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三监”之首——管叔

    中华管氏网 2012年9月24日 万家姓


管叔 一作关叔。西周初人。姬姓,名鲜。周武王之弟。周武王灭商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为诸侯。同时,封鲜于管(即河南郑州),让管叔和蔡叔、霍叔共同监督武庚,史称“三监”,治理殷朝遗民。武王死后,成王年少,由周公旦摄政,他与蔡叔不满疑周公所为将不利于成王,遂伙同武庚纠合东方夷族作乱。结果,为周公东征所平定,管叔兵败被杀。管国是周武王弟叔鲜的封国,三监叛乱后周公平叛,管叔被杀,管国被灭,作为周初的一个诸侯国,虽存在时间很短,但地位非常重要。《逸周书·大匡解》及相关史料中关于管叔的史料说明管叔是兼王官与地方诸侯双重身份,受周王之命握有控制东方大权,相当于方伯的重要诸侯。方伯出现在西周初期,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继续,管叔作为“三监”之道,实际上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诸侯。学术界对西周方伯制度的研究比较少,剖析管叔的方伯地位,对认识主伯制度有重要价值。周朝的王位传承制度是“父死子替”不是“兄终弟及” 还有周武王就从来没有说过要传位给弟弟的话。 况且,就算要传,周公、召公,不论从能力还是威望上,不知道比管叔高多少倍,轮不到他。

管叔立国

在郑州的十二个县市区里,有一个管城区,那么管城区的名字从何而来的呢?周朝建立之后,分封诸侯,周王的弟弟管叔鲜在管城区一带建立管国。大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大封公侯于天下。他的弟管叔鲜被分封到郑州市这一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管国。


  周武王以为把自己的弟弟分封到这里,一定能够帮自己镇守好东方,于是就放心地带兵返回位于今天西安市西南的镐京。谁知第二年,周武王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就位,当上了国王,也就是周成王。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周公旦,就是周成王的叔叔,协助治理朝政。管叔鲜对此非常不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见此情景,认为有机可承,就勾结管叔鲜叛乱,结果叛乱失败,管叔鲜也被周公诛杀,管国也被取消了。但是管城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现在在荥阳广武南面的平桃城,当地人也叫南城,还留有管叔鲜的坟墓。

相关典故

父贤不足恃


  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次五者于子,子一以为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拘。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


  翻译


  魏文侯问狐卷子道:“父亲贤明能够依赖吗?”狐卷子回答道:“不能。”“儿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兄长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弟弟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臣子贤明能够依赖吗?”回答道:“不能。”魏文侯一下子变了脸色,发怒倒:“我向你征询了这五种情况,你竟全都认为不能,是什么道理呢?”狐卷子回答道:“父亲贤明没有超过尧的,但是他的儿子丹朱却被放逐;儿子贤明没有超过舜的,但是他的父亲瞽瞍却被拘禁;兄长贤明没有超过舜的,但是他的弟弟象却被流放;弟弟贤明没有超过周公的,但是他的哥哥管叔却被诛杀;臣子贤明没有超过商汤王和周武王的,但是帝王桀纣却被他们讨伐。指望别人的人不能达到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不可能长久。你想把国家治理好,就要从自身做起,别人怎么能够依赖呢?”

管叔地位解析

管国是周武王弟叔鲜的封国,三监叛乱后周公平叛,管叔被杀,管国被灭。作为周初的一个诸侯国,虽存在时间很短,但地位非常重要。《逸周书·大匡解》及相关史料中关于管叔的史料说明管叔是兼王官与地方诸侯双重身份,受周王之命握有控制东方大权,相当于方伯的重要诸侯。方伯出现在西周初期,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继续。管叔作为“三监”之首,实际上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诸侯。学术界对西周方伯制度的研究比较少,剖析管叔的方伯地位,对认识方伯制度有重要价值。
 


  为当时屯兵于管监殷,可谓顺理成章。分封之后,管、蔡实际上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央的重臣,代表周王居管监殷,又是一方诸侯,成为地方势力。这种双重身份正是周代政治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中央与地方官兼职所呈现的中央与地方力量的互相渗透。过去人们对管、蔡既是封国诸侯,又是“相”武庚的双重身份难以理解,故对“三监”人物、监的意义争论不休,总在“监”字含义是监视抑或统治上纠缠不清。现在看来,“监”的意义是复杂的,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从军事占领管地,对殷地起军事威慑的作用来看,孙作云先生的“三监”军监说可信。管叔、蔡叔首先是居管,对管地的直接军事占领,实现对管地的直接控制,相当于后来的军管、军监,其次才是监殷,目的是从管地来辐射控制殷地及整个东方。这是一种就近控制的统治方式,其控制程度大大超过一般分封。正是由于管、蔡强大军事力量在管地的存在,“东方之隅”的诸侯国才“咸受赐于王”。从这一点看,已经超出了监视的范围,又带有某种政治“统治”的意义。这一点,在《文政解》中说得很清楚。管叔已经将中央与地方职官与军事政治职能合一,控制了“东隅之侯”的西周方伯。


  第二,管、蔡由中央官员向地方诸侯的转化,实现了西周中央对地方统治的诸侯国化。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周王朝在没有力量直接统治地方的情况下,主动采取分封诸侯的办法来实现对全国的间接统治。这种诸侯国化由来已久,周文王时代就在西土实行分封。如周公、召公、太公等都是这样兼有中央重臣与地方封君双重身份的人物,不过他们有的并未直接去自己的封国,一直在中央任职。叔鲜随武王伐商后镇守管地,在原地受封,自然就在封国,但仍然兼有中央赋予的职责。周公、成王的大分封使地方化达到高潮。正是在分封制的大旗下,各种地方势力在短时期内纷纷归于周王朝的政治统治之下,成为周王朝中央权力统治之下的地方势力。


  第三,周王朝通过叔鲜在管来控制整个东方,赋予其相当大的权力,使之成为控制东方的方伯。一方面有利于对殷及整个东方地区的控制,有利于中央权力对东土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也使管和武庚的联系密切,这为后来管、蔡因不满周公摄政,独揽朝纲,为与周公争夺中央权力而与武庚勾结,发动武装叛乱埋下了伏笔。因为管、蔡在受封后已经成为地方诸侯,属于地方势力,管、蔡与武庚的叛乱实质上反映了周初中央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武王死后,“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起因是周公自行摄行政当国,引起地方势力的极度不满,管、蔡已经成为整个东方地区地方势力的代表,“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这充分证明管、蔡对殷武庚及东方诸侯有控制能力。周公奉成王命出兵讨伐,他此时完全是作为中央对抗反抗的地方势力的代表,以王命讨不庭。


  总之,周武王是依靠叔鲜居管监殷来实现对东方诸侯国的控制,管叔是兼王官与地方诸侯双重身份,相当于方伯的重要诸侯。方伯出现在西周初期,是商朝方伯制度的继续。管叔作为“三监”之首,实际上就是周初第一个被授予诸侯之长的方伯的重要诸侯。作为东方诸侯之长,管叔的地位高于其他诸侯和武庚,整个东方的诸侯归他制约。管叔反叛周公直接反映了周初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周公东征平叛标志着中央战胜了地方叛乱势力。然后,周公迁分康叔于卫,其后卫国、齐国代替管国成为东方的方伯,西周的方伯制度仍然在继续。

 


分享按钮>>渟溪老屋管氏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