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岩千古情》自序 我是《蜜岩显爵应氏宗谱》第三十七代裔孙,从小听长辈们说 家乡的故事。蜜岩这个小山村别有情趣, 确有不少事儿让人难忘。 我把蜜岩的人脉、地脉、血脉、文脉、情脉整理成一本小册子,命 为《蜜岩千古情》的双韭史话。这些来自古书和老人们口中的尘封 记忆,由于历史久远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假如这本小册子对于关 心蜜岩或研究蜜岩的人们有所助益,我的心也足矣。 蜜岩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是个典型的四明应氏农耕文化现象。 著千古一村青史, 展四明望族雄风。是我对蜜岩山山水水情感的寄托。 对家乡生活的情结,千百年剪不断。回望蜜岩1188 年历史, 让我心 中怎么也抹不去那片灿烂的云彩。 蜜岩村已有63 年没有修谱了, 现在的年青人, 对本村曾经光彩 几个世纪的辉煌历史没有什么印象。连近代、现代村里发生的事也 所知甚少。前些日子, 我在鄞州新闻网“我爱红豆杉”个人空间的 “博客”上, 登载了有关蜜岩历史文化的几则小故事, 引起了在外地 的蜜岩人和当地人的极大兴趣。有位早年离开家乡现退休在上海的 工程师, 看到“博客”, 全家人燃起了重踏乡土的念头; 一位在章水 镇工作多年的蜜岩人, 看过“博客”, 在留言中写道:“我是蜜岩人, 看了‘博客’才知道我们村有这么多故事”。可见, 蜜岩人并不太了 解自己村的历史文化。如村庄是什么时候形成? 老祖宗是谁?应氏 对中华历史有什么贡献? 蜜岩在古代、近代、现代都有过哪些有名 人物? 村里有过哪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有哪些重要人物来过蜜岩? 在他( 她) 们的眼里蜜岩是个什么模样? 八方宾客有什么企盼?所有 这些并不清晰, 更不清楚蜜岩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2005 年8 月23 日, 宁波市政府公布全市首批十个历史文化名村, 蜜岩村名列其中。这一下激活我强烈的责任感:“对蜜岩历史文化进 行抢救性挖掘”。当今, 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 -8- 化是地气人气的生态表现,文化是人与人心灵的对话。文化引导社会,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闪亮点。 我是个蜜岩娃, 义不容辞地站到挖掘第一线。通过泛阅古书、 古传; 实地走访; 访问百岁老人; 重踏古人的足迹, 奔走于四明大 地的山山水水,流连在历史的瓶瓶罐罐、老桥古宅间。沿着应氏的 发迹,从河南、四川、安徽及永康、梅林、舟山等地专门访问应氏 村落。有时为收集一个资料、一件实物, 自费行程数千公里。为核 对一个年份、一个人名翻检古书十余册, 直至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外地私人宗谱收藏家那里找来资料和清代蜜岩应氏宗谱核实。蜜 岩有过许多美丽的光环, 需要重现, 必须留住先祖们走过的足迹。 经过五年多时间的挖掘、整理, 美丽的梦想终于起航,写就了这本“双 韭史话”草根书稿。蜜岩的历史异彩纷呈, 其传承源远流长, 文化 底蕴丰厚, 正是“千古显爵仍有声, 累世不绝蜜岩风。” 《蜜岩千古情》是一部以宗谱、典籍为基础, 以清代鄞县《蜜岩 显爵应氏宗谱》及蜜岩应氏首部宗谱撰写人应繇的谱序、左丞相郑 清之《鼎建蜜岩庙碑记》和清廷档案为依据,结合相关资料,介绍 蜜岩风物、风俗、风情的民俗文化。这本“双韭史话”献给读者九 个看点:1. 蜜岩先祖首显容颜,光照子孙后代;2. 全面的系统的谈 助蜜岩;3. 客观地辨证地看待应文生及其子女;4. 脍炙人口的往事 鲜为人知;5. 副市长应中甬作序6. 艺术家应子根题写书名7. 应氏 文化研究领衔人姬书铭作序二8. 九位名家审稿点评贺诗题书;9. 核 心价值“敬天勤民”造福一方。蜜岩历史上有过象贺知章、全祖望 那样史学家、文学家,显赫闻人亲临蜜岩, 隐居蜜岩。蜜岩文化多 元性,是一个有名望的村落, 蜜岩历史文化名村当之无愧。 作 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