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先祖及董子后裔的迁播董子先祖及董子后裔的迁播

    中华董氏网 2008年12月29日 邓文华


董子先祖及董子后裔的迁播
作者:邓文华

鲁宣公二年(前607年)秋,晋国发生了政变,赵穿在桃园杀死了国君晋灵公。因受迫害逃往国外避难的赵盾,这时还没走出国境,听到这个消息又回来了。史官董狐在记述这件事时写道,“赵盾杀了国君晋灵公”,并在朝堂上公开宣布。赵盾辩解说,我没有做这个事情呀!董狐说,你是晋国的上卿,逃亡还没有出国境,回来后你不惩罚弑君的凶手,那凶手不是你又是谁呢!赵盾叹了口气说,天啊,《诗》说,因为我眷恋祖国,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灾祸。这大概就是说的我吧!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优秀的史官,他秉笔直书。赵盾是个优秀的臣子,他因为史官的法度而蒙受恶名,真可惜呀!如果他当时出了国境,就不会出这样的事了。因为这件事,董狐成了名垂千古的史官。据董氏宗亲会的研究,董仲舒就是董狐的后裔。

近年来,董氏宗亲会发现大量董氏族谱。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处共藏董氏族谱近70部,其中有:董瑞生撰清康熙刻本江苏高邮董氏族谱,董光绥撰清乾隆刻本浙江会稽董氏族谱,董光兰撰清道光六年(1826年)江西乐安《抚乐董氏绩修乡贤录》,董秉纯撰民国年间《四明儒林董氏宗谱》,董作臣、董正统等修1928年《云楼董氏族谱》,董德庵等撰1937年《广川董氏(安徽泾县董氏)宗谱》,董思臻等撰1947年《安徽太湖董氏宗谱》,董世恩等撰1930年《铜山董氏分谱》,董春亭等撰清同治九年(1870年)《董氏宗谱》,董懋文等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慈溪董氏宗谱》,董德庵撰1937年《广川董氏宗谱》,董书云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乐陵董氏族谱》,董贻玖纂1941年《湘潭董氏五修族谱》,董体元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董氏族谱(平定)》,董其昌等纂1926年《董氏家谱》。

综合董氏族谱可知,晋国史官董狐生董明,继父职为晋史官,后应邀赴越国任职。董明生二子,长子董宜,次子董像,董像为弘农国史官。四世董捷、董持。董持于洛阳为官。五世董真。六世董良、董京,董良为越国史官。七世董费于圃山(今镇江)为官。八世董榆。九世董儒。十世董安,定居于广川。十一世董详、董瑞。十二世董顽,董士通。十三世董顺,生十四世董仲舒。由此可知,董仲舒为董狐十四世孙。到董仲舒时,董氏已居广川五世近百年之久。

据董氏通讯考证,董仲舒生有八子一女。其女名倩盼,被汉武帝誉为“天下第一才女”,与汉武帝女乌梨雅并称为“汉宫双飞燕”。董仲舒八子中,留广川者为一、二、三子。二子名符起,因被误认为不孝逐出家门,投靠其父挚友王善友家,符起伺候老人一生。四子遵父嘱迁往陇西(今洮河渭河流域)。五子、八子先后迁居于父董仲舒为官之江都(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胶西(治所在今山东高密县)。七子转迁蓝田(今陕西蓝田县),部分后裔迁于陕西兴平茂陵。留居广川的裔孙先后迁居陇西、河东。明之后,董仲舒部分后裔又随移民迁回景州。根据董氏家谱,董仲舒的八个儿子当中,有案可稽的是四子董禹、五子董简、八子董彰。

四子董禹生董胜、董藤。董胜生董勖,为董仲舒四世孙。五世董驷、董駘、董骥、董驿。六世董敬、董敏、董陵。七世董忠,官至王莽时期大司马,因反对王莽篡政被杀,董忠后裔逃往他乡。据董氏族谱记载,元大德三年(1299年)春,时任御史中丞的董世选,从平江北归,与隐居在富春的董宗本的后裔相遇,为董宗本的后裔族谱写序道:“本系先广川人,入居太原,始祖大司马董忠,亦自建康。而本支董元为大司马董忠九世孙。”董宗本是董仲舒裔孙,先祖自河东徙山东,后又回河东,后辈子孙又自河东迁居山东及真定涿州。董宗本历官后汉随州刺史、北宋朝奉大夫,夫人高氏是北齐皇帝后裔、北宋开国大将高怀德妹。宋以后,董宗本长子董遵训迁富阳,次子董遵谦迁临安,三子董遵海迁河东(环州)等地,四子董遵谋迁天水,五子董遵谟迁安吉。

另居董氏家谱记载,南北朝时,董仲舒三十一世孙董信道玄孙迁至蔡州,隋唐之交,三十五世孙董九思迁河东虞乡定居。三十七世孙董仁婉从京城徙河中,有儿子大礼,孙子伯良,伯良生董晋。从谱系看,董晋应为董仲舒四十一世裔孙。董晋为唐德宗相。董晋生四子,长子董全道为殿中监,次子董溪为商州刺史,三子董全素为太子舍人,四子董解为太常祝。董晋后裔先后迁居于山西河中,江西德兴、婺源、宜黄、乐安,浙江富阳,安徽泾县、池州、庐陵等地。

五子董简生光国、光宗,光国生董英,董英的孙子是被东汉光武帝刘秀誉为“强项令”的董宣。此后,董宣擢江夏太守,后调洛阳令。董宣曾孙董承,为汉灵帝母董太后侄,汉献帝的舅父,官至车骑将军,后为曹操所杀。董太后是河间人,其兄董宠,董宠侄董重,官至卫尉,封条侯。董宣五世孙董和,字幼宰,历官成都令、国都尉、益州太守、署理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董和之子董允,字休昭,历官太子舍人、黄门侍郎。董光国十一世孙董奉,后迁于建康吴宁。董光宗生三子,董般、董集、董棨。董棨三世孙董黯,字叔达,徙慈溪。董黯孝敬母亲,邻居王寄污辱母亲,母亲死后,斩王寄首级祭母后报官自首。汉和帝深为感动,不但赦免了他的死罪,而且下诏表彰,拜为中郎将。他辞官不就,迁居孝感隐居。据孝感志载,董黯墓在县城东北130里处。

八子董彰,生董恭、董谦。董恭生六子,董严然、董思、董贤、董宽信、董仪、董伟。董严然曾孙董元桢生董君雅。董君雅生董擢、董卓、董昊。董擢,字伯颖,早夭。董卓,字仲颖,东汉大乱的奸雄。董卓生二女。董昊,字叔颖,官至左将军,鄂侯。董昊子董璜,官至侍中、中军校尉。董彰八世孙董昭,字公仁,官至司徒,封乐平侯,给予“定侯”的称号。董昭子董胄,袭父爵为侯。董谦五世孙董壸,生董延庆、董延年、董延寿,其后谱系中断。

建国后,出土武周董琮墓志。墓志称,董琮先祖广川人,后迁居相州安阳。广川治所即今河北景县广川镇;相州为北魏年间置,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邺镇。董琮当为汉儒董仲舒居于安阳一带的后裔。据志文可知,其曾祖董呼,北齐华州刺史、陇西王;祖董某,隋博望侯;父董纲,隋行台录事。但据《北齐书》,陇西王并非董氏其人。《南齐书》亦无董呼为陇西王的记载。不知墓志所云是否真实。但也不能认定这是董氏故意伪造。据史家称,南北朝时,由于战乱连年不断,国家馆藏历史资料多有损毁。在诸多国史中,《北齐书》撰写就比较粗糙。《北齐书》编纂于唐初,但到唐代中叶以后就逐渐残缺。到了北宋只有十七卷属于原作,其余部分是后人以《北史》和唐人史抄中相关纪传补全。墓志虽多溢美之词,但科名荐辟的记载一般还是真实的;但不出土则不为世人所知,更不会写进正史和地方志书,看来这种历史的残缺只能由后人弥补了。墓主死于天授三年即公元692年,在世六十一年,当生于公元631年即唐贞观五年。墓主与二夫人合葬于天册万岁元年,即公元695年。董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有飂叔安,飂叔安生殳,舜赐姓董氏。董殳裔孙辛有。春秋时,辛有子孙先后到达晋国。晋国有董狐,董狐裔孙董翳,为项羽封为翟王。董翳建都于高奴(治所在今陕西延安东北延河北岸),子孙遂居于陇西。墓志所称其祖为滑州刺史、陇西王,可能是项羽所封“翟王”而居于陇西之误。

在董氏后裔中,江西乐安流坑董氏应是较为繁盛的一脉。流坑村位于江西乐安县牛田镇,北距县城38公里。全村占地面积3. 61平方公里,有800余户,近5000人,都是董姓人家。一脉清水环绕村落,一棵棵高大的樟树枝繁叶茂。村里是青一色的典型的江南古代风格建筑群。黛瓦青砖,大方朴实。马头墙仰天而起,凝聚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流坑村现有民居500余栋。其中,明、清建筑309栋,也有为数不多的宋代建筑。村外建有高大宽厚的护村墙。街巷按“横七竖一”的棋盘式格局设计。每条街巷两端都有巷门、望楼,自成一个防御体系。这种集生活、生产、防御于一体的建筑形式,是唐宋时期村落规划建筑模式的典范。村西有一条人工挖掘的长湖,称之为龙湖,把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从东向西引入湖中,再将湖水自村南经村东、绕过村北与向西北方向流去的乌江相贯通,使整个村庄为水所包围,形成山环水绕的佳境和攻守兼备的有利地形。这也是流坑村近千年来较少受到兵灾匪祸侵扰,使大批古建筑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流坑村的古宅群,多为集数栋建筑为一体,既前后相连,又左右相通。每栋都是一个完整、宏大的艺术群体,其中很多是价值颇高的历史文物。匾额、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名人书画等美不胜收。

流坑村民董兆荣,祖上曾有人中过进士,自己也作过私塾先生,直至上世纪末仍住着祖上留下来的宅子。门楣、中梁上悬挂的官宦名流题写的牌匾就有十几块。他保存的明代万历年间编写的流坑董氏房谱仍完好无损。其中《本源考》这样写道:“根据唐朝韩愈所撰肃宗时宰相董晋的神道碑文,上溯董晋为董仲舒之后,而流坑董氏又为董晋之后”。唐朝末年,董晋的后裔董清然从安徽进入江西宜黄。南唐升元年间,其孙董合又由宜黄扩源率家迁居流坑。所以流坑建村之后,董姓人皆称“广川董氏”。此后,杨筠松为董合夫妇、董桢夫妇相得吉穴四口。后来董氏兴旺,为感恩戴德,把杨氏入祀董氏大祠堂报功堂,享受董氏子孙香火。这也是如今全球董杨宗亲总会成立的原因。1994年秋,董杨宗亲总会秘书长董妈祚先生曾来景县参加董仲舒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并到景县大董故庄和江西流坑瞻仰先祖遗迹。

流坑董氏十分重视教育,倡导以诗书求闻达。自宋代董文广建书院,到明代中后期,全村书院、书屋等共达28处。书院大都集讲学、祭祀、敬贤、藏书为一体。对赴试子弟,各级祠堂都要给予盘费和资助。这种奖学族风使大批子弟走上科举之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出现了五子联科、同中进士的盛事。仅宋、明两代,中进士者就达四十多人,其中文武状元各一人,其官职上至宰相、司徒、尚书、侍郎,下至知府、知县、主薄、教谕,共计三百余人。他们多注重“立德、立功、立言”,学术著作颇丰。仅明代董氏著作就达38种。如董燧的《圆通问答》,董威的《四书逢源》,董翔鹏的《理学续稿》,董润的《大明统一志略》等。当时的流坑董氏,仕途通达,声名远播,成为官宦士子、地方士绅敬慕的名门望族。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为流坑状元楼题写的匾额“状元楼”,南宋宰相、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衣冠图”上题写的“世珍”,明代吏部尚书聂豹所书《董氏重修祠堂记》,都说明流坑董氏的显赫地位。

流坑董氏的代表人物大都十分注重名节,尤其注重民族气节。南宋末年,元军南下,董氏族人组织村人抗元,汇入文天祥大军,兵败流坑被毁,不少董氏子孙流落异乡。但有个叫董德元的,却很不光彩。董德元16岁考取秀才,初任丞事郎,受到秦桧重用,很快爬到副宰相的高位。秦桧病危时曾嘱以后事,赠予千金。秦桧死后,董德元罢免归乡。

董永是董氏子孙中值得一提的人物。董永先祖在东汉年间迁居今湖北孝感县。董永为人佣工养活父母。父亲死后,无钱下葬,董永卖身为奴,为父亲办理后事。董永孝行感动县人,孝感县因此得名。董永死后孝感人为他建孝子祠。一千多年来,各种祠堂不知毁了多少,只有孝子祠不断修葺保存至今。《孝感县志》将“董墓春云”列为“孝感八景”之首,孝子祠也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题咏抒怀的重要景观,不少诗文至今仍载之地方志书。


分享按钮>>缪姓起名之缪姓名字大全大家来参考一下
>>热烈庆祝中华滑氏宗亲总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