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孙中山大总统第一任卫队长应桂馨 应桂馨(1876-1914)又名应秉钧、应夔丞。应桂馨是蜜岩应氏第三十七代孙。 。曾受清廷嘉奖“三品同知衔”。光绪庚子,实授河南巢县知县职。1900 年7 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山河破碎,国家被瓜分之祸即将降临,应桂馨愤而弃官返沪,在上海秘密组织“共进会”,以维护国内和平为己任,并自任会长,手下得力干将不少。倾向革命救国,后加入孙中山“同盟会”,广植革命势力。把自家在上海敏体尼荫路文元坊( 今西藏南路292 弄) 的住宅30 余间无偿提供给革命秘密组织使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应桂馨与党人策动“肇和舰”官兵积极响应。率“共进会”兄弟与军民光复松江、嘉兴、平湖、上海等地。在光复上海的战斗中,他组织并亲自率领敢死队攻打敌人军工厂,为革命立了汗马功劳,深为革命党人所器重。沪军都督陈其美特委任他为谍报科长,后又授以徐州督军上将衔。 1912 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特命应桂馨组建卫队前往南京,并任卫队长。应桂馨官运享通,深得总统信任。应桂馨成为总统第一任卫队长。孙中山亲自颁赠应桂馨“优等第一级勋章”。勋章正面是“特赠应夔丞”五个大字,背面是国民党党旗,是枚特制勋章。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爆发,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年青人希望国家实行民主和自由制度, 反对专制独裁,希望国家有一个稳定的局面。也有一些人, 书生之见, 陶醉于西方,依附“西流”。不顾中国几千年一脉相传的政治文化的国情, 认为只有西方那一套所谓“选举民主”才能救中国, 迫不及待地走“西方捷径”。其实, 像日本等一些国家, 暗中正在加紧制定对外基本国策, 就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当时的高端情报警示:日本早已看上中国地大物博这块“肥肉”,对中国胶州湾及东三省垂涎三尺, 妄图霸占我国青岛、大连和东北三省, 蓄谋已久,正在寻找机会, 期待着一批亲日政客助力。一面寻找几位与日本有来往, 有感情, 亲善日本, 积极宣传日式政纲, 有勇敢精神,极力扩大政界影响, 年少气盛, 锋芒甚锐, 政权欲极强, 唯权是图, 貌似强大的书生。在当时社会完全没有实行民主宪政的基础,强行打出民主宪政的旗号。日本千方百计不择手段搜集中国各地地方志,建立“东洋文库”。编纂中国各地《矿产目录》、《农产目录》、搜集中国各地《地图》。一面又积极策划亲日势力,在中国组建一支为日本侵略军效劳的“和平军”,以便里应外合,轻松地实现它称霸亚洲的野心。这是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时期。中国从一个封建大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中国大地延续了2000 多年的封建帝国开始解体,并逐步走向崩溃,资本主义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了迅速发展。有人为夺取国家最高权力,不惜“租借”领土给外国,以换点钱来打击对手。在这沉沦与上升之间,充满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平民百姓特别是那些生活没有保障的社会底层、贫苦农民与执政当权者的矛盾,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隔阂,外国扩张势力与中国捍卫疆土力量的抗争, 新与旧,开放与闭关的矛盾,理想( 其实是空想) 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错综复杂,纵横交织。辛亥革命成功后,国民党中个别领导人冲昏了头脑,把千万人的奋斗当作个人的功劳。背弃劳工,排挤同党,把一部分曾经是出生入死的盟友,诚实革命党人,获得的权位和好处被剥夺。不仅如此,还当作严历打击的对象,在党内出现了存与亡的斗争。上述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成为后来“五四运动”不能缺少的土壤。并有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说,有了“左派”和“右派”之分。国民党开始启用蒋介石进入政界,借口替代了应桂馨卫队长的角色,把应桂馨打发回上海。蒋介石更善于使用手腕,支持国民党右派的清党暗策,积极参与国民党第一次清党冒险活动。从这里开始一直延伸到后来的“四一二”大屠杀,大肆枪杀工农大众和共产党人。国民党“毁党造党”运动,排斥“青洪帮”。应桂馨本着平民百姓要生活,国家不遭分裂,不让外国势力有可乘之机,不让那“八国联军”再毁我中华的“蔚为国光”宗旨( 见凤凰网历史综合 2009.04.23), 他奔走统一,主张共和, 也就难以避免生与死的行为选择。他以义为先,恩威并施。他效仿宋江既重义气,又要“大义灭亲”,不徇私情。1913 年涉嫌“宋教仁案”, 成为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