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浙江省文物局 已阅:1826 / 回复:0(楼主)

浙江省文物局
  芝英镇位于永康市中部,背枕古娄,面朝三宝,华溪横穿,灵溪纵过,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古镇形若宝盆,被椭圆形和U形两道山水线紧抱怀中,境内溪流纵贯,塘潭密布;山衬水美,水映山辉,形成独特的钟灵胜地。《芝英应氏家谱》有诗赞云:“石翁气脉自台来,渐到岘尖殿帐开。迢递西山平板走,蜿蜒报铺大田隈。宝峰古麓重重抱,龟阜鱼沙队队回。我祖卜居绵庆泽,其祥长发世光恢。”
  作为永康应氏世居之地,芝英古镇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应氏先型录》记载,芝英应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周武王封其子于应(今河南省叶县),后世遂以国为氏。东晋建武元年(317),平南将军应詹随元帝渡江而南,在抚平芝英一带的流民扰乱之后,因觉此地自然条件优越,遂垦荒种地,形成了一片官方所有的田地,当地也被叫做“官田”;后因屯田规模不断扩大,故又称“大田”。到了宋代,因族众繁衍,形成由诸多应氏自然村组成的大村庄,故更名为“诸应”。明洪武时,因紧依村旁的应氏祖坟长出了灵芝,人们以为是祥瑞之兆,便更名为“芝英”沿用迄今。
  经过历代建设,古镇发育较为成熟,水系、街巷格局保存完好,保留有宗祠、民居、商业店铺、古墓、池塘、古桥、古井、道观等。传统建筑分布面积51131平方米,占地面积33177平方米,青砖灰瓦,连绵成片。其中相当一部分建筑质量较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整个古镇以小宗祠堂为中心,逐步向四周扩散。街巷格局呈棋盘形,即所谓的两区十八街。两区指以正街、紫霄路为中心线划分的南、北两大片域。线南为前宅区,线北为后宅区。十八街即指古镇纵横交错的十八条街巷,如纵向延伸的南市街、义庄街、鸿羽路,横向延伸的新杏里、望月街、懋勋巷等。
  正街是古镇最长的商贸老街,两侧宗祠、店铺林立。方塘公祠至廊街东侧是最繁华的地段,商业建筑多为上宅下铺或前店后宅。民国时期,这里小吃摊店有二十多家,知名的有应顺和单麦饼店、应胡海肉麦饼摊等。廊街是古镇最具特色的历史街区,商贸活动十分兴盛。三十一间水阁楼店铺大都建在里家塘上。每间店铺前置有一排凉棚凳,可供游客休息。廊街以北是宽阔的市基,相传为明代芝英应氏小宗之祖应昙捐田而建。市基分前市基和后市基,周边布满店铺,协茂昌、协源昌、永生公等商号都是当地著名的老字号。
  祠堂是芝英古镇等级最高的建筑——按当地习俗,一般只有大宗祠可称为祠堂,支派、房派的小宗祠称为厅或堂——明成化年间,“孝友公立祠堂于旧居之东,以奉祖考,置祭田,备祭器”,成为最早见于文献的芝英祠堂记载。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下诏许民间皆可联宗立庙,芝英的祠堂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资料显示,民国年间芝英共有祠堂81座,目前  保存完整的尚有52座,且都是应姓祠堂。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自然村里保存了如此众多的祠堂,实属罕见。
  小宗祠堂又名仕濂公祠,位于芝英一村正街35号,是明隆庆丁卯年(1567)应孝友率族人为祭祀小宗祖应昙而建。应昙(1391-1460),字仕濂,人称仕濂公,平生以乐善好施而闻名。祠堂坐北朝南,占地641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单层建筑。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有前厅、过廊、正厅及寝堂,两侧建有廊道。前厅、正厅、寝堂均为五间,牛腿、花拱雕刻精细。祠堂置有祭田及祭器,每逢春分、清明、秋分进行祭祀。仕濂公祠西侧隔两米处建有一座女祠,当地人称之为婆婆厅,奉祀应昙之妻。男祠与女祠并排而立,这在全国极为少见。
  位于芝英七村的思文公祠俗称天房,始建于明朝天启初年(1621),屡毁屡修,历尽沧桑:第一次毁于1647年,1733年梧州知府应远捐俸重修;十九世纪又两次毁于匪患,均由官居一品的荣禄大夫应宝时倡导重修。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09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照墙、前厅、正厅、过廊及寝堂,两侧建有厢房。照墙为牌楼式,四柱三楼,斗拱出跳,上下枋施彩绘。前厅为五开间,明间前檐为卷棚式。正厅为五开间,前檐均用牛腿承托挑檐檩。享堂为七间。正厅至寝堂有过廊,过廊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井。两边厢房为上下两层结构。2006年,芝英七村两委自筹资金一百多万实施修缮。
  除祭祀祖先外,芝英的许多祠堂兼有管理慈善事务的功能,在救助难民、供养老人等方面起到了比朝廷大得多的作用。明代晚期,芝英大宗祠堂开始筹办大宗义仓,对孤寡老人实行供养,每月发放口粮。距大宗祠堂不远的希范公祠也是一个慈善机构,主要为死后无力安葬的应氏后人提供白皮棺材及安葬费用。到了清代,义仓又发展到常平仓。在粮食收割或丰收之时,大宗祠堂内设的常平仓会出面收购粮食进行贮藏;遇到青黄不接或闹饥荒时则开仓平价销售,以压低市场上的粮食价格,起到稳定粮价和人心的作用。芝英四村的义庄也是一个民间慈善机构,归大宗祠管理,由晚清举人应宝时捐资创办。应宝时(1821-1890)历任上海道尹、江苏按察使兼布政使等职,曾在任内捐良田2400余亩,设立义庄,用田产出租收入常年按月给族内的残、寡、孤、独等贫困者发放每人20斤(官秤)的救济粮。其侧室刘夫人也积累下每月的针线钱,置田130亩附义庄经营,用以赡养族中的节妇、贞女。
  民居是芝英古镇内占比重最高的建筑。先民在构建村落民居时创造了许多独特、新颖的建筑平面,但从整体上看仍有一定规律,大致为三合院与四合院两种基本模式,并以两种模式为基型,因不同地形条件和建筑意图进行扩展或重复组合,形成各种变异体。
  镇内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当属位于芝英四村秋池里40号的应祖锡故居。应祖锡(1855-1927)系清光绪廿四年(1888)举人,旋入官办广方言馆攻外文,后随清使任二等参赞赴西班牙,曾被西班牙国王赠予宝星勋章。回国后,他先任江苏省南通、高邮四品知州;民国建立后改任句容县知事,一连三任;退休后回芝英创办毓秀女校,藉此提倡女学;还著有《增广尚友录统编》22卷,《洋务经济通考》16卷,西文手著《西班牙日记》3卷等。该故居创建于1906年,占地总面积1253平方米,分为正房和偏房两大部分。正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顶,中轴线上原建有前院、门厅、大厅、过厅、后厅,两侧建有廊道,上下两层结构。原大门入口设于东侧偏房,前院原有二池塘,中间设石质拱桥,直通门厅大门。大厅明间后檐用板壁与过厅隔断,仅通过次间旁门连通,使过厅及三进显得较为隐蔽。偏房位于主建筑东侧,靠近小溪,依地势而建。建筑自南向北建一进、二进、三进。一进轿厅系待客停轿所用,上建钟楼,总高度为四层,气势雄伟壮观,造形古朴活泼,给平板的主体建筑增添了不少活力。第二进与第三进均为佣人居所,第三进后檐直通后院菜地。故居采用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形制结构、门窗雕刻等采用中式传统做法,墙面门楣线脚装饰、百叶窗、玻璃窗、扶栏栏杆等处则大胆采用西洋做法,建筑材料选用上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很大不同——如檐口仅用瓦当,滴水则由锡皮檐沟代替,形成所谓的“石板明堂锡水接”。故居门窗雕刻非常精细,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紫霄观是永康现存的最后一座道教重要建筑,位于芝英八村东南角,距今已有1470多年的历史。紫霄观原为炼丹之所,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始建观,后屡毁屡修。南宋刘居靖任知观事时,对紫霄观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观中间建有大殿,崇奉道教圣祖,两侧建有厢庑。斋堂、库宇、钟台、藏室、厨房、澡堂及道家供奉,无所不备。殿西侧建有书院,藏道、儒等各家经典图书。宋至民国年间,紫霄观几经修葺,香火一直十分兴盛,被称为永康四大道观之一。
  其实紫霄观的久负盛名还与北宋名臣胡则及南宋状元陈亮有关。胡则(963-1039),永康人,北宋端拱二年(989)进士,是婺州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他一生为官四十年,继任太宗、仁宗、真宗三朝,力仁政、宽刑狱、减赋税、除弊端,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明道元年(1032),江淮大旱,饿死者甚众。胡则上疏犯颜极谏,奏免了衢州、婺州的人头税。两州之民感其德,多立祠祀之。“胡公大帝”迄今在永康、义乌等地仍具有影响。当年胡则曾到过紫霄观,并留下《紫霄观》诗一首,描述了紫霄观溪岭相将、风光无限的优美自然环境。
  陈亮(1143-1194),永康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绍熙四年(1193)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据传十岁时陈亮就在紫霄观读书,淳熙九年(1182)应当时紫霄观知观事刘居靖之邀,撰写了《紫霄观重建记》。后人把此篇文章刻成两块石碑,一块即宋嘉定辛巳年(1221)的《紫霄观重建记》,另一块为明嘉靖十四年(1525)的《紫霄观楼宇重建记》。二者均是永康目前保存的较早碑刻,十分珍贵。
  古桥与古井是芝英古镇中最传神的点睛之笔。灵溪之上原有9座古桥,现存灵溪桥、回灵桥、鸿羽桥、小济桥4座。芝英古桥大多玲珑小巧,造型独特,型制主要有半圆拱桥、折边拱桥两大类。灵溪桥位于芝英八村紫霄路59号门前,东北至西南走向,横跨灵溪,为单孔三折边石拱桥。桥面用五块石板并列铺砌,劵脸处刻“灵溪桥”字样。镇中原有许多古井,因如今多用自来水,不少已废圯。后井位于芝英八村方塘里壁巷内,是目前保存完好且最具地方特色的古井。井壁圆形,条石砌筑。井深约8米,上置鼓形井圈。水质清澈,甘甜可口。
  近年来,芝英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倾力打造历史文化名镇这张金名片,保护、管理及利用等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有关方面不仅成立了“芝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委员会”作为古镇保护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又在2012年6月被评为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工作,委托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永康芝英古镇保护规划》,划定了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一方面加强宣传,一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对部分文保单位、文保点及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修缮。此外,芝英镇在市基半面街选择三间店铺建立了芝英三宝馆,邀请国家非物质遗产传人应业根、应广火、蒋耀祖等三位民间老艺人重出江湖,在此演示钉秤、打铜、锡艺等传统手工艺,使居民、游客亲身感受到永康古老的五金文化。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千年古镇必将更加凸现出自已独特的魅力。(作者单位:永康市文管办)

作者:应卫强 (2015/10/24 13:26:09)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1,065.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