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应氏

    中华应氏网 2012年10月11日 万家姓


 应氏,一个古老的姓氏。

  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曾有应氏;蒙古族中有应氏;回族中也有应氏。

  汉族应氏源出姬姓,公元前1046年至1043年间,西周武王第四子姬达封侯于应国,称应侯,姬达更名为应叔。应叔即为华夏应氏太始祖。

  南宋以来,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2009年底达26.82万,其次为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

  应人先祖崇拜的图腾——鹰

  应的繁体字“應”与鹰,在我国早期象形文字中是同一个字——“雁”。据考古研究发现,应氏先祖,以鹰为自己崇拜的图腾和族徽。

  应姓自周王朝受姓开始,历时三千多年,以鹰的性格,鹰的意志,传承给子孙后代。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350余年的治国安邦,坚苦卓绝地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

  汝南南顿应氏七世显达

  春秋后期,楚国西侵,应国被楚吞并,应氏后裔曾一度迁离故土。其中一支应氏沿滍水东下,到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抛锚上岸,筑屋而居。

  据《后汉书》卷七十载:“中兴初,有应妪者,生四子而寡。见神光照射,试探之,乃得黄金。自是诸子宦学,并有才名,至瑒七世通显”。应氏先祖母应妪,在育子艰难之时忽见神光普照而得黄金,自始得以教子宦学,四个儿子个个成才。虽有神话色彩,但“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至理名言却成就了应氏家族。

  从东汉初任河南尹的应顺,至三国曹魏时期应氏妪祖母的七世孙应瑒,先后出了10名朝廷重臣,其中不乏文韬武略治世良才。

  应顺,字华仲,以廉直著称于世。先任尚书郎,再转右丞,后迁冀州刺史,再迁东平国相国。汉和帝时为河南尹、将作大匠,位在三公之上。史书载他“公廉约己,明达政事”。他育有10子,皆有才学,其中应叠官至江夏太守。叠生彬,曾任武陵太守。

  彬子应奉,字世叔。汉末著名党人之一,文武兼修,多次领兵平复叛乱,“为蛮夷所服”。《后汉书》列卷三十八记载:应奉“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历,莫不暗记。读书能五行并下”。世有“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的美誉,曾著《汉书后序》,是一位通览古今的博学之士。

  奉子应劭,字仲远,东汉末期著名学者,当世硕儒,灵帝初年官至泰山太守。应劭在“怨毒无聊,祸乱并起”、“典章淹没,朝纲不正”的东汉乱世,挺身而出,以弘道正俗、“救世风于不古”、宣言儒家道义为己任,“著《风俗通义》、解《汉书》,皆传于世,是东汉时期学识最渊博的学者之一”。

  劭孙瑒、璩。应瑒,字德琏。“建安七子”之一。曾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又迁至五官中郎将文学。可惜,英年早逝于一场大瘟疫。

  应璩,字休琏。历任魏文帝和魏明帝二朝散骑常侍之职,齐王即位后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其著名的《百一诗》“风规治道”,“多切时要,世共传之”,影响深远。

  璩孙应贞,字吉甫,也以才高学富深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名重一时。

  两晋时期,应贞由魏入晋,到东晋南迁后,贞之孙应詹,曾孙应玄(元)、应诞,三代出了四位雄才。

  应詹公,字思远。东晋时,随元帝渡江南下,占籍永康。应詹累居显位,军功卓著,执掌东晋西南军务大权,官至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卒后追赠为“镇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应詹是东晋开国元勋,也是汉晋时期著名的儒将,是东晋政坛举足轻重、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

  詹子玄(元)、诞。应元,嗣爵,东晋义熙九年拜驸马,有功于国,加封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食邑五百户于义乌县(据宁海《梅林应氏宗谱》载);应诞,官至六郡太守、龙骧将军,追赠冀州刺史。

  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

  据考证,周代初年,应氏后裔多活跃于河南境内。到了汉代,应氏在汝南和颖川两地繁衍成为望族。全国汉族应氏是从这两地分支而出。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大批渡江南下。唐宋两代,应姓已广布于黄河中下游,但其发展重心已移至南方,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已成为其繁衍兹生新的根据地。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8万余人,其时浙江已为应姓第一大省。明朝时期,应姓大约为11.8万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湖南、四川等地也有应姓人家散居。元代以后,应姓分布区域愈广,广东、海南、广西、台湾,以及东南亚皆有应氏踪迹,可谓枝繁叶茂。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为60余万。目前,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三分之一强。浙江应姓人口大约为26.82万人。主要分布在台州、金华、宁波,尤其是永康、仙居、宁海、路桥、鄞州、慈溪、奉化、缙云、黄岩、遂昌、绍兴、诸暨等地。据2009年底统计,金华市域范围内的应姓人口为5.61万。主要居住在永康、东阳、兰溪、婺城区和义乌市。仅永康市就达3.5万左右。

 


分享按钮>>各地应氏字辈
>>浙江应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