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标烈士(1904—1934)传略 作者:殷 谦 引 子 在我的故乡临湘市白羊田镇方山村,他是一个传奇:土匪?革命志士?大无畏的共产党人?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他曾长期得不到家乡人的理解。关于他的生平,一度被附加了很多的版本:游击司令、特务、红军战士……其中,权威的是1981年县民政局编撰的《湖南省临湘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名录第38页中记载:殷标,男,1904年出生,1930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临湘县詹家桥作战时牺牲,时任职务为红军湘北独立团一中队特务长。(相关链接:1931年1月,中共湘北特委将湘北游击队和平江游击队及红军独立一师一部分合编,组建中国工农红军湘北独立团,有千余人枪,团长邱训民,政委李梓良。5月,编入红十六军。) 一、寻 路 殷标,又名殷应成,1904年3月5日,出生在临湘县白羊田方山洞殷家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全家六口人,仅有山地六分。父亲殷宝贵领着一家人勤耕苦做,累断筋骨,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餐。 殷标八岁时,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省下一点钱,勉强让他读上了私塾,小殷标读书十分刻苦,两年后,学业长进很大。正当他求知日趋旺盛时,家境愈加贫困,只好辍学。十岁时,殷标打柴看牛顶得上半个劳力。长年累月的劳动,把他磨炼成一个强健的小伙子,他十七岁时能肩挑二百多斤。于是,跟着父兄当了挑脚夫,常常挑着二百余斤的重担奔波在岳(阳)、临(湘)两县的高山峻岭和大街小巷里。由于苛捐杂税如虎,尽管殷标风餐宿露,肩膀磨破,仍旧无法摆脱穷困。他体会到单凭力大挑担难以解决家庭现状,想到了当兵。1925年,殷标和同村青年廖哲(革命烈士)、廖海云等人就在白羊田方山洞廖鹏的团防局里当上了团丁。 谁知,凤凰落进了乌鸦窝。团防局实际上是明团暗匪,局长廖鹏是条地头蛇,胡作非为,鱼肉百姓,广大人民切齿痛恨。殷标原想在此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化为乌有。 殷标为人爽直、正派、仗义,在团防局威信很高。许多团丁在他的影响下有所觉悟,有的将抢来的东西送还原主,有的收敛了土匪习气。如果有人胆大包天,为虎作伥,只要殷标知道了,总要寻找机会,借人家的拳头狠揍他一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方山洞团防局积极策应县团防局反水,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及农协会干部。殷标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悔恨自己走错了路,朝思暮想,离开团防局,寻找一条光明之路。 二、蜕 变 机会终于来了。1928年下半年,廖海云出差到湖北省监利县朱河镇,与当地红军地下工作者张飞舞(化名张嘴巴)偶然取得了联系。张飞舞见廖年纪轻,有志向,就用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开导他,用革命的理想启发他。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廖海云的思想大为震动,但仍举棋不定,临别时只说了句“让我回去与几个要好的伙伴商妥后,再行回复。” 同年冬天,张飞舞带领三十多个地下工作者从(长)江北潜到方山洞一带,悄悄与向往革命的殷标、廖哲、廖海云建立了联系。一个难忘的星月夜,在山洞里,殷标等三人通过张飞舞谆谆教诲,看到了穷人的曙光,明白了“穷人只有跟着穷人的队伍才有出路”的道理。当晚,殷标等就要求参加红军,张答复了他们的要求,并笑着说:“为了斗争的需要,现在你们还不能脱离挨户团(“马日事变”后团防局更名为挨户团)”。接着,张飞舞为他们部署了一个开展地下工作的方案。 年底,殷标所在的一个分队,由一名挨户团心腹分队长带领到贺畈执行任务。黄昏时,在云山附近突然听到一阵激烈的枪声,子弹呼啸而来。那个分队长挥舞着手枪,声嘶力竭地指挥着慌成一团的团丁们,缩进矮树丛中负隅顽抗。混乱时,殷标三人暗暗地举起他们的枪,各自对准早已商定的目标,“砰!砰!砰!”三声枪响,分队长和另外两名团丁同时倒地见阎王去了。“树倒猢狲散”,团丁们看到头目毙命,纷纷夺路逃窜。这时,殷标跃出草丛,振臂一呼:“弟兄们,我现在代替分队长,为他报仇,有种的,跟我冲!”在殷标的指挥下,“敌人”被赶跑了。回到团部,廖哲、廖海云等把殷标勇敢击退“敌人”的战绩大势渲染了一番,团丁们蒙在鼓里也把殷标临危不惧的情形,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通。队长廖鹏对殷标大加赞赏,并委任他为分队长。从此,廖鹏将殷标作为心腹。殷标“谢”过廖队长,望着廖哲二人会心地笑了。原来,这是张飞舞同他们早已商定的“双簧计”。殷标取得了廖鹏的信任,在挨户团威信更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