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万姓源之河南淮阳
- 中华庞氏网 2011年12月8日 庞氏网义工
不管是内地、港澳台,还是海外华人,均自称为“炎黄子孙”,这是因为当今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姓氏中绝大多数的寻根可以追溯到炎黄二帝。其实还有比炎黄二帝更早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那就是被誉为“人文始祖”的伏羲氏。近日,在河南周口举行的“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国内数十家高校和科研 淮阳,古称宛丘、陈州,是远古时期位居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之地。现在淮阳县保存完好的太昊伏羲陵墓,被称为“天下第一陵”。数千年来,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民间朝祖会,无数龙的传人前来祭陵拜祖,高峰时期一天可达数十万人。近日,在“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国内的50多位专家学者提供的近50篇论文,根据不同的史料,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探讨、论证了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的源远关系。
关于伏羲,虽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但伏羲作为“人文始祖”已为中国人所接受。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认为,从理论上推论,毋庸置疑,我国的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的氏族图腾或者氏族名称。但是,从中国的古文献和考古文物所揭示的资料来看,几乎没有一个姓氏是明确地由母系传递,或者由母系过渡到父系的。在文献中第一个出现的姓是“风”,而这正是伏羲的姓。伏羲氏诞生在燧人氏时代,而这个时期为原始的通姓氏时代。据《绎史》引《三坟》描述通姓氏时代有七十二姓,其一为风姓,其他七十一姓不得而知。而带女字偏旁的姬、姜等古姓均晚于风姓,起源于炎黄时代,而炎黄时代明显在三皇时代之后。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研究员张新斌告诉记者,与伏羲相关的考古有两个,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末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大地湾遗址,包括大地湾文化(公元前5850年-公元前5400年)和仰韶文化(公元前4050年-公元前2950年),有人认为大地湾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就是伏羲所创造的文化。另一个是发现于1979年的平粮台遗址。平粮台遗址是一座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平面为正方形,长宽各185米,城址总面积5万平方米,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因平粮台遗址的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宛丘位置一致,因此被认为是“太昊之墟”。无论是大地湾遗址还是平粮台遗址和伏羲氏的联系目前还只是一种推测,还不是确论。但伏羲作为中国人的人文始祖,在古代已被人们所认同。
中华民族虽然瓜瓞绵长,枝蔓繁伙,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万姓同根,源于伏羲。
张新斌说姓氏是最广泛的社会现象之一,标志着社会成员的家族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华民族的姓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由少到多,不断繁衍,现在共有一万多个姓氏,可以说得名的方式各种各样,无所不有。
中华民族姓氏的发展演变可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姓的产生。中华姓氏产生于伏羲、女娲时代的母系社会,是伏羲为了避免近亲交媾给后代带来危害,将族人按血缘关系区分为不同的集团,这些不同的血缘集团就是姓族或姓。周代“同姓不婚”制度就渊源于此。
第二阶段是氏的出现及其演变。氏大约出现于从炎、黄二帝时代开始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组织以男性为中心,原来的姓族分裂衍化出若干男性为主导的氏族,氏族显示着家族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标志着贵贱和等级的差别。舜时的“赐姓命氏”,是大规模赐姓命氏的渊源。这一时期如炎帝居姜水而姓姜姓,后来分衍出齐、许、申、吕等众多的氏,黄帝居轩辕之丘而为轩辕氏,相传他的25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别为12个姓,后散居各地发展成为101个属地,派生出510个氏。夏商时期,众多方国以国名为氏,如昆吾、韦、顾、葛、崇等。
第三阶段是中华姓氏普及和定型。周初实行周朝贵族内部的层层分封制,共建立71个诸侯国,还分封了不少有功的异姓贵族,至春秋时发展为140个国家,这些诸侯多以封国为氏,封国以下层层递封,有更多的人以封邑为姓,以官职为姓,并以宗法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姓氏制度。中华姓氏在这一时期得到普及和定型。
第四阶段姓氏混一。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等级制度被破坏,姓氏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意义姓氏的产生。
第五阶段是少数民族的融合。秦汉以后,少数民族不断入侵和入主中原,中华文化以其特有的先进性、强固性和包容性,将它们一一融和,中华姓氏也不例外。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令鲜卑人改为汉姓,自己改拓跋部为元姓,仅见于《魏书•官氏志》中改姓的少数民族就多达114姓。这些少数民族的加入,为中华民族的脉搏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起源于周口的古姓大约有100多,但中华民族血统之主干部分从古至今一脉贯通。
淮阳县,古称陈,而陈的地域不局限于今天的淮阳县,还含括今天的周口地区,直接起源于周口地区即古陈的大姓有李、陈、胡、袁、方等,大约有100多姓的起源地在周口伏羲故地。由于时代久远,其间沧海桑田,战乱迁徙不可胜数,这些姓氏的血统是否都从过去一直保留到现在,难以考索,但中华民族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尊祖敬宗,十分看重自己的姓氏,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改姓的,所以说起源于周口的古姓,其血统之主干部分应该是从古至今一脉贯通的。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他告诉记者,人类在繁衍后代时,决定性别的遗传物质是一对性染色体。一条性染色体来自母亲的卵子,永远是X染色体。另一条来自父亲的精子,精子有X和Y两种染色体。卵子每次只排一枚,而精子每次有上亿个,X、Y精子各一半,最终只有一个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人。X精子与卵子结合为女子,Y精子与卵子结合为男子。所以在世代相传中,人类23对染色体中,X染色体和其他22对染色体在每次的遗传中,一半来自母亲,另一半来自父亲,只有Y染色体在遗传中没有变化,永远来自父亲。这就是姓氏传递过程中的“Y染色体法则”。
他认为,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姓氏有中国这么长远。六千年来,不管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中国人姓氏一直延续,从未中断过。六千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最初“制嫁娶,正姓氏”之人道完全遵循了人类进化的科学性,中国人姓氏世代传递的宗法几乎与代表父系遗传物质Y染色体的遗传规律一致,是虽经千万年而不变的自然法则。19世纪中叶孟德尔从豌豆中发现了遗传学震惊了世界,殊不知远在六千年前的东方古文明就已经以姓氏文化为载体,将遗传学的真谛阐述给了世人。
分享按钮>> 百岁老人龙大善宗亲
>>庞龙助阵红丝带大型公益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