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应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应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应州名称来历新考 已阅:1968 / 回复:0(楼主)

应州名称来历新考


时间:2012/10/24 16:47:00来源:朔州市新闻中心
  经查辞源等有关资料

  应(應),古典汉语“應”“鹰”通用。

  应人——以鹰为图腾的部落,传说五帝中的帝喾(kù),就是以应为图腾。

  应龙——应龙氏部落或古代神话中长翼的龙,曾协助黄帝打败过蚩尤,也协助过大禹治过水。

  应山——县名,今广水市(在湖北省)春秋应国。应山一山名,平顶山西伏牛山的余脉与应国有关。

  应州——县名,战国赵地,秦属雁门郡,汉武帝时置剧阳县,五代后唐明宗时置应州。

  公元1912年改为县,即今山西应县。

  应水——河名,平顶山外河,与应国有关。

  应门——王宫的正门。

  应天——旧府名,今南京。

  应城——县名,属湖北(今应城市)与应国有关。

  应——国名,侯爵。是周武王四子姬达的封地应国(平顶山滍zhì阳)。夏商时期,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姬达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国(鹰国),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经历了35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的辉煌历史。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滍阳是应国国都的所在地。从《左传》《诗经》《史记》记载,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土文物证实应国这个部落是以鹰为图腾的。所以平顶山也称之为鹰城。

  从古应国的史料得知:这个以鹰为图腾的部落,在黄帝时期居住在山西北部桑干河流域。皇帝在桑干河流域曾先后与蚩尤、炎帝展开过长时期的战争,这个以鹰为图腾的部落曾协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和炎帝。传说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是以熊、罴、虎、豹为前驱,以鹏、雕、鹰、鸢为旗帜,就是这些鸟兽为图腾的部落,鹰部落就在其中。

  黄帝战胜蚩尤后统一了中原,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黄帝为了奖赏有功部落和开疆扩土,让这些部落迁到了自然环境更好更适合农耕的地区,其中鹰部落向南迁,第一站迁到了上党地区(今山西长子一带)然后再南迁到中原平原(今河南平顶山市)。

  鹰这个部落每到一地就把该地方和山水与图腾物联系在一起,如平顶山市的外河就叫应河(如今仍叫应河),应河发源地梁洼改为应源,叶县鲁山为应乡,伏牛山余脉叫应山。到春秋后期战国时代,古应国受到楚国的侵扰,又逐步南迁,应氏一支迁到了湖北孝感一代,把该地叫做应山(现广水市),后又迁到应城(今应城市)。应氏另一支又迁到江西,据说江西也有与应有关的地名(鹰潭)。从以上应国的历史看,应氏(鹰部落、应龙氏)的发祥地果真是今山西应县吗?应国的立国地也在今山西应县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传说,黄帝时期应氏居住在桑干河流域,应县就在桑干河流域,居住地相符。

  二、应氏这个部落(氏族)如果是跟皇帝一起迁徙征战过来的,那么黄帝同应氏部落从陕西东渡黄河向东北方向进发就必然经过桑干河流域,再到河北阪泉,而今应县就在桑干河流域,路线相符。

  三、从应国的应人迁徙的路线来看,他们每到一地就将应(鹰)这个名称带到那里。那么他们的发祥地、黄帝时期的居住地(应国的立国地)就应该有应(鹰)这个名称。而今的应县(应州)完全符合上述推理。

  四、应县至今仍保留着与鹰(应)有关的地名如“鹰崖”“鹰嘴子”“打(大)鹰梁”“鹰堂”等。完全符合应氏的习俗。

  五、从应县镇子梁出土的石器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应县境内就有原始部落居住,这就为应氏部落在黄帝时期在此居住提供了依据。

  六、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应境一直是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黄帝统一中原后应氏大部迁走,应地荒芜,“应”这个名没有叫响。汉武帝时,应境置剧阳县,而就在此时应国的国都名曰:“滍阳”,不会是巧合的吧!直至五代后唐时才置应州。所谓的南北两山(龙首、雁门)相应而故名,恐怕有点牵强了吧,或只能算一种说法吧。而由应氏部落而得名才是正宗的,至少也是另一种说法。

  七、山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再没有一个地方能与这个鹰(应)部落氏族有关联了,非应县(应州)莫属了。

  综上所述,当今应县(应州)这个名称应该是古应国的鹰部落或者是应龙氏在应地居住时就有了,也就是从黄帝时期就有了。


作者:13506501080 (2012/11/28 12:56:12)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应氏论坛  执行时间:570.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应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