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孟津)壬辰年黄河祈福大典背景资料

    中华庞氏网 2012年6月26日 庞现中


一、黄河对世界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黄河素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灌溉全国15%的土地,供养全国12%的人口而著称。如果计入引黄济天(津)、引黄济青(岛)、引黄济烟(台)、引黄济白(洋淀)、引黄济巴(彦浩特)等,其供养功能远远超过传统概念。好多人不知,大黄河最大的贡献是,百余万年以来,以其超巨量的泥沙构造了达31万平方公里壮美的黄淮海大平原,为当今数亿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其功能可与天地比肩。

      在20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百项工程中,大黄河拥有57项。中国八大古都,黄河流域占6座,其垄断地位不言自明。因而中华文明在大黄河流域,经历了百万年的孕育,万年的文明曙光,五千年的文明诞生,三千年的文明辉煌,使大黄河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世界所有的大江大河中间,像黄河这样一条基本上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大河,而且至今持续了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唯一的。世界上其它大河,无论是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还是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或者印度的恒河,它们或者是被一个民族、一个文化拥有的时间太短,或者是发源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文明,而且往往是不延续的,或者已经历多次兴衰。黄河流域孕育的民族,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二、黄河大灾难

      黄河一直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或者说是“泥沙、洪水、改道”三大灾害,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长期被称为“中国之忧患”。

△决口和改道黄河

      不说上古时期的水患,从公元前602年到1949年前的2500多年里,有记载的黄河决口达1590次,改道26次,其中还有数次重大的迁徙,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31万平方公里。因此民间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法。 

 △世界上最大的泥沙河和悬河

      黄河自古就是一条多泥沙河流。“黄水一石,含泥六斗”。据测算,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大江大河中绝无仅有。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是亚马逊河的1%,长江的6%,多年平均输沙量则是亚马逊河的180%,长江的300%。据统计分析,进入下游的16亿吨泥沙,平均有1/4淤积在利津以上的河道内,1/2淤积在河口三角洲及滨海地区,其余1/4被输往深海。致使河道年均抬高约10厘米,年复一年,形成高悬于华北大平原之上的地上悬河,以开封悬河为最甚。

△横流黄河和风沙黄河

      如果将黄河每年挟带的16亿吨泥沙堆成一米见方的土堆,其长度可绕地球27圈。由于水少沙多,大量泥沙在下游淤积。黄河水流运动的过程,就是对黄土高原泥沙的搬运过程。只有靠决口改道来实现自我调节平衡。因此黄河下游河道几千年中不断南滚北移,出现横流。黄河流域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区,盛行风向交替变化,与风沙有着不解之缘。每年耕地表层土埌常被大风刮走,或被外地吹来的风沙掩埋。今天,黄土高原受风力侵蚀和风沙危害的面积有20万平方公里之广,不少地方形成沙丘。

△凌汛黄河

      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历史上凌汛十分严重。自1882年现行河道东坝头以下两岸大堤基本建成至1938年的56年中,发生凌汛决口就有25年,约80余处。目前,黄河凌汛灾害的重灾区是宁蒙河段,自1986年以来发生9次凌汛决口。

△污流黄河和黄河断流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增加,工矿企业规模扩大,取水用量和废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黄河水污染日趋严重,水质恶化趋势加剧。20世纪80年代初,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每年达到约22亿吨。而到21世纪前10年,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全流域废污水入河总量已超过每年40亿吨,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近一倍。据2008年监测资料,在评价的89个干支流断面中,60.7%的断面不符合III类水标准,其中34.8%的断面劣于V类标准。2003年以来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数十余起。

△黄河断流

      20世纪70至90年代,黄河流域以及相关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用水远远超过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下游频繁断流,致使黄河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黄河首次自然断流出现于1972年。此后27年中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总天数达908天。其中1997年最为严重,共断流226天,330天无河水入海,创下断流时间最早、断流时间最长、断流频次最多、断流河段最长、断流月份最多、汛期长时间断流(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等多项历史记录。1998年,黄河共发生断流16次,共142天,而且出现跨年度断流。

      黄河断流造成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影响。如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恰遇夏秋大旱,加上黄河断流无水可引,山东省沿黄地区受旱面积达2300万亩,其中绝产750万亩。无水可引使大批工矿企业停产、半停产,遭受较大经济损失。许多城市因此限制居民生活用水。其次,由于断流,下游河道冲沙用水被挤占,河道主槽淤积加剧。第三,断流导致了下游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三、祈福黄河的理论依据和历史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祭祀天地山河,追念先祖先烈。《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代历朝皆视祭祀为国之大典。古籍中曾有“祭祀之中,唯祭尤重”之说。联合国制定的世界古都评价标准中,祭祀是其中一项重要标准。

      由于黄河强大的自然威力,历代皆敬畏黄河,故有诸如祭祀“河神”、“河伯”,或称“冰夷”、“无夷”与“冯夷”之记载,河伯后又演化为祭祀“龙神”。

     《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以至2000年来,中华大地尤重祭黄。其实,远在夏商时代,便开启祭祀黄河之典。夏禹成河神。殷墟甲骨卜辞中有关黄河祭祀的不下500款,且有“高祖河”之称。有专家分析,此是把河神与先祖同列,故称“高祖河”。上古时除以牛羊沉河,或“沉玉牛”,甚至“沉口”。“口”即妾,为主持家务劳动之女奴。“丁巳卜”,其燎于河,牢沉妄?“燎”为祭祀的一种用牲法,另有“河三十牛,氏我女”、“辛丑卜,于河妾?”甲骨文的“沉玉牛”当是后世以铁牛镇祭黄河之源。以人做祭品,这与奴隶制社会人祭有关,故古代有“何伯娶妇”之俗,直到春秋时代西门豹方废止。

      周代以四渎神作为河神代表,由君王亲祭。《礼记·祭法》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望岳视三公,四渎视诸河。”讲究“敬天法祖”的周王朝,把祭祀之庙建在中原荥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对山河祭祀尤为重视,多次巡行天下,祭祀山川,封禅泰山。汉宣帝刘询自神爵元年(前61年)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祭典。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743—756)封黄河为“灵源公”。宋仁宗赵祯康定元年(1040)封河渎“显埾灵源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封黄河为“灵源弘济王”。明朝帝王封黄河“大河神”。

      康乾年间更穷河源,祭大典。相传清世宗胤禛于雍正元年(1723)视察黄河,在悬河起点河南省武陟县黄河与沁河交汇处,亲命建河神庙——嘉应观。雍正五年(1727)帝封黄河“四渎称宗”。嘉应观为宫、庙、衙三位一体,占地14000平方米,历时四年,耗银288万两,始成这组大型建筑群,为全国河神庙之首。观内有雍正撰文并书丹之御碑,世称“天下第一铜碑”(4.3米×0.9米×0.24米)——御碑存于御碑亭。

四、龙年祈福黄河龙,富贵吉祥

      今年是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在中国古典籍中,多有“龙”记载。在黄河流域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龙”字屡见不鲜,中华元典《周易》创了河南汤阴美全城,最早论及“龙”的生态特征,并以龙所在环境和形态占卜凶吉利害。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6400多年前的“蚌塑龙”,实证“龙”出自黄河。滔滔黄河,多次改道,犹如一条充满生命力的巨龙在东方大地舞动。龙的诞生与变化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因此,在龙年举办祈福黄河大典,不但祭祀黄河,感恩黄河,起到黄河,而且让华夏儿女认识黄河,敬畏黄河,爱护黄河,善待黄河,更加顺理成章,美满吉祥,祈愿这条巨型黄龙引领中国,腾跃世界,使中华民族更加灿烂辉煌。

五、沿黄九省区祈福活动筹备情况

      为了唤起黄河儿女热爱黄河、礼敬黄河、祭拜黄河,宁夏人民在“天下黄河富宁夏”之金沙湾,正在建造“中华黄河坛”。该坛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深黄河研究专家郭来喜教授领衔规划设计,主体景观由祈河殿、黄河圣坛、感恩殿等三组建筑群组成,计划投资十亿元打造成功。

      中华黄河坛得到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副书记兼主席王正伟高度评价此事,并于2010年4月10日亲自前往金沙湾选址,召开主席现场办公会,雷厉风行,当场决断,启动建设。王主席不仅以妙笔生花之精彩诗文撰写《黄河金岸赋》、《唐徕赋》,歌颂黄河之功勋,又指出:“敬天地风调雨顺,谢神明国泰民安”是农耕社会的传统,时至今日祭拜黄河,更应彰显时代风采,人河和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伟大号召。

      2010年5月2日,中华黄河坛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同时又铸造巨鼎——中华黄河鼎。又在全国征集鼎文,评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将中华黄河坛推向了全世界。


分享按钮>>河北高考文科状元何思雨:“琴画书网”小才女
>> 一代传奇武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