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陶渊明与白龙泉 王宇 康健 已阅:1498 / 回复:0(楼主)

义煕元年(405年)初春,三阳开泰,春风畅和,天中大地已是“春到溪头荠菜花”了。驻马驿门前的两株桃树已含苞待放,绿绿的叶儿托着花骨朵,在风中颤动,显得十分娇嫩。馆夫打扫完驿站前的杂草和马粪,就拄着扫把站在台阶上,往西南方向张望,自言自语地说:“这龙泉桃花,说不定已经开了哩。”

话音刚落,就见从南边驶来一匹白马,近前客官滚鞍下马,问道:“此处可是驻马驿?”

馆夫忙接过马缰绳答话道:“正是。客官从何而来?”

来人说:“敝人陶渊明,自浔阳柴桑来。”

馆夫大吃一惊,又问:“官人莫非五柳先生?”

来人拈须一笑,说:“在下陶潜,闲云野鹤。”

陶渊明在驻马驿住下以后,先是拜谒了汝南郡中的应氏旧宅,凭吊了应劭、应玚、应璩等著名文人生活过的地方,后又访问了一些应氏的人。作为以诗文名扬天下的应氏家庭,陶渊明最为佩服的是应璩,手中的《应休琏集》翻了无数遍。对应璩笔下的天中景物已十分熟悉。所以,陶渊明的心完全陶醉在恬淡自然秀美的环境中。

东汉汝南郡应劭,字仲远,少笃学,博闻多记,著有《中汉辑序》、撰《风俗通》,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据《汝阳县志卷三九·人物志》载,应氏七叶,皆以文章显。其侄儿应玚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文赋数十篇。其弟应璩,字休琏,博学好属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面对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奋然作《百一诗》讽劝。

陶渊明平生最崇拜的诗人就是应璩,应诗的平实、自然、超拔气质对他影响很大。“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名高不宿着,易用受侵诬……”应璩的《百一诗》是陶渊明经常反复吟哦的精典句子。读应璩诗,去应璩故乡,是陶渊明的最大愿望。他曾作诗明志:“梦中常相识,应公是吾师。何时到汝南,门前立雪死。”

陶渊明拜倒在应璩门前,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与应璩的诗风相近,性格相仿,尤其是描绘自然景色与农村生活情景的诗,均表现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二是陶家与汝南应家是世交。据《晋书》卷七十载,应璩之孙应詹(279~331年),字思远,汝南人,魏侍中璩孙。詹幼孤,为祖母所养,年十余岁,祖母又终。镇南大将军刘弘,詹之祖舅也,请为长史,谓之曰:“君器识弘深,后当代老子于荆南矣。”仍委以军政。后詹督南平、天门、武陵三郡军事。寻于陶侃破杜弢于长沙,贼中金宝溢目,詹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莫不叹之。这里提到的陶侃,就是陶渊明的曾祖父。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本为鄱阳人,后徙庐江浔阳(今江西省九江)。陶侃的一生升迁,与汝南人的帮扶是分不开的。陶侃先是结识了县功曹周昉,被推荐当上了县主薄。据《汝阳县志卷之九》人物志·列传载,周昉,字士达,安城人,时陶侃为散吏,昉荐为主薄,相与结交。太安二年(303年)荆州刺史刘弘,汝南人,应璩的丈哥,应詹的祖舅,推荐陶侃当了南蛮长史,后当上了荆州刺史。建兴二年(315年),陶侃、周昉成为亲家。

由于曾祖父陶侃与汝南应家、周家的亲戚关系,所以陶渊明自小就受到天中文化的熏陶,对天中之地心向往之,对应璩的诗风崇拜有加。陶渊明的诗作也在创作中受到很大影响,先是模仿应璩的诗风,后追随应璩的足迹,来到了汝南郡。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陶渊明直到29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终其一生,所做不过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的人周旋委蛇。到他39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陶渊明为何来到天中之地呢?说来也巧,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而刘敬宣也是应詹的祖舅刘弘的后人。由于刘家与陶家的世交关系,刘敬宣对陶渊明很是看重,就是到建康向皇上上表辞职的事,也让陶渊明代劳。三月的一天,陶渊明得知刘敬宣将要辞职的消息后,也心灰意冷,动了辞官归隐的念头。他信步走到江边,但见孤帆远影,芳草萋萋,心胸顿觉开阔。他在江边走走看看,不觉来到一座茅舍前,见一人坐在舍前树下品茗读书,心中大奇。近前一看,见此人持一本《应休琏集》,陶渊明万分欣喜,想不到在荒郊野外,竟不期遇到了知己。

陶渊明忙问:“请教先生贵姓?”

那人回答:“乡野小民应先。”

陶渊明又问“莫非汝南应氏后人?”

那人说:“正是,曾祖父应詹,祖父应元是也。”

陶渊明大喜过望,万没料到竟在此时此地遇到了世交后人。原来,应先的爷爷应元,曾被招为附马,以功任御史大夫。应先的父亲应运也做过官,后家道中落,到了应先这一代,更是看破红尘,不愿入仕,结庐人境,图得个自在快活。应先得知陶渊明为陶侃后人,也很高兴,当下杀鸡煮酒,款待陶渊明,二人相谈甚欢。

几次深谈后,陶渊明决定亲赴应氏家乡汝南郡,一睹应璩笔下的秀美山川。在去建康向皇帝刘裕递了刺史的辞表后,陶渊明拨马向北急驰,朝着自己的心灵圣地——天下之中奔去。

陶渊明来到汝南郡看到了什么呢?《汝南志》没有详细记载。经查颜延之的《陶征士谏》,梁朝昭明太子萧统亲自编集、作序、作传的《陶渊明集》,美国檀香山艺术学院藏《陶渊明故事图》等典藉,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陶渊明去了龙泉桃花源。

淮西的初春,大地葱茏,山川竞秀。在乡人的指引下,陶渊明骑马来到了蚂蚁山下的白龙泉桃花源。陶渊明先是舍弃了驿路,缘着白龙溪行去,也不知走了多远,忽然就看到桃花遍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看呆了,心中暗想,这儿莫非是世外桃源吗?展现在他面前的景色着实美极了,西望伏牛山层峦迭嶂,南眺桐柏山群峰耸翠,桃花盛开,流霞盈丹,溪水潺潺,阡陌纵横。只见土地平旷,房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农人田间稼穑,好一派桃花源景。

陶渊明干脆把马拴在一处,信步走入桃花源中,呼吸着甜美的空气,一扫久居官场的秽气,顿时神清气爽。他走入田中,愉快地与农人交谈,谈收成,谈风俗,田野间不时响起开怀的笑声。通过交谈,陶渊明得知白龙泉村的人是秦灭楚以后,留下部分秦人在此戎边,从此繁衍生息下来。他走进白龙泉村,遍访黄发垂髫,村里人听说来了位南蛮子,就赶忙设酒杀鸡作食,款待陶渊明。陶渊明本来好酒,又经不住村人的热诚相邀,于是喝得醉昏昏而去,自言自语地说:“真个桃花源也!”

翌日,陶渊明又缘白龙溪而来,到桃花潭里戏水,登蚂蚁山观景,身心完全陶醉在这桃花源的美景之中。之后,陶渊明写下了许多关于桃花和酒的诗篇。查《陶渊明集》,如写桃花的诗:“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片霞照仙井,龙泉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驻马通。”“细而桃花水,紫燕逆风飞。农家少闲日,坐睡倚蓑衣。”“驿外桃花谷,萧寥羽客家。秦人知处所,应为有桃花。”如写饮酒的诗:“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陶渊明在驻马驿住了十余天,每天独自骑马去白龙泉看桃花,归来已是醉眼朦胧。白龙泉的秦人们很喜欢这个南蛮子,每来必用酒招待他,喝得陶渊明真的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了。有酒必喝,喝酒必醉,醉必写诗,陶渊明度过了愉快的十余天,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驻马驿。后来,《陶渊明集》流行于世,陶渊明声名鹊起,白龙泉的人们看到《桃花源诗并序》,才知道先前来者是“五柳先生”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问世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艺术构造的桃花源,有武陵源桃花源的影子,亦有白龙泉桃花的影子。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世间迷人的艺术殿堂,慰藉失意者,给穷途者以归宿。白龙泉村的人们为纪念陶渊明的到来,在山上建“陶公祠”,供奉祭祀,以表对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人格的敬仰之情。

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汝南郡驻马驿之行,一直被历任到汝南做官的文人士子们所赞赏推崇。欧阳修在做汝宁知府时,多次拜谒“陶公祠”,游历龙泉桃花源,感慨地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苏东坡在途经汝南时,拜谒了“陶公祠”,并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宋开封知府,汝南人孙仅,也写道:“闲如云鹤散如仙,逸士声名处处传。诗自会来轻物象,道从高后小林泉。”汝南人赵毅、明代工部左侍郎有《偶咏桃台》诗:“玉真仙子宴桃台,星眼朦胧醉半开。五色云随春树集,千章锦对夕阳裁。却将太乙宫前景,移入玄都观里来。刘阮不须寻捷径,汝南城外是桃台。”清代府学贡士汝南人傅世尧写道:“城郭参差,斜枕清流。绿依依,垂柳低迷,人家婉转,背涘临涯。有打渔船,沽酒处,听莺堤。择个坡陂,结个幽栖。曲湾湾、遮带笆篱。阴晴无阻,春夏俱宜。似《会稽图》、《武陵记》、《辋川诗》。”这分明又是一首陶渊明的天中《桃花源记》。

白龙泉,桃花源,在陶渊明的笔下历千年而弥新,至今仍然散发出桃花的芬芳。

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应氏家族的应詹,可谓是南渡中原士人践行儒家思想的代表。应詹自幼为孤儿,由祖母抚养成人。十几岁时,祖母去世,他“居丧毁顿,杖而后起,遂以孝闻”④;洛阳倾覆,时为南平太守、都督南平、天门、武陵三郡军事的应詹,闻之攘袂流涕,力劝荆州刺史王澄赴援,其忠君爱国之情于此可见;两晋之际,天下大乱,应詹治下之地则秩序井然,百姓为之歌曰:“乱离既普,殆为灰朽。侥幸之运,赖兹应后。岁寒不凋,孤境独守。拯我涂炭,惠隆丘阜。润同江海,恩犹父母。”⑤他与陶侃等共破杜弢于长沙,贼营中金宝盈目,他视而不见,一无所取,唯收图书而已。他帮助素不相识的韦泓,分甘共苦,推心置腹,竟成莫逆。在他身上,体现出儒家的忠孝为先、仁义为大的道德规范,体现出重义守信、爱国为民的思想境界。此外,陈郡殷氏家族的殷仲堪,有感于“中原子女鬻于江东者不可胜数,骨肉星离,荼毒终年,怨苦之气,感伤和理”的社会现实,曾上书冠军将军谢玄,表示“愿节下弘之以道德,运之以神明,隐心以及物,垂理以禁暴,使足践晋境者,必无怀戚之心,枯槁之类,莫不同渐天润,仁义与干戈并运,德心与功业俱隆”。⑥他还是有名的大孝子,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他恭尽孝子之责,“衣不解带,躬学医术,究其精妙”⑦。


作者:应卫强 (2015/10/9 16:20:34)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984.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