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文化古迹】*紫荆台*

    中华田氏网 2014年1月10日 田绪科转录


 

*紫荆台*

 

 

  紫荆台位于龙都淮阳南25里处,因台上盛长一棵高大的紫荆树而得名。是淮阳名胜“七台八景”中著名的“七台”之一。

  关于紫荆台的传说,最早见于南朝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太中大夫。相传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就居住在古城淮阳紫荆台下。现在在淮阳太昊陵南邻,有个田湾村,至今还有田氏后人在那里居住。由于田氏兄弟的故事,紫荆树和紫荆台由此传为佳话。

 晋代诗人陆机著名的《豫章行》曾经提到过这颗不同凡响的紫荆树:

泛舟清川渚,遥望高山阴。

川陆殊途轨,懿亲将远寻。

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

乐会良自古,悼别岂独今。

寄世将几何,日昃无停阴。

前路既已多,后途随年侵。

促促薄暮景,亹亹鲜克禁。

曷为复以兹,曾是怀苦心。

远节婴物浅,近情能不深。

行矣保嘉福,景绝继以音。 

  诗中“三荆欢同株”的典故即出自淮阳紫荆台。“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的佳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上留田行》有句:“田氏仓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柯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也提到紫荆台田氏兄弟分家的故事,用以激励后人兄弟团结,共向美好。“紫荆”从此成了亲情、团结、和睦的象征。紫荆树成了“兄弟树”,紫荆花也被人称之为“兄弟花”。

  民间传说和古代寓言本来是托物明理,设言寄意。在浩如烟海的历代古书中,几乎随处可以找到先祖们关于家庭友爱,骨肉相亲的嘱咐和告诫。而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尽灾劫和苦难却风吹不散,雨打不散,这种举世独一无二的凝聚力和亲合力,实在得益于民族文化经久不息的熏染与陶熔。

  田氏兄弟感人的故事使“紫荆树”成了一棵“义”树。而这恰恰符合儒家的“仁义之道”,所以历史上广为传颂。由“紫荆树”而及“紫荆台”、“紫荆花”。“紫荆”因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常被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于是写手足亲情的诗歌里它便成为思念亲人的知音。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吟唱不息的主题。


   韦应物《见紫荆花》:

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

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

  落英缤纷,那一地的紫色花瓣,让游子心头再次涌上思归、忆念故里的感情。着墨不多却透视出款款深情,感人至深。那故园的紫荆花此时该也是如此的光景了吧,久违的故人在家乡是否别来无恙?紫荆春愁,唯有感慨万千而已。


   窦蒙《题弟臮〈述书赋〉后》:

受命别家乡,思归每断肠。

季江留被在,子敬与琴亡。

吾弟当平昔,才名荷宠光。

作诗通小雅,献赋掩长杨。

流转三千里,悲啼百万行。

庭前紫荆树,何日再芬芳。

  读兄弟的文字,多少旧事重上心头。诗人思乡不止的心不能平静。真想问问庭前紫荆树哪一天能用美丽的芳影来装点我断肠的心绪?


    杜甫的《得舍弟消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

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

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

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

  颠沛流离中,漂泊的心中有几多牵挂。风吹紫荆,落花无数。让忧郁的诗人睹物思亲。昔日朝夕相伴的手足情深像没有归处的落花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如今骨肉分离,天伦难享,收到亲人的一点音信,泪如雨下。


  紫荆花开,一枝枝,一匝匝,如染、如画。看那一簇簇的花朵紧紧相拥,在春光里燃烧起如火如荼的激情。花影中你是否感受到了远方那期盼游子归去的双眼,感受到故园洋溢着的那亲情的淡淡的温馨?

  紫荆把根深深扎百姓人家的庭院中,一直是家庭和美、骨肉情深的象征。那风中摇曳的心形的绿叶是它跳动的心脏。里面有绿色的热血在奔腾。那花一簇簇紧紧相拥饱含满腔深情。此外紫荆的树皮和花梗还有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有解毒、消肿、破瘀血等的功效可用作外科疮疡药。紫荆有很强的亲和力,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心心相应,手足情深。

  紫荆台的神奇传说和历代文人墨客的吟咏,已经将紫荆的特别文化内涵融入沧桑的历史,进而成了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1999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将“紫荆花”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的标志性图案。这其中,无不饱含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转录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48ea300100updp.html


分享按钮>>【田氏家谱源流】天下大姓出河南
>>【田氏家谱源流】偃师田氏支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