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姓的由来 米姓的来源 文章是否属实有待查证

    中华米氏网 2009年9月3日 来自与网络


米姓由来 
    参考资料主要来自
《宋史》
《胡名试探》蔡鸿生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荣新江
《新出唐米文辩墓志铭试释》孙继民、李伦、马小青
(其它资料不在此烦述)
京兆就是今天的西安,唐朝时期称为长安,当时作为国都,而后世称为京兆。
我前面的帖子已经论证了米姓的起源就是粟特人的昭武九姓,与“楚国鬻熊、火正后人”的芈姓不同宗,米姓是以米国音译为姓。
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唐朝初年来中国的米姓人不像本地人一样拥有社会性的族群,职业特点比较单一,血缘关系不紧密,不可能很快形成大规模定居聚落,形成家谱郡望更需要很长时间。另外我前面的帖子也提到,历史记载的唐初米姓是各色人等,职业非常杂乱,居住地更是遍布河西河东,这么多米国人以国名为姓旅居中国各地不应该只形成一个郡望,虽然米国不大人数不多,定居中国也不可能只有西安一支,应该是陆续而缓慢的移民,《米文辩墓志》就说明晚唐时期米文辩的家族已经是三支米姓之一,特别是指出三支米姓“胤起河东”,而没有提到京兆,唐朝的河东地区是相对于甘肃新疆河西走廊的而言,指的就是今天黄河以西的宁夏陕西山西地区,这就意味着当时米姓人居聚的郡望不限于西安,而是广大的河东地区,后来到宋史记载原州(宁夏固原)通判米璞世代居住陕西省铜川,米芾世居山西太原也相互印证。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世袭质子米继芬是居住在西安,《米继芬墓志》也说明,米继芬以及他的父亲米突骑施都是在西安居住,以米继芬92岁高龄去世来看,家族应该发展很大,但是对于姓氏而言不能算多,应该不过一两百人。另外《米继芬墓志》《米文辩墓志》都指出米姓人当时的作官的很多, “家不乏贤”,“为王为侯,轩盖不绝”,虽然大多是在粟特人聚集的军队集团和文官集团,但是这可不像是一两支米姓在中国繁衍一两百年就能做到的,值得注意的是《米文辩墓志》所提到米文辩家族成员均为魏博节帅武将,且一门三代都掌握当时最具实力的兵权,可见势力之大在粟特人内部也是数一数二,以粟特人血统稳居粟特节度使的武将阶层,家族人口和经济规模必然极其庞大,至少应有数千人口,仅凭西安米继芬一支,不足一百年时间,不可能繁衍这么多人口,积聚这么大的势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不论米姓之间血缘关系如何,以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不论是不是中国人外国人,整个姓氏进入上层社会肯定都是具有高贵血统,而且必须具有不同来源的高贵支脉,互相依托帮助,仅凭一支很难保证几百年的显赫的强势地位。如果没有社会中的强势地位,整个姓氏因为天灾人祸灭亡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中国历史里很多姓氏灭绝的事例都可以用来佐证,绝不可能像出现《米文辩墓志》中提到三支米姓人都是“为王为侯,轩盖不绝”的情况。
《米继芬墓志》《米文辩墓志》所记载的米姓的辉煌都是安史之乱之后,而米继芬父子更是经历了唐朝盛世发生安史之乱的全过程,这就回到正题,既然米姓起源不可能是一个京兆地区,那为什么米姓的郡望偏偏都是京兆?我认为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上下出现的种族歧视是一个决定性的原因。
安史之乱是粟特人发动,差点毁了唐朝,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只是粟特人中的下层,他主要利用了下层粟特人贫穷和迷信祆教,以及对现实不满的状况而发动战争。同为粟特民族的人在安史之乱之后境遇如何呢。综合史料,粟特人遭到了种族歧视和清洗,甚至于被屠杀,《旧唐史》《新唐史》都记载了相关事情。参与安史之乱的粟特人和更多没有参与的安史之乱的粟特人很多回归中亚,更多的改换门庭加快汉化,主要方式是改姓改郡望,脱离与安史之乱的关系。照武九姓中,如武威安氏改姓李氏,康姓附会出自会稽,何氏自称望在庐江。但是居住在陕西的粟特上层,尤其是在都城长安居住的粟特人,在安史之乱期间一直与朝廷站在一起,并得到唐朝上下的认可。对比安史之乱前后粟特人的墓志铭可以注意到,在安史之乱之后很多粟特人模糊自己的族属,甚至干脆改变族属的情况下,米继芬仍然坚持在墓志中写明自己是来自米国人的后裔,可见当时的唐朝社会对他的评价很正面,不因为他是粟特族裔而受影响。而此后几十年出生的米文辩呢?从何东迁河北进入魏博节度使帐下任武官,可以看出朝廷的信任,所以他客观记述了米姓有三支,出自河东,没有提到京兆。对于那些没有做官,或刚刚来到唐朝的米国人,肤色和长相短时间很难改变,改姓改郡望其实行不通。普通米姓人希望平平安安的生活,避免被社会歧视排挤的办法,就是用家族血缘关系证明自己的人品和对唐王朝的态度,也就是一定要坚持出自河东米氏,因为河东米姓势力大,受到社会信任。但是有个问题,河东的地理概念太大了,中国传统上郡望都是具体的小地方,至少也应该是府县一级,那么最好的是哪里呢?我肯定,当时的米姓人认为最好就是米继芬居住的京兆地区——唐朝政府的都城,原因如下:


2 米姓由来
第一、米继芬活了92岁,这本身就够人尊重了,这么长时间在京兆地区居住,人际关系一定颇为广泛;
第二、前面提到,他死得时候,安史之乱已过,在墓志上仍坚持自己是米国人,说明唐朝社会上下对他的评价很高;
第三、他本身是米国贵族,如果有比他血统更高贵的米国人来中国居住,唐朝官方资料肯定会提及,可是没有了,无论《旧唐史》《新唐史》都没有记载比他地位更显赫的米国人。
第四、米继芬的父亲米突骑施是早期来唐朝的,史书中记载的米姓人,基本上都晚于他们。
第五、米继芬是旅居中国第二代,以他92岁高龄去世,加上它的父亲米突骑施,在长安居住的时间,少说也有100年,他的子孙更多是居住长安,以京兆算作郡望,完全合乎情理。
第六、米突骑施、米继芬父子身为米国的质子,同时具有外交使节的身份,旅居唐朝的米国人,肯定是无人不知。而且来中国而不拜会大使先生,不合情理,所以同一时期,身份地位较高的旅居中国的米国人,应该都认识他们,平民百姓肯定也知道,只是普通人嘛,大使先生不可能一一谋面了。
第七、米突骑施、米继芬父子另外还具有唐朝高级军事行政官员的身份,而且在唐朝的都城作官,这可是中央政府,米氏父子在唐朝本地人,尤其是本地上流士大夫阶层中间,知名度也一定是非常高。
综上所述,选择京兆作为米姓的郡望,是众望所归。
值得注意的是,米文辩的墓志没有提到京兆,也没提到自己的郡望,只是笼统模糊的说三支米姓同出自河东,有点不合常理,更不合乎中国国情。
我认为:
一方面,京兆也是河东,没有相悖;
另一方面,说明米文辩不是京兆米继芬后代,他们相隔只有数十年,如果是大名鼎鼎的米继芬后代,米文辩不会不提,只能说明米文辩出自不同支脉,他也清楚当时的米姓人 “裔分三水”,虽然不同支脉,都是一个米国来的族裔,一条心就是自称京兆米氏挺好的,自己模糊一下,既客观表述,也不至于让自己与众多其它米姓人产生隔阂。
更为重要的:米文辩的墓志,说明他走南闯北,非常了解米氏家族在初始发展时期的详细的情况,否则,他不会提到“米氏源流,裔分三水,因官食菜,胤起河东”,他很了解米家的起源!!
所以我在这里呼吁诸位同宗,深入了解米文辩这一支米氏渊源,肯定能有更多发现!!



作者:缘趣2008-3-11 本帖有百度:米姓吧转来


分享按钮>>忠贞谦恭的明英宗皇后---钱锦鸾
>>《燕国——燕氏——燕姓》探讨(2)——燕国之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