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千里寻师贵州正安考察团寻访应奉故里汝南南顿 已阅:2905 / 回复:5(楼主)

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应氏文化发展史、应氏文化收集过程及应氏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最后参观考察了袁氏故居。12日下午,召开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罗遵义介绍了贵州正安县尹珍文化和应氏文化的渊源关系,以及开展“千里寻师踪”的文化考察活动的意义。徐汝芳汇报了我市对应氏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过程及下一步的工作,夏春秋汇报了文广新局对应氏文化、袁氏故居开发旅游的工作部署。考察团成员就有关问题交换了见,进行了友好交流。
最后双方就文化、旅游、经济交流达成互为友好城市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27 15:47:02)   回复此贴
  回复:千里寻师贵州正安考察团寻访应奉故里汝南南.. 第 1 楼

里寻师踪 重走尹珍路
尹珍寻访日记之(三)

洛阳太学与尹珍

8月13日 星期六 晴
洛阳。
近2000年前,有这么一所大学,距皇宫只有8里路,3万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
这里的教授,多为历史上的大师级人物,也多是国家的智库,比如,董仲舒,孔安国,许慎。他们给天子提出治国建议,皇帝向他们咨询国事疑难。
这个大学培养出了很多高才生,比如王充、马融、张衡、许衡、郑玄、尹珍……哪个不是名垂青史?
甚至,就连皇帝也亲临学校,做兼职教师。
这就是中国汉代的国立大学:
洛阳太学。
尹珍,就毕业于洛阳太学。
尹珍的经学导师,就是许慎。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30 15:48:05)   回复此贴
  回复:千里寻师贵州正安考察团寻访应奉故里汝南南.. 第 2 楼

学是什么
太学,是古代的国立中央大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机构,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太学之名,远在西周就已有了。
太学,夏朝时叫东序,殷朝时叫右学,周朝时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太学”这一称谓,董仲舒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
东汉光武帝时上书请广选博士亦云:夫太学者,礼仪之宫,教化之所由兴也。
东汉末著名学者蔡邕更明确指出:太学,以为博士弟子授业之所。
段裁注《说文解字》太学条: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意思就是说,太学是比大学更牛的大学。
比现在的清华北大,还要大,还要牛,也还要受崇敬。

太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太学是始创于西汉。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学校。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的建议,于公元前135年始在长安建立太学。董仲舒为首任“院长”。开始规模很小,只设教师5人,称为博士,专门讲授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招收学生50人,称为博士弟子。
其实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唤太学生、诸生、游士。入太学学习亦可称“受业太学”、“游太学”、“观太学”。西晋学生又有“礼生”、“寄学”、“散生”、“弟子”等称呼。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后来学生增至200人、1000人。
王莽当政时,有人上书说,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我们搞的太学太小了。于是增至3000人。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左传》《谷梁传》《周官》《尔雅》等课程。
当东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国家初定,即先兴文教。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起,在城东南的门外兴建太学,距皇宫8里,学业重开。立五经博士。曾多次到太学与博士相互论难,考究诸生学业,观看学生的“雅吹击磐”等娱乐活动,并物质奖励博士弟子以劝学,很快形成了“内外讲堂,诸生横巷”的盛况。
汉明帝刘庄崇儒好学,精通《春秋》和《尚书》,他曾两次亲临太学讲经论道:“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环桥门而观听者盖以万计。”使太学盛况空前,连北方的匈奴都派遣子弟来洛阳留学。
公元126年,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其讲堂长十丈、广二丈。还破格招收了有成就的童子入学。所招学生称之为。自此,各地负书来学者云集京师,学生人数大增。
顺帝死后,在执政期间,太学更获得迅速发展。她曾诏令自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官员皆遣子受业。并规定每年以春三月、秋九月举行两次乡射大礼,以太学生充当礼生,自此,学生猛增至3万多。
洛阳太学,人才济济,人文鼎盛。成为无数儒家子弟的梦想之地。
因为入学者太多,又为功臣子孙另立屋舍以授其业。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30 15:49:24)   回复此贴
  回复:千里寻师贵州正安考察团寻访应奉故里汝南南.. 第 3 楼

学兴盛的原因
洛阳太学之所以在教育上,显示出勃勃生机,当来源于在文化被禁锢后力量的迸发。
夏、商、周三代主要是贵族教育,。教师多为退职官员,缺乏青春活力。而当时又是“世卿世禄”体制,对教育的需求只是维持而不是发展。
春秋时期社会正在发生根本变革,对人才的需要量增加,教育也终于冲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私人讲学之风。
到了战国,更出现了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百花争艳。儒家孔子就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生长起来的。
到了秦代,专崇法家,当政的似乎更崇尚暴力,不喜欢书而更喜欢剑了。以至后来发展到焚书坑儒,天下只存剑气而不闻书声。对文化的摧残和禁锢,使教育向前冲击的力量暂时隐藏起来。
当汉代尤其是在东汉敦倡的条件下,这种力量便以比以前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
东汉的太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显示了对以往教育弊端的抗击和对于曾被遏制的教育革新的继承和发扬。

哪些人能在太学当老师?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其主要职责是“掌教弟子”,授业传道,以教学为主,但同时还要参加朝廷的政治、学术讨论,试贤举能,帮助政府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他们是国家的“智库”,皇帝在国家大事有什么疑难都要咨询建议。
所以,太学素有“严于择师”的传统。
西汉的太学博士采用征拜或举荐的方式选拔。规定:必须熟习经史,必须要是“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而且在人品文品师德风上符合“人之模范”的,方能充当博士。东汉的博士还要考试,要经过更严格的遴选。
请让我举几个例子,让我们来看看,在汉代太学执教的博士:
孔安国:时任博士,是的老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也曾向他请教。
董仲舒:司马迁的今文经学老师,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和大师。时任,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匡衡:以说《诗》著称,当时流传,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
贾逵:曹操有句对贾逵的评价: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大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忧患。
还有,尹珍的老师,五经无双的许慎。
……哪个不是鸿师硕儒!
有时,不得不让人心生嫉妒,不要说在这样的老师门下学习几年,就是能听到他们一丝声响,能闻到他们一点音息,此生,也足矣。
尹珍是幸运的,他能与这样的大师,相处八年。
不然,怎么会产生出那样壮硕的尹珍呢?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张研究生毕业证,其导师是:
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
真是羡煞天下读书人了。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是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
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李济是中国考古学之父。
王国维,梁启超,更不用介绍了。
啧啧,啧啧啧,啧啧啧啧,啧啧啧啧啧。
有人说,这是史上“最豪华导师阵容”。
名师出高徒。尹珍,在太学,也享受的是此等待遇,幸运!实在幸运!
而现在,国学大师满天飞。
唉。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30 15:50:22)   回复此贴
  回复:千里寻师贵州正安考察团寻访应奉故里汝南南.. 第 4 楼

生的来源和入学
东汉规定:六百石(辅佐地方官员,是太守的下属)俸秩以上官员,皆可遣子受业;
郡国(行政区域名和诸侯王封域名。郡直属朝廷,国是诸侯王的封地,两者地位相等,所以并称)所推荐的高材明经(通晓经义)者,亦有国家所试明经下第者;
郡国学明经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经地方选送可入太学。
虽有以上规定,但执行也较为灵活。
有些太学生是由地方单独派遣的,如杨终,“年十三,为郡吏,太守奇其才,遣诣京师受业”。
有的是受名儒推荐入学的。
也有由在校学生介绍入学的。
“庶民之者”,也可入太学。尹珍是不是这一类呢?
学校对学生年龄也无统一规定,就史书所见,自十二岁至六十余岁,年岁不等。
其中年少游太学者亦不在少数。如颍川杜安,“少有志节,年十三入太学,号奇童”。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谢廉,河南,年时十二,各能通经,拜为童子郎。
还破格招收了有成就的童子入学。
可见学生入学并不难。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也有家境贫寒的,有勤工俭学的旁听生。
由于学生出身不同,在待遇上也不一样。一些官宦子弟可享受国家俸禄,而贫寒子弟则不仅衣食自理,连照明的脂烛也要自行解决。
在生活上,学生居住条件、方式亦各不相同。有住校生,有在校外居住的。住校生中有集体群居的,也有单独居住的,更有举家居住的。
学生如何解决伙食?据《后汉书》传载,梁鸿以童幼诣太学受业,由于他性情孤独,不与人同食,同屋学生炊饭后,招呼梁鸿趁热釜而炊,梁鸿不肯,竟“灭灶更燃火”。由此看学校好像无集体食堂,只在宿舍外设有灶釜,学生自己煮饭吃。

太学的教学方法
太学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由于学生来自各地,师承不同,所受难免章句有误,更有私行贿赂太学校书机构而增添文字以全私文者。为了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熹平四年,诏令当代名儒等诸儒校正,由蔡邕以八分隶书书写刻石,立于太学门外。碑高一丈许,广四尺,共四十六枚。以瓦屋覆之,四面栏樟,开门于南,设卒看守。世人称之“熹平石经”,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碑落成之时,其观视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满大街小巷。苏轼曾赞誉曰:“学莫盛于东汉。”
太学生在校期间可拜社会名儒学习太学中未开设的课程。有时甚至是受钦命从名儒学习某一经典,如为章帝时鸿儒,章帝就曾令贾逵自选诸生高才者二十八人,教以《左传》。学生毕业后亦可游学他方,继续深造。
太学常常大班上课。这里的“大教室”“长十丈,广三丈”,能同时容纳数百名学生听课,最多者可达千人。
也有小课堂教学。
太学生有较多时间自己支配,又有较好的自学条件,既有学识渊深的博士,又有本来就享有盛名的高才学生,学生有随时发问请教的条件。因为在博士中相互论难蔚然成风,受其影响学生中亦有浓郁的学术气氛,研读风气甚浓。很多学生思维敏捷,可和负有盛名的学者论辩。太学亦为皇帝咨询国事之所,博士、学生都可发表意见,便于养成学生关心政治和国事的风气。东汉桓帝时太学生就曾几次上书陈事。由于太学生有关心政治和国事的政治素质,他们也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社会重大政治斗争中。
太学还有意识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参与一些社会上的外交活动。皇帝举行乡社典礼时,礼生都以太学生充当。
太学学习的,不仅是儒家的经典,还有天文、历法、数学等各方面。
自东汉明帝刘庄亲临太学讲学后,很快在全国形成重视儒家经典的学风,致使京师和王宫卫士、禁军悉通《孝经》,不论博士或是议郎,只要开一家之说,即有徒众数百。
这样的学风,使汉代太学造就了一大批学识渊博、思路开阔、研究能力强的高才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说“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
意思就是东汉太学生,可以随意发表言论,指点政策得失,褒贬人物。对豪强之士也不隐讳。不会因言致罪。黄宗羲说的是当时的学生地位和政治风气。
东汉经学大师辈出,如郑玄、贾逵、郑众、服虔等都是饮誉当代和后世的著名大师。
太学对洛阳影响亦大,自东汉以降,儒学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大学能够一千多年年有如此宏大的规模和产生了如此众多的影响一时风流的大人物。东汉洛阳太学,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名校!
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要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答辩为五十道论辩题,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义有相伐者,皆以为非。这对个别学生来说是有些束缚思想,但就整个学业教育而言,又是提倡不同学派之间争论和提高不同学派学术地位的保证。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30 15:51:04)   回复此贴
  回复:千里寻师贵州正安考察团寻访应奉故里汝南南.. 第 5 楼

学习年限及就业
满学制为八年。
但由于学生入学时基础不尽相同,对学习年限掌握又比较灵活。
有入学前即已通数经者,也有专门师事某一博士学习某一门经典者,自然时间要短。
据史书记载,还有不少二次入太学学习的学生。
学生的毕业分配,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学生分经受业,经考试及格,任用为政府官吏。
东汉末年曾诏令规定:一,学习满两年,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能通者随后辈试,通过亦得为文学掌故。二,已为文学掌故者,满二年,考试能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不能通过者随后辈试,通为高第者,亦得为太子舍人。三,已为太子舍人满二年者,考试能通四经者,推其高第为郎中。其不得第者随后辈试,通过者亦得为郎中。四,郎中满两年,试能通五经者,推其高第补吏,随才而用。其不得第者,随后辈复试,通过后亦得补吏。
以上规定主要为对公卿子弟的一种特殊待遇。
太学中的贫寒学生,学业满后,很多都是返回乡里从事教学工作。尹珍就是这样。
他们可以在地方被征辟聘请为吏为官,亦可通过等察举方式入京为官。许慎就是这样。
在东汉,从事教授经学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不少太学生卒业返乡后不愿被征辟为官,而专心教授培养学生。东汉的大部分文官都是饱学之士,很多官僚家庭又是以经学传家,的经学大家亦不在少数。上至三公、司隶校尉等高级官员,下至二千石俸秩的郡守、王国相,很多都兼教授经学,有的门徒高达万人。有的学生在这些人的府第附近买住宅长期从学;有的学生亦随他们的官职调动而追随出入。这种私人讲学的学生数量远大于太学生的人数。在教育上,官办太学、郡国学与私人讲学相辅相成,互为推动。“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而太学为其首。”
鼎盛于东汉的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

尹珍生长于西南勿敛一个豪门望族,知道一些“礼仪”,但不算公卿子弟,本身有着一定的经学基础,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他很有可能是以“庶民之者”而入太学。但与当时在太学的官家子弟相比,他也许只能算是贫寒学生。
入学后,尹珍拜经学大师许慎为导师,苦学经义。
学满八年,终成饱学之士的尹珍,返回乡里勿敛,也就是今天的贵州正安,从事教学工作。
于是南域始有学焉。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30 15:51:4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5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6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6)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1,150.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