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氏研究系列之凌氏起源

    中华凌氏网 2011年12月31日 凌冰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泱泱华夏五千载,绵绵凌姓三千年。
   凌姓者,凌人氏也。家传旧谱世系开篇记载:“阅稽凌氏宗脉、籍自云南省、原系周文王姬姓三十六代孙、系武王封弟康叔之国南圵、传至三十七世以分凌姓、肇自卫康叔支孙名曰徵音、裔居河涧而依邑郡”。溯寻凌姓之源,家谱说明很清楚,更有史籍确实记载,凌姓来源于官名,出自黄帝姬姓。即系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康叔的后裔,因康叔之支子仕周凌人衍生官族,因官得姓氏,从姬姓中分姓而出,得凌姓者在其孙辈,其后子孙裔居河涧成族。
   不叙康叔焉有凌氏。凌氏起源于周朝,是周朝宗法制之“胙之土而命之氏”的产物,系康叔世宗姬姓分姓而出,与康叔及其封国有渊源。
   宗法制的核心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嫡子,即兄长地位的不可动摇性。《礼记》记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就是长子立为“嫡子”,为世代相传的大宗。而其余的庶子(长子诸弟)即为别子,对长子大宗来说是为小宗。从别子起,要另外自立新宗(小宗),其即为这个新宗的始祖,即“别子为祖”。别子的嫡长子也世代相传,“继别为宗”,也成了“百世不迁”的宗。而他的诸弟(即庶子)不能继别,庶子之子也不能继别,只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即庶子),即“继祢者为小宗”。嫡子对于大宗,他是家长;对小宗,他是族长,只有他,才能继承始祖的爵位,并主持祖庙的祭祀。小宗既不能袭爵,也不能祭祀,只能尊宗敬祖。
   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天子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在紧密严厉的宗法制下,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里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天子周王分封而立,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以谥为姓,而下三代有世功则有官族,其后世,或氏于国,或氏于谥、或氏于官、或氏于爵、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志、或氏于事、或氏于名、或氏于地,于是授姓命氏有多种形式。周王朝的大小官职,有很多是世代相承的,这样就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官族局面,也就出现了不少以官职为氏号的家族。
   据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记载:凌姓,系出河涧郡,姬姓,卫康叔支子仕于周,为凌人氏。《元和姓纂·十六蒸》、《氏族大全》、《姓纂》有相同的记载:“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从许多古籍记载皆证实,凌姓来源于官名。据史学者考证,凌姓出自黄帝世孙姬昌的后裔,此确证无疑。
   周武王姬发,姬昌之子。其拜太公望为师,弟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姬旦,亦称叔旦,因分封采邑在周〈现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为辅,召公、毕公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武王即位后大举伐商,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朝军队,纣王于鹿台自焚而商亡。武王建都于周部落的发源地镐京,继用国号周。史称西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
   周朝立国后,为了巩固自己家族王朝的统治,根据宗法制度的宗支原则与分封制度相结合,将其既得利益,按照等级分配给各个姬氏家族和一些相关功臣。王畿和四土都实行宗法制等级分封,周天子为天下之大宗,诸侯之天王,在王畿内由天子直接统治,将土地分封给官员、子弟为采邑。周武王灭商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赐封同母弟姬封,采康邑(现今河南禹州西北),姬封始立康国,史称康叔封。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建周朝后,先后封了124个诸侯国,其中姬姓53个(兄弟诸侯国13个,同姓诸侯国40个),致使一个姓演化出几十个姓氏,而在这124诸侯国中,各又分宗立姓,衍派出许多姓氏。据史料记载,中国有二千三百多个姓氏都是出自姬姓。
   在武王建立周朝初期,姬发采纳了周公建议,迅速向前殷周边扩展领土,对商民行安抚以稳定天下形势之度,把殷遗民封给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禄父(辖现今河北、河南一带),以奉行其祖先的祭祀,比照享受诸侯的待遇。为了治理殷民,监视商王室贵族的动向,特将蔡叔(姬鲜)、管叔(姬度)、霍叔(姬处)分封于邶、鄘、等地,于殷侯周围,以监视武庚殷遗民,史称“三监”,外加上康邑,对殷旧都朝歌之地族群形成包围之势。
   公元前1043年,西周第三年,武王姬发驾崩,享年五十四岁。其子姬诵继位,这就是周成王(成王功造东都洛邑,死时四十二岁)。继王位的成王年纪倘小仅十二岁,由叔周公摄理朝政。(《鲁周公世家》、《周本纪》有记载,周公姬旦摄政七年,然后归权成王。后一度被谮奔楚。不久成王知其无罪乃召还。后其病卒,葬于毕<现今陕西西安南>。谥文。)周公摄政引起了“三监”的不服,逐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这时的周王室政权倘不巩固,局势十分危急。周公旦权衡利害,奉成王令举兵东征,三年后叛平,勘定内乱。武庚和蔡叔姬鲜被杀,管叔姬度被流放而死,霍叔姬处被贬为庶人。
   在平叛中,康叔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周王室因其忠诚贡献,而对其大加赏赐,扩展其封地。公元前1040 年,周王室将将黄河与岐河之间的武庚封地封给康叔封,命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现今河南淇县),又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叔蔡叔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由康叔管理所有殷商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以卫国拱卫周王室。
   康叔在原殷地建立了卫国后,尊周公颁《康诰》、《酒诰》、《梓材》之谆谆诫告,精励图治,勤政爱民,以得到不少旧贵族的支持,卫国政通人和、百业勃兴,成为西周最大的侯邑之国,对稳定西周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21年,秦倂天下,嬴政立为始皇帝,但是保留下了卫国,卫国传到末代君候卫君角。十二年后(公元前209 年),秦二世登基,废卫国,降卫君角为庶人。卫国庙灭祀绝,其国之公族姬氏遗民逐以国为姓延世,史为卫姓正宗。卫国是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自康叔于公元前1040年在周朝立国,后在秦朝秦二世初年绝祀,前后卫国共计832年,传42君。
   公元前1037年,周成王君临天下期间,其信赖和仰仗康叔。举康叔为周司寇,授爵为伯,掌管刑狱、诉讼和监察方面事务,并赐卫宝祭器,以彰其德。在这一年,康叔到宗室周朝任司寇职,把自己的封国交由世子姬髡代为管理,自己带着支子姬甸,留居周王朝都城镐京,一同辅政于侄子周天子成王。姬甸在朝庭内府担任掌冰政之官,官名凌人。
   凌人属掌饮食类的内职天官,这一类的官职,除了为王、王后和太子的饮食服务外,还负责宾客、祭祀以及喜丧事等所需饮食配制供给。为了家族朝廷安全,内职一般由至亲至信家族之人担任,当然只能是由支子一类的族人担当,因为世子是要继承王道的。《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内饔之膳羞,鉴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鉴。宾客,共冰。大丧,共夷盘冰。夏颁冰,掌事,秋刷。”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记载:周代朝廷设“凌人”这一官职,为周礼天官之属,掌管储藏冰凌。
   康叔支子甸公,姓姬名甸,周文王孙子、周武王侄子、周成王堂兄弟,公元前1037年,仕周官凌人之职,掌管冰政,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037年前后数十年的周朝成王和康王年间。由于开采储藏使用冰凌之专业技术要求很高,凌人一般由父子兄弟相互世袭传承。随着周王朝的兴旺富强,进入了成康盛世,各诸侯国的祭祀也有了对凌人的设置需求,甸公的后代作为来自周朝廷的凌人专业技术人员,还被分派到各诸侯国担当凌人之职,在周朝形成了凌人官族群体。
   甸公传至曾孙姬阅辈,凌人作为诸侯康叔之支孙,已经世袭凌人之职达三代,他们远离卫国宗室,世居朝廷和各公室,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世卿世禄”的官族群体,承袭周朝实行之宗法礼制,是需要得到君主允许,分族立宗建氏了。《左传·隐公八年》中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于是乎,天子沿“胙之土而命之氏”之礼制宗法,对凌人官族予授姓命氏,因凌人尽忠职履,历朝廷及各王室三世,有世功得官族,而立新宗氏族,乃赐官为姓而命之氏,号“凌人氏”。
   从此,凌人族群,从姬姓大宗之中分离出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宗族。凌人氏族的诞生,也给“凌人”这个名词赋予了新的含义,凌人自此,既是官名,又是氏族之姓,在朝廷掌冰政的官为“凌人”,凌人这群人的宗族群体称之为“凌人氏”。后以区别“凌人”官名,凌人氏而省文简号称之为“凌氏”,凌人族群立姓“凌”,凌氏自此始,世代相传至今,史为凌氏正宗。
   阅公时代,凌人官族受姓立宗建氏,始有凌氏宗族凌姓。据查历史朝代,远古周朝前倘无所祖,周朝时才有其宗,由此推演得知,就因为甸公系诸侯康叔之子,仕凌人而传世官历三代成官族,袭礼制宗法得以分族立宗得姓氏。所以,凌氏宗族的始祖是卫康叔(姬封),而卫康叔的支子甸公(姬甸)当是凌氏宗族的祖宗,而真正分宗改姓凌的人,是其重孙姬阅辈之全体凌氏族人。
   后至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氏明贵贱”的社会功能也随之淡漠而消失。秦汉以后姓氏逐渐合一,凌氏宗族族人也随之以凌姓传宗接代繁衍子孙至今。


分享按钮>>凌氏研究系列之凌氏郡望
>>凌鼎年的《荷香茶》获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