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访滨海当地人提出大胆推测

    中华管氏网 2012年9月25日 网络


潍坊新闻网12月16日讯 近日,记者连续对滨海古代盐业遗址群进行报道,不少读者纷纷来电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家住滨海开发区央子街道的李先生大胆地推测,滨海盐业遗址是春秋第一名相管仲所留,煮盐的起源就在滨海。针对这一有意思的话题,12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了这片神秘的土地采访。

证据一:煮盐作坊齐故地

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生活在央子,天天在盐碱地里玩耍,经常听老人们讲述有关盐业的故事。前不久,他从《潍坊晚报》上看到有关盐业遗址的报道后,又多次前去现场探访。

12月15日,李先生带领记者来到滨海区海安路南首路西侧的一片荒地上,这里是盐业遗址群的一部分。在此处大坑的坑壁上,记者看到一排镶嵌在土层里的碎瓦片。瓦片呈不规则状,大的有30厘米宽,小的也有10厘米。

李先生说,可以看出,这里曾是一家大规模煮盐的盐业作坊。在古代,这么大规模的盐业作坊一定具有当时先进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废弃后才能保存下来。那么这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是谁创造出来的呢?这个人应该就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仲在当地盐农心里的地位极高,被人称之为“盐神”。滨海在当时属于齐国,此处盐业遗址也是在春秋时期。结合当地有关管仲的传说,他得出的结论是,滨海盐业遗址是管仲留下来的。

证据二:盐神庙里供管仲

为了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李先生又带领记者来到20公里外的“盐神庙”。李先生说,“盐神庙”供奉的就是管仲,虽然这座庙修建于2003年,却是按照古代“盐神”庙的模样来建造的。

看庙的79岁老人蔡蓝堂告诉记者,在滨海开发区,过去确实保留着一座“盐神”庙,里面供奉的就是管仲。“文革”期间,这座庙被人拆除了。

记者看到,“盐神庙”内部的墙壁上画有不同时代的制盐过程。其中,春秋时代的煮盐图最为引人注目。

李先生说,墙壁上这一画面与滨海盐业遗址挖掘出的场景如出一辙。他认为,中国古代制盐的起源就在滨海,是春秋第一名相管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专家表态

想推翻定论,证据远远不够

就此事,记者咨询了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副所长。他介绍说,自古以来,滨海就是一片盐碱和盐田,这是当地特有的风光特点、人文特点和经济地理特点。但在论证人类煮盐历史的时候,不能简简单单依靠李先生的想法就能够下结论。

他说,管仲是中国盐业最有名气的人之一,对中国古代盐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历史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据史料记载,人类煮盐可以追溯到东周以前,仅凭李先生所掌握的少许资料,很难推翻这一论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管仲对滨海当地的盐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文/图曾庆建

■相关链接

管仲首创食盐官营

管仲(公元前723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中国盐业史上最有名气的人之一。昔时,泰州庙供奉三大“盐宗”中就有管仲,而川北一带古老的盐场也均供管仲为盐神。

管仲原名夷吾,因齐桓公拜相,尊其号曰仲父,故皆称仲。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名相,辅佐齐桓公40年,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其重要原因就是对盐实行了官营。

早在夏商之前,自然盐已被发现和使用;商周之际人工煮海水为盐已经推行。东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任用理财家管仲辅佐朝政。管仲充分利用齐国海盐资源丰富的优势,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开创了食盐官营制度。

管仲创立的食盐民产、官府统购、统运和统销的食盐官营制度,虽有不利于民的一面,却大利于国,“为富国之大大计”,是以各朝统治者无不重视,管仲亦被尊之为三大“盐宗”之一。

 


分享按钮>>建于1868年的全国唯一敬奉管仲为盐神的盐神庙
>>各地一世祖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