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氏古代人物录】安 国 安 祚等

    中华安氏网 2011年3月15日 安双通提供


【安氏古代人物录】安 国 安 祚等

据文献记载,安氏有“西林”、“东林”和“南林”三个园林,在安国祖孙几代生活的时期曾经闻名遐迩,其中“西林”更是为人称道的著名江南园林。全园三十二个景点,由安国始建,至第四代安绍芳达到鼎盛。园中有“巨沼数百亩,蔽以芳渚”,沼外“古松千章”,郁然深秀。整个“西林”的建筑物如扇面状展开,亭廊建筑通过山石清流和林间曲径串联成一体,可称得上是富于文人雅趣而又有田园风味的一座园林。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撰《西林记》以记其胜,誉为“两百年来东南一名区也”。历经四、五百年风雨涤荡,园居均已不复存在,令安国留名于世的,还是他的铜活字印书了。BR安国一生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经营得法,终于成为大富豪,对明中叶以后直至近代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工商经济发展,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积极影响。他爱书进而刻书、印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为家乡人民做过一些好事,曾出资疏浚白茆河,资助边饷平定倭寇,筑郡城,修学校,以工代赈、接济乡民等。BR安国一生没有做过官,曾被推荐到京师,然他无意为官,不久就回到无锡故里,嘉靖皇帝下旨封以南京户部员外郎、行人司行人的虚衔。安国致富后着意培养子孙读书习艺,遂使安氏家族成为无锡东乡著名的书香门第,且出过三代进士。安国育有七子,长子安如山,一生从政“公勤明威”,是一个务实的人。三世孙安希范(别号我素),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之一,与顾宪成、高攀龙等合称“东林八君子”。安国于嘉靖十三年(1534)去世,病故后朝廷诰赠奉直大夫。其墓葬于无锡胶山之麓,距胶山寺西约五十米处。

安国(1481-1534),字民泰,号桂坡,生于明成化十七年,无锡县西堠村(今锡山区安镇)。是明代著名的收藏家、出版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善于经营的安国成为江南大富豪
安国祖父留下400亩田地,父亲安祚(因受教育菊而号友菊)时扩展成4000亩,安国和胞兄安邦各得2000亩。由于安国善于经营,农忙时致力于农业生产,农闲时兼营手工业,后来他拥有良田10万亩,甚至在松江也有2万亩土地。他积聚了大量财富,拥有资产达50万。于是,在当时的无锡有民遥称“娄国邹望华麟祥,全银日夜用斗量”。他和邹、华三人是无锡的巨富,也是江南的大富豪,据说也是全国前17位富豪中的佼佼者,人称“富可敌国”。

爱好收藏、铜活字印出成就丰硕
西堠村有一座胶山,山上有梁萧俦郎宅,旁有泉,出山窦中,味甘色白,称“窦乳泉”,又有“涤砚泉”,世传萧公肆业进曾涤砚于此池,故名。池上有亭,名“砚水亭”。此山与惠山东西相望,宛若翠屏。安国非常喜欢上山远眺。在胶山之麓有“安公祠”,相传是安国幼年读书之处。安国在青年时代曾广泛涉猎经史,尤其喜读《资治通鉴》、《本草纲目》等一类典籍,常与人谈古论今,推求治乱之道。他作诗不模仿古人,能别出新意。他的散文笔墨简练,清新有致。他曾到国内很多地方游览,足迹遍及燕赵、齐鲁、苏浙等地,留下不少吟咏随笔,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后写成《安桂坡游记》一书,并有诗集《桂坡遗草》、《游吟小稿》。此外,安国特别爱好收藏历代文物古玩,且具有相当高的文物鉴赏能力。除收藏各类钟鼎彝器、古玩玉器、书法名画外,还广泛收藏珍本古籍。但凡见到各种珍本善本,便不惜重金购买,这为他后来刊印图书提供了可用于校勘的大量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收藏的石鼓文北宋拓本共10册,有“前茅”、“后劲”等名,其内容全拓印精,在唐拓本失传的情况下,属最上乘的传世拓本。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共有10块顶圆底平的鼓形石,直径约1米左右,上刻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的大篆书体,即籀文,内容是用四言句歌咏秦国君游猎的情况,因而又称“猎碣”。据《岐山县志·艺文》载:每块石鼓的文字不等,10块石鼓共657个字,因为年代久远,字有损脱,而且有许多字不识。它是唐代初年发现于陕西的三畴原(现宝鸡陈仓)田野,迁于凤翔府的夫子庙,五代时散失,宋代找到后藏于京城洛阳,金兵攻破城池后将它们运到燕京(现北京),直至抗日战争爆发,由北平南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国在明嘉清初年起的20年中,收藏到北宋拓本10种,共501字,居全国第一。他异常高兴,连呼“奇缘!奇缘!”,将家中天香堂的东轩称“十鼓斋”。他将石鼓文分为“先锋本”2册,“中权本”和“后劲本”各1册。安国的“十鼓斋”及其藏品,为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安国另一大贡献则是用铜活字印书。我国的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从毕制造泥活字印书到时代中叶出现了用铜活字印书,这是活字印刷技术的一大进步。荡口的华燧、华率先用铜活字印书,安国亦在1512年用铜活字版以“桂坡馆”之名印制了大量珍贵的书籍,有《初学记》30卷、《颜鲁公文集》总16卷、《雍录》10卷、《吴中水利通志》等书。这些书籍校勘精细,印刷精美,为世所珍藏。
作者:安双通 (2011-3-12 21:53:12)

建筑宅第园林,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安国善于结交朋友,与各部名流多有交往。他虽未应科举,亦未收官,但作为东南巨商,嘉靖帝仍赐户部员外部衔。他和同乡翰林学士华察也有深交。有一次华察去安国家作客,见了他的住处后坦率地说:“我以为你是人杰,一定高门巨阀,构室壮丽。不料,房屋还是那么低下狭小。”他这么一句戏言,却触动了好胜的安国建筑宅第庄园的计划。不久,他便买下胶山南麓的俞氏万柳堂,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西林”。仅这座园林中的一个池塘,就占地数百亩,深有十丈,中有两墩,取名“金焦分胜”。池中养鱼,种植菱、荷、茭,绕堤植树,盖亭建屋,亭榭掩映,花木扶疏,饶有天然逸趣。以后,安国祖孙几代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建,形成了以“天全堂”为中心的住宅建筑和以“西林”为中心的别墅园林。据文献记载,安氏有“西林”、“东林”和“南林”三个园林,其中“西林”更是为人称道的著名江南园林。后来他的曾孙又增添32个景点,有兰岩、纤纤泉、遁后、鹤径、凫屿……等等。园中除“巨沼数百亩,蔽以芳渚”外,沼外“古松千章”,郁然深秀。整个西林的建筑物如扇形面状展开,亭廊建筑通过奇石清流和林间曲径串联成一体,可称得上富于文人雅趣的一座园林,极尽一时之胜,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前去游览观赏。
安国家资雄厚,但并不吝啬。他常常为社会事业捐助,如出资疏通白茅塘,开凿胶山山河庄,修建学堂,资助常州府修筑城池,平倭寇,以工代赈,接济乡民,乐于为乡梓造福。《无锡金匮县志》在《行义》栏为他立传,对他一生乐善好施,富而好礼和为乡民造福事迹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赞颂。
安国是在嘉清十三年(1534年)去世的,终年53岁,朝廷还诰赠他为奉直大夫。第二年,其墓葬于无锡胶山之麓,距胶山寺西约50米处。当时的兵部尚书王廷相等人为安国撰写了墓志铭。
作者:安双通 (2011-3-12 21:55:16)

安祚[宋]善刻碑,建隆、乾德(九六o―九六七)间刻唐孔子庙堂碑,又乾德四年刻三体阴符经。所刻黄帝阴符经,今藏陕西省博物馆。按黄锡蕃疑与安仁祚为一人,附识备考。《刻碑姓名录》
作者:安双通 (2011-3-12 21:57:20)

明代,稍有财富,能为父母、祖父母定制墓志铭的江南三角洲农民(乡居地主),在他们的家谱记载中,往往是格式化的始祖传说“扈从宋南渡”云云。这种传说姑且不论,在一些稍具体的始迁祖传承中,大致从浙东、苏州等西部往东迁的较多。作为移居的缘由,往往是“入赘”,因此“本姓”某某等记载频繁出现。单纯的婚姻"入赘可能是成为定居农民的契机,④但从明代无锡的安氏(东林派安希范家族)来看,实际上也有可能作为“义男”收养,而称做“入赘”的。安氏家族在明末出了安如山(嘉靖八年进士)、安希范(万历十四年进士)、安广居(崇祯六年举人,十三年副榜)等乡绅,关于这一家族的史料,希范有文集、⑤广居有日记传世,⑥还有嘉庆年间所修的族谱《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抄》(书名按犹太系谱协会的目录,以下简称《家乘》)。东洋文化研究只收藏族谱中末尾卷十六的义庄规约《赡族录》,但犹太族谱协会所藏的族谱微缩胶卷可以查阅全卷。族谱中虽然把北宋末期的枢密使安涛作为安氏始祖,但以后的传承不明,迁往无锡的时期和始迁祖也不明,从第一世元末安元卿开始。第二代安汝德明初任金华府同知。问题是第三代,安汝德有儿子二人(安宇、安宙),各有子孙繁衍,但又将长洲县的黄仲茂收为养子。安如山等人实际上是仲茂的子孙。仲茂有四个儿子,除了一人无后以外,两个儿子姓安,一个姓黄。这黄氏也在无锡的相同地方繁衍后代,清代大概有族谱《华山黄氏谱》(以下简称《黄谱》)存世,《家乘》多处引用《黄谱》。《家乘》题为“合抄”,是因为卷四、卷五题作《泽上宗谱》,只记载宇、宙一系,而卷六、卷七题为《胶山新谱》(以下简称《新谱》),记载仲茂一支。《新谱》可能就是以《黄谱》为基础编写的。据《家乘》卷一第三世仲茂条所引的《黄谱》,有“仲茂立嗣汝德”,卷六仲茂的记述为“妻安氏”。如果确实如此,安氏的《家乘》中应该有所记载,但立嗣的事以及夫人姓氏都没有记载(同代的宇、宙的夫人姓氏都有记载)。而且卷六、卷七的《新谱》把仲茂作为第一世,世代的数法也不同。这表明两支并不是同一家族。此外还有不可思议之处。仲茂和宇、宙两系的下一代名字都有“以”字,而到第五代,即宇、宙的孙子辈,名字都有“示”字旁,而仲茂的孙子辈(第三世,相当于第五世)的名字却都是庠、序、学、校等,没有“示”字旁。但曾孙三人(第四世,相当于第六世)的名字如“祚”等,都有“示”字旁。如果仲茂真的进入了安氏家族,作为同族对待,这种奇怪的区别是不可能出现的。估计《家乘》和《新谱》中有一种或者两种都是后世假托的,不然的话很有可能当时就把两系当作不同的宗族来看待。可以想象,如山等人的祖先仲茂并不是作为家族的一员入赘,有可能是作为“义男”被收养的。据各种传载,仲茂一支在第五世(相当于宇、宙一系的第七世)安国的时候发家致富(详后)。其后是如山、希范等延续,上升为乡绅家族。而宇、宙一系,宙配戍云南楚雄卫,其子以式以及后代中,在当地成了举人、贡士,留在无锡的宇、以忠一支以及宙的儿子以文一支的子孙中,只有少数的生员,连出仕贡生都没有(唯一记载的是以文一系第十三世女性出嫁无锡浦氏,所生儿子即著有《史通通释》的进士浦起龙)。大概是无锡安氏的宇、宙一系未能成为乡绅家族,于是和先祖时代的“义男”(奴仆)仲茂一系通谱=连谱的吧。这样看来,所谓“入赘”,很有可能也包括作为义男(奴仆)投靠(被收养)的情形,后世子孙社会地位上升后,把这种收养奴仆美称为“入赘”.
摘自《滨岛敦俊 农村社会——研究笔记》
作者:安双通 (2011-3-12 22:13:11) 

 


分享按钮>>【安氏古代人物录】安正文 安广誉 安 国 安璿等
>>【安氏古代人物录】黄河边上安姓人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