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文化古迹】【田氏文化】大辽河——我心中最美的歌 文/田淑荣
- 中华田氏网 2022年11月19日 田淑荣
作者授权‘田氏文化’网络平台发布
大辽河——我心中最美的歌
田淑荣
大辽河,
我心中最美的歌。
你那汹涌澎湃的巨浪,
总还拍打在我的心上。
像是在问,
你还想不想家乡?
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你一直装在我心上。
怎能把你忘?
且愈老,
情愈长,
思愈狂。
虽不能总在你的身旁,
但你给予我的快乐,
现在还会时常想起。
让我幸福无比。
春天风大浪急,
可是我还总想站在河堤上。
沐浴着你浪花里卷来的丝丝细雨,
任它吹过脸厐,
我张开双臂,
闻着这初春的气息。
虽然乍暖还寒,
但心是暖暖的,
早春的清新和鱼虾的香气,
都在这大风大浪里,
真是愜意。
随着这风浪,
木船开始下河起航。
船是五十年代主要的交通工具,
随潮落下营口,
第二天随潮涨回村里。
当时村里的渡口,
很热闹。
每当船回来,
大人孩子们都围了上去,
从船上帮着拿东西。
繁华喧嚣,
象赶大集。
到夏季,
每当涨潮,
河里的小鱼小虾会随着潮水一团团涌进渡口里。
我们就站在岸上,
用小网捞小虾小魚。
还有的人下水里,
一会就能抓条大魚。
虽然头顶太阳火辣辣的,
但我们心里很高兴,
现在我想起,
还心里美美的。
河里鱼虾的味道,
美极了,
我永不能忘记。
河提旁那浩浩荡荡的芦苇,
像锦缎一样漂亮。
叶子翠绿随风摆动沙沙作响,
象似在愉快歌唱。
挺拔的腰枝一节节向上伸长,跟大片的竹林一样。
百多米宽,
无限延长。
目之所及,
绿色屏幕一样。
我看到了什么叫雄壮!
我总在想,
诗经里说的,
“兼葭苍苍……”
是不是就是我们这个地方?
风一吹,
苇叶绿波荡漾,
各种鸟儿在里面歌唱。
这美景总在我眼前闪光!
河里有个小岛,
长满芦苇。
每到夏季潮退时,
我们就要上去几趟。
抓小鸟,
找野鸭蛋。
野鸭蛋一堆一堆的,
我们见着了就拿小筐全收走,把芦苇踩的烂七八糟,
野鸭吓的全飞跑。
现在想起来真后悔,
不爱护鸟类。
也不知道现在野鸭还来不来这里?
画眉鸟还唱不唱?
布谷鸟还叫不叫?
这些我真想知道。
铿锵有力的蛙鸣,
永远在我心中激荡。
一声声节奏明朗铿锵,
象极了军乐章。
不知是谁在指挥,
千万只青蛙在村子里,
四面八方,
同声高唱,
都很卖力气。
没有一个滥竽充数,
一唱就几小时。
像是给插秧的人们唱号子鼓劲一样。
大人们插秧,
我们小孩子就在稻畦边的水田里抓小蝌蚪。
小蝌蚪胖胖的,
圆圆的,
大脑袋小尾巴。
一团一团,
一堆一堆在水里游荡。
特漂亮,
一碰到它滑滑的,
那感觉好极了。
可它不让碰,
有人抓,
它立马溜走,
跑去找妈妈。
长大了,
我看到小蝌蚪找妈妈的画册,我就想,
是不是那些小蝌蚪被我们撵的去找妈妈?
一片片碧绿的稻田,
绿油油的小苗,
象极了兰花的叶子,
在水中傲风挺拔生长。
远望,
人象行走在绿色的海洋里。
村庄,
宛若是小岛屹立在水中央,
这画面,
你一定会想是到了江南的水乡。
秋季金黄的稻谷
澄黄澄黄,
像金色的毛毯铺在地上。
不由你不想,
躺在上面晒晒太阳。
稻花的芬芳,
给农民带来喜悦希望。
年年大丰收,
乡亲们的好日子,
杠杠的。
现在乡亲们的生活更是象上了天堂,
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洋房排排,
骄车辆辆。
柏油马路通到每户门前。
用上自来水
插秧,收割,脱谷全部机械化,
一条龙服务。
余粮国家从地里直接拉走入仓。
我儿时的学堂,
几经变迁,
越来越好,
宽敞,漂亮。
我真想还能坐到那儿,
听老师讲……
鲜美的河蟹,
我还总想回去品尝。
小时候,
每到中秋前后。
晚上,大人们拿上手电和一个桶。
在村里道上走一走,
就会捡回来不少河蟹。
河蟹有点傻,
一见光亮,
就奔跑过来。
把美味送到嘴上,
那味道真香……。
河蟹爱光明,
像飞蛾扑火,
一批一批,
前仆后继。
这种精神,
不知道应该表扬,
还是批评它不知道爱护自己?
到了冬季,
河水开始休息。
厚厚的冰层,
把狂躁的波浪压在了冰底。
像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一样。
任凭河水怎么呼号咆哮,
河面的冰压的牢牢的,
让它收敛了脾气。
这时出行方便很多,
下营口上田庄台都从冰面上走。
这时孩子们高兴,
打雪仗,
滑冰排,
打滑梯,
堆雪人。
整天在外边玩耍,
小脸冻的红红的。……
大辽河,
我时刻想念的地方,
我的家在这里,
根在这里!
你有最美的一年四季。
我的笔拙,
写不出辽河四季的美丽。
如果现在还有黄公略,
能描摹出大辽河的四季,
我想也不亚于富春山居图。
人哪,
年轻时就像笼子里的鸟,
总想往外跑,
而且觉得走得越远越好。
老了才知道,
不管你走出去多远,
故乡才是最好。
它的影子总在你心头绕。
你能想到的全是美好,
你一辈子忘记了什么,
都忘不了故土。
它给你带来的快乐,
让你每每想起总想笑。
它给你带来的甜蜜,
象老酒,
你总品尝不够。
走出去几十年,
还是觉得故乡最好!
‘田氏文化’网络平台田绪科编辑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