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包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包氏论坛 >> 随便聊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文化古迹   统谱进展   著述辑录   随便聊聊   新闻公告   源流支派   宗谱撰修   包氏名人   包氏企业   捐赠功德   字辈探讨  全部分类
  主 题: 《祭包公》(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 已阅:732 / 回复:4(楼主)

《祭包公》(繁体转简体字版)
   包和瑶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先祖,承古传今。
今值佳节,薄馔清酌,恭祭祖灵,以尽酬恩。
我祖讳拯,咸称包公,宋朝贤臣,辅相仁宗。
祖降草茅,早从宦学,一举甲科,进士及第。
进丞大理,出知建昌,解官志孝,十年亡宦。
重登仕途,职至枢密,花甲有四,噩耗朝野。
圣主咨嗟,吏民感伤,哀恸之声,闻于衢路。
辍朝一日,驾幸临奠,御赠尚书,谥号孝肃。
祖之仕事,立朝刚正,忠君爱国,慈仁惠民。
奏十五卷,兴利除弊,忠直无隐,上禆帝阙。
民为国本,下瘳民病,反腐倡廉,中塞国蠹。
执法如山,不畏权贵,为民申冤,誉称青天。
祖之人格,秉性峭直,严于律已,直道身谋。
正色昌言,不伪悦人,竣节高志,凌乎青云。
守法持正,敢任事责,仕至通显,家居俭约。
祖之风范,忠孝廉洁,凝结成晶,包公精神。
超越时空,古今尊崇,耀眼光辉,与日俱增。
孝肃家风,传家之宝,鞭励世胄,勇往直前。
我等裔孙,严遵祖训,弘扬家风,更彰祖荣。
伏维尚飨
应合肥包公节组委会之托而敬撰    
2009年仲夏 2017年仲夏更新


《祭包公》(简体转繁体字版)
  包和瑶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祭祀先祖,承古傳今。
今值佳節,薄饌清酌,恭祭祖靈,以盡酬恩。
我祖諱拯,鹹稱包公,宋朝賢臣,輔相仁宗。
祖降草茅,早從宦學,一舉甲科,進士及第。
進丞大理,出知建昌,解官志孝,十年亡宦。
重登仕途,職至樞密,花甲有四,噩耗朝野。
聖主咨嗟,吏民感傷,哀慟之聲,聞於衢路。
輟朝一日,駕幸臨奠,禦贈尚書,謚號孝肅。
祖之仕事,立朝剛正,忠君愛國,慈仁惠民。
奏十五卷,興利除弊,忠直無隱,上禆帝闕。
民為國本,下瘳民病,反腐倡廉,中塞國蠹。
執法如山,不畏權貴,為民申冤,譽稱青天。
祖之人格,秉性峭直,嚴於律已,直道身謀。
正色昌言,不偽悅人,竣節高志,淩乎青雲。
守法持正,敢任事責,仕至通顯,家居儉約。
祖之風範,忠孝廉潔,凝結成晶,包公精神。
超越時空,古今尊崇,耀眼光輝,與日俱增。
孝肅家風,傳家之寶,鞭勵世胄,勇往直前。
我等裔孫,嚴遵祖訓,弘揚家風,更彰祖榮。
伏維尚饗

字体转換,由简体转換为繁体原稿是打印店操作而成。现己学会此操作,故将转換结果帖在这里,供大家鉴别。


该帖子被包和瑶在2017-9-28 9:55:08编辑过

作者:包和瑶 (2017/9/26 10:03:23)   回复此贴
  回复:祭包公(简体字版) 第 1 楼

鹹和禦是由简体字转換为繁体的正确体现,用电脑转換可作证。有人硬说这两字是错別字,借此攻击辱吗作者,是别有用心,最不道德的行为。

作者:凯里包 (2017/9/26 18:37:00)   回复此贴
  回复:祭包公(简体字版) 第 2 楼

“鹹稱”和“禦賜”的由来。
据《祭包公》一文作者说:撰写《祭包公》初稿是用简体字“咸称包公”和“御赐尚书”。送打印店打印时,打字员说:这是祭古人的祭文,建议用繁体字较好。他在电脑上用简转繁方法,整篇文字就变成繁体字了。“咸称包公”变成了“鹹稱包公”,“御赐尚书”成了“禦賜尚書”。 有人说这两个字是错别字,因是电脑上简转繁而来,故不能苟同。
我们用电脑有关程序反复操作试验,确实如此。不知说此二字是错别字的人的依据是什么?希望说具体点,让大家涨点见识。

作者:凯里包 (2017/9/26 20:40:00)   回复此贴
  回复:《祭包公》(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 第 3 楼

字体转換,由简体转換为繁体原稿是打印店操作而成。现己学会此操作,故将转換结果帖在这里,供大家鉴别。

作者:包和瑶 (2017/9/28 9:53:18)   回复此贴
  回复:《祭包公》(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 第 4 楼

包和瑶在玩把戏,很拙劣很拙劣的把戏,蹩脚的把戏,大家捂住嘴笑吧!不过,只要看得清楚,以后就不会受骗上当了。

作者:000001 (2017/10/8 12:16:3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4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包氏论坛  执行时间:988.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包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