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家谱分支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蜜岩千古情》12 7. 应奋 已阅:2259 / 回复:0(楼主)

7. 应奋
“红柳姑娘”是对一位誉满天山南北的蜜岩姑娘应奋的美称。1962 年夏天,应奋在宁波鄞县二中( 樟村中学),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高中段的学习生活。
1963 年7 月,他二哥正在宁波休假,帮助蜜岩粮站挑粮上山,给孤寡老人送粮到家。接到妹妹来信,说她己经被光荣地批准“支边”了。他二哥立即赶回上海,送妹妹去新疆,并一再叮嘱她“吃苦耐劳”。
7 月28 日,上海火车西站,沪甬知青支边建设新新疆的首行仪式正在进行。站台上成千上万个上海人送子女,送亲朋支边去新疆。在“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好儿女志在四方”、“发扬南泥湾精神”的特热气氛中,那个亲朋不祝福? 那个父母不动情?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此刻站台上,找不到一个“铁男子”,所有男子都像女人们一样泪如泉涌,泪水为亲人送行。站台上的告别声、哭泣声融成一片。他二哥含着热泪对妹说:“妹妹呀!妹妹! 远山远水远万里,兄妹何时再相会?他掏出一块锦巾送妹妹,上面有他亲手绣的“吃大苦、耐大劳”六个大字,表达对妹妹的千言万语。不一会, 汽笛响起, 汽笛雷鸣泪飞涌。西进的列车, 满载热情, 满载热泪, 满载壮志, 满载青春的豪情,直奔新疆天山脚下阿克苏。
应奋进疆后,在生产建设兵团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很快就爱上了新疆。她说:“我到了这里,就像到了自己的家”。首长问她:“这里的伙食吃得惯不?”她说:“我到那里都习惯”。她和同志们一起,开挖水渠,征服戈壁滩, 战胜大风、冰雹的袭击。她们不怕天寒地冻, 不怕雪化水冰凉刺骨, 不怕风沙吹得脸蛋起厚皮,和老红军、“老八路”-起,给戈壁大荒漠注入了一股从未有过的活力。她们开荒造田,挖沟排碱,植棉斥卤, 种植水稻,把“死亡之海”变成“金银川”,把塔里木河变成中国的“尼罗河”,成为大型粮棉生产基地。她们这个连所在的农场“胜利七场”,大部分土地种棉花,当时国家非常迫切需要棉花。采棉季节性很强,棉花一旦不能及时采摘进仓, 就会影响棉花质量,甚至会造成丰产不丰收。为了在有限时间里能摘进全部棉花,她苦练采棉基本功,创新摘花新方法。晚上睡在床上,还练习双手摘棉花,把同宿舍的同事都逗得捧腹大笑。她天天练反复练, 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这一年,她摘花的速度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爆出一个大新闻:52天累计摘了上万斤棉花,棉花堆成一个小的“雪山”,远远超过了兵团所保持的历史记录。树立了一个新形象,成为当时的领军人物,各种报纸介绍了她的事迹。应奋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知识青年中的楷模和宁波知青先进代表,成为与神州大地上人人耳熟能详的邢燕子、侯隽、董加耕齐名的“知青明星”。在他们身上有着种种耀眼的赞誉。他们是三五九旅南泥湾精神的传人,是新一代塔里木人,成为那个时代的标杆性人物和象征。北京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前身) 还赴新疆拍了专题片。不久后,又被群众誉为“红柳姑娘”。“红柳”这种皮黑心红,抗击风沙,抵御严寒,不畏盐碱的戈壁先锋树,正是几十万沪甬知识青年抗击自然,搏击命运的写照。1964 年9 月,农一师作出决定,号召全师职工学习“红柳姑娘”吃苦耐劳,扎根边疆的精神。后来又被评为新
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十面红旗”之一,王震将军在新疆接见了应奋, 共青团中央领导在北京接见了应奋等人, 让她们在中央团校深造,组织她们到首都、钢都、煤都、油都参观交流。自治区各大报纸头版头条刊登了这则新闻。《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通栏标题整版进行了报导。上海《文汇报》、《光明日报》也登
载这个消息。新华社发了专题通讯。上海《新民晚报》还刊登了“哥哥送妹去新疆”的专题报导。北京电视台多次播放了专题采访节目。王震将军还专门派“中央青年艺术剧院”邓芷悦院长和著名演员王培、王冰、金振甲等,在农场创编“红柳姑娘”剧本,到北京、上海公演。
廿年后,应奋调回上海读本科,后随夫调到合肥市,在安徽省农业厅、组织部人事处任处长。时间过去半个世纪, 但当年“小宁波”这面红旗, 依然飘扬在浦江、甬江上空,飘扬在哥哥的心中。


作者:蜜岩娃 (2011/8/28 9:05:40)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632.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