农业科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次子昌晓军,198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现任教授。享受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其妻金卫东,大学学历。工程师。现为杭州市余杭图书馆特藏部主任。三子昌少军,国家一级美术师,大学文化,被誉为湖北篆刻第一把刀。国家一级警督。现为湖北省监狱管理局工业处副处长、沙洋县副县长。栋才公第三代已崭露头角:8个孙辈中有7个大学生,其中3个硕士生,2个出国留学。
昌志华 1966年生于大昌湾,1994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1998年4月进入金融行业,先后在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任特约研究员、经理等职。
纵观大昌湾历史,可谓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有国学生、太学生19人。民国时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黄浦军校7人,县团以上官员13人。建国后正副教授级高级职称者20人。厅级干部1人,县团级以上干部10余人。大学毕业20多人。在读大学生80余人。昌湾人恪守祖训,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诚实守信,勤俭持家,严以教子。其后代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德才兼备,各自事业上皆有所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为昌氏家族争光。

 


昌栋才(1923~1989)辉庭公之子。区供销社生资部门会计,文革中历经磨难,于1971年秋被迫离开昌湾,举家迁徙洪湖。一门培育出4个大学生,长子昌梅军,荆州师专数学专业毕业,荆州梅园中学高级教师。次女昌炎新198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任《湖北农业科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次子昌晓军,198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现任教授。享受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其妻金卫东,大学学历。工程师。现为杭州市余杭图书馆特藏部主任。三子昌少军,国家一级美术师,大学文化,被誉为湖北篆刻第一把刀。国家一级警督。现为湖北省监狱管理局工业处副处长、沙洋县副县长。栋才公第三代已崭露头角:8个孙辈中有7个大学生,其中3个硕士生,2个出国留学。
昌志华 1966年生于大昌湾,1994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1998年4月进入金融行业,先后在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任特约研究员、经理等职。
纵观大昌湾历史,可谓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有国学生、太学生19人。民国时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黄浦军校7人,县团以上官员13人。建国后正副教授级高级职称者20人。厅级干部1人,县团级以上干部10余人。大学毕业20多人。在读大学生80余人。昌湾人恪守祖训,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诚实守信,勤俭持家,严以教子。其后代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德才兼备,各自事业上皆有所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为昌氏家族争光。

 

昌志华 1966年生于大昌湾,1994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1998年4月进入金融行业,先后在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任特约研究员、经理等职。
纵观大昌湾历史,可谓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有国学生、太学生19人。民国时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黄浦军校7人,县团以上官员13人。建国后正副教授级高级职称者20人。厅级干部1人,县团级以上干部10余人。大学毕业20多人。在读大学生80余人。昌湾人恪守祖训,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诚实守信,勤俭持家,严以教子。其后代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德才兼备,各自事业上皆有所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为昌氏家族争光。


纵观大昌湾历史,可谓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有国学生、太学生19人。民国时期,早期革命烈士5人,考入黄浦军校7人,县团以上官员13人。建国后正副教授级高级职称者20人。厅级干部1人,县团级以上干部10余人。大学毕业20多人。在读大学生80余人。昌湾人恪守祖训,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诚实守信,勤俭持家,严以教子。其后代多数受过高等教育,德才兼备,各自事业上皆有所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为昌氏家族争光。

昌敦宝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日供稿
昌沧二00九年元月五日修改于北京
 

 

昌沧二00九年元月五日修改于北京
 



 


分享按钮>>昌家榨简介
>>原河南孟津县人大主任任继轩“陋舍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