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名人楷模】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庞朴

    中华庞氏网 2013年1月8日 庞贤能


   

   庞朴,字若木,原名声禄。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哲学家、方以智研究专家。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理事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致力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出土简帛方面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后,基本上居住在济南,任教于山东大学,并于2010年被山东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专业领域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曾提出在中国远古存在过以大火星纪时的“火历”说。对阴阳、五行思想多有独创性的解释,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重视。 

 

    荣誉  2010年9月27日上午,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儒学专家学者汇聚东方圣城曲阜,探究儒学价值,开展对话和交流。在本届大会上,庞朴先生获得第二届“孔子文化奖”。 

 

   为学善于小中见大,爱用“汉学”方法钩稽“宋学”课题,写出别具风格的文章。其《说“无”》、《相马之相》、《解牛之解》,便是常为人们称道的代表。 

 

 1982年,先生率先发出“应该注意文化史”研究的时代性呼声。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曾就文化学、文化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诸问题,数十次地发表演说、撰写文章,推动文化研究热潮的前进。进入90年代后,先生主要从文化现象入手,致力于中国辩证思想的研究,以解读中华文化密码。比如说,他从黄帝的传说开始,用黄帝的故事说混沌,用“伯乐相马”来谈认识论,从“庖丁解牛”谈实践论,通过一批出土文物(纺锤)来谈“玄”,运用几个上古文字来说“无”,如此等等,最后当然都要归结到中国辩证思维。先生认为,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圆融”,在《易经》中叫做“圆而神”。儒家称之为中庸之道,中和之德;道家谓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西方所谓的否定之否定,差可比拟。通俗一点说,不妨叫“中华智慧”。说得简单点,可以叫做“一分为三” ,三分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 

 

  1995年春天,庞朴先生访问海德堡大学黑格尔当年讲堂,不由得想起黑格尔先生的放言高论,说中国硬是没有某种“三位一体的高卓的意识”。其实,就在他发表那场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前164年,中国庐山脚下,一位比他大160岁的避世僧人,正在撰写一部叫做《东西均》的著作。书中所著重阐发的,正好就是后来黑格尔所常讲述的三位一体的辩证法;其思想的深度,完全可以和黑格尔比翼齐飞,毫无逊色;而且由于早出160多年,直可看成是黑格尔思想的先行。于是,先生发了一个宏愿,也可以说准备冒一次大险,决定着手注释方以智这一论著,以飨世人。现已完竣多日,正由中华书局印刷中。 

 

  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出版,重新点燃了先生20多年前爬梳马王堆汉墓帛书时的好古之情,于是对荆门郭店竹简进行逐篇研究,提出了《儒家三重道德论》、从心旁字看思孟学派心性说等精辟见解,并据竹简材料对当年发挥过重大影响的《帛书五行篇研究》进行增改,重写成《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一书,已由台湾万卷楼于2000年6月出版。为推进简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先生倡议成立了国际简帛研究中心,并在互联网上开辟了“简帛研究”网站,此举得到海内外简帛学人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 

 

  担任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会长,管理学教授。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荣誉研究员,英国管理教师协会名誉会员。先生勤奋刻苦,老而益壮,于古稀之年后作生命倒计时的安排,争取在十年内完成四件大事:一是构建一套完整的“一分为三”理论,二是以史例说明中国人的忧乐圆融精神,三是写一本通俗易懂的介绍“火历”的小册子,四是在出土简帛方面再做点工作。其学术成就亦主要有此四端: 观念对“一分为三”的发现和研究  先生倡导“一分为三”,偏好方法论的研究。早在1952-1954年间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时,便潜心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探索。1956年曾发表《否定的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一文。后来问津中国哲学的历史,与名家打了几年交道,其成果汇编为《公孙龙子研究》和《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两书。十年动乱期间,先生深感中庸至德之可亲可贵,并亲历了“民鲜能久矣”的可叹可悲,于是有了认真看待“中庸之道”的酝酿,在1981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发表了震惊学界的《“中庸”平议》一文。翌年,又写成《儒家辩证法论纲》。1984年,《儒家辩证法研究》于中华书局出版问世。书中从辩证思想角度对仁义的解说,对儒家“一分为三”方法的揭示和分析,都以其敏锐而平实的学风,博得海内外学者赞誉。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先生指认“一分为三”为中国文化密码,并运用这个密码来解读中国文化成果,作了诸多的有益尝试和深入探讨,其代表作如《解牛之解》、《相马之相》、《道器之间》和《对立与三分》等。古稀之后,先生开始对一分为三给出理论上的说明,于是有了《三分法论纲》、《中庸与三分》、《三极:中国人的智慧》、《三分法:解读中国文化的密码》、《关于中国古代三分法的研讨--四圣二谛与三分》等尝试。2001年9月,开始撰写《一分为三论》,2002年8月完成,2003年3月出版,给“一分为三” 研究划上  庞了圆满的句号。 对“文化热”的鼓吹和投入  早在1964年,先生就提出过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创新三原则。1980年和1982年,又在《人民日报》上重申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并鼓吹开展文化史研究。在此后兴起的“文化热”中,先生更多次发表有关文化学和中国文化史的文章,并在各种有关会议上和国内外许多城市发表演讲,论证其文化三个层面(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两个属性(民族性、时代性)的观点,阐明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历程正是文化三个层面的展开过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把握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等思想。相关文章皆收入1988年相继出版的《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和《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两书。90年代,先生致力于解读中华文化密码、阐述中华智慧的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黄帝与混沌:中华文明的起源》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等文。先生认为中国人的“忧乐圆融”精神,有待于以历史时代和历史人物为实例,来给予生动的说明,于是有了先生十年计划中的第二件大事。 对“火历”的钩沉和解说  先生读史发现,在以太阳和太阴为授时星象以前,古代中国人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以大火(心宿)为生产和生活的纪时根据。大火昏起东方之时,被认作一年之始;待到大火西流,则预示冬眠来临。此外如大火晨昏中天、火伏、晨见,也都被作为从事相应活动的指示。先生称这种疏阔的但却固着于生产与生活的纪时法为“火历”。他还证明,火历在文献中留有大量痕迹,在民俗中保存着浓厚的风习(如华人为何尚龙,龙为何戏珠,寒食、灶神,等等);天文学史上不少费解的难题(如二十八宿的顺序何以逆反,太岁纪年法的旋转方向为何与日月五星相左,干支古代写法中为何有两个“子”字,等等),也都只能以火历来澄清。山东莒县出土的陶文,德国内布拉的米特尔贝格山出土的星象盘,都是火历的有力见证。先生这些思想见于80年代的《“火历”初探》、《续探》、《三探》及90年代的《火历钩沉--一个遗佚已久的古历之发现》等文中。 对出土简帛的整理和宣扬  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批先秦典籍,先生指认出其中有属于思孟五行学说的篇章,并将其整理校注命名为《五行》。此举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和20年后出土竹书的证实,沉寂了两千多年的思孟五行古谜,因之得以迎刃而解。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出版,重新点燃了先生20多年前爬梳马王堆汉墓帛书时的好古之情,于是对荆门郭店竹简进行逐篇研究,提出了儒家“三重道德”论、从心旁字看思孟学派心性说、“仁”范畴的演化等精辟见解。并据竹简材料对当年发挥过重大影响的《帛书五行篇研究》进行增改,重写成《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一书,由台湾万卷楼于2000年6月出版。为推进简帛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先生倡议成立了国际简帛研究中心,并创办和主持了“简帛研究”网站,此举得到海内外简帛学人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 

 

 学术论着选目(1956-1999) 

 

  1 9 5 6 

 

  1. 否定的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稂》见9、《自》见16) ( 

 

  --《哲学研究》1956年第3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论文集》收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出版 

 

  1.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12,000册 

 

  1956年8月第2次印刷120,000册 

 

  1957年2月第3次印刷205,000册 

 

  2. 真理愈辩愈明(《稂》) 

 

  --《光明日报》1956.7.11.《哲学》第60期 

 

  1 9 5 7 

 

  1. 再谈否定的否定规律(《稂》、《自》) 

 

  --《光明日报》1957.6.23.《哲学》第90期; 

 

  1 9 5 8 

 

  2.谈谈客观规律 

 

  --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8200册 

 

  1962年5月第2版第2次印刷18,200册 

 

  1964年2月第3次印刷31,200册 

 

  1 9 5 9 

 

  1. 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沉》见7) 

 

  --《光明日报》1959.12.27.《哲学》第220期 

 

  1 9 6 2 

 

  1. 《指物论》辨讹 

 

  --《光明日报》1962.5.4. 

 

  2. 略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原名《矛盾的哲学家与哲学家的 

  庞朴文集

矛盾》,末章论时人对谭的矛盾评论,发表时被删原名被改)(《沉》) 

 

  --《新建设》1962年第6期 

 

  3. 《白马论》一勘 

 

  --《光明日报》1962.7.13. 

 

  4. 论孔子的思想中心(《沉》《自》) 

 

  --山东省历史学会第二次孔子讨论会印刷,1962年10月 

 

  5. 告子小探(《沉》) 

 

  --《文史》第1辑,1962年10月,1998年7月第三次印刷 

 

  6. 释〈论语〉“民之于仁”(又名《论语》“民之于仁”解) 

 

  --《光明日报》1962.11.30. 

 

  1 9 6 3 

 

  1.《墨经》的辩证思想(《沉》) 

 

  --《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历史版) 

 

  2.怎样理解“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与冯友兰先生商榷(《沉》) 

 

  --《新建设》1963年第10期 

 

  6. “发引千钧”、晶体力学及其他(《沉》) 

 

  --《光明日报》1963.11.22. 

 

  1 9 6 4 

 

  1. 五行思想三题(《沉》) 

 

  --《山东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 

 

  2. 试论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原则(《沉》) 

 

  --《文史哲》1964年第3期, 

 

  1 9 6 5 

 

  1. 《公孙龙子》辨真(《随》见15) 

 

  --《文史》第4辑,1965年1月,1998年7月第二次印刷 

 

  1 9 7 3 

 

  1、王弼与郭象(未完稿) 

 

  --收《沉思集》 

 

  1 9 7 4 

 

  3.《公孙龙子》译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400,000册 

 

  1 9 7 7 

 

  1. “盗跖”考辨(《沉》) 

 

  --《历史研究》1977年第2期 

 

  2. 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 初步研究(《帛》) 

 

  --《文物》1977年第10期 

 

  --《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8 

 

  1 9 7 8 

 

  1. “六家”浅说--兼批“四人帮”的儒法斗争扩大化(《沉》) 

 

  --《光明日报》1978.5.18.《史学》第105期 

 

  2. 孔子思想的再评价(《沉》《自》) 

 

  --《历史研究》1978年第8期; 

 

  --《光明日报》1978.8.12.转载 

 

  3. “火历”初探(《稂》《自》) 

 

  --《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 

 

  1 9 7 9 

 

  1. 孔子评价中的分歧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79年第2号 

 

  --1979年《中国历史年鉴》 

 

  2. 五月丙午与正月丁亥(《稂》) 

 

  --《文物》1979年第6期 

 

  3、名教与自然之辨的辩证发展(《沉》《自》) 

 

  --《中国哲学》创刊号,1979.8. 

 

  6. 帛书《五行篇》校注(《帛》见5) 

 

  --《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4辑 

 

  7. 思孟五行新考(《帛》) 

 

  --《文史》第7辑,1979.12. 

 

  4.《公孙龙子》研究 

 

  --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15800册 

 

  1985年1月第2次印刷 

 

  1 9 8 0 

 

  1. 评三年来的孔子评价 (《沉》) 

 

  --《人民日报》1980.1.29. 

 

  2. “枚卜”新证(《稂》) 

 

  --《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3. “中庸”平议(《沉》《自》《随》)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I no.2 译载,1980年6月 

 

  4. 文化遗产评价标准小议(《沉》《文》) 

 

  --《人民日报》1980.3.13.; 

 

  《理论宣传动态》第167期摘载,题为《谈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 

 

  ──文摘:《戏剧艺术论丛》,1980、10第三辑 

 

  5. Controversy over Confucius 

 

  -- China Reconstructs no.4,1980.4. 

 

  5.帛书五行篇研究 

 

  --齐鲁书社198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1800册 

 

  1988年8月增订2版第2次印刷3300册 

 

  6. 名理学概述 (《沉》) 

 

  --《历史论丛》第1辑,1980年8月 

 

  6.公孙龙评传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齐鲁书社1980年9月出版 

 

  7. 矛盾三疑(《稂》《自》) 

 

  --《未定稿》1980年第25期,1980.10. 

 

  --辽宁《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1期(总105期)转载 

 

  1 9 8 1 

 

  1. 《荀子》发微(《稂》) 

 

  --《东岳论丛》1981年第3期 

 

  2. 说“参”(《稂》《自》)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 

 

  3. 儒家辩证法论纲(《稂》《随》) 

 

  --《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1981年11月出版 

 

  1 9 8 2 

 

  1. 和初学者谈“天”(《稂》) 

 

  --《文史知识》1982年第2期 

 

  7.沉思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12000册 

 

  2. 应该注意文化史的研究(答读者问)(《稂》《文》见10《随》) 

 

  1 9 8 3 

 

  1. 人·鲎·贝--将军崖岩画漫笔(《稂》) 

 

  --《文物》1983年第1期 

 

  1 9 8 4 

 

  1. “火历”续探(《稂》《自》) 

 

  --《中国文化》第1辑,1984年3月 

 

  2. 需要注意文化史的研究(《稂》《文》) 

 

  --《文史哲》1984年第1期 

 

  3. “火历”三探(《稂》《自》) 

 

  --《文史哲》1984年第1期 

 

  4. 八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原说(《稂》) 

 

  --《光明日报》1984.4.23.《哲学》第276期 

 

  8.儒家辩证法研究 

 

  --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10700册 

 

  5. 阴阳五行探源(《稂》《自》) 

 

  --《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1 9 8 5 

 

  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断想(《稂》《文》《随》) 

 

  --《未定稿》1985年第11期 

 

  2.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文》) 

 

  --《思想研究》(内参)第32期,1985.10.5. 上海市委宣传部编 

 

  1 9 8 6 

 

  1.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论纲)(《稂》《文》《自》《随》) 

 

  --《光明日报》1986.1.6.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2. 传统与现代化(《稂》《文》) 

 

  --《北京日报》1986.2.10. 

 

  3. 举世瞩目中国传统文化 (《稂》《文》) 

 

  --《了望》海外版1986年第6-7合期,1986.2.10 

 

  4 文化研究的热潮在回荡(《文》) 

 

  --《理论信息报》1986.3.24. 

 

  5. 文化研究热潮的起因(《文》) 

 

  --1986、5在杭州的讲演 

 

  6.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稂》《文》《自》) 

 

  --1986年5月在杭州的讲演,载《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讲演集》 

 

  浙江省青年科学工作者协会编,1986、6 

 

  --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8 

 

  7.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稂》《文》) 

 

  --《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中国文化研究年鉴》1989年,中国文化书院主编,台湾国文天地出版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1987、4、10(4)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二集),三联1988、12 

 

  8. 说“无”(《稂》《一》《随》)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上册,巴蜀书社1990年4月出版 

 

  9.道家辩证法论纲(上)(《稂》) 

 

  --《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1 9 8 7 

 

  1. 道家辩证法论纲(下)(《稂》) 

 

  --《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 

 

  2. 人文主义与中国文化(《稂》《文》) 

 

  --《文史知识》1987年第1期 

 

  3. 科学主义与历史研究(《稂》《随》) 

 

  --《史学理论》创刊号,1987年第1期 

 

  1 9 8 8 

 

  1. 《五行篇》评述(《稂》) 

 

  --《文史哲》1988年第1期; 

 

  9.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5000册 

 

  2. 帛书《五行篇》研究 

 

  --《国际东方学者会议纪要》(第33册),1988.5.东京,东方文化研究所 

 

  10.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 9 8 9 

 

  1. 用五四精神继承五四精神 

 

  --《中国青运》,1989年第2期 

 

  2. 继承五四 超越五四 

 

  --《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3. 火历钩沉-一个遗佚已久的古历之发现 

 

  --《中国文化》创刊号,1989.12. 1 9 9 0 

 

  11.公孙龙子今译 

 

  --巴蜀书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8300册 

 

  1992.6.改名《公孙龙子全译》再版2000册 

 

  1 9 9 1 

 

  1. 寒食·改火·复活节 

 

  --《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2.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一》见13《自》《随》) 

 

  --《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6期,删节本 

 

  --南京大学“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讨论会,足本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3. 昭穆新考 

 

  --载《国学今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4.“数成于三”解(《一》《自》《随》) 

 

  --《中国文化》第5期,1991年12月 

 

  5.原始儒家的“天”(提纲)(为参加“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作)(《随》) 

 

  --1991、6、22 

 

  1 9 9 2 

 

  1. 黄帝与混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自》《随》) 

 

  --《文汇报》1992.3.10.<学林> 

 

  2.《中国名辩思潮》导言(《一》《自》) 

 

  --《中国哲学》第十五辑,岳麓书社1992年5月出版 

 

  12.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 

 

  --《神州文化集成丛书》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6000册 

 

  1992年出线装本(未见) 

 

  1 9 9 3 

 

  1. 对立与三分(《一》《自》《随》)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方法论新探·序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 

 

  2. 黄帝考源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2期 

 

  --《新华文摘》1993年第8期(后记被删) 

 

  3.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一》《自》《随》)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三卷(香港)1993年8月 

 

  --《同祖同根,源远流长》(炎黄文化研究丛书之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10 

 

  4.相马之相(《一》《自》) 

 

  --《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年第4期 

 

  1 9 9 4 

 

  1.儒道周行(《一》《自》) 

 

  --《中国文化》第九期 1994年2月 

 

  2. 解牛之解(《一》《自》) 

 

  --《学术月刊》1994年3月号 

 

  --收入《智慧的探索,中国哲学·1995》,张汝伦编,上海人民96.7 

 

  3. 五行漫说(《一》《自》) 

 

  --《文史》第三十九期,1994年8月 

 

  4. 谈“玄”(《一》《自》) 

 

  --《中国文化》第十期,1994年8月 

 

  5. 数的崇尚 

 

  --《中华文明》,刘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年8月 

 

  6.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 

 

  --《星洲日报》1994年8月7日第29版(马来西亚) 

 

  --《现代与传统》第六辑,1995年第1辑 

 

  7. 文明与冲突 

 

  --《原道》第一辑,1994年10月 

 

  8. 弘扬人文精神 

 

  --《东方文化》总第五期,1994年11月 

 

  9. 原道(《一》《自》)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 

 

  10. 阴阳:道器之间(《一》《自》) 

 

  --《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 

 

  11. 六□与杂多(《一》《自》) 

 

  --《学人》第六辑,1994年9月 

 

  12. 原象(《一》《自》) 

 

  --《学术集林》卷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 

 

  1 9 9 5 

 

  1. 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国际汉学》第一期 1995年1月 

 

  2. 浅说“一分为三” 

 

  --《东方》1995年第1期 

 

  3. 《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序 

 

  --《中国书评》第四期,1995年3月 

 

  4. 天人之学述论 

 

  --《原道》第二辑,1995年4月 

 

  13.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 

 

  --海天出版社 1995年6月 第一次印刷3000册 

 

  1996年1月 第二次印刷6000册 

 

  1998年1月 第三次印刷9000册 

 

  1 9 9 6 

 

  14.蓟门散思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5000册,钱文忠编 

 

  1996年10月第2次印刷10000册 

 

  1. 方以智的圆而神──《东西均·所以》篇简注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4期 

 

  15.庞朴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1966年9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6000册 

 

  1 9 9 7 

 

  1.形上形下之间 

 

  --《文汇报》1997年2月6日,第9版《学林》,半月后有评,未见 

 

  2. 黑格尔的先行者--方以智《东西均·三征》解疏 

 

  --《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 

 

  3. 认识论的辩证法--方以智《东西均·全偏》篇解疏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2期 

 

  4. 说“错综” 

 

  --《方法》1997年7、8合刊(总第70、71期) 

 

  5、 说“参加” 

 

  --《方法》1997年第9期(总第72期) 

 

  6.三分诸说试释之一 

 

  --《书屋》1997年第5期,10月6日出版 

 

  7. 三分诸说试释之二 

 

  --《书屋》1998年第1期, 1月6日出版 

 

  1 9 9 8 

 

  1. 相反与相因-方以智《东西均·反因》篇注释 

 

  --《燕京学报》新四期 1998年5月 

 

  2. 初读郭店楚简 

 

  --《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 竹帛《五行》篇比较 

 

  --《人民政协报》1998年8月3日第三版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4. 古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 

 

  --《读书》1998年9月 

 

  --国际儒学联合会简报,1998年6月28日,总第14期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5.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6. 道家的玄思和先民的纺轮 

 

  --《跨文化对话》第1期,上海文化出版社 

 

  7. 郭店楚简:终于揭开一个谜──访庞朴 

 

  --记者马宝珠,《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9日二版 

 

  8. 《东西均》的版权谜 

 

  --《书品》1998年第5期,中华书局 

 

  1 9 9 9 

 

  1. 《语丛》臆说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2. 抚心曰辟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3. 亲手触摸一下历史──漫说郭店楚简之一 

 

  --《寻根》1999年第1期 

 

  4.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第300期,1999年5月,第26卷第5期 

 

  5. 宇宙生成新说──漫说郭店楚简之二 

 

  --《寻根》1999年第2期,1999年4月20日出版 

 

  6. 震惊世界学术界的地下文献(与王博对话) 

 

  --《跨文化对话》第2期,1999年6月 

 

  7. “太一生水”说 

 

  --《东方文化》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10日 

 

  --《中国哲学》第21辑,2000年1月 

 

  8.“使由使知”解 

 

  --《文史知识》1999年第9期,1999年9月13日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第88期,1999年10月22日第五版 

 

  9. 存世最早的《道德经》 ──漫说郭店楚简之三 

 

  --《寻根》1999年第3期,1999年6月20日 

 

  10. 另有一种五行 ──漫说郭店楚简之四 

 

  --《寻根》1999年第4期,1999年8月20日 

 

  16.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3000册 

 

  11. 孔孟之间的驿站 

 

  --《中国青年报》 1999年11月7日第三版 

 

  12. 郢燕书说 

 

  --《燕京学报》 新7期1999年11月 

 

  13. 方以智的《东西均·开章》 

 

  --《文史》一九九九年第三辑,总第四十八辑 

 

  14、三重道德──漫说郭店楚简之六 

 

  --《寻根》1999年第6期

 


分享按钮>>【庞氏名人楷模】中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之-------庞中英
>>【侯氏文化古迹】侯氏重现映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