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网新闻】寻根问祖 低碳祭祖——倡议清明节“看家谱、学家训、缅祖先”公益活动

    中华柳氏网 2013年3月31日 柳哲


寻根问祖 低碳祭祖

   ——中华姓氏大讲堂倡议清明节“看家谱、学家训、缅祖先”低碳祭祖公益活动

 

                                        柳哲

 

     绿色低碳过清明,心香一瓣祭先祖。有道是“百善孝为先”,中华儿女,传承孝道文化,清明之际,秉承祖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追根溯源,叶落归根。近年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寻根问祖,渐成时尚,风靡全球。家谱家训,作为根祖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缅怀祖先懿德,学习传统文化的依据。家谱复兴,乃百姓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清明流行“正能量”,让我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寻根之旅!了解民族之根,宗祖之根,文化之根!看家谱,学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从我做起,从娃娃做起,立功、立德、立言,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

 

          我是一名“家谱迷”,痴迷于寻根问祖与家谱研究,先后20余年。我的足迹,遍及全国,收藏家谱,数以千计。2005716日,我与部分家谱爱好者,曾联名发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令人欢欣鼓舞,让我信心倍增。清明前夕,由我发起的公益机构——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正式启动,为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促和谐,圆梦想”,竭尽绵薄之力!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清明之际,远离低俗,文明祭祖,写篇博文,建个网馆,点燃心香,缅怀祖先。

 

  “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广为流传,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清明节之际,中华姓氏大讲堂开通寻根服务热线,义务为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家谱编修、咨询、鉴定、讲座等公益活动。同时还开展纪念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中华圣贤后裔联谊会、中华稀有姓氏联谊会等家姓氏活动,欢迎各界人士与各姓氏宗亲会参与支持。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文化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敬启

                                   2013年3月31日清明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寻根热线1301818154(热线主持:柳哲)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联系人:柳哲,邮编:100093

                                                                                                中华姓氏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QQ130518188,130518188@qq.com

 

 

 

中华家训  盛世宝典 

      ——浅谈家训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柳哲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一  家必有谱  谱必有训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2005716日,由我起草,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的《中国家谱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家谱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过如此的介绍,现摘引部分内容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古代学问大家,无不深谙谱牒之学!唐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自不待言!“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深远!

  

  

   家族编修家谱,制定家训,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订。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九世同居,号为“江南首族”!历代帝皇推崇备至,褒奖不断!除了族长敬业持家外,大儒柳贯、吴莱、宋濂等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二 中华家训 源远流长

  

  

  

  

  

   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周公训诫子侄,“桐叶封弟”的典故,广为流传。这在家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时,他就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回答说:“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成王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有重要影响。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周公之后,历代帝王、圣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孟子、荀子、颜子、董仲舒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是明显。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教育儿子孟轲而“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可谓用心良苦。父母重视家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

   

  秦汉以后,家训文本文献,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封建礼教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家训的基本概念,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而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家训文化。

   

   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

  

   明清两代,编修家谱,撰写家训之风盛行,家训数量超过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特备是在文革“破四旧”中,家训视为“毒草”,受到批判与摒弃!

  

  

  三 名人家训 光耀古今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多如牛毛,举不胜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

  

  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如此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弟子陈亢(子禽),怀疑老师孔子,是否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孔鲤讲到他两次与父亲相处时,父亲让他学习《诗经》与《礼记》。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子教育子孙的家训,也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从此,家训正式得名。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也是家训的内容。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可谓别具一格。

  

   后世津津乐道,奉为治家宝典的家训,有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教经典!

  

    四 柳氏家训 后世垂范

  

  

  

  

  柳氏家训,与颜氏家训齐名。唐朝时,柳公权、柳公绰、柳仲郢、柳玭为代表的柳氏家族,重视家学与家教,而闻名于世,光照千秋!

  

  1996年,我初到北大游学时,曾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一套江苏镇江柳氏族贤柳诒征、柳传志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编修于光绪17年。此套家谱第二卷,收录了部分柳氏家训,教育子孙。我手自笔录,在国图老家谱中,抄录出来,写成《柳传志家世之谜》一文,发表于《北京纪事》(2005年第6期)杂志上。

  

   家谱主修者,如此写道:“古昔圣贤,著书立言,垂训后世,莫不切于人之身心性命,皆当书绅佩服!但前言往行,美不胜书,谱难悉纪,谨录河东列祖家训数则,著于简端,俾后世子孙,知所遵守云。”

   

   柳氏家训,摘录如下:

   

   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珪、若璧、若玭,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偿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玭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

  

  柳玭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

  

  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京江柳氏宗谱》对镇江柳氏始祖柳永有如此记载:

   

   “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实为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

   

   《古文真宝》所录柳永所撰的《劝学文》,就是一篇好“家训”,教子经典。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深受柳氏家训,不坠家风,皆是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柳永儿子柳涚与侄子柳淇,亦高中进士!

   

  《劝学文》,寥寥数百字,全文摘录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京江柳氏宗谱》收入的《来止公宗训十条》与《楷人公宗诫十六条》,都是清末上乘的家训。由于篇幅所限,现在仅摘录其目如下,亦可窥见一斑!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积德行。

   

   《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赌博;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十、蓄养歌童俊仆;十一、戒购置古董玩物;十二、戒酗酒争横;十三、酗酒争横;十四、戒造假山园亭;十五、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六、戒烧炼致身家败灭。

   

   

       五 鉴往知来 古为今用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的屡屡触案,让社会震惊,令国人心痛。如今世风日下,某些女明星,走上红地毯,袒胸露背,越穿越少;某些官员们,腐化堕落,拜倒在石榴裙下;某些富豪们,为儿女婚礼,大讲排场,一掷千金;某些教授们,作风不检点,男盗女娼,学问不扎实,剽窃论文……

 

 奉劝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名人们,更要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不要一味追名逐利,置大义而不顾。“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为人父母,是要好好看看唐代柳玭的《柳氏家训》。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是当务之急!

 

      如今,社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举国上下,应该积极响应“两会”号召,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从严、从紧从源头上控制公务接待开支,树立廉洁办事的良好风尚、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不良行为,最好读读《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养成节俭习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贪赃枉法,受贿藏污,是一种官场寄生现象。不论如何选拔官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官场腐败仍层出不穷。官员的腐败,减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我们的国家,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党内“清风”劲吹,社会一片和谐!何愁国家不富强!何愁民族不振兴!

 

 

    社会更应防患于未然,增强公民道德意识,鼓励学习传统文化,遵循族规,恪守家训,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境界得到提高,让罪恶的想法,胎死腹中!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将家训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家训文化,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心灵层次,心怀大爱,造福人类!

 

     清明之际,倡导社会“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姓氏文化研究专家,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  邮编:100093QQ:130518188,13051818154  

 

           

 柳宗元魂归长安待何时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举行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
 
    




  清明之际,想起先祖、西安历史名人、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客死他乡,魂无归处,在他诞辰1240周年之际,作为出生地的西安,柳宗元墓园毁之殆尽,社会各界与柳氏后裔,祭拜无门,作为子孙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在全国上下传达“两会”精神之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的号召,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相继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文化乃民族之魂,亦是城市之魂。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陕西、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时时令我热泪盈眶!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中的“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描述了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悲痛情形:“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穿越千年时空,我却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与“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诗文成为千古绝唱;他“吏为民役”的民本政治思想,历代都作为资政的借鉴,更激励了柳氏后人,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逝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为他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足可证实他卒葬西安的事实: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的各级政府与有关企业,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农历7月13日,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恳请引起重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隆重开展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相关活动,让大唐大文豪柳宗元,早日魂归故土长安,告慰先贤柳宗元!
  
  
  (作者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中华姓氏大讲堂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情系桑梓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当我重读先祖柳宗元的一首首怀乡诗,一篇篇思乡之作,不禁为之动容落泪!

   《零陵早春》: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春怀故园》: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州寄京中亲故》:“林邑山联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柳宗元贬黜永州时,曾作《梦归赋》,乃他“梦里时时问故乡”(柳贯诗)的真实写照。

     作为河东柳氏后人,穿越千年时空,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卒后归葬故里西安,有韩愈为其挚友柳宗元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为证: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所撰墓志铭,曾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沈传师书写刻碑,立于柳宗元墓前。日本学者、柳宗元研究专家户崎哲彦先生,为此曾撰写长篇论文《柳宗元茔地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考释》。

宋代洪兴祖《韩集辨证》载柳宗元墓“柳宗元碑”:在京兆万年司马村;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在凤栖原墓前;明李好文《长安志图》:在少陵原之北,碑碎;明赵廷瑞嘉靖《通志》:在凤栖原,今碎……,这些史料足证柳宗元墓在西安,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我收藏的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嘉庆21年)与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民国28),不独有柳宗元为家谱撰写的《谱牒论》,更收入了他的画像以及传记。据《泾川柳氏宗谱》记载:柳宗元“住万年县,居司马村,……公寿四十七,殁,归葬万年县,皆门人之力也。”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写到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北身长号,以首顿地的悲痛情形,岂不令人潸然泪下?他在信中写道:

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他在《与杨京兆凭书》中,又如此写道:身世孑然,无可以为家,虽甚崇宠之,孰与为荣?……至今无以托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孟子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之汲汲于世者,唯惧此而已矣!天若不弃先君之德,使有世嗣,或者犹望延寿命,以及大宥,得归乡闾,立家室,则子道毕矣。

                    建言西安纪念柳宗元

 在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的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卒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的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各级政府,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以推动西安柳宗元纪念活动的蓬勃开展。

但愿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部门,能够抓住2013年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的机遇,成立相关筹备机构,建立有关纪念设施与研究机构,借鉴各地经验,开展系列柳宗元纪念活动,争取经过数年的努力,将西安建成继广西柳州、湖南永州、山西永济之后的又一柳宗元研究与纪念的重要基地。

 

                        柳宗元诗文摘录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有不少怀乡、思亲的碑铭祭文等文字写及西安的柳氏族亲与眷属,可谓情真意挚,感人至深,现摘录若干,以备柳墓重修之参考

     《祭外甥崔骈文》:我自得罪,无望还都。想尔新墓,少陵之隅。

    《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晋之乱,柳氏始分,曰耆,为汝南守,居河东。又五世曰庆,相魏。魏相之嗣曰旦,仕隋为黄门侍郎。其小宗曰楷,至于唐,刺济、房、兰、廓四州。楷生夏县令府君讳绎。绎生司议郎府君讳遗爱。皆葬长安少陵原。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柳氏之先,自黄帝历周、鲁,其著者无骇,以字为展氏,禽氏以食菜为柳姓。厥后昌大,世家河东 ……”“以某年二月十八日庚寅,安厝于万年县之少陵原,礼也。

   《故弘农令柳府君坟前石表辞》:少陵原柳氏之大墓,唐贞元十九年某月日,孤某奉其先府君洎夫人之丧,祔于其位。由新墓而南若干步,曰高祖王父兰州府君讳某字某之墓。又东若干步,曰曾祖王父邠州府君讳某之墓。西若干步,曰祖某王父司议郎府君讳某之墓。咸异兆而相望。昭穆之有位序,壤树之有丰杀,皆如律令。

   《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八月二十四日,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介于我先府君仲父二兆之间,神心之所安也。……铭曰:蔼其芳,寿且康,大梁鹑火沉幽光。夙沦夫子嗣又丧,青帷不复岷之阳。兆灵趾,栖凤里,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

   《叔妣吴郡陆氏夫人志文》:遂以其年十二月十三日庚午,合祔于少陵原之墓。” 

   《亡妻弘农杨氏志》:遂以九月五日庚午,克葬于万年县栖凤原,从先茔,礼也。是岁,唐贞元十五年,龙集己卯,为之志云:……之死同穴,归此室兮。

    《下殇女子墓砖记》:下殇女子生长安善和里,其始名和娘。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先夫人姓卢氏,讳某,……安祔于京兆万年栖凤原先侍御史府君之墓。……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

《亡姑渭南县尉陈君夫人权厝志》:陈君乃卜十二月十八日,权厝于城南,原曰栖凤,如夫人之志。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唐贞元十二年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东柳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公讳某,字某,邑居于虞乡。

《志从父弟宗直殡》:是月二十四日,出殡城西北若干尺,死七日矣。俟吾归,与之俱,志其殡。 ”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 ”

《送澥序》: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永贞年,吾与族兄登并为礼部属。吾黜,而季父公绰更为刑部郎,则加稠焉。又观宗中为文雅者,炳炳然以十数,仁义固其素也,意者其复兴乎? ”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

 

 

                                                                                                       2013328日于京城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香山文化部落 柳哲        

  邮编:100093  QQ:130518188 ,13051818154 

          我的家谱复兴梦                             ——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启动
                                                  柳香芹     

 

                             

                


    3月24日,酝酿已久的中华姓氏大讲堂,这一公益机构,以务真求实、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迎来了今天的正式启动!    
    上午,中华姓氏大讲堂与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共同在香山万安公墓李大钊墓园,联合举办祭扫李大钊烈士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知名画家曾醉、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中国日报记者马骏,《法制晚报》记者张丽,文化报道网站布朋印、布连军,教育旬刊记者武永忠,艺术家联盟负责人王金卓,教育专家秦立斌,北京中视虹坤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任李雪飞,旅行家“吴老颐和”、职业经纪人刘炯等,参与了祭祀活动。李大钊亲属、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执行会长李正等李氏宗亲与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余人参加了祭祀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代表中华姓氏大讲堂向李大钊墓敬献花篮。

 

    李大钊烈士祭扫活动结束后,中华姓氏大讲堂20余人,还集体祭扫了位于香山红山头的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今北师大前身)三任校长毛邦伟先生墓园,原新民晚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生父吴竹似墓园,香山慈幼院师生墓园等,中午餐叙时,毛邦伟、伍崇敏夫妇的曾外孙、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详细介绍了该墓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家族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还展示了他于1962年,与家人祭扫毛邦伟墓时的老照片,进一步证实了该墓于1962年时,仍保存完好。也证实了与之毗邻的吴竹似墓,当时并未受到破坏,为这两座名人墓的修缮,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该照片还证实毛邦伟墓,当时有墓志铭。令人遗憾的是,该墓志铭已不翼而飞,实在令人遗憾。

 

     下午,中华姓氏大讲堂(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举行了第一次姓氏文化沙龙,来自社会的各界人士,欢聚一堂。由姓氏文化研究专家柳哲、常桦等人,他们介绍了姓氏文化研究心得。与会人员,讨论热烈,献计献策,展望未来。中华大讲堂,下设学术研究部、影视制作部、宣传策划部、对外联络部、网络技术部等部门。按姓氏,按地域,设立讲堂,遍布世界各地。

 

    中华姓氏大讲堂,向全国招募有志于中国家谱文化复兴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大讲堂项目包括姓氏沙龙、专题讲座、宗亲联谊、家谱编修、寻根咨询、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网络推广、资源整合、品牌策划等。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愿与海内外的仁人志士,精诚合作,共襄盛举,携手打造中华姓氏的知名品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绵薄之力!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中华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炎黄一脉  万姓归宗 

——中华姓氏大讲堂开堂启事

                     柳哲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千枝万派,叶落归根!中华大统一,姓氏大团结;世界大和谐,天下必大同!


     今年3月14日,乃本人负笈北大游学京城17周年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本人与部分家谱研究界同仁,酝酿多时,达成共识,正式发起搭建中华姓氏大讲堂,弘扬家谱文化,复兴家谱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竭尽全力努力奋斗!

 

    中华姓氏大讲堂作为中国家谱研究与中华姓氏交流的公益文化平台,可谓应运而生,群策群力,肩负神圣使命,共襄盛举,同创辉煌!

     

     中华姓氏大讲堂,将会联合百家姓研究机构、各个姓氏宗亲会以及所有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从即日起,宣告开堂,义务宣传家谱文化,免费提供家谱咨询,举办讲座、沙龙、会议与各色各样的姓氏活动,推动文化发展,复兴家谱事业。借助“两会”大好形势,同圆“中国复兴梦想”!

 

     2005年7月16日,我亲笔起草,与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过强烈反响!《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对于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特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2013年3月14日京城游学17周年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简历


  柳哲,男,汉族。1970年生,浙江兰溪人。现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文联理事等职。先后担任中国家谱网总策划、北京市寻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目前还担任多个家谱社团与文化研究机构的顾问。并发起了成立了公益机构京城游学堂、香山文化部落、谱牒学堂、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等。
  
  作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的发起人,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曾在2005年7月16日,与数十名家谱研究专家与家谱爱好者,起草并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产生过一定影响。指导有关姓氏家谱编修与宗亲联谊,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弘扬中华姓氏文化!被媒体誉为“北大旁听十年熬成的学者”、“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平民史官”、“曹聚仁研究专家”等。如今已出版《柳氏名门》等著作,发表家谱研究、散文、随笔各类文章数千篇。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                                  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柳哲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

寻根问祖 低碳祭祖

   ——中华姓氏大讲堂倡议清明节“看家谱、学家训、缅祖先”低碳祭祖公益活动

 

                                        柳哲

 

     绿色低碳过清明,心香一瓣祭先祖。有道是“百善孝为先”,中华儿女,传承孝道文化,清明之际,秉承祖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追根溯源,叶落归根。近年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寻根问祖,渐成时尚,风靡全球。家谱家训,作为根祖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缅怀祖先懿德,学习传统文化的依据。家谱复兴,乃百姓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清明流行“正能量”,让我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寻根之旅!了解民族之根,宗祖之根,文化之根!看家谱,学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从我做起,从娃娃做起,立功、立德、立言,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

 

          我是一名“家谱迷”,痴迷于寻根问祖与家谱研究,先后20余年。我的足迹,遍及全国,收藏家谱,数以千计。2005716日,我与部分家谱爱好者,曾联名发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令人欢欣鼓舞,让我信心倍增。清明前夕,由我发起的公益机构——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正式启动,为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促和谐,圆梦想”,竭尽绵薄之力!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清明之际,远离低俗,文明祭祖,写篇博文,建个网馆,点燃心香,缅怀祖先。

 

  “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广为流传,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清明节之际,中华姓氏大讲堂开通寻根服务热线,义务为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家谱编修、咨询、鉴定、讲座等公益活动。同时还开展纪念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中华圣贤后裔联谊会、中华稀有姓氏联谊会等家姓氏活动,欢迎各界人士与各姓氏宗亲会参与支持。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文化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敬启

                                   2013年3月31日清明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寻根热线1301818154(热线主持:柳哲)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联系人:柳哲,邮编:100093

                                                                                                中华姓氏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QQ130518188,130518188@qq.com

 

 

 

中华家训  盛世宝典 

      ——浅谈家训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柳哲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一  家必有谱  谱必有训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2005716日,由我起草,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的《中国家谱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家谱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过如此的介绍,现摘引部分内容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古代学问大家,无不深谙谱牒之学!唐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自不待言!“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深远!

  

  

   家族编修家谱,制定家训,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订。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九世同居,号为“江南首族”!历代帝皇推崇备至,褒奖不断!除了族长敬业持家外,大儒柳贯、吴莱、宋濂等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二 中华家训 源远流长

  

  

  

  

  

   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周公训诫子侄,“桐叶封弟”的典故,广为流传。这在家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时,他就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回答说:“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成王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有重要影响。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周公之后,历代帝王、圣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孟子、荀子、颜子、董仲舒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是明显。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教育儿子孟轲而“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可谓用心良苦。父母重视家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

   

  秦汉以后,家训文本文献,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封建礼教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家训的基本概念,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而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家训文化。

   

   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

  

   明清两代,编修家谱,撰写家训之风盛行,家训数量超过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特备是在文革“破四旧”中,家训视为“毒草”,受到批判与摒弃!

  

  

  三 名人家训 光耀古今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多如牛毛,举不胜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

  

  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如此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弟子陈亢(子禽),怀疑老师孔子,是否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孔鲤讲到他两次与父亲相处时,父亲让他学习《诗经》与《礼记》。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子教育子孙的家训,也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从此,家训正式得名。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也是家训的内容。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可谓别具一格。

  

   后世津津乐道,奉为治家宝典的家训,有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教经典!

  

    四 柳氏家训 后世垂范

  

  

  

  

  柳氏家训,与颜氏家训齐名。唐朝时,柳公权、柳公绰、柳仲郢、柳玭为代表的柳氏家族,重视家学与家教,而闻名于世,光照千秋!

  

  1996年,我初到北大游学时,曾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一套江苏镇江柳氏族贤柳诒征、柳传志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编修于光绪17年。此套家谱第二卷,收录了部分柳氏家训,教育子孙。我手自笔录,在国图老家谱中,抄录出来,写成《柳传志家世之谜》一文,发表于《北京纪事》(2005年第6期)杂志上。

  

   家谱主修者,如此写道:“古昔圣贤,著书立言,垂训后世,莫不切于人之身心性命,皆当书绅佩服!但前言往行,美不胜书,谱难悉纪,谨录河东列祖家训数则,著于简端,俾后世子孙,知所遵守云。”

   

   柳氏家训,摘录如下:

   

   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珪、若璧、若玭,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偿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玭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

  

  柳玭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

  

  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京江柳氏宗谱》对镇江柳氏始祖柳永有如此记载:

   

   “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实为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

   

   《古文真宝》所录柳永所撰的《劝学文》,就是一篇好“家训”,教子经典。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深受柳氏家训,不坠家风,皆是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柳永儿子柳涚与侄子柳淇,亦高中进士!

   

  《劝学文》,寥寥数百字,全文摘录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京江柳氏宗谱》收入的《来止公宗训十条》与《楷人公宗诫十六条》,都是清末上乘的家训。由于篇幅所限,现在仅摘录其目如下,亦可窥见一斑!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积德行。

   

   《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赌博;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十、蓄养歌童俊仆;十一、戒购置古董玩物;十二、戒酗酒争横;十三、酗酒争横;十四、戒造假山园亭;十五、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六、戒烧炼致身家败灭。

   

   

       五 鉴往知来 古为今用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的屡屡触案,让社会震惊,令国人心痛。如今世风日下,某些女明星,走上红地毯,袒胸露背,越穿越少;某些官员们,腐化堕落,拜倒在石榴裙下;某些富豪们,为儿女婚礼,大讲排场,一掷千金;某些教授们,作风不检点,男盗女娼,学问不扎实,剽窃论文……

 

 奉劝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名人们,更要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不要一味追名逐利,置大义而不顾。“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为人父母,是要好好看看唐代柳玭的《柳氏家训》。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是当务之急!

 

      如今,社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举国上下,应该积极响应“两会”号召,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从严、从紧从源头上控制公务接待开支,树立廉洁办事的良好风尚、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不良行为,最好读读《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养成节俭习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贪赃枉法,受贿藏污,是一种官场寄生现象。不论如何选拔官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官场腐败仍层出不穷。官员的腐败,减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我们的国家,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党内“清风”劲吹,社会一片和谐!何愁国家不富强!何愁民族不振兴!

 

 

    社会更应防患于未然,增强公民道德意识,鼓励学习传统文化,遵循族规,恪守家训,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境界得到提高,让罪恶的想法,胎死腹中!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将家训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家训文化,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心灵层次,心怀大爱,造福人类!

 

     清明之际,倡导社会“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姓氏文化研究专家,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  邮编:100093QQ:130518188,13051818154  

 

           

 柳宗元魂归长安待何时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举行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
 
    




  清明之际,想起先祖、西安历史名人、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客死他乡,魂无归处,在他诞辰1240周年之际,作为出生地的西安,柳宗元墓园毁之殆尽,社会各界与柳氏后裔,祭拜无门,作为子孙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在全国上下传达“两会”精神之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的号召,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相继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文化乃民族之魂,亦是城市之魂。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陕西、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时时令我热泪盈眶!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中的“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描述了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悲痛情形:“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穿越千年时空,我却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与“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诗文成为千古绝唱;他“吏为民役”的民本政治思想,历代都作为资政的借鉴,更激励了柳氏后人,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逝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为他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足可证实他卒葬西安的事实: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的各级政府与有关企业,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农历7月13日,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恳请引起重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隆重开展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相关活动,让大唐大文豪柳宗元,早日魂归故土长安,告慰先贤柳宗元!
  
  
  (作者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中华姓氏大讲堂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情系桑梓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当我重读先祖柳宗元的一首首怀乡诗,一篇篇思乡之作,不禁为之动容落泪!

   《零陵早春》: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春怀故园》: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州寄京中亲故》:“林邑山联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柳宗元贬黜永州时,曾作《梦归赋》,乃他“梦里时时问故乡”(柳贯诗)的真实写照。

     作为河东柳氏后人,穿越千年时空,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卒后归葬故里西安,有韩愈为其挚友柳宗元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为证: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所撰墓志铭,曾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沈传师书写刻碑,立于柳宗元墓前。日本学者、柳宗元研究专家户崎哲彦先生,为此曾撰写长篇论文《柳宗元茔地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考释》。

宋代洪兴祖《韩集辨证》载柳宗元墓“柳宗元碑”:在京兆万年司马村;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在凤栖原墓前;明李好文《长安志图》:在少陵原之北,碑碎;明赵廷瑞嘉靖《通志》:在凤栖原,今碎……,这些史料足证柳宗元墓在西安,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我收藏的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嘉庆21年)与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民国28),不独有柳宗元为家谱撰写的《谱牒论》,更收入了他的画像以及传记。据《泾川柳氏宗谱》记载:柳宗元“住万年县,居司马村,……公寿四十七,殁,归葬万年县,皆门人之力也。”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写到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北身长号,以首顿地的悲痛情形,岂不令人潸然泪下?他在信中写道:

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他在《与杨京兆凭书》中,又如此写道:身世孑然,无可以为家,虽甚崇宠之,孰与为荣?……至今无以托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孟子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之汲汲于世者,唯惧此而已矣!天若不弃先君之德,使有世嗣,或者犹望延寿命,以及大宥,得归乡闾,立家室,则子道毕矣。

                    建言西安纪念柳宗元

 在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的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卒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的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各级政府,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以推动西安柳宗元纪念活动的蓬勃开展。

但愿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部门,能够抓住2013年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的机遇,成立相关筹备机构,建立有关纪念设施与研究机构,借鉴各地经验,开展系列柳宗元纪念活动,争取经过数年的努力,将西安建成继广西柳州、湖南永州、山西永济之后的又一柳宗元研究与纪念的重要基地。

 

                        柳宗元诗文摘录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有不少怀乡、思亲的碑铭祭文等文字写及西安的柳氏族亲与眷属,可谓情真意挚,感人至深,现摘录若干,以备柳墓重修之参考

     《祭外甥崔骈文》:我自得罪,无望还都。想尔新墓,少陵之隅。

    《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晋之乱,柳氏始分,曰耆,为汝南守,居河东。又五世曰庆,相魏。魏相之嗣曰旦,仕隋为黄门侍郎。其小宗曰楷,至于唐,刺济、房、兰、廓四州。楷生夏县令府君讳绎。绎生司议郎府君讳遗爱。皆葬长安少陵原。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柳氏之先,自黄帝历周、鲁,其著者无骇,以字为展氏,禽氏以食菜为柳姓。厥后昌大,世家河东 ……”“以某年二月十八日庚寅,安厝于万年县之少陵原,礼也。

   《故弘农令柳府君坟前石表辞》:少陵原柳氏之大墓,唐贞元十九年某月日,孤某奉其先府君洎夫人之丧,祔于其位。由新墓而南若干步,曰高祖王父兰州府君讳某字某之墓。又东若干步,曰曾祖王父邠州府君讳某之墓。西若干步,曰祖某王父司议郎府君讳某之墓。咸异兆而相望。昭穆之有位序,壤树之有丰杀,皆如律令。

   《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八月二十四日,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介于我先府君仲父二兆之间,神心之所安也。……铭曰:蔼其芳,寿且康,大梁鹑火沉幽光。夙沦夫子嗣又丧,青帷不复岷之阳。兆灵趾,栖凤里,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

   《叔妣吴郡陆氏夫人志文》:遂以其年十二月十三日庚午,合祔于少陵原之墓。” 

   《亡妻弘农杨氏志》:遂以九月五日庚午,克葬于万年县栖凤原,从先茔,礼也。是岁,唐贞元十五年,龙集己卯,为之志云:……之死同穴,归此室兮。

    《下殇女子墓砖记》:下殇女子生长安善和里,其始名和娘。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先夫人姓卢氏,讳某,……安祔于京兆万年栖凤原先侍御史府君之墓。……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

《亡姑渭南县尉陈君夫人权厝志》:陈君乃卜十二月十八日,权厝于城南,原曰栖凤,如夫人之志。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唐贞元十二年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东柳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公讳某,字某,邑居于虞乡。

《志从父弟宗直殡》:是月二十四日,出殡城西北若干尺,死七日矣。俟吾归,与之俱,志其殡。 ”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 ”

《送澥序》: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永贞年,吾与族兄登并为礼部属。吾黜,而季父公绰更为刑部郎,则加稠焉。又观宗中为文雅者,炳炳然以十数,仁义固其素也,意者其复兴乎? ”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

 

 

                                                                                                       2013328日于京城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香山文化部落 柳哲        

  邮编:100093  QQ:130518188 ,13051818154 

          我的家谱复兴梦                             ——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启动
                                                  柳香芹     

 

                             

                


    3月24日,酝酿已久的中华姓氏大讲堂,这一公益机构,以务真求实、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迎来了今天的正式启动!    
    上午,中华姓氏大讲堂与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共同在香山万安公墓李大钊墓园,联合举办祭扫李大钊烈士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知名画家曾醉、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中国日报记者马骏,《法制晚报》记者张丽,文化报道网站布朋印、布连军,教育旬刊记者武永忠,艺术家联盟负责人王金卓,教育专家秦立斌,北京中视虹坤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任李雪飞,旅行家“吴老颐和”、职业经纪人刘炯等,参与了祭祀活动。李大钊亲属、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执行会长李正等李氏宗亲与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余人参加了祭祀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代表中华姓氏大讲堂向李大钊墓敬献花篮。

 

    李大钊烈士祭扫活动结束后,中华姓氏大讲堂20余人,还集体祭扫了位于香山红山头的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今北师大前身)三任校长毛邦伟先生墓园,原新民晚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生父吴竹似墓园,香山慈幼院师生墓园等,中午餐叙时,毛邦伟、伍崇敏夫妇的曾外孙、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详细介绍了该墓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家族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还展示了他于1962年,与家人祭扫毛邦伟墓时的老照片,进一步证实了该墓于1962年时,仍保存完好。也证实了与之毗邻的吴竹似墓,当时并未受到破坏,为这两座名人墓的修缮,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该照片还证实毛邦伟墓,当时有墓志铭。令人遗憾的是,该墓志铭已不翼而飞,实在令人遗憾。

 

     下午,中华姓氏大讲堂(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举行了第一次姓氏文化沙龙,来自社会的各界人士,欢聚一堂。由姓氏文化研究专家柳哲、常桦等人,他们介绍了姓氏文化研究心得。与会人员,讨论热烈,献计献策,展望未来。中华大讲堂,下设学术研究部、影视制作部、宣传策划部、对外联络部、网络技术部等部门。按姓氏,按地域,设立讲堂,遍布世界各地。

 

    中华姓氏大讲堂,向全国招募有志于中国家谱文化复兴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大讲堂项目包括姓氏沙龙、专题讲座、宗亲联谊、家谱编修、寻根咨询、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网络推广、资源整合、品牌策划等。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愿与海内外的仁人志士,精诚合作,共襄盛举,携手打造中华姓氏的知名品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绵薄之力!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中华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炎黄一脉  万姓归宗 

——中华姓氏大讲堂开堂启事

                     柳哲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千枝万派,叶落归根!中华大统一,姓氏大团结;世界大和谐,天下必大同!


     今年3月14日,乃本人负笈北大游学京城17周年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本人与部分家谱研究界同仁,酝酿多时,达成共识,正式发起搭建中华姓氏大讲堂,弘扬家谱文化,复兴家谱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竭尽全力努力奋斗!

 

    中华姓氏大讲堂作为中国家谱研究与中华姓氏交流的公益文化平台,可谓应运而生,群策群力,肩负神圣使命,共襄盛举,同创辉煌!

     

     中华姓氏大讲堂,将会联合百家姓研究机构、各个姓氏宗亲会以及所有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从即日起,宣告开堂,义务宣传家谱文化,免费提供家谱咨询,举办讲座、沙龙、会议与各色各样的姓氏活动,推动文化发展,复兴家谱事业。借助“两会”大好形势,同圆“中国复兴梦想”!

 

     2005年7月16日,我亲笔起草,与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过强烈反响!《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对于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特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2013年3月14日京城游学17周年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简历


  柳哲,男,汉族。1970年生,浙江兰溪人。现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文联理事等职。先后担任中国家谱网总策划、北京市寻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目前还担任多个家谱社团与文化研究机构的顾问。并发起了成立了公益机构京城游学堂、香山文化部落、谱牒学堂、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等。
  
  作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的发起人,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曾在2005年7月16日,与数十名家谱研究专家与家谱爱好者,起草并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产生过一定影响。指导有关姓氏家谱编修与宗亲联谊,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弘扬中华姓氏文化!被媒体誉为“北大旁听十年熬成的学者”、“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平民史官”、“曹聚仁研究专家”等。如今已出版《柳氏名门》等著作,发表家谱研究、散文、随笔各类文章数千篇。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                                  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柳哲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

寻根问祖 低碳祭祖

   ——中华姓氏大讲堂倡议清明节“看家谱、学家训、缅祖先”低碳祭祖公益活动

 

                                        柳哲

 

     绿色低碳过清明,心香一瓣祭先祖。有道是“百善孝为先”,中华儿女,传承孝道文化,清明之际,秉承祖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追根溯源,叶落归根。近年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寻根问祖,渐成时尚,风靡全球。家谱家训,作为根祖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缅怀祖先懿德,学习传统文化的依据。家谱复兴,乃百姓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清明流行“正能量”,让我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寻根之旅!了解民族之根,宗祖之根,文化之根!看家谱,学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从我做起,从娃娃做起,立功、立德、立言,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

 

          我是一名“家谱迷”,痴迷于寻根问祖与家谱研究,先后20余年。我的足迹,遍及全国,收藏家谱,数以千计。2005716日,我与部分家谱爱好者,曾联名发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令人欢欣鼓舞,让我信心倍增。清明前夕,由我发起的公益机构——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正式启动,为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促和谐,圆梦想”,竭尽绵薄之力!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清明之际,远离低俗,文明祭祖,写篇博文,建个网馆,点燃心香,缅怀祖先。

 

  “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广为流传,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清明节之际,中华姓氏大讲堂开通寻根服务热线,义务为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家谱编修、咨询、鉴定、讲座等公益活动。同时还开展纪念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中华圣贤后裔联谊会、中华稀有姓氏联谊会等家姓氏活动,欢迎各界人士与各姓氏宗亲会参与支持。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文化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敬启

                                   2013年3月31日清明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寻根热线1301818154(热线主持:柳哲)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联系人:柳哲,邮编:100093

                                                                                                中华姓氏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QQ130518188,130518188@qq.com

 

 

 

中华家训  盛世宝典 

      ——浅谈家训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柳哲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一  家必有谱  谱必有训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2005716日,由我起草,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的《中国家谱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家谱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过如此的介绍,现摘引部分内容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古代学问大家,无不深谙谱牒之学!唐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自不待言!“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深远!

  

  

   家族编修家谱,制定家训,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订。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九世同居,号为“江南首族”!历代帝皇推崇备至,褒奖不断!除了族长敬业持家外,大儒柳贯、吴莱、宋濂等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二 中华家训 源远流长

  

  

  

  

  

   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周公训诫子侄,“桐叶封弟”的典故,广为流传。这在家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时,他就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回答说:“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成王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有重要影响。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周公之后,历代帝王、圣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孟子、荀子、颜子、董仲舒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是明显。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教育儿子孟轲而“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可谓用心良苦。父母重视家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

   

  秦汉以后,家训文本文献,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封建礼教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家训的基本概念,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而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家训文化。

   

   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

  

   明清两代,编修家谱,撰写家训之风盛行,家训数量超过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特备是在文革“破四旧”中,家训视为“毒草”,受到批判与摒弃!

  

  

  三 名人家训 光耀古今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多如牛毛,举不胜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

  

  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如此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弟子陈亢(子禽),怀疑老师孔子,是否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孔鲤讲到他两次与父亲相处时,父亲让他学习《诗经》与《礼记》。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子教育子孙的家训,也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从此,家训正式得名。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也是家训的内容。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可谓别具一格。

  

   后世津津乐道,奉为治家宝典的家训,有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教经典!

  

    四 柳氏家训 后世垂范

  

  

  

  

  柳氏家训,与颜氏家训齐名。唐朝时,柳公权、柳公绰、柳仲郢、柳玭为代表的柳氏家族,重视家学与家教,而闻名于世,光照千秋!

  

  1996年,我初到北大游学时,曾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一套江苏镇江柳氏族贤柳诒征、柳传志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编修于光绪17年。此套家谱第二卷,收录了部分柳氏家训,教育子孙。我手自笔录,在国图老家谱中,抄录出来,写成《柳传志家世之谜》一文,发表于《北京纪事》(2005年第6期)杂志上。

  

   家谱主修者,如此写道:“古昔圣贤,著书立言,垂训后世,莫不切于人之身心性命,皆当书绅佩服!但前言往行,美不胜书,谱难悉纪,谨录河东列祖家训数则,著于简端,俾后世子孙,知所遵守云。”

   

   柳氏家训,摘录如下:

   

   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珪、若璧、若玭,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偿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玭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

  

  柳玭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

  

  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京江柳氏宗谱》对镇江柳氏始祖柳永有如此记载:

   

   “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实为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

   

   《古文真宝》所录柳永所撰的《劝学文》,就是一篇好“家训”,教子经典。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深受柳氏家训,不坠家风,皆是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柳永儿子柳涚与侄子柳淇,亦高中进士!

   

  《劝学文》,寥寥数百字,全文摘录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京江柳氏宗谱》收入的《来止公宗训十条》与《楷人公宗诫十六条》,都是清末上乘的家训。由于篇幅所限,现在仅摘录其目如下,亦可窥见一斑!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积德行。

   

   《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赌博;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十、蓄养歌童俊仆;十一、戒购置古董玩物;十二、戒酗酒争横;十三、酗酒争横;十四、戒造假山园亭;十五、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六、戒烧炼致身家败灭。

   

   

       五 鉴往知来 古为今用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的屡屡触案,让社会震惊,令国人心痛。如今世风日下,某些女明星,走上红地毯,袒胸露背,越穿越少;某些官员们,腐化堕落,拜倒在石榴裙下;某些富豪们,为儿女婚礼,大讲排场,一掷千金;某些教授们,作风不检点,男盗女娼,学问不扎实,剽窃论文……

 

 奉劝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名人们,更要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不要一味追名逐利,置大义而不顾。“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为人父母,是要好好看看唐代柳玭的《柳氏家训》。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是当务之急!

 

      如今,社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举国上下,应该积极响应“两会”号召,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从严、从紧从源头上控制公务接待开支,树立廉洁办事的良好风尚、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不良行为,最好读读《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养成节俭习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贪赃枉法,受贿藏污,是一种官场寄生现象。不论如何选拔官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官场腐败仍层出不穷。官员的腐败,减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我们的国家,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党内“清风”劲吹,社会一片和谐!何愁国家不富强!何愁民族不振兴!

 

 

    社会更应防患于未然,增强公民道德意识,鼓励学习传统文化,遵循族规,恪守家训,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境界得到提高,让罪恶的想法,胎死腹中!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将家训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家训文化,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心灵层次,心怀大爱,造福人类!

 

     清明之际,倡导社会“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姓氏文化研究专家,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  邮编:100093QQ:130518188,13051818154  

 

           

 柳宗元魂归长安待何时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举行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
 
    




  清明之际,想起先祖、西安历史名人、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客死他乡,魂无归处,在他诞辰1240周年之际,作为出生地的西安,柳宗元墓园毁之殆尽,社会各界与柳氏后裔,祭拜无门,作为子孙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在全国上下传达“两会”精神之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的号召,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相继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文化乃民族之魂,亦是城市之魂。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陕西、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时时令我热泪盈眶!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中的“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描述了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悲痛情形:“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穿越千年时空,我却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与“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诗文成为千古绝唱;他“吏为民役”的民本政治思想,历代都作为资政的借鉴,更激励了柳氏后人,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逝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为他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足可证实他卒葬西安的事实: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的各级政府与有关企业,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农历7月13日,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恳请引起重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隆重开展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相关活动,让大唐大文豪柳宗元,早日魂归故土长安,告慰先贤柳宗元!
  
  
  (作者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中华姓氏大讲堂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情系桑梓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当我重读先祖柳宗元的一首首怀乡诗,一篇篇思乡之作,不禁为之动容落泪!

   《零陵早春》: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春怀故园》: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州寄京中亲故》:“林邑山联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柳宗元贬黜永州时,曾作《梦归赋》,乃他“梦里时时问故乡”(柳贯诗)的真实写照。

     作为河东柳氏后人,穿越千年时空,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卒后归葬故里西安,有韩愈为其挚友柳宗元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为证: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所撰墓志铭,曾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沈传师书写刻碑,立于柳宗元墓前。日本学者、柳宗元研究专家户崎哲彦先生,为此曾撰写长篇论文《柳宗元茔地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考释》。

宋代洪兴祖《韩集辨证》载柳宗元墓“柳宗元碑”:在京兆万年司马村;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在凤栖原墓前;明李好文《长安志图》:在少陵原之北,碑碎;明赵廷瑞嘉靖《通志》:在凤栖原,今碎……,这些史料足证柳宗元墓在西安,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我收藏的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嘉庆21年)与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民国28),不独有柳宗元为家谱撰写的《谱牒论》,更收入了他的画像以及传记。据《泾川柳氏宗谱》记载:柳宗元“住万年县,居司马村,……公寿四十七,殁,归葬万年县,皆门人之力也。”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写到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北身长号,以首顿地的悲痛情形,岂不令人潸然泪下?他在信中写道:

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他在《与杨京兆凭书》中,又如此写道:身世孑然,无可以为家,虽甚崇宠之,孰与为荣?……至今无以托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孟子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之汲汲于世者,唯惧此而已矣!天若不弃先君之德,使有世嗣,或者犹望延寿命,以及大宥,得归乡闾,立家室,则子道毕矣。

                    建言西安纪念柳宗元

 在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的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卒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的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各级政府,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以推动西安柳宗元纪念活动的蓬勃开展。

但愿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部门,能够抓住2013年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的机遇,成立相关筹备机构,建立有关纪念设施与研究机构,借鉴各地经验,开展系列柳宗元纪念活动,争取经过数年的努力,将西安建成继广西柳州、湖南永州、山西永济之后的又一柳宗元研究与纪念的重要基地。

 

                        柳宗元诗文摘录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有不少怀乡、思亲的碑铭祭文等文字写及西安的柳氏族亲与眷属,可谓情真意挚,感人至深,现摘录若干,以备柳墓重修之参考

     《祭外甥崔骈文》:我自得罪,无望还都。想尔新墓,少陵之隅。

    《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晋之乱,柳氏始分,曰耆,为汝南守,居河东。又五世曰庆,相魏。魏相之嗣曰旦,仕隋为黄门侍郎。其小宗曰楷,至于唐,刺济、房、兰、廓四州。楷生夏县令府君讳绎。绎生司议郎府君讳遗爱。皆葬长安少陵原。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柳氏之先,自黄帝历周、鲁,其著者无骇,以字为展氏,禽氏以食菜为柳姓。厥后昌大,世家河东 ……”“以某年二月十八日庚寅,安厝于万年县之少陵原,礼也。

   《故弘农令柳府君坟前石表辞》:少陵原柳氏之大墓,唐贞元十九年某月日,孤某奉其先府君洎夫人之丧,祔于其位。由新墓而南若干步,曰高祖王父兰州府君讳某字某之墓。又东若干步,曰曾祖王父邠州府君讳某之墓。西若干步,曰祖某王父司议郎府君讳某之墓。咸异兆而相望。昭穆之有位序,壤树之有丰杀,皆如律令。

   《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八月二十四日,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介于我先府君仲父二兆之间,神心之所安也。……铭曰:蔼其芳,寿且康,大梁鹑火沉幽光。夙沦夫子嗣又丧,青帷不复岷之阳。兆灵趾,栖凤里,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

   《叔妣吴郡陆氏夫人志文》:遂以其年十二月十三日庚午,合祔于少陵原之墓。” 

   《亡妻弘农杨氏志》:遂以九月五日庚午,克葬于万年县栖凤原,从先茔,礼也。是岁,唐贞元十五年,龙集己卯,为之志云:……之死同穴,归此室兮。

    《下殇女子墓砖记》:下殇女子生长安善和里,其始名和娘。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先夫人姓卢氏,讳某,……安祔于京兆万年栖凤原先侍御史府君之墓。……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

《亡姑渭南县尉陈君夫人权厝志》:陈君乃卜十二月十八日,权厝于城南,原曰栖凤,如夫人之志。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唐贞元十二年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东柳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公讳某,字某,邑居于虞乡。

《志从父弟宗直殡》:是月二十四日,出殡城西北若干尺,死七日矣。俟吾归,与之俱,志其殡。 ”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 ”

《送澥序》: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永贞年,吾与族兄登并为礼部属。吾黜,而季父公绰更为刑部郎,则加稠焉。又观宗中为文雅者,炳炳然以十数,仁义固其素也,意者其复兴乎? ”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

 

 

                                                                                                       2013328日于京城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香山文化部落 柳哲        

  邮编:100093  QQ:130518188 ,13051818154 

          我的家谱复兴梦                             ——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启动
                                                  柳香芹     

 

                             

                


    3月24日,酝酿已久的中华姓氏大讲堂,这一公益机构,以务真求实、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迎来了今天的正式启动!    
    上午,中华姓氏大讲堂与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共同在香山万安公墓李大钊墓园,联合举办祭扫李大钊烈士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知名画家曾醉、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中国日报记者马骏,《法制晚报》记者张丽,文化报道网站布朋印、布连军,教育旬刊记者武永忠,艺术家联盟负责人王金卓,教育专家秦立斌,北京中视虹坤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任李雪飞,旅行家“吴老颐和”、职业经纪人刘炯等,参与了祭祀活动。李大钊亲属、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执行会长李正等李氏宗亲与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余人参加了祭祀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代表中华姓氏大讲堂向李大钊墓敬献花篮。

 

    李大钊烈士祭扫活动结束后,中华姓氏大讲堂20余人,还集体祭扫了位于香山红山头的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今北师大前身)三任校长毛邦伟先生墓园,原新民晚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生父吴竹似墓园,香山慈幼院师生墓园等,中午餐叙时,毛邦伟、伍崇敏夫妇的曾外孙、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详细介绍了该墓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家族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还展示了他于1962年,与家人祭扫毛邦伟墓时的老照片,进一步证实了该墓于1962年时,仍保存完好。也证实了与之毗邻的吴竹似墓,当时并未受到破坏,为这两座名人墓的修缮,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该照片还证实毛邦伟墓,当时有墓志铭。令人遗憾的是,该墓志铭已不翼而飞,实在令人遗憾。

 

     下午,中华姓氏大讲堂(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举行了第一次姓氏文化沙龙,来自社会的各界人士,欢聚一堂。由姓氏文化研究专家柳哲、常桦等人,他们介绍了姓氏文化研究心得。与会人员,讨论热烈,献计献策,展望未来。中华大讲堂,下设学术研究部、影视制作部、宣传策划部、对外联络部、网络技术部等部门。按姓氏,按地域,设立讲堂,遍布世界各地。

 

    中华姓氏大讲堂,向全国招募有志于中国家谱文化复兴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大讲堂项目包括姓氏沙龙、专题讲座、宗亲联谊、家谱编修、寻根咨询、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网络推广、资源整合、品牌策划等。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愿与海内外的仁人志士,精诚合作,共襄盛举,携手打造中华姓氏的知名品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绵薄之力!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中华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炎黄一脉  万姓归宗 

——中华姓氏大讲堂开堂启事

                     柳哲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千枝万派,叶落归根!中华大统一,姓氏大团结;世界大和谐,天下必大同!


     今年3月14日,乃本人负笈北大游学京城17周年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本人与部分家谱研究界同仁,酝酿多时,达成共识,正式发起搭建中华姓氏大讲堂,弘扬家谱文化,复兴家谱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竭尽全力努力奋斗!

 

    中华姓氏大讲堂作为中国家谱研究与中华姓氏交流的公益文化平台,可谓应运而生,群策群力,肩负神圣使命,共襄盛举,同创辉煌!

     

     中华姓氏大讲堂,将会联合百家姓研究机构、各个姓氏宗亲会以及所有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从即日起,宣告开堂,义务宣传家谱文化,免费提供家谱咨询,举办讲座、沙龙、会议与各色各样的姓氏活动,推动文化发展,复兴家谱事业。借助“两会”大好形势,同圆“中国复兴梦想”!

 

     2005年7月16日,我亲笔起草,与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过强烈反响!《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对于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特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2013年3月14日京城游学17周年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简历


  柳哲,男,汉族。1970年生,浙江兰溪人。现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文联理事等职。先后担任中国家谱网总策划、北京市寻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目前还担任多个家谱社团与文化研究机构的顾问。并发起了成立了公益机构京城游学堂、香山文化部落、谱牒学堂、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等。
  
  作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的发起人,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曾在2005年7月16日,与数十名家谱研究专家与家谱爱好者,起草并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产生过一定影响。指导有关姓氏家谱编修与宗亲联谊,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弘扬中华姓氏文化!被媒体誉为“北大旁听十年熬成的学者”、“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平民史官”、“曹聚仁研究专家”等。如今已出版《柳氏名门》等著作,发表家谱研究、散文、随笔各类文章数千篇。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                                  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柳哲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

寻根问祖 低碳祭祖

   ——中华姓氏大讲堂倡议清明节“看家谱、学家训、缅祖先”低碳祭祖公益活动

 

                                        柳哲

 

     绿色低碳过清明,心香一瓣祭先祖。有道是“百善孝为先”,中华儿女,传承孝道文化,清明之际,秉承祖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追根溯源,叶落归根。近年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寻根问祖,渐成时尚,风靡全球。家谱家训,作为根祖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缅怀祖先懿德,学习传统文化的依据。家谱复兴,乃百姓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清明流行“正能量”,让我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寻根之旅!了解民族之根,宗祖之根,文化之根!看家谱,学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从我做起,从娃娃做起,立功、立德、立言,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

 

          我是一名“家谱迷”,痴迷于寻根问祖与家谱研究,先后20余年。我的足迹,遍及全国,收藏家谱,数以千计。2005716日,我与部分家谱爱好者,曾联名发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令人欢欣鼓舞,让我信心倍增。清明前夕,由我发起的公益机构——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正式启动,为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促和谐,圆梦想”,竭尽绵薄之力!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清明之际,远离低俗,文明祭祖,写篇博文,建个网馆,点燃心香,缅怀祖先。

 

  “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广为流传,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清明节之际,中华姓氏大讲堂开通寻根服务热线,义务为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家谱编修、咨询、鉴定、讲座等公益活动。同时还开展纪念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中华圣贤后裔联谊会、中华稀有姓氏联谊会等家姓氏活动,欢迎各界人士与各姓氏宗亲会参与支持。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文化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敬启

                                   2013年3月31日清明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寻根热线1301818154(热线主持:柳哲)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联系人:柳哲,邮编:100093

                                                                                                中华姓氏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QQ130518188,130518188@qq.com

 

 

 

中华家训  盛世宝典 

      ——浅谈家训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柳哲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一  家必有谱  谱必有训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2005716日,由我起草,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的《中国家谱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家谱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过如此的介绍,现摘引部分内容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古代学问大家,无不深谙谱牒之学!唐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自不待言!“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深远!

  

  

   家族编修家谱,制定家训,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订。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九世同居,号为“江南首族”!历代帝皇推崇备至,褒奖不断!除了族长敬业持家外,大儒柳贯、吴莱、宋濂等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二 中华家训 源远流长

  

  

  

  

  

   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周公训诫子侄,“桐叶封弟”的典故,广为流传。这在家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时,他就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回答说:“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成王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有重要影响。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周公之后,历代帝王、圣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孟子、荀子、颜子、董仲舒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是明显。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教育儿子孟轲而“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可谓用心良苦。父母重视家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

   

  秦汉以后,家训文本文献,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封建礼教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家训的基本概念,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而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家训文化。

   

   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

  

   明清两代,编修家谱,撰写家训之风盛行,家训数量超过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特备是在文革“破四旧”中,家训视为“毒草”,受到批判与摒弃!

  

  

  三 名人家训 光耀古今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多如牛毛,举不胜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

  

  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如此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弟子陈亢(子禽),怀疑老师孔子,是否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孔鲤讲到他两次与父亲相处时,父亲让他学习《诗经》与《礼记》。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子教育子孙的家训,也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从此,家训正式得名。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也是家训的内容。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可谓别具一格。

  

   后世津津乐道,奉为治家宝典的家训,有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教经典!

  

    四 柳氏家训 后世垂范

  

  

  

  

  柳氏家训,与颜氏家训齐名。唐朝时,柳公权、柳公绰、柳仲郢、柳玭为代表的柳氏家族,重视家学与家教,而闻名于世,光照千秋!

  

  1996年,我初到北大游学时,曾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一套江苏镇江柳氏族贤柳诒征、柳传志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编修于光绪17年。此套家谱第二卷,收录了部分柳氏家训,教育子孙。我手自笔录,在国图老家谱中,抄录出来,写成《柳传志家世之谜》一文,发表于《北京纪事》(2005年第6期)杂志上。

  

   家谱主修者,如此写道:“古昔圣贤,著书立言,垂训后世,莫不切于人之身心性命,皆当书绅佩服!但前言往行,美不胜书,谱难悉纪,谨录河东列祖家训数则,著于简端,俾后世子孙,知所遵守云。”

   

   柳氏家训,摘录如下:

   

   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珪、若璧、若玭,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偿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玭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

  

  柳玭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

  

  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京江柳氏宗谱》对镇江柳氏始祖柳永有如此记载:

   

   “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实为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

   

   《古文真宝》所录柳永所撰的《劝学文》,就是一篇好“家训”,教子经典。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深受柳氏家训,不坠家风,皆是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柳永儿子柳涚与侄子柳淇,亦高中进士!

   

  《劝学文》,寥寥数百字,全文摘录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京江柳氏宗谱》收入的《来止公宗训十条》与《楷人公宗诫十六条》,都是清末上乘的家训。由于篇幅所限,现在仅摘录其目如下,亦可窥见一斑!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积德行。

   

   《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赌博;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十、蓄养歌童俊仆;十一、戒购置古董玩物;十二、戒酗酒争横;十三、酗酒争横;十四、戒造假山园亭;十五、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六、戒烧炼致身家败灭。

   

   

       五 鉴往知来 古为今用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的屡屡触案,让社会震惊,令国人心痛。如今世风日下,某些女明星,走上红地毯,袒胸露背,越穿越少;某些官员们,腐化堕落,拜倒在石榴裙下;某些富豪们,为儿女婚礼,大讲排场,一掷千金;某些教授们,作风不检点,男盗女娼,学问不扎实,剽窃论文……

 

 奉劝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名人们,更要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不要一味追名逐利,置大义而不顾。“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为人父母,是要好好看看唐代柳玭的《柳氏家训》。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是当务之急!

 

      如今,社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举国上下,应该积极响应“两会”号召,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从严、从紧从源头上控制公务接待开支,树立廉洁办事的良好风尚、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不良行为,最好读读《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养成节俭习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贪赃枉法,受贿藏污,是一种官场寄生现象。不论如何选拔官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官场腐败仍层出不穷。官员的腐败,减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我们的国家,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党内“清风”劲吹,社会一片和谐!何愁国家不富强!何愁民族不振兴!

 

 

    社会更应防患于未然,增强公民道德意识,鼓励学习传统文化,遵循族规,恪守家训,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境界得到提高,让罪恶的想法,胎死腹中!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将家训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家训文化,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心灵层次,心怀大爱,造福人类!

 

     清明之际,倡导社会“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姓氏文化研究专家,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  邮编:100093QQ:130518188,13051818154  

 

           

 柳宗元魂归长安待何时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举行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
 
    




  清明之际,想起先祖、西安历史名人、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客死他乡,魂无归处,在他诞辰1240周年之际,作为出生地的西安,柳宗元墓园毁之殆尽,社会各界与柳氏后裔,祭拜无门,作为子孙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在全国上下传达“两会”精神之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的号召,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相继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文化乃民族之魂,亦是城市之魂。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陕西、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时时令我热泪盈眶!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中的“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描述了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悲痛情形:“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穿越千年时空,我却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与“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诗文成为千古绝唱;他“吏为民役”的民本政治思想,历代都作为资政的借鉴,更激励了柳氏后人,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逝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为他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足可证实他卒葬西安的事实: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的各级政府与有关企业,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农历7月13日,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恳请引起重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隆重开展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相关活动,让大唐大文豪柳宗元,早日魂归故土长安,告慰先贤柳宗元!
  
  
  (作者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中华姓氏大讲堂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情系桑梓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当我重读先祖柳宗元的一首首怀乡诗,一篇篇思乡之作,不禁为之动容落泪!

   《零陵早春》: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春怀故园》: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州寄京中亲故》:“林邑山联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柳宗元贬黜永州时,曾作《梦归赋》,乃他“梦里时时问故乡”(柳贯诗)的真实写照。

     作为河东柳氏后人,穿越千年时空,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卒后归葬故里西安,有韩愈为其挚友柳宗元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为证: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所撰墓志铭,曾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沈传师书写刻碑,立于柳宗元墓前。日本学者、柳宗元研究专家户崎哲彦先生,为此曾撰写长篇论文《柳宗元茔地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考释》。

宋代洪兴祖《韩集辨证》载柳宗元墓“柳宗元碑”:在京兆万年司马村;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在凤栖原墓前;明李好文《长安志图》:在少陵原之北,碑碎;明赵廷瑞嘉靖《通志》:在凤栖原,今碎……,这些史料足证柳宗元墓在西安,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我收藏的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嘉庆21年)与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民国28),不独有柳宗元为家谱撰写的《谱牒论》,更收入了他的画像以及传记。据《泾川柳氏宗谱》记载:柳宗元“住万年县,居司马村,……公寿四十七,殁,归葬万年县,皆门人之力也。”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写到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北身长号,以首顿地的悲痛情形,岂不令人潸然泪下?他在信中写道:

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他在《与杨京兆凭书》中,又如此写道:身世孑然,无可以为家,虽甚崇宠之,孰与为荣?……至今无以托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孟子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之汲汲于世者,唯惧此而已矣!天若不弃先君之德,使有世嗣,或者犹望延寿命,以及大宥,得归乡闾,立家室,则子道毕矣。

                    建言西安纪念柳宗元

 在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的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卒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的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各级政府,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以推动西安柳宗元纪念活动的蓬勃开展。

但愿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部门,能够抓住2013年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的机遇,成立相关筹备机构,建立有关纪念设施与研究机构,借鉴各地经验,开展系列柳宗元纪念活动,争取经过数年的努力,将西安建成继广西柳州、湖南永州、山西永济之后的又一柳宗元研究与纪念的重要基地。

 

                        柳宗元诗文摘录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有不少怀乡、思亲的碑铭祭文等文字写及西安的柳氏族亲与眷属,可谓情真意挚,感人至深,现摘录若干,以备柳墓重修之参考

     《祭外甥崔骈文》:我自得罪,无望还都。想尔新墓,少陵之隅。

    《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晋之乱,柳氏始分,曰耆,为汝南守,居河东。又五世曰庆,相魏。魏相之嗣曰旦,仕隋为黄门侍郎。其小宗曰楷,至于唐,刺济、房、兰、廓四州。楷生夏县令府君讳绎。绎生司议郎府君讳遗爱。皆葬长安少陵原。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柳氏之先,自黄帝历周、鲁,其著者无骇,以字为展氏,禽氏以食菜为柳姓。厥后昌大,世家河东 ……”“以某年二月十八日庚寅,安厝于万年县之少陵原,礼也。

   《故弘农令柳府君坟前石表辞》:少陵原柳氏之大墓,唐贞元十九年某月日,孤某奉其先府君洎夫人之丧,祔于其位。由新墓而南若干步,曰高祖王父兰州府君讳某字某之墓。又东若干步,曰曾祖王父邠州府君讳某之墓。西若干步,曰祖某王父司议郎府君讳某之墓。咸异兆而相望。昭穆之有位序,壤树之有丰杀,皆如律令。

   《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八月二十四日,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介于我先府君仲父二兆之间,神心之所安也。……铭曰:蔼其芳,寿且康,大梁鹑火沉幽光。夙沦夫子嗣又丧,青帷不复岷之阳。兆灵趾,栖凤里,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

   《叔妣吴郡陆氏夫人志文》:遂以其年十二月十三日庚午,合祔于少陵原之墓。” 

   《亡妻弘农杨氏志》:遂以九月五日庚午,克葬于万年县栖凤原,从先茔,礼也。是岁,唐贞元十五年,龙集己卯,为之志云:……之死同穴,归此室兮。

    《下殇女子墓砖记》:下殇女子生长安善和里,其始名和娘。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先夫人姓卢氏,讳某,……安祔于京兆万年栖凤原先侍御史府君之墓。……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

《亡姑渭南县尉陈君夫人权厝志》:陈君乃卜十二月十八日,权厝于城南,原曰栖凤,如夫人之志。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唐贞元十二年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东柳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公讳某,字某,邑居于虞乡。

《志从父弟宗直殡》:是月二十四日,出殡城西北若干尺,死七日矣。俟吾归,与之俱,志其殡。 ”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 ”

《送澥序》: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永贞年,吾与族兄登并为礼部属。吾黜,而季父公绰更为刑部郎,则加稠焉。又观宗中为文雅者,炳炳然以十数,仁义固其素也,意者其复兴乎? ”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

 

 

                                                                                                       2013328日于京城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香山文化部落 柳哲        

  邮编:100093  QQ:130518188 ,13051818154 

          我的家谱复兴梦                             ——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启动
                                                  柳香芹     

 

                             

                


    3月24日,酝酿已久的中华姓氏大讲堂,这一公益机构,以务真求实、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迎来了今天的正式启动!    
    上午,中华姓氏大讲堂与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共同在香山万安公墓李大钊墓园,联合举办祭扫李大钊烈士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知名画家曾醉、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中国日报记者马骏,《法制晚报》记者张丽,文化报道网站布朋印、布连军,教育旬刊记者武永忠,艺术家联盟负责人王金卓,教育专家秦立斌,北京中视虹坤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任李雪飞,旅行家“吴老颐和”、职业经纪人刘炯等,参与了祭祀活动。李大钊亲属、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执行会长李正等李氏宗亲与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余人参加了祭祀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代表中华姓氏大讲堂向李大钊墓敬献花篮。

 

    李大钊烈士祭扫活动结束后,中华姓氏大讲堂20余人,还集体祭扫了位于香山红山头的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今北师大前身)三任校长毛邦伟先生墓园,原新民晚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生父吴竹似墓园,香山慈幼院师生墓园等,中午餐叙时,毛邦伟、伍崇敏夫妇的曾外孙、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详细介绍了该墓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家族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还展示了他于1962年,与家人祭扫毛邦伟墓时的老照片,进一步证实了该墓于1962年时,仍保存完好。也证实了与之毗邻的吴竹似墓,当时并未受到破坏,为这两座名人墓的修缮,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该照片还证实毛邦伟墓,当时有墓志铭。令人遗憾的是,该墓志铭已不翼而飞,实在令人遗憾。

 

     下午,中华姓氏大讲堂(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举行了第一次姓氏文化沙龙,来自社会的各界人士,欢聚一堂。由姓氏文化研究专家柳哲、常桦等人,他们介绍了姓氏文化研究心得。与会人员,讨论热烈,献计献策,展望未来。中华大讲堂,下设学术研究部、影视制作部、宣传策划部、对外联络部、网络技术部等部门。按姓氏,按地域,设立讲堂,遍布世界各地。

 

    中华姓氏大讲堂,向全国招募有志于中国家谱文化复兴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大讲堂项目包括姓氏沙龙、专题讲座、宗亲联谊、家谱编修、寻根咨询、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网络推广、资源整合、品牌策划等。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愿与海内外的仁人志士,精诚合作,共襄盛举,携手打造中华姓氏的知名品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绵薄之力!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中华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炎黄一脉  万姓归宗 

——中华姓氏大讲堂开堂启事

                     柳哲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千枝万派,叶落归根!中华大统一,姓氏大团结;世界大和谐,天下必大同!


     今年3月14日,乃本人负笈北大游学京城17周年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本人与部分家谱研究界同仁,酝酿多时,达成共识,正式发起搭建中华姓氏大讲堂,弘扬家谱文化,复兴家谱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竭尽全力努力奋斗!

 

    中华姓氏大讲堂作为中国家谱研究与中华姓氏交流的公益文化平台,可谓应运而生,群策群力,肩负神圣使命,共襄盛举,同创辉煌!

     

     中华姓氏大讲堂,将会联合百家姓研究机构、各个姓氏宗亲会以及所有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从即日起,宣告开堂,义务宣传家谱文化,免费提供家谱咨询,举办讲座、沙龙、会议与各色各样的姓氏活动,推动文化发展,复兴家谱事业。借助“两会”大好形势,同圆“中国复兴梦想”!

 

     2005年7月16日,我亲笔起草,与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过强烈反响!《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对于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特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2013年3月14日京城游学17周年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简历


  柳哲,男,汉族。1970年生,浙江兰溪人。现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文联理事等职。先后担任中国家谱网总策划、北京市寻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目前还担任多个家谱社团与文化研究机构的顾问。并发起了成立了公益机构京城游学堂、香山文化部落、谱牒学堂、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等。
  
  作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的发起人,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曾在2005年7月16日,与数十名家谱研究专家与家谱爱好者,起草并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产生过一定影响。指导有关姓氏家谱编修与宗亲联谊,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弘扬中华姓氏文化!被媒体誉为“北大旁听十年熬成的学者”、“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平民史官”、“曹聚仁研究专家”等。如今已出版《柳氏名门》等著作,发表家谱研究、散文、随笔各类文章数千篇。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                                  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柳哲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

寻根问祖 低碳祭祖

   ——中华姓氏大讲堂倡议清明节“看家谱、学家训、缅祖先”低碳祭祖公益活动

 

                                        柳哲

 

     绿色低碳过清明,心香一瓣祭先祖。有道是“百善孝为先”,中华儿女,传承孝道文化,清明之际,秉承祖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追根溯源,叶落归根。近年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寻根问祖,渐成时尚,风靡全球。家谱家训,作为根祖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缅怀祖先懿德,学习传统文化的依据。家谱复兴,乃百姓之幸,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清明流行“正能量”,让我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寻根之旅!了解民族之根,宗祖之根,文化之根!看家谱,学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从我做起,从娃娃做起,立功、立德、立言,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

 

          我是一名“家谱迷”,痴迷于寻根问祖与家谱研究,先后20余年。我的足迹,遍及全国,收藏家谱,数以千计。2005716日,我与部分家谱爱好者,曾联名发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令人欢欣鼓舞,让我信心倍增。清明前夕,由我发起的公益机构——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正式启动,为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促和谐,圆梦想”,竭尽绵薄之力!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清明之际,远离低俗,文明祭祖,写篇博文,建个网馆,点燃心香,缅怀祖先。

 

  “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广为流传,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清明节之际,中华姓氏大讲堂开通寻根服务热线,义务为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家谱编修、咨询、鉴定、讲座等公益活动。同时还开展纪念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中华圣贤后裔联谊会、中华稀有姓氏联谊会等家姓氏活动,欢迎各界人士与各姓氏宗亲会参与支持。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文化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敬启

                                   2013年3月31日清明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寻根热线1301818154(热线主持:柳哲)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联系人:柳哲,邮编:100093

                                                                                                中华姓氏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QQ130518188,130518188@qq.com

 

 

 

中华家训  盛世宝典 

      ——浅谈家训历史及其现实意义

                                柳哲

  

  

  

    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个家族,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内容也因家族而异。家训内容,一般都会涉及如下内容,简而言之有:一、国法家法,严格遵守;二、同族和睦,闾里友好;三、敬贤尊长,抚孤助困;四、合乎礼教,以正名分;五、尊祖敬宗,规范祭祀;六、修身齐家,约束言行。

 

   家训,治家之仪轨,修身之准则,必须人人遵守,堪为“一家之法”!在任何历史时期,家训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也是国法之外的重要补充与辅助手段。

   

 

   家训萌芽于三皇五帝,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与民国,传统家训,发生重大转变,与西风渐进,时代变革有关。直到文革“破四旧”,许多家训,也被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适逢盛世,倡修家谱,家训也随之被重视起来!

   

 

  

  

  

  一  家必有谱  谱必有训

  

  

  

  

  

  

  有道是“人必有家,家必有谱,谱必有训”。2005716日,由我起草,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的《中国家谱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家谱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过如此的介绍,现摘引部分内容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古代学问大家,无不深谙谱牒之学!唐宋时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他们既是文学大家,也是谱学大师!韩愈与柳宗元,推崇家学、家谱与家训,自不待言!“三苏”与欧阳修,创立“苏式”与“欧式”的修谱范式,影响深远!

  

  

   家族编修家谱,制定家训,以期更臻完善,往往邀请名贤巨儒,宦游旧交,作序写传,参与考订。元明时期的“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九世同居,号为“江南首族”!历代帝皇推崇备至,褒奖不断!除了族长敬业持家外,大儒柳贯、吴莱、宋濂等的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可谓功不可没!

   

  

  

  二 中华家训 源远流长

  

  

  

  

  

   周公首开帝王与仕宦家训之先河。周公之后,经春秋战国,而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民国直到当代各个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家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朵奇葩!

   

   周公训诫子侄,“桐叶封弟”的典故,广为流传。这在家训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次,周成王与弟弟一起在树下玩耍时,他就顺手摘了一片桐叶,对弟弟说:“这封赏给你。”恰好被站在附近的周公听见了,就拜见成王说:“大王封弟,甚善。”成王回答说:“这只开个玩笑而已。”周公严肃地对他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于是成王封弟弟为应侯,成王对此没齿难忘,直至临终,都“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周公教育侄子成王要言而有信,保持君王威严。他把训诫子侄,提到王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帝王家训形成方面,有重要影响。周公奠定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国传统家训的开创者。

  

   周公之后,历代帝王、圣贤的言行与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其中伯夷、柳下惠、孔子、孟子、荀子、颜子、董仲舒等,对于古代家训的发展,作用更是明显。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教育儿子孟轲而“三迁”与“子不学,断机杼”,可谓用心良苦。父母重视家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的发展。

   

  秦汉以后,家训文本文献,层出不穷。这与当时的儒学,走上独尊地位,封建礼教日益得到重视有关。家训的基本概念,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而被行之于文、传于后世,形成了延续千年的家训文化。

   

   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北宋的名臣,几乎都有家训传世。

  

   明清两代,编修家谱,撰写家训之风盛行,家训数量超过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为扩大。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

   

  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潮冲击,家训受到冷遇。特备是在文革“破四旧”中,家训视为“毒草”,受到批判与摒弃!

  

  

  三 名人家训 光耀古今

  

  

  周公而后,家训文化,发展迅速。对于治国治家,影响极其重大。名人家训,多如牛毛,举不胜举。试举一二,以窥全豹。

  

  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与孟子,他们教育子弟与子孙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家训文化的发展。

  

   孔子创办私学,收徒授学,有教无类,以诗礼教育,闻名于时!孔子曾在家中,教育儿子孔鲤,既要学《诗》,又要学《礼》,故谓之为庭训。在《论语·季氏》篇中,有如此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孔子弟子陈亢(子禽),怀疑老师孔子,是否给自己儿子“开小灶”。孔鲤讲到他两次与父亲相处时,父亲让他学习《诗经》与《礼记》。孔子认为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因为《诗经》知识包罗万象,当时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引用;不学《礼记》,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因为春秋时期,是一个重礼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就会被人鄙视、厌弃,什么事也做不成。“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成为孔子教育子孙的家训,也成为古代家训的典型内容!

  

  孟母是先秦孔门家训的最大代表,因教子成名儒,在中国乃至世界家训史上,也享有盛誉。孟母训子,始于胎教,她说过:“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这些教子经典,都成为后世家训的主要内容。

  

  古代家训,影响之大,首推《颜氏家训》,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它是南北朝时北齐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不少领域。

  

  从此,家训正式得名。此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等,也是家训的内容。三国时期的嵇康、杜预等人著有《家诫》,东晋陶渊明著有《责子》,也属于家训内容,但影响不大。《颜氏家训》之后,家训之风盛行。像司马光的《家范》、李世民的《帝范》等,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三国蜀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全国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的浙江兰溪“八卦村”,对于先祖诸葛亮的这一家训,奉为治家与修身的宝典。不独在历次编修的家谱上,载之于谱,在祠堂与厅堂中,揭于显要位置,约束规范族人。《诫子书》,还被印制成书,广为流传,成为修身养性的经典之作!

  

   《诫子书》全文86字,文字不长,转录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历史上,韩愈、柳宗元、司马光、范仲淹、苏轼、袁采、林则徐、曾国藩等等,都留有家训与训诫子孙的文字。其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堪与《颜氏家训》相媲美,而陆游诗训《放翁家训》,可谓别具一格。

  

   后世津津乐道,奉为治家宝典的家训,有柳玭家训、包拯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

   

   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阐述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家教经典!

  

    四 柳氏家训 后世垂范

  

  

  

  

  柳氏家训,与颜氏家训齐名。唐朝时,柳公权、柳公绰、柳仲郢、柳玭为代表的柳氏家族,重视家学与家教,而闻名于世,光照千秋!

  

  1996年,我初到北大游学时,曾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一套江苏镇江柳氏族贤柳诒征、柳传志的家谱《京江柳氏宗谱》。编修于光绪17年。此套家谱第二卷,收录了部分柳氏家训,教育子孙。我手自笔录,在国图老家谱中,抄录出来,写成《柳传志家世之谜》一文,发表于《北京纪事》(2005年第6期)杂志上。

  

   家谱主修者,如此写道:“古昔圣贤,著书立言,垂训后世,莫不切于人之身心性命,皆当书绅佩服!但前言往行,美不胜书,谱难悉纪,谨录河东列祖家训数则,著于简端,俾后世子孙,知所遵守云。”

   

   柳氏家训,摘录如下:

   

   唐河东节度使子宽公,讳公绰,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暮,不离小斋。烛至则命子弟一人,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

   

  河东柳氏自公绰、公权开家,其后若仲郢、若璞、若珪、若璧、若玭,皆有家法。牛僧儒为相,偿叹云:“非积习名教,不易有其人也。玭公,字直清,以明经补秘书正字,有文风,昭宗欲用为相,中官谮之,乃止。尝述宗训,以戒子孙焉。”

  

  柳玭宗训:“夫门第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所以修己不得不至,为学不得不坚!夫士君子生于世,己无能而望它人用,己无善而望它人爱,犹农夫卤莽种之,而怨天泽不润,虽欲弗馁,可乎?

  

  余幼闻先公仆射言:‘立己以孝悌为基,恭默为本,畏怯为务,勤俭为法。肥家以忍顺,保交以简恭,广记如不及,求名如傥来。莅官则絜己省事,而后可以言家法;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直不近祸,廉不沽名。忧与祸不偕,絜与富不并。’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忧则恐惧,恐惧则福至’。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世族远长,与命位丰约,不假问龟蓍星数,在处心行事而已。”

  

   《京江柳氏宗谱》对镇江柳氏始祖柳永有如此记载:

   

   “仁宗时,耆卿(柳永)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涗(实为柳永之子)者,世居丹徒,登宋庆历六年进士,历仕俱有惠政,哀耆卿之后而收恤之,此丹徒柳姓之始见于者也。”

   

   《古文真宝》所录柳永所撰的《劝学文》,就是一篇好“家训”,教子经典。据史料记载,柳永兄弟三人,深受柳氏家训,不坠家风,皆是中进士,成名宦,文播四方,名传千古。柳永儿子柳涚与侄子柳淇,亦高中进士!

   

  《劝学文》,寥寥数百字,全文摘录如下: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京江柳氏宗谱》收入的《来止公宗训十条》与《楷人公宗诫十六条》,都是清末上乘的家训。由于篇幅所限,现在仅摘录其目如下,亦可窥见一斑!

   

   《来止公宗训十条》:一、忠于君;二、孝于亲;三、和于兄弟;四、睦于夫妇;五、信于朋友;六、教子孙;七、敦礼仪;八、务廉耻;九、务勤俭;积德行。

   

   《楷人公宗诫十六条》:一、戒宿娼;二、戒赌博;三、戒同族争财构怨;四、戒任子弟在外游荡;五、戒有子多置妾婢;六、戒什物衣食务求精美;七、纵妇女寺院烧香入尼庵嬉游;八、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九、攀显宦结亲并借债嫁娶;十、蓄养歌童俊仆;十一、戒购置古董玩物;十二、戒酗酒争横;十三、酗酒争横;十四、戒造假山园亭;十五、戒狃于风水久露亲丧;十六、戒烧炼致身家败灭。

   

   

       五 鉴往知来 古为今用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的屡屡触案,让社会震惊,令国人心痛。如今世风日下,某些女明星,走上红地毯,袒胸露背,越穿越少;某些官员们,腐化堕落,拜倒在石榴裙下;某些富豪们,为儿女婚礼,大讲排场,一掷千金;某些教授们,作风不检点,男盗女娼,学问不扎实,剽窃论文……

 

 奉劝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名人们,更要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不要一味追名逐利,置大义而不顾。“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为人父母,是要好好看看唐代柳玭的《柳氏家训》。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好好学习传统文化,恪守家训,从先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会如何“修身齐家”,是当务之急!

 

      如今,社会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举国上下,应该积极响应“两会”号召,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从严、从紧从源头上控制公务接待开支,树立廉洁办事的良好风尚、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不良行为,最好读读《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养成节俭习惯,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贪赃枉法,受贿藏污,是一种官场寄生现象。不论如何选拔官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官场腐败仍层出不穷。官员的腐败,减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我们的国家,治国先治吏,治党先治官!如果每一位官员,都能注重官德,恪守家训,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党内“清风”劲吹,社会一片和谐!何愁国家不富强!何愁民族不振兴!

 

 

    社会更应防患于未然,增强公民道德意识,鼓励学习传统文化,遵循族规,恪守家训,让心灵得到净化,让境界得到提高,让罪恶的想法,胎死腹中!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将家训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家训文化,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心灵层次,心怀大爱,造福人类!

 

     清明之际,倡导社会“家家修家谱,人人学家训”,让家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忠孝文化风靡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系姓氏文化研究专家,现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  邮编:100093QQ:130518188,13051818154  

 

           

 柳宗元魂归长安待何时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举行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
 
    




  清明之际,想起先祖、西安历史名人、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客死他乡,魂无归处,在他诞辰1240周年之际,作为出生地的西安,柳宗元墓园毁之殆尽,社会各界与柳氏后裔,祭拜无门,作为子孙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在全国上下传达“两会”精神之际,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的号召,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相继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文化乃民族之魂,亦是城市之魂。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陕西、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时时令我热泪盈眶!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诗中的“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描述了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悲痛情形:“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穿越千年时空,我却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与“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少诗文成为千古绝唱;他“吏为民役”的民本政治思想,历代都作为资政的借鉴,更激励了柳氏后人,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逝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为他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足可证实他卒葬西安的事实: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的各级政府与有关企业,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中国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农历7月13日,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恳请引起重视。精心策划,周密组织,隆重开展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相关活动,让大唐大文豪柳宗元,早日魂归故土长安,告慰先贤柳宗元!
  
  
  (作者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中华姓氏大讲堂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倡议柳宗元故里西安纪念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

  柳哲(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

 

     柳宗元有一首怀乡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如此写道: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京华亲故当指都城长安的亲旧故友,柳宗元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古长安,如今的西安!

                      柳宗元情系桑梓

 

      每每翻阅《柳河东集》,他对故乡西安的殷殷情深,无不深深感染了我!当我重读先祖柳宗元的一首首怀乡诗,一篇篇思乡之作,不禁为之动容落泪!

   《零陵早春》: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春怀故园》: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

   《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州寄京中亲故》:“林邑山联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

 柳宗元贬黜永州时,曾作《梦归赋》,乃他“梦里时时问故乡”(柳贯诗)的真实写照。

     作为河东柳氏后人,穿越千年时空,读懂了柳宗元!在其故里西安,他仍是千年孤独,他仍魂无归处!正如他的那首千古绝唱《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念念不忘的西安先人墓陵,他牵肠挂肚的京西庄园赐书三千,如今荡然无存,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

柳宗元卒后归葬故里西安,有韩愈为其挚友柳宗元所撰的《柳子厚墓志铭》为证: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韩愈所撰墓志铭,曾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沈传师书写刻碑,立于柳宗元墓前。日本学者、柳宗元研究专家户崎哲彦先生,为此曾撰写长篇论文《柳宗元茔地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考释》。

宋代洪兴祖《韩集辨证》载柳宗元墓“柳宗元碑”:在京兆万年司马村;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在凤栖原墓前;明李好文《长安志图》:在少陵原之北,碑碎;明赵廷瑞嘉靖《通志》:在凤栖原,今碎……,这些史料足证柳宗元墓在西安,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我收藏的安徽泾县《泾川柳氏宗谱》(嘉庆21年)与安徽岳西《河东柳氏宗谱》(民国28),不独有柳宗元为家谱撰写的《谱牒论》,更收入了他的画像以及传记。据《泾川柳氏宗谱》记载:柳宗元“住万年县,居司马村,……公寿四十七,殁,归葬万年县,皆门人之力也。”

 

 柳宗元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写到他因贬谪异地,不能回故里长安祭扫先人之墓时的北身长号,以首顿地的悲痛情形,岂不令人潸然泪下?他在信中写道:

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身长号,以首顿地。想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然此已息望,又何以云哉!城西有数倾田,树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今已荒秽,恐便斩伐,无复爱惜。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皆付受所重,常系心腑……

 他在《与杨京兆凭书》中,又如此写道:身世孑然,无可以为家,虽甚崇宠之,孰与为荣?……至今无以托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孟子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之汲汲于世者,唯惧此而已矣!天若不弃先君之德,使有世嗣,或者犹望延寿命,以及大宥,得归乡闾,立家室,则子道毕矣。

                    建言西安纪念柳宗元

 在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佳时机。千年古都西安,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文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一个又一个,文化旅游项目的推出;一桩又一桩,文化盛事的隆重登场,大大提升了西安的文化软实力,大大推动了西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大发展!

    当我们访问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故居,令人流连忘返;当我们漫步巴黎街头,大剧作家巴尔扎克故居,令人驻足瞻仰;李白、杜甫、苏轼、李渔、曹雪芹、鲁迅等我国名人故里,都成为当地政府着力打造的地方文化品牌,而作为大文豪的柳宗元(773-819),虽然生在西安、长在西安、卒葬在西安,却没有得到其故里西安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为什么,一位生于西安,长于西安,卒后葬于西安,短短47年人生中约有三分之二时间在西安度过的柳宗元,却被素有千年古都之称的西安人遗忘的一干而尽?!为什么,一位不幸卒于广西柳州,根据其遗愿,卒后第二年,不远千里万里归葬于长安少陵原先人墓侧,如今的柳宗元墓却已无迹可寻?!

    如今,在他贬黜十年的湖南永州,为官短短四年的广西柳州,即使他足迹从未到过的祖籍地山西永济,甚至是河东柳氏后裔聚居地之一的山西沁水等地各级政府,对柳宗元无不推崇备至,或建墓,或造祠,或盖庙,或建园,或塑像,或公祭,频频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与学术会议,享有如此礼遇的文人墨客,在历史上鲜有其人!

当下不少地方政府,无不借助本地名人效应,以提高知名度,推动社会发展,这无疑是当政者的明智之举!西安如能借助柳宗元的文化影响力,做大做强柳宗元文化品牌,一定能促进陕西“文化强省”、西安“文化强市”发展战略的全面实现。

2013年,系唐代大文豪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作为河东柳氏后人,不揣浅陋,特向柳宗元诞生地的陕西、西安、长安区各级政府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有关领导,建言献策,以推动西安柳宗元纪念活动的蓬勃开展。

但愿陕西省西安市有关部门,能够抓住2013年柳宗元诞辰1240周年的机遇,成立相关筹备机构,建立有关纪念设施与研究机构,借鉴各地经验,开展系列柳宗元纪念活动,争取经过数年的努力,将西安建成继广西柳州、湖南永州、山西永济之后的又一柳宗元研究与纪念的重要基地。

 

                        柳宗元诗文摘录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有不少怀乡、思亲的碑铭祭文等文字写及西安的柳氏族亲与眷属,可谓情真意挚,感人至深,现摘录若干,以备柳墓重修之参考

     《祭外甥崔骈文》:我自得罪,无望还都。想尔新墓,少陵之隅。

    《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晋之乱,柳氏始分,曰耆,为汝南守,居河东。又五世曰庆,相魏。魏相之嗣曰旦,仕隋为黄门侍郎。其小宗曰楷,至于唐,刺济、房、兰、廓四州。楷生夏县令府君讳绎。绎生司议郎府君讳遗爱。皆葬长安少陵原。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文》:柳氏之先,自黄帝历周、鲁,其著者无骇,以字为展氏,禽氏以食菜为柳姓。厥后昌大,世家河东 ……”“以某年二月十八日庚寅,安厝于万年县之少陵原,礼也。

   《故弘农令柳府君坟前石表辞》:少陵原柳氏之大墓,唐贞元十九年某月日,孤某奉其先府君洎夫人之丧,祔于其位。由新墓而南若干步,曰高祖王父兰州府君讳某字某之墓。又东若干步,曰曾祖王父邠州府君讳某之墓。西若干步,曰祖某王父司议郎府君讳某之墓。咸异兆而相望。昭穆之有位序,壤树之有丰杀,皆如律令。

   《伯祖妣赵郡李夫人墓志铭》:八月二十四日,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实栖凤原,介于我先府君仲父二兆之间,神心之所安也。……铭曰:蔼其芳,寿且康,大梁鹑火沉幽光。夙沦夫子嗣又丧,青帷不复岷之阳。兆灵趾,栖凤里,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返此……

   《叔妣吴郡陆氏夫人志文》:遂以其年十二月十三日庚午,合祔于少陵原之墓。” 

   《亡妻弘农杨氏志》:遂以九月五日庚午,克葬于万年县栖凤原,从先茔,礼也。是岁,唐贞元十五年,龙集己卯,为之志云:……之死同穴,归此室兮。

    《下殇女子墓砖记》:下殇女子生长安善和里,其始名和娘。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先夫人姓卢氏,讳某,……安祔于京兆万年栖凤原先侍御史府君之墓。……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

《亡姑渭南县尉陈君夫人权厝志》:陈君乃卜十二月十八日,权厝于城南,原曰栖凤,如夫人之志。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唐贞元十二年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东柳公于万年县之少陵原。公讳某,字某,邑居于虞乡。

《志从父弟宗直殡》:是月二十四日,出殡城西北若干尺,死七日矣。俟吾归,与之俱,志其殡。 ”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 ”

《送澥序》: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永贞年,吾与族兄登并为礼部属。吾黜,而季父公绰更为刑部郎,则加稠焉。又观宗中为文雅者,炳炳然以十数,仁义固其素也,意者其复兴乎? ”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哲

 

 

                                                                                                       2013328日于京城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香山文化部落 柳哲        

  邮编:100093  QQ:130518188 ,13051818154 

          我的家谱复兴梦                             ——中华姓氏大讲堂在京启动
                                                  柳香芹     

 

                             

                


    3月24日,酝酿已久的中华姓氏大讲堂,这一公益机构,以务真求实、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迎来了今天的正式启动!    
    上午,中华姓氏大讲堂与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共同在香山万安公墓李大钊墓园,联合举办祭扫李大钊烈士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知名画家曾醉、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中国日报记者马骏,《法制晚报》记者张丽,文化报道网站布朋印、布连军,教育旬刊记者武永忠,艺术家联盟负责人王金卓,教育专家秦立斌,北京中视虹坤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任李雪飞,旅行家“吴老颐和”、职业经纪人刘炯等,参与了祭祀活动。李大钊亲属、世界李氏文化研究总会执行会长李正等李氏宗亲与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余人参加了祭祀活动。中华姓氏大讲堂负责人柳哲、中华常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常桦,代表中华姓氏大讲堂向李大钊墓敬献花篮。

 

    李大钊烈士祭扫活动结束后,中华姓氏大讲堂20余人,还集体祭扫了位于香山红山头的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今北师大前身)三任校长毛邦伟先生墓园,原新民晚报创始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生父吴竹似墓园,香山慈幼院师生墓园等,中午餐叙时,毛邦伟、伍崇敏夫妇的曾外孙、法制日报主任编辑黄东黎,详细介绍了该墓的来龙去脉,以及他们家族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还展示了他于1962年,与家人祭扫毛邦伟墓时的老照片,进一步证实了该墓于1962年时,仍保存完好。也证实了与之毗邻的吴竹似墓,当时并未受到破坏,为这两座名人墓的修缮,提供了第一手珍贵的资料。该照片还证实毛邦伟墓,当时有墓志铭。令人遗憾的是,该墓志铭已不翼而飞,实在令人遗憾。

 

     下午,中华姓氏大讲堂(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举行了第一次姓氏文化沙龙,来自社会的各界人士,欢聚一堂。由姓氏文化研究专家柳哲、常桦等人,他们介绍了姓氏文化研究心得。与会人员,讨论热烈,献计献策,展望未来。中华大讲堂,下设学术研究部、影视制作部、宣传策划部、对外联络部、网络技术部等部门。按姓氏,按地域,设立讲堂,遍布世界各地。

 

    中华姓氏大讲堂,向全国招募有志于中国家谱文化复兴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大讲堂项目包括姓氏沙龙、专题讲座、宗亲联谊、家谱编修、寻根咨询、图书出版、影视制作、网络推广、资源整合、品牌策划等。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愿与海内外的仁人志士,精诚合作,共襄盛举,携手打造中华姓氏的知名品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竭尽绵薄之力!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中华大讲堂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炎黄一脉  万姓归宗 

——中华姓氏大讲堂开堂启事

                     柳哲

    炎黄一脉,万姓归宗;千枝万派,叶落归根!中华大统一,姓氏大团结;世界大和谐,天下必大同!


     今年3月14日,乃本人负笈北大游学京城17周年纪念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本人与部分家谱研究界同仁,酝酿多时,达成共识,正式发起搭建中华姓氏大讲堂,弘扬家谱文化,复兴家谱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竭尽全力努力奋斗!

 

    中华姓氏大讲堂作为中国家谱研究与中华姓氏交流的公益文化平台,可谓应运而生,群策群力,肩负神圣使命,共襄盛举,同创辉煌!

     

     中华姓氏大讲堂,将会联合百家姓研究机构、各个姓氏宗亲会以及所有家谱爱好者与社会各界仁人志士,从即日起,宣告开堂,义务宣传家谱文化,免费提供家谱咨询,举办讲座、沙龙、会议与各色各样的姓氏活动,推动文化发展,复兴家谱事业。借助“两会”大好形势,同圆“中国复兴梦想”!

 

     2005年7月16日,我亲笔起草,与部分家谱爱好者,共同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引起过强烈反响!《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对于现在仍有现实意义!特将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中国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中国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中国家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敦亲睦族的‘核武器(和武器)’!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根,纪录在中国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家谱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家谱编修体例,以欧阳修、苏洵所创欧苏体例最为著名。元代著名学者柳贯,如此说过:‘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然郡、邑之与国、家一理也。’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如此写道:‘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家谱与正史、地方志相提并论,足见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一般都有族规家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具有重要意义!家训可谓德育真经,治家宝典!
   
   史学家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在他们的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史书内容更加完备与准确。
   
   可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成千上万的家谱,付之一炬;不计其数的文物,毁于一旦!中华民族遭遇一场人为的‘大出血’,传统文化遭受重创!”
  

 

 

 

                                 2013年3月14日京城游学17周年之际于中华姓氏大讲堂

 

 

 


     
                       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简历


  柳哲,男,汉族。1970年生,浙江兰溪人。现担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东方文化馆秘书长、北京市海淀区文联理事等职。先后担任中国家谱网总策划、北京市寻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华姓氏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目前还担任多个家谱社团与文化研究机构的顾问。并发起了成立了公益机构京城游学堂、香山文化部落、谱牒学堂、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唐宋八大家宗亲联谊会等。
  
  作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的发起人,先后参与策划举办了柳下惠诞辰2725周年纪念大会、柳宗元文化节、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柳公权逝世1140周年纪念大会、柳下惠研究院成立大会、和圣柳下惠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和圣思想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曾在2005年7月16日,与数十名家谱研究专家与家谱爱好者,起草并联名发表了《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宣言》,在海内外产生过一定影响。指导有关姓氏家谱编修与宗亲联谊,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弘扬中华姓氏文化!被媒体誉为“北大旁听十年熬成的学者”、“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平民史官”、“曹聚仁研究专家”等。如今已出版《柳氏名门》等著作,发表家谱研究、散文、随笔各类文章数千篇。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柳哲,邮编:100093  手机:13051818154                                  QQ130518188caojuren@vip.sina.com 

柳哲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shanliuzhe

 


分享按钮>>【雷氏名人楷模】雷勇:东亚地区结构性霸权与多极化发展
>>【燕氏网新闻】赣闽地区燕姓人口及分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