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文化古迹】【田氏文化】永远的红枫树 文/田汝林

    中华田氏网 2022年6月18日 田汝林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


永远的红枫树

田汝林


 在太行深处,河北平山县杜家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红枫树,它有很多故事,见证了太行山百年的山乡巨变。

 这树体态硕大,树冠繁茂,村里的长者说不准红枫树的年龄,只记的90岁的爷爷说他小时候听90岁的爷爷说,这红枫树有一百多年了。

 这棵树显得傲然,沧桑却又生机无限。

 我自见到它那天起,就有一种情结不时萌动,萦绕在怀……

 那是三年前的春夏之交,我为了采访拥军模范李艳华和著名公益人鄢福生老师,鄢老师陪同我来到公益项目地平山县杜家庄,在老支书赵书记的引领下,先是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栗再温的故居,受到了一次非凡的革命传统教育,然后又登上屋后的小高坡,见到了这棵传说中神奇的“红枫树”。

 老支书和栗氏后人在讲着红枫树的故事。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这棵树下,栗再温从这里开始,组织起平山红军游击队,被人们称为“平山团”。平山团是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20师工作团与中共平山县委和冀西特委根据形势发展,在当地党组织提出“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粮出粮”的前提上组织成立的。成立后,正式番号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平山团在以后的几年里,打了许多胜仗,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抗日主力,鉴于平山团累累战绩,时任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1939年5月鉴发命令,表彰平山团是平山人民的优秀武装,是边区人民的优秀武装,当年的平山团一部分骨干力量,就是在这红枫树下,投身革命,在后来的战争中,他们功勋卓越,有多位战士血洒战场,成为了战斗英雄。



 前方杀敌,后方支援。也是在这棵红枫树下,以杜家庄为中心,组织联络附近村庄,成立了支前组织,用“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民谣真实记录了红枫树下的“平山人精神”,后来成为了“平山团精神”,谱写了一曲壮美的军民鱼水情之歌。当年,村里的孩子们,大多都会说着这几句民谣:“五角枫,叶子红,来到树下去当兵;五角枫,叶转黄,组织起来打东洋……”

 执日战争胜利后,到1947年前,杜家庄已有5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有的党员,就是面对挂在红枫树下的党旗宣誓的。

 在解放战争中,在栗再温的领导下,在红枫树下,几次出现父送子,妻送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在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北方局、直南特委,直西特委、平山县委的领导先后到过杜家庄,与人们称赞的“大共产党”栗再温研究工作。有时,地点就是红枫树下栗再温的家中。这里成为传播红色革命火种的聚集点,在抗日战争中,杜家庄人口不足四百人。1933年,杜家庄就成立了党支部,在以栗再温为代表的栗氏家族中,先后有栗政民、栗政修等参加革命,前赴后继,英勇抗敌。村里崔氏家族及魏姓、荣姓入党人数达12人。战争中,先后有生长在红枫树下的栗政清、栗政通血洒战场,光荣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红枫树啊,英雄之树!

 从红枫树下走出来的平山团,很多人都知道《南泥湾》这首歌,359旅是模范,唱的就是平山团。

 平山团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接见,聂荣臻称赞平山团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现在“子弟兵”已成为人民军队的亲切代称。后来,中央指挥所转移,需要寻找一个可靠的根据地,因为“平山团”的影响,平山县群众基础特别好,中央决定选址西柏坡做指挥所,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解放了全中国。西柏坡成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

 一位同行的记者朋友还写过一首小诗,赞美红枫树和它生长的村庄-杜家庄。

红色村庄绿山峰,时代鼓音正升腾!

平山岭上谱新歌,五角枫下讲传统,

杜家庄里好风光,乡民和善纯朴风。

不忘初心跟党走,继续革命新长征。



 作为1937年入伍的平山团第一批“老战士”,栗政通先后参加了亲历了百团大战、保卫延安、南泥湾大生产、南征北返、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身经百战。1949年6月12日,26岁的栗政通在西北战场扶眉战役中壮烈牺牲,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已经不足4个月。

 在牺牲前不久的扶眉战役间隙,栗政通在自己的照片的背面上给其妹栗政华写下:“他是一个热心的战士,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负(赋)祖国,当我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就让这个寸身的灵魂愉快的漂泊吧!”

 听了红枫树的故事,杜家庄老支书赵占军又讲了栗再温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一件事情。在一次送几位参军青年回来的路上,路过一条河,河中清水汩汩,同行的几人涉水过河,有一位青年问:"再温哥,我们跟着你干革命,得等到什么时候就能过上好日子呀?”

 栗再温望了望他,看了看脚下满河道的五花石,弯腰拿起一块,在河水里冲荡了几下,看到了石头上的五彩图案,深情地对青年说:“兄弟,你看这石头漂亮不?我们这里到处都是宝啊!看这块小小的石头,黑的锃亮,好象个石榴花。等这些黑石头能换成钱了,我们就会过上好日子了!”

 那青年眨了眨眼,又望望同行的几位同伴,似乎还不全懂栗再温所说的意思,栗再温拍了拍青年的肩膀笑着说:“我们只要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老支书陪同我们边走边说,他说下一个采访对象,建议我们去一位烈土的后代家,我们随他来到这家,见到了主人收藏的烈士遗物、勋章,政府嘉奖令等文物级的珍品,不由肃然起敬。



 第二天,我又独自来到红枫树下,盘桓许久,意在深度体味它赋予现实生活的意义。

 按照行程安排,次日我们将结束在杜家庄的采风和学习,赴革命圣地西柏坡,晚上,老支书又来到我们所住的房间,相谈甚欢,他又讲述了拥军模范李艳华为乡亲们建立大爱食堂的故事,连续一年多为村里的老人举办“爱心饺子宴”,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还讲了在距离红枫树不远处,采集到“火炬”雪浪石的故事━━

 一天,在老支书赵占军的陪同下,鄢福生、李艳华来到南沟参观栗再温故居,他们在栗家老屋后的山坡上,向这棵百年的红枫树致礼,高大的树冠,像撑起的一把巨伞,那满树五角星状的树叶,每一片都像在召唤。

 李艳华平时喜欢绘制石头画,于是提议到穿村而过的冶河石滩走一走,老书记赵占军说:“沾呀,河沟里石头五彩缤纷,叫五花石,传说女娲补天用的就是这里的五花石呢!”

 于是他们顺着河沟探索,走着走着,李艳华觉得眼前一亮,前方的这方石头上边的图案好神奇,李艳华举起手里的水壶把水冲在石头上,图像一下清晰起来,“这是一把燃烧着的火炬呀!”,赵书记也很震惊:“可不是吗,太像是火炬啦!我叫村民抬到咱们项目地”,不一会功夫,几位村民拿着木杠,绳索,把这块300多斤重的火炬雪浪石,搬运到了项目点的小院里,进行了妥善的保管。

 后来,一位文物专家谢博士指点说:“这是距今22亿年,太行山独特地质片麻岩造化出的雪浪石,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老书记讲到高兴处,抹了一把泛在眼眶的泪花,激动地说:“我参加了采集雪浪石的‘红枫树团队’,我也是红枫树团队的光荣一员呀!”

 在去往西柏坡的路上,脑海里始终萦绕着红枫树的身影……

 美丽神奇的红枫树,成为我一生中看过最美的风景,成为我虔诚膜拜的图腾,成为我生命追求的精神家园。

哦,我心中永远的红枫树!



作者田汝林近照


 作者小传:田汝林,69年入伍,在长芦盐务局工作,后任河北省盐务局《河北盐业志》副主编至退休。创作出版多部文学作品,其中代表作有长篇报告文学《军缘红娘》,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电影剧本《红旗渠之恋》,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文旅采风委员会黄骅文旅采风团顾问。



‘田氏文化’网络平台田绪科编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