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应姓历史名人 已阅:11710 / 回复:26(楼主)

应氏历史名人
二十四世应良思乾公子殁葬黄陵岗,司徒孟相题其墓曰,汝南之西,昆仑之东,豫州之地,万世之宗。
二十七世应曜  秦朝元老,隐居淮阳山中,汉高帝诏微,公与四皓俱不就。高帝末年,吕后以太子事,又迎之,四皓往见,公独辞,故人谓,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三十世应秉良字尚仁,应贤良方正诏。
应允文字以德,当时目之曰,山林人物,台阁文章,师之者不惮千里之远。
应裕字泰然,能识治乱安危之机,时官师荐举,坚持不起,叹而言曰,名裕而心不裕,何以为泰然乎。
应高:汉,中大夫。汉朝的大臣正在讨论削减吴王的土地。吴王刘濞担心削地没有止境,想借机把个人图谋公开,要起兵发难。又想到诸侯中没有能共同谋划的人,知道胶西王勇壮,好逞势斗胜,几个齐地的诸侯王都畏惧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诱惑胶西王。不带书信,只是口头通报说:“吴王不才,有着很快降临的忧虑,不敢把自己当作外人,使您明白他的好意。”胶西王说:“有何指教?”应高说:“现在皇帝任用奸臣,被奸邪之臣蒙蔽,喜欢眼前的利益,听信谗言,擅自改变法令,侵夺诸侯的封地,对封国征求越来越多,诛杀惩罚善良的人,这些情形日益严重。俗话说:‘吃完米糠就会吃到米’。吴王和胶西王是有名的诸侯,一旦被注意盯上,恐怕不能安宁自由了。吴王身患内疾,不能朝见皇帝二十多年了,曾经担心被猜疑,又没有办法解释,现在缩敛肩膀小步走路,犹且害怕不被谅解。我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而被罚罪,我听说诸侯被削减封地,所犯罪过不该这样处罚,这种惩罚恐怕不只削地就能罢休的。”胶西王说:“是的,有这样的事。你说怎么办呢?”应高说:“憎恶相同的互相帮助,爱好相同的互相留连,情感相同的互相成全,愿望相同的共同追求,利益相同的死在一起。现在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有相同的忧虑,愿借着时机顺应事理,牺牲个人身躯为天下除害,想一想可以吗?”胶西王吃惊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做呢?现在皇帝虽然威逼急迫,我本来就有死罪啊,怎能不拥戴他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塞忠贞贤良的人,朝廷之臣都有憎恨怨恨之心,诸侯都有背叛之意,人臣之事他已做到极点了。现在彗星出现,蝗灾不断发生,这是万世难逢的唯一机会,而且忧愁劳苦的时候就是圣人所以产生的时代。所以吴王想对内以讨伐晁错为借口,在外追随大王车后,驰骋天下,使面对着的地方投降,使手指着的地方攻克,天下没有敢不顺从的。大王您假使能够答应我一句话,那么吴王就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抗拒汉兵。修筑军队驻扎的房舍,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真的能够幸临,那么天下就可以并吞,两个君主分治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吗?”胶西王说:“好。”应高回去报告吴王,吴王犹且担心胶西王不参与起兵发难,就亲自做使者,到胶西出使,当面和胶西王订立盟约。  
应翊汝南南顿人应亨为其祖像赞序曰王莽据摄以告病归后赤眉贼攻其所居城粮尽以私谷数十万斛赈城中于时粟斛钱数万无不称其仁。
应融字义高汝南南顿人安帝朝为庐江太守八年拜司隶校尉以时度之当属顺子。
应嗣汝南南顿人奉从兄顺帝时为汝南太守。
应志字仲节东汉汝南南顿人奉从兄列<续汉书,逸民传>永和三年夏四月九江贼蔡波流寇郡界及广陵杀江都长闰月蔡伯流等率众诣徐州刺史降永和元年应志己经官居徐州刺史。
应亨字祖嘉东汉汝南顿人官南中郎长史,著有应亨集。
应琳汝南南顿人晋武帝时太常博士著有<童子为天子服议>。
应硕汝南南顿人官至汝南太守。
应德温汝南南顿人著有应德温集。应瑗汝南南顿人著有应瑗集十卷<与桓元则书>。
应季先汝南南顿人仕巴郡太守有应季先诗选及<美严王思诗><华阳国志巴志>。
应绰西晋扬州刺史吴人佃皖城为边患安东将军王浑遗绰督淮南诸军攻破并破诸屯焚其绩聚.应绰晋咸宁四年伐吴皖斩贼首五千.
应貌晋太康间任江州刺史.
应保晋废帝太和三年任安城郡刺史.应余军功曹。


应奉:字世叔,东汉南顿人。少聪明,自为童儿及长。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俱下。大将军梁冀举为茂才。为郡决曹史,行部四十二县,录囚徒数百千人。及还,太守备问之,奉口说罪系姓名,坐状轻重,无所遣脱,时人奇之。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拜武陵太守,拜从事中郎,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后汉永寿乙未(155年)及第仕司棣校尉,灵帝建宁间赠山林夫子。延熹七年(公元一***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著《汉书后序》,12卷,多所述载。《後汉书·应奉列传》。
应劭(邵):字仲远(仲援、仲瑗),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城西南)人。登汉献帝初平(191年)辛未进士,(168-188年)仕东汉泰山太守,后汉萧令,御史营令,生年不详,是东汉灵帝(168-172年)、献帝间人(189年)。兴平(194年)甲戍拜军谋太尉。车骑将军掾。中平六年至兴平元年(189-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献帝迁许,召他入京为袁绍军谋校尉。卒于汉末建安中(建安九年前204年)、邺(今河北临漳县漳河附近)。
灵帝时(168-172年),举孝廉。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风俗通》即《风俗通义》三十二卷以考释论议名物时俗为主,记述了汉代社会风俗和一些破除迷信的故事(现存十卷)、《汉官仪》十卷、《汉书集解音义》凡二十四卷、《地理风俗记》凡一卷、《风俗论》凡一卷、《汉朝仪驳》凡三十卷、《世本》 凡八卷、《汉书音义》、《应劭集》四卷等,以辨物类名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该帖子被13506501080在2013-4-19 13:28:55编辑过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2 9:45:11)   回复此贴
  回复:应姓历史名人 第 1 楼


《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姓氏篇》是后人研究姓氏学的重要资料,几乎没有哪一本姓氏学著作离开过对它的研究。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他用儒家伦理观念分析民俗心理意识,对道德修养、人情世故、风俗习惯进行“均齐”、“治正”,写出了我国第一部以“风俗”命名的专著。此书不仅从自然地理和社会民情两个方面对“风俗”作出了界定,还记述了大量的民俗事象、民间文化知识,并反映了其风俗观的博宏多彩。

应劭,字仲瑗,汉末汝南郡南顿县(河南项城北)人,生卒年不详。东汉时代,汝南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劭自高祖顺以下数世,皆以学行显达,父奉、从子瑒、璩尤有才学,瑒即建安七子之一也。劭尤笃学博闻,特致意经世之学。灵帝初,仕郡主簿,举孝廉。光和中,为太尉议曹掾,又辟车骑将军府掾。时国家多事,每下公府讨论定策,劭通达时务,论议精练,多为朝议所采纳。中平六年(西元一八九),拜太山太守,黄巾三十万众入郡界,劭力战败之,郡保安全。兴平元年(一九四),陶谦杀曹操父嵩於太山郡境,劭畏操,乃奔河北依袁绍。建安二年(一九七),诏拜劭为绍军谋校尉,卒於邻。
劭以朝廷纲纪荡然,社会秩序紊乱,故留心典章制度,尤重律令。尝删定律令为汉仪二百五十篇,建安元年奏上之,内容包括律本章句、廷尉板令、春秋断狱、决事比例,此四者皆法律之学;又有(尚书)五曹诏书、尚书旧事、司徒都目。尚书为皇帝秘书处,司徒府即丞相府,故此三者关涉国家政令、行政条目,皆典章根本。又撰集驳议三十篇,凡八十二事。後汉书本传载其一事,一以法律议刑,不主谅情曲宥。二年,又以朝廷始都许昌,旧章堙没,复撰集汉官礼仪故事,期於当时百官典式有所补益,今辑本汉官仪,是其残存者。又撰汉书集解,颜注汉书,多所徵采。综观劭著述宏富,虽多不传,要见其为汉代制度学、法律学一大家。复以为政之要在辩风正俗,别撰风俗通义三十卷,今存十卷。前人讥其不典,实则社会民风乃文化之表徵,正见劭之卓识,论学治史,何得少之!(严耕望)
应贞:〔公元?年至二六九年〕字吉甫,汝南人。生年不详,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谈论。晋武帝为抚军将军 ,时以贞参军 。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晋室践祚 ,迁给事中,后迁太子中庶子,累官散骑常侍。 卒 。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撰《明易论》一卷、《周易论》一卷,《应贞集》五卷。贞著有文集一卷,(《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瑒(玚yang或chang):(?--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汝南县东南项城)人。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魏朝。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官至侍郎。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应瑒集》二卷  
应劭之侄,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建安十七年,转任平原侯庶子,后(约建安二十年)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与弟应璩、侄应贞皆以文章称世。曹丕曾称其“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与吴质书》)。惜传世之作不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应玚为应劭从子。弟:应璩,字休琏,侍中。璩子:应贞,咸熙中参相国***。璩与贞,皆以文章见称。贞子:应籍,步兵校尉。

应璩(西元一九○~二五二年),字休琏,汝南南顿人。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璩兄瑒并以文才称。出身书香门第,祖奉,为世儒者,官至司隶校尉;伯父劭,为太山守,汉末名儒,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为人博览多识,璩之学承受之处实多。博学好属文,尤善书记。魏文帝、明帝之世,以文章显,历官至散骑常侍,齐王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时曹爽专政,做事多违法度。璩作百一诗三首以讽:「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语切时要。後复为侍中,典著作,卒时,追赠卫尉。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有「应休琏集」,有书牋、诗歌等。张溥云:「休琏书最多,俱秀绝时表。列诸辞令之科,陈孟公、王景兴其人也。」盖休琏书,足与陈遵、王朗颉颃。钟嵘谓其诗「祖袭魏文,善为古语,指事殷劝,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刘勰云:「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又云:「休琏风情,则百一标其志。」张溥曾谓诗与兄德琏比肩,然百一为长,其火攻良可畏。(洪顺隆)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2 9:46:15)   回复此贴
  回复:应姓历史名人 第 2 楼

应璩: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今属河南)人,应玚之弟。博学好属文,以文章贵显,亦善书。
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齐王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生190~卒252)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嘉平四年卒,卒年六十三。追赠卫尉。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书史会要》
"百一"的意思,据《文选》李善注引原诗序载,当时有人对曹爽说:"公今闻周公巍巍之称,安知百虑有一失乎";张方贤《楚国先贤传》则以为,由于诗有一百零一篇而得名。前说当近是。今存《百一诗》共8首,多数似非完篇。又有《杂诗》3首,亦属《百一诗》之类。其中,《文选》所录一首为全篇,其主旨为"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劝讽曹爽应凡事惟谨,免致颠陨。诗中以"有人"问的方式写"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又以自责的语气写"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都是对身居高位、浮华空疏的曹爽的婉转讽谏。刘勰评论说:"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义贞,亦魏之遗直也。"(《《文心雕龙》·明诗》)应璩散文,以书信较有名,所作《与从弟君苗君胄书》、《与侍郎曹长思书》、《与广川长岑文瑜书》等,都富文采。
应璩其诗语言通俗,今存《百一诗》等数篇,原有集10卷,已散佚。《应璩书林》 应璩撰,凡八卷。今佚。
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璩(西元一九○~二五二年),字休琏,汝南南顿人。生於汉献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璩兄瑒并以文才称。出身书香门第,祖奉,为世儒者,官至司隶校尉;伯父劭,为太山守,汉末名儒,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为人博览多识,璩之学承受之处实多。博学好属文,尤善书记。魏文帝、明帝之世,以文章显,历官至散骑常侍,齐王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时曹爽专政,做事多违法度。璩作百一诗三首以讽:「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著,易用受侵诬,…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宋人遇周客,惭愧靡所如。」语切时要。後复为侍中,典著作,卒时,追赠卫尉。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有「应休琏集」,有书牋、诗歌等。张溥云:「休琏书最多,俱秀绝时表。列诸辞令之科,陈孟公、王景兴其人也。」盖休琏书,足与陈遵、王朗颉颃。钟嵘谓其诗「祖袭魏文,善为古语,指事殷劝,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刘勰云:「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谲义贞,亦魏之遗直。」又云:「休琏风情,则百一标其志。」张溥曾谓诗与兄德琏比肩,然百一为长,其火攻良可畏。(洪顺隆)
应德温:
应瑗:字仲琏任中山守,平黄巾之乱,汉家事宜多所建立。

《应瑗集》十卷  
应季先:汝南人。曾为巴郡太守。有《应季先诗选》
应余(公元?-218年),字子正,南阳人。脸型方正,外貌刚毅,志向崇尚仁义。官至南阳郡功曹,建安二十三年,战死于侯音叛乱中。其孙应伦,蒙祖父功绩,仕魏官至司徒府吏,后仕晋。应余字子正,天姿方毅,志尚仁义,建安二十三年为郡功曹。是时吴、蜀不宾,疆埸多虞。宛将侯音扇动山民,保城以叛。余与太守东里衮当扰攘之际、迸窜得出。音即遣骑追逐,去城十里相及,贼便射衮,飞矢交流。余前以身当箭,被七创,因谓追贼曰:“侯音狂狡,造为凶逆,大军寻至,诛夷在近。谓卿曹本是善人,素无恶心,当思反善,何为受其指挥?我以身代君,以被重创,若身死君全,陨没无恨。”因仰天号哭泣涕,血泪俱下。贼见其义烈,释衮不害。贼去之后,余亦命绝。征南将军曹仁讨平音,表余行状,并修祭醊。太祖闻之,嗟叹良久,下荆州复表门闾,赐谷千斛。
应詹:〔晋〕字思远(279-331)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宣和书谱误作詹思远)。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
尝督五郡***,与陶侃破杜韬於长沙,金宝溢目,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欢之。谥曰烈。工书,藁草县解,真率天然。亦善章草。《晋书本传、宣和书谱、述书述》
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
詹作有文集《应詹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西晋元帝时(317年)以义勇立功,授武功大夫。东晋成帝时(326-328年)出镇湖南督理南平武陵天门三郡***境土安全敕封镇南大将军,平远冠阳侯。东晋康帝建元初(343年),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葬于杭州水赤乡建塔号日六和配夫人李氏杨氏唐氏俱诰封贤德夫人。
应绍字梓耳 汝南南顿人(今河南项城),应纯之子[1],西晋怀帝(307-313)时,由圣诏亲所抽拔为黄门侍郎。后受长史潘滔、左长史刘舆诬陷,于永嘉三年乙丑日(309年3月26日)[2],被东海王司马越带三千甲士,闯入庙堂,在晋帝司马炽面前,逮捕了应绍,一起被害的还有中书令缪播,散骑常侍王延、太仆卿缪胤、尚书何绥、太史高堂冲等数十人。
其子,
应秀字卫甫


应采杨字文英,状貌其伟,博学精天文,魏帝深器重之,典著作兼侍读,修淘金历。

应松字文茂,璩长子,七岁能文,后应贤良举授黄门。

应桂字文育,瑗公幼子,有文武才,征曹有功,赐爵天水郡守。

应韬,字思贤,东晋初,随宗族南渡,任鄱阳郡参军,生五子,长子贤,寻广石(今鄱阳芦田乡境),遂家焉。应韬,为鄱阳应氏始祖,至今繁衍有59世[3]。郡内史虞溥以女配之。
应智顼:唐代,靖州剌史。
隋大业十二年(616),应智顼屯兵华林寨起义反隋,直至隋灭。唐武德五年(622)应智顼受招安下山归唐,封为靖州剌史。山上曾建有将军庙(又名罗武庙),以纪念应智顼。
应光 宋文帝时为宁州刺史
应贺 宋孝武帝时为尚书
应麟 宋太始间拜为前锋都督
应韧 梁武帝时为秘阁校书
应任 唐太宗时擢崇爱学士
应元 唐昭宗间为金紫光禄大夫
应腾 南唐庄宗擢银青光禄大夫
应鼎 周世宗时为括苍郡守
应韬 鄱阳参军
应彰 唐授迪功郎任肃山丞
应康国 恩授承议郎知临江军事

该帖子被13506501080在2013-4-20 14:59:47编辑过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2 9:47:02)   回复此贴
  回复:应姓历史名人 第 3 楼

应裒:唐代,永康大田里人,泳,字裒然,生唐长庆甲辰四年(824)二月十三日。唐末黄巢陷长安,以辅梁太祖有功。开平丁卯(907)梁篡位,拜都知兵马使。卒后汉乾佑庚戌(950)五月二十五日,寿八十有四。宋建隆(961)辛酉以曾孙皓贵,蒙恩追赠吴国公。娶钱氏、叶氏,追赠吴国太夫人。立诸侯庙于杭州,享祀。生4子:应勤、应谨、应和、应缓。
应勤:唐代,永康大田里人,字隐珍,咸通间致仕至检校司徒平章事,充度支并盐铁使,遂从永康大田里迁齐院,为齐院始祖。(系应裒之子)
应谨:唐代,永康大田里人,字隐瑶,仕滁州判官,请给滁州军额,遂家于吴。(系应裒之子)
应和(河):唐代,永康大田里人,字隐瑑,唐乾符年间(874~879),以军功授金吾大将军检校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遂家于楚。(系应裒之子)
应缓:唐代,永康大田里人(864~953),字隐瑎,行第二十,昭宗大顺间(889-891年)仕杭州观察军衔事推天复辛酉(901年)转授江西判官,天佑甲子(904年)进升度支盐铁使,配蒋氏赠夫人遂家于钱塘,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自永康大田里迁钱塘驻家,后以兵革之扰转迁宁海梅林(即今之上应、下应)。以其地属浙东号曰浙院为浙院,祖以孙贵赠会稽郡公,恩赐家庙于旧居钱塘。(系应裒之子)
应旻:〔五代十国〕宁海梅林人(904~969)。字承制,仕秘书省校书郎,迁考功郎中,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兼翰林院学士。(系应缓之子)
应物:大中时江南诗僧也。尝与罗邺唱酬,作《九华山记》。诗二首。
应用:〔五代·南唐〕后周书法家,江南人。以书法名,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江南野史》
应彪:唐代,永康可投应人,安康郡金州刺史兼侍御史,余姚郡明州刺史。浙江通志4315唐
长庆三年(823年)刺史应彪于州治东奉化江(约在今江厦桥址)筑东津浮桥,连舟16艘,此为最早的跨江浮桥。工竣,适天现彩虹,因名灵见桥,后称灵建桥,简称灵桥。两年后南移至今址。至宋代更名为“ 东津浮桥”,民间也称为“ 老江桥” ,这是因以後在姚江末端濒三江口处又建浮桥,称之“ 新江桥”,以示新老之别。  
应德珏:唐代,永康西村人。任兵部员外郎。唐太和年间(827~835),回迁永康,卜居日岭(今西村)。(应彪之孙)
应夷节:唐代人。游天台山,栖真道元院,相传屍解成仙。栖真,保其根本,养其元神。  
应舜臣(1009-1077),字仁伯,号象石。说起身世来也可怜,他是兄弟四人中最小的一个,父亲去世后五个月才出生,全靠寡母乐氏和祖父等抚养长大。
  他七岁入私塾读书,记性特佳,经先生指点,过目成诵,通晓大义。十岁时表现出才思敏捷,能对出很好的对子来。一天,他和祖父、私塾先生在石峦嘴散步,出上联 “石峦供俎豆”让他对下联,他略作思索,对出“金岭挂簪缨”,博得祖父和先生的称赞。十三岁时,他曾有诗为:“天为红焰地为炉,铸出江右大丈夫。拔剑斩开仁义路,驱邪塞却是非途。”少年情怀可见一斑。应舜臣二十多岁时,曾在离家不远处的板步桥一座庙(庙指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中住了一夜。正巧庙旁有寺(寺指和尚修行或生活的处所),夜里,寺中老和尚梦到庙神带着众多随从前来借住,说庙宇被洪州(江西南昌古称)安抚使所暂住,自己只好临时搬出来回避一下。老和尚从梦中惊醒。次日一早,派个小和尚去庙中察看,看到应舜臣正在庙中高卧不起。老和尚立即请应舜臣到寺中,把梦中的情形告诉他。于是,他更加克制自己,锐意攻读诗书,终于在庆历六年(1046)那年高中进士,当时他已38岁,后来还果然官至洪州知府、安抚使。
  在同治版《贵溪县志·人物志·名臣》中,应舜臣的传记被列为第一。人物传中说他年轻时“卓荦不羁”,也就是卓越超群,很有个性,不愿受拘束。后世应姓宗祠通用门联:“才名并美;卓荦不群。”上联指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应玚,下联即是指应舜臣。只是在如今的注解中,多介绍他为宋代婺州人(今浙江金华,永康归婺州管辖),这是不准确的,只能说他籍贯永康,当时应坊应氏已在贵溪生息两百多年了。
  在同时代的官员中,和应舜臣成为好友的有曾任过宰相的文彦博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以及前文提到的张方平,曾慧眼赏识苏东坡父子三人。
  《宋史·河渠·汴河》中提到,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为决策汴河开口子一事,时任都官郎中的应舜臣建议,新汴河口应开在孤柏岭下。小他12岁的王安石比他早几年中进士,此时已成为神宗的宰相。应舜臣的建议受到王安石的重视被采纳。于是,“日役夫四万,饶一月而成”。可惜这次汴河开新口没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熙宁七年(1074),因为应氏祖居地为汝南郡,应舜臣被封为汝南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将王安石变法给百姓带来的不便一一列举,向皇帝报告,反对变法。变法是经宋神宗首肯的,出了问题皇帝也有责任。把皇帝和宰相惹毛了,不换脑子就换位子,将他调任洪州知府。有个性的他坚辞不往,宋神宗在偏殿召见他,说,洪州可是事关大局的重要地方,“卿宜速往”。这是最后通牒,再不去就不知道会给他什么果子吃了。
  任职洪州知府才几个月,因治理有方,政声突出,应舜臣随即被擢升为安抚使。到了第二年,他执意要回乡养老。在应坊过了几年清闲日子,终日读书悠游,含饴弄孙,但谈到朝廷上的事时,仍敢于直言针砭时弊,意兴怦然。69岁那年,因病卒于家中。去世后,朝廷追封他为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礼部侍郎。
  后世之人曾称他“傲文正公义庄惠施族里,识安石之新法声振朝廷”,上联说他常有善举,轻财好施,帮助族人,不比范仲淹购置义田周济贫民逊色;下联说他因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弊端被贬官,名声震动朝廷。四县巡检,后以母忧回籍守制,“累仕皆不出于闽中”。其为官政简刑清,节俭奉公,勤修武备,保境安民,故为民所称颂,为同僚所敬佩。
应恕字仁仲由括苍徒居西挢丛县尉郑伯熊专治经学难抱疾手不释卷赵师夏昆弟无少长咸师之后与朱文公游文公以隐居老友呼之门人称之为艮斋先生杜清献公云吾固多士而开义理之渊揭词华之典则者实自先生始.   应谔字尚节号全归直下街人洪武中由乡举入太学将授官父谷成为太原税务官乞年不报谔上疏自代诏许之奉职惟谨升谷府教授悉力规正后谷遮人坐不轨发前后僚佐咸得罪谔独以谏免历署广平休宁教事年七十乞归寿百岁而卒徒祀乡贤徒弟宗诒号坦齐博志嗜学能诗文家虽儒素事亲及甘旨务得其灌心居丧哀毁骨立葬祭一遵紫阳家礼乡族称孝云.
应肇:北宋,钱塘人(1096-1166),字元亨,应詹后裔。因任青州枢密院院判,为避靖康之乱徙居钱塘。
应福:北宋,钱塘人(1121-1192),任兵部员外郎。(系应肇之子)
应演:北宋,钱塘人(1166-1229),宋绍熙壬子乡贡,累官至侍中兼博士致仕。(系应肇之孙)
应性:南宋,钱塘人(1203-1279),字养正,宋嘉定癸未(1223)进士、仕翰林院学士兼太子少保。(系应肇曾孙)
应俭:南宋,永康芝英人。字克良,宋嘉熙进士,任金华训导。爱金华山川,遂从钱塘驻家回迁永康诸应(今芝英)。应俭为芝英应氏始祖。(系应性之子)
应汝砺:宋代,永康占川人(今永康石柱斗坑,可投应迁此)。登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进士,任扬州饶州知府。淳熙十四年王容榜进士应武字纬之临海人诸司粮料院提举浙西常平宗正丞尚右刑部郎官假吏部尚书充金国贺正使金部郎中右正言殿中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卒赠少师正议大夫大事见国史。
应材:宋代,(?—1180)字伯良。永康岩后人。北宋抗金名臣。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授衢州教授。后长兵部架阁文字, 太子春坊,翰林大学士,总管东宫内外庶务。淳熙初,孝宗命其往荆襄参谋***。战守部署得宜,边境平静安定。七年,病故军中,赠安国公。题罗汉洞
石磴巍峨捉膝行,行时不觉看时惊。
纵教良匠描难就,自是天工造化成。
该帖子被13506501080在2013-1-13 13:34:09编辑过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2 9:47:51)   回复此贴
  回复:应姓历史名人 第 4 楼


应雄飞:宋代,字仲远,永康岩后人。登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进士。任袁州教授。(系应材之长子)
应淡:宋代,字仲道,永康岩后人。登庆元二年(1196)丙辰进士。澧阳郡博士,任郡教授,忤韩史致使。当朝时事多舛遂奉身而退。(系应材之二子)
应孟明:宋代,字仲实,婺州永康可投应人。少入太学,登隆兴元年(1163)癸未进士第。试中教官,调临安府教授,继为浙东安抚司干办官、乐平县丞。侍御史葛邲、监察御史王蔺荐为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一门六进士,有“进士世家”称。少师
应武之南宋字光卿,永康可投人官至滨州府同知。
应逸之南宋字殿卿,永康可投人官至军州监岳。
应懋之:宋代,永康可投应人(1168~1235)。登庆元五年(1199)己未进士。统制四川成都大茶马使。(系孟明之子)
应璋之宋代字怀卿,官至天台令。
应纯之:宋代,字纯甫。永康可投应人。嘉泰二年(1202年)进士,授洪州新建主簿。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系孟明之子)
应谦之:宋代,永康可投应人。登绍熙元年(1190)庚戌进士。任广西提刑。(系孟明之子)
应景之宋代字少卿,永康可投人,官至石门令。
应松鉴:宋代,字特立。永康可投应人。登宝庆二年(1226)丙戌进士。任翰林大学士兼是侍读。(系应谦之之子,应孟明之孙)
应文鼐:宋代,永康可投应人。登绍定二年(1229)己丑进士。知和州。(系应纯之之子,应孟明之孙)
应文臣:宋代(1100~1169),永康将川(今长坑)人。中散大夫、右文殿修撰。后从长坑村转徙后杜。
应子和:宋代,永康将川(今长坑)人。后登淳熙二年(1175)乙未进士。刺郡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宋代诗人,尝有句云:“两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系应文臣之子)                     清光绪《永康县志》卷八《文苑》
应宜之:宋代,永康古丽镇英阁人。字得甫。仕宣议郎。
应扬:浙江临海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任义乌县知县。
应傃,字自得,自号蘭坡,应傃 绍熙四年 陈亮榜进士。幼颖悟,才四岁,默诵《语》《孟》。六岁,赋《江路野梅香》,有“横斜淡月黄昏,漏洩早春消息”之句,乡老咸异之。登绍熙癸丑进士第。调乌程尉,议毁淫祠,独存徐孺子庙。德清有沈氏兄弟讼财,郡俾公按实。公委曲开晓,沈有子适魁乡芥,因赋诗警之曰:“嘉木灌业春意好,可怜不种紫荆花。”兄弟咸动,其争遂息。官至文林郎湖南抚机。子后,字宏道,从安晚郑先生游,见义必为,乡论推许。 壮游江淮,信庵赵公,一见奇之,俾与筹幕,裨赞维多。制府上功,将命以文学,不果。就右阶官,至修武郎。孙名翼孙,字子燕,以词赋入太学,登景定三年进士第。仕至修职郎。曾孙实,元贞元年诣阙上书,授海南安抚副使,奉使苏龙国,乡人艳之。旧有名石,所以荣稽古而劝方来也。往宋绍熙癸丑,应傃始登进士第破天荒,自是举不乏人。至元甲午钦睹圣旨内一款节“该中书省议行贡举之法,钦此。”故特存之,以备他日题名故事云。
应繇:宋代,(?~1255)字之道,自号葺芷(qìzhǐ),应繇 嘉定十六年 蒋重珍榜进士。家住庆元府昌国镇鳌山麓(今定海城关西北角)。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任临江军教授,后迁太学博士秘书郎,与郑清人结为文友。绍定六年(1233)清之为右丞,使繇草拟诏书,任著作郎。端平三年(1236)两人皆罢官,繇退而整理所作文稿,编为《建章集》。淳佑七年(1247),清之复任左宰相兼枢密使。繇任起居舍人兼代兵、吏二部侍郎。清之奏请任繇为内相,理宗疑虑。一晚,突召繇入官,命即拟诏5道,四更拟毕,理宗始信其才。次日授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淳佑八年(1248)授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九年拜参知政事,封临海郡侯。繇上书辞官,求归读书。理宗授以资政殿学士衔,御书“翁洲”赐 。《宋史》有传。
后因参与讨论边事,兵败被贬。郑清之亦罢相,两人同居东湖,搜拾文史,著成《建章集》。
应恕:宋代,字仁仲,号艮斋。黄岩人。精习经学,时人尊为艮斋先生。尝与朱熹论学,多为取重。括苍阐义理之渊源自恕始。浙江通志5025
应镛:宋代,字子和。兰溪人。庆元间进士,登博学宏词科。官至太常寺卿,知开州。著有《尚书约义》、《礼记纂义》等。  
应与权:淳安人。性孝友。嘉定间游太学,以亲老乞归养,授本邑令,为政公勤廉恕,兴学劝农,为人称道。 应氏先祖应与权本是黄岩人,他遵循孔子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因双亲年迈,不肯入仕做官。宋宁宗嘉其孝,授淳安知县。淳安可是宁宗皇帝岳父母家乡,应与权不敢推辞,不过他一定要带着父母双亲来淳安奉养,皇上自然答应。应与权为官公勤廉恕,施德布仁,民皆敬之。他因爱淳安溪山之胜,遂举家定居邑之西隅。后来子孙繁衍昌盛,其长子应惟善,封为御史,次子应惟贤为光禄署丞。帷善之子应颢为参政,惟贤之子应顼、应颛兄弟中进土。应家所居地命名为“官贤里”,还立有“进土坊”、“世英坊”、“联芳坊”、“簪缨奕世坊”等。
应节严:宋代,(1211—1300)浙江平阳人。字和父。晚号平坡居士。理宗淳佑四年(1244),武科进士。十年,换文科。历涟水教授、浙江东路转运司干官,知长乐县,通判赣州,迁两淮制置司机宜文字、参议,淮南西路提点刑狱、两浙转运判官,权知临安府。累官至宝谟阁待制、吏部侍郎。中奉大夫。尝在两淮守城抗元,在六馆上疏论太监黩政。入元,隐居故乡,号平坡居士。元大德四年卒,年九十。善古文,有文集传世。有《平坡文集》,己佚。       事见《霁山文集》卷一八《放待制吏部侍郎应公墓志铭》。 雁荡归兴
倚云绝巘极跻攀,力倦何能跨鹤远。
回首乘鸾千尺上,举头踞虎万寻间。
石坛胜地留仙住,玉府浮云伴客閒,
秀水名山观不尽,放吟骚客兴何悭。
应长文: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7)任职浙江义乌县。
应垕(986-1057)江西省宜黄县神岗人。宋代天文学家。
  自幼聪颖好学,勤于分析思考,精通经史,却淡泊功名。毕生精研天文历法,探索天象奥秘,推算宇宙星体运行变化规律。
  著有《天象义府》9卷、《浑天左右全体星图》等书,书中图文并茂,内涵丰富,“于象数之外,得精义所在”。宋直学士黄干,在嘉定元年(1208)任临川县令时为之立石。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瑞林在《马氏通考》中,也指出“其书考究精详,议论新奇”
该帖子被13506501080在2013-2-3 18:48:48编辑过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2 9:48:59)   回复此贴
  回复:应姓历史名人 第 5 楼

应安道  无为军人<今安徽界首人>中奉大夫,充徽阁待制知平江军府,管内神霄万寿宫提举学事。政和元年<1114>年四月自秘阁修撰除前职加两江转运使。六月八日两江大雨成灾,民田湮没,尤平江为甚,颗粒无收,时任两江转运使应安道上奏朝廷。拔米粟二十万石赈济饥民。宣和元年<1119>年七月奏和昆山县张承职事有举,八月应安道进直内阁学士,八月提举太平兴国观,宣和四年<1122>四月六日臣僚上言安道在州治廉德著称。时安道生日两江吏民以大香炉小香炉焚香为安道致祷,此事后知宣州。言者复论安道以收买民心罪。不可为师帅诏寝新命。
应昭若,政和元年任新建县令。封爵承议郎,武骑尉。
应珍:宋代,福建南平人,宋代武状元。
应环秀:宋代,福建南平人,宋代潮州府海平镇守威武将。
应觉翁:宋代,缙云人。博览古今,好吟咏。有《苍山集》。《广慈寺诗》。 应必达(?—1353),元代福建建宁里心人。
元至正十二年(1352),率众反抗地主阶级与元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联合江西宜黄的余一、涂佑和新城的童违二支农民军,于是年四月攻克建宁县城。接着占领泰宁、邵武。一入邵武城,应就提出“摧富益贫”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在福建,农民起义史上还是首次。(朱维干:《福建史稿》上册)“凡窭者欲财,仇者思报,群起从之,旬日之间,聚至数万。”(《重纂邵武府志》卷12《寇警》)紧接着又攻顺昌、将乐等处。元至正十三年(1353)被将乐吴按摊不花部打败,遇害于邵武(今属福建)
应泰:宋代,永康古山镇西坑人,进士,兵部郎中、大理寺少卿。
应象翁:元代,字景则,黄岩人。昌国州判官。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鄞县人。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慕范仲淹为为人,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在:元代,字止善,句章人(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工篆,尝作《篆隶偏傍点画辨》行於世。《书史会要》
应伯震:元代(1217-1291),字长卿,鄞县人。自幼从师学《诗经》,深得本旨。但目空一切,看不起同辈。乡会试不中,并无灰心丧气,更致力以学,筑花崖书院,藏书五千卷,请良师教育子弟。(光绪《鄞县志》)  
应文虎:元代,字彦文。黄岩人。通《易》、《诗》、《书》三经。工诗。尝在京师赋《梅魂》诗,虞集、扬载见之,亟加叹赏,称为“应梅魂”。黄溍荐之不起,人高其行。  
应允中:元代,字德闻。台州人。与宋傅等募壮勇万余人,御方国珍,战于半野桥,堕水死。赠临海尉。
应古鼎(释祖铭):元代,俗姓应,字古鼎。奉化人。少林寺高僧。至元十七年——至正十八年(1280——1358),七十九岁。二十五得度,通经论,旁及百家之学,善诗文,工书法。圆戒后,参元叟于灵隐,言下廓然。元统初;主昌国之隆教,复历宝陀、中天竺。垣受兵,避居云居庵,明年寂焉。有《四会语录》及《外集》行世。
应云鸑(yue4):〔明〕字瑞伯、东塘。象山人。嘉靖二十年(1541 )辛丑进士,知临川。禁奸息争,搜剔列弊,清查丁粮,筑文昌堰,疏理千金陂。升兵部车驾司主事。陈边塞防秋之策,得尚书赏识,迁任职方司员外郎,进武库司郎中。丁忧归,适建县城,规制谋划,不遗作力。著有《书经讲意》、《临川集》、《象川杂稿》等。象山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4) 页码 628  
应玠:(明)字草亭。永康人。尝从黄绾游,得王阳明良知之学。归从应典、程文德,会于五峰精舍,发明濂洛正学。  
应昙:(明)(1391—1460)字仕濂。永康人。将祖产用于公益事业。明景泰间,重建普利寺于铜山,并捐资赎回寺产。正统十四年,县文庙被焚,独资重建。又曾建梁凤桥,垂裕堂。在芝英助创义市,遇旱开仓赈饥。
应奎:〔明〕(1466-1545)永康芝英人,字方塘,又字天启,登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科举人。以弘治十五年(1502 )壬戌乙榜进士。授任南直隶和州学正。任内,办学制定条例,以身作则,学风改观,人才辈出。八年后,擢湖广武昌教授。后起用江西广信教授。又曾主管广西,广东乡试,遵守考场规矩,中试之士甚多。大学士费宏,曾赠送“两广文衡”匾额褒扬。
应槚:〔明〕(1493—1553) 字子材,号警庵,遂昌县应村乡人。明嘉靖五年(1526)丙戌进士。任刑部主事时,审理惠安张某贪赃案,其下属贿金七百,槚拒贿,严惩张某。奉命去苏州清理狱囚,按律平反数百人。任常州知府时,改革赋役,丁据黄册,粮据实征,减轻民负。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北方部族俺答攻入长城古北口,槚率兵会同各路勤王之师,击退敌寇,使京城转危为安。任都御史督理淮上大运河漕政时,引泗水入淮。后任兵部左侍郎,总督两广军务。病逝于广西苍梧军中,归葬原籍桃溪烟铺(今北界镇)。著有《大明律释义》三十卷、《谳狱稿》等。
应良:(明)字元(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1511 )辛未进士,官编修。王守仁在吏部,良从其常驻亲老归养,讲学山中垂十年。嘉靖初还任,刚正不阿,伏阙争大礼,遭廷杖。山西副使。官终广东右布政使。谢病归,卒。有《闲存集》。 诗《双忠祠记》
应朝玉:明仁宗时布政使。(直大方伯:宋代时名中班街,与金鸡岭相机对。与南班巷同为宋宗室子弟所居。明仁宗时布政使应朝玉在巷内建大宅邸,布政使又称方伯,因名大方伯里。宅邸跨越横、直两条巷,故又有横、直大方伯之称。杭州坊巷录)
该帖子被13506501080在2013-2-6 18:30:27编辑过

作者:13506501080 (2013/1/12 9:49:3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6 每页5条 当前1/6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2,132.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