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石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石氏论坛 >> 新闻公告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石姓人家不要忘了我们湖北也有很多石姓人的 已阅:9246 / 回复:10(楼主)

本人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石姓同胞的来源和分布情况,就是没有我们湖北的石姓人家,就本人所知在湖北麻城和孝感二地的石姓人最少有一万人左右.为什么大家都不把我们湖北的石姓人列上来

作者:58.55.87.* (2007/11/15 21:02:51)   回复此贴
  回复 楼主:石姓人家不要忘了我们.. 第 1 楼

是啊,我是湖北阳新县王英镇添胜村,我们村约1000人,纯石姓家族

作者:119.99.149.* (2009/2/12 22:36:22)   回复此贴
  回复:石姓人家不要忘了我们湖北也有很多石姓人的.. 第 2 楼

湖北罗田也有不少石姓呀!不要忘记我们呀!QQ:593964135

作者:118.245.224.* (2009/2/28 23:53:05)   回复此贴
  回复:石姓人家不要忘了我们湖北也有很多石姓人的.. 第 3 楼

石姓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的卫、郑、齐、楚、周、宋、魏等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石姓。根据有关姓氏书籍和史籍记载,石姓在先秦时期主要有四支主干:即(1)姬姓卫国石氏;(2)姬姓郑国石氏;(3)姬姓晋国石氏;(4)子姓宋国石氏。以下对最重要的姬姓卫国石氏作一简单考述。

    卫国石氏之先出于周文王之子卫康叔,为姬姓。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说:“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也说:“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康叔,以商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以监管商的余民而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端和山东西端的部分地区。卫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谆谆劝导,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卫国颇有起色而成为当时的大国。康叔治国有方,深受卫人敬仰。
    康叔生子康伯,康叔死后继康叔之位,成为卫第二代国君;康伯生子考伯,继康伯之位,为卫第三代国君;考伯生子嗣伯,继考伯之位,为第四代国君;嗣伯生子疌伯,继嗣伯之位,为第五代国君。疌伯生子靖伯。

    靖伯是康叔的六世孙,其父疌伯死后,继位成为卫国第六代国君。靖伯有孙名碏,据今人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一书记载,石碏字石,又称石碏,为卫上卿。依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为氏,而另外蕃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便以他的字“石”为氏,卫国石氏就如此从姬姓中分离出来。
    关于这支石氏的得姓来源,还有一种不同的说法。王之望《苏魏公集·故左朝请郎石君(牧之)墓志铭》在叙述石氏起源时说:“卫康叔七世孙靖伯食采于石,后以为氏。碏书《春秋》”。这里说靖伯是卫康叔七世孙,是不对的。根据上述,靖伯应该是卫康叔的六世孙(注:按康叔第一世算,靖伯为第六世,故谓六世孙)。但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提到石氏得姓,是因为靖伯食采于石地,靖伯的后代石碏,就以他的采邑“石”为氏。这一说法与所有的姓氏书不同。按这一说法,石碏的石已经是他的姓了。而按传统的说法,石碏并不姓石,石只是他的字,左传中之所以称石碏,是因为古人先字后名,将他的字名联称而已,甚至他的儿子石厚也并不姓石,到了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才以石为姓。

    虽然宋代的学者郑樵和邓名世都持石氏“以字为氏”说,但这一说法仍然有不少令人疑惑的地方。比如,石碏一名见于左传,但从左传中,我们实在看不出石碏之石,究竟是他的字还是他的姓。如果石的确是石碏的字而不是他的姓,那么他的儿子厚为什么叫石厚呢?此外,现在的一些姓氏著作,都认为石骀仲是石碏的孙子,他以石碏的字为氏,才形成卫国石氏这一家族。其实这种说法也是很有问题的。汉代郑玄注《礼记》说:“骀仲,卫大夫,石碏之族”,这就是说,连汉代的郑玄都不能肯定石骀仲就是石碏的孙子,而只说他是石碏的族人。到了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也只是说:“石骀仲,石厚(石碏子)从弟。”因此,说石骀仲是石碏的孙子,不过是今人的猜测罢了,是没有史料依据的。
    “以采邑为氏”一说不见任何姓氏书和史籍记载。上引墓志铭作者的说法显然是采用了墓主家族提供的家世资料。墓主石牧之家族是宋代新昌望族,在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的新昌石氏家族的族谱《南明石氏宗谱》中,就采用这一说法。这一说法虽然能解释上面的困惑,但同样缺乏史料依据,而且是一个孤证。另外,靖伯的采邑——石邑,到底在什么地方,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历史上中原地区倒是有一个叫石邑的城邑,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南,春秋时为鲜虞人之地,战国时属中山国,中山国被赵国吞并后成为赵地。这个石邑应该与靖伯的封地无涉。不过这一说法也多少有它一定的道理,在石碏父子和石骀仲时代,石姓已经形成,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史料发现和研究结果出来,能够澄清这个问题。QQ:593964135


作者:118.245.224.* (2009/2/28 23:54:56)   回复此贴
  回复:石姓人家不要忘了我们湖北也有很多石姓人的.. 第 4 楼

然而不管如何,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六世孙靖伯之后,是从姬姓中分出来的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姬姓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部族,以两大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而著称。黄帝便是姬姓,号轩辕氏,因居住于姬水旁,而后得了姬姓,是为黄帝氏族。炎帝为姜姓,号神农氏,亦因居住于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从女为姓,其作为氏族的标志,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蕃衍子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结构。一些学者推断出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省的北部,而炎帝氏族约在陕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两部落相距并不很远,乃至婚姻相通。
     周是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据有关传说,似乎又可推导出是嫡系的“炎黄子孙”。周代先祖称弃,号后稷,相传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相传又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嫄而生弃。姜嫄姓姜,应属炎帝氏族系统,这样,弃便是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结之果。自后稷十几代传至公刘,迁居豳(今陕西栒邑县),再九传至古公亶父,迁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自文王姬昌即位,周日益强大,武王姬发终于灭商而一统天下。
    周文王后裔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石,主要活动在春秋卫国,以后这一支石氏逐渐播迁甘肃各地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至汉时,石氏大量播迁至渤海(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地区),河内(今河南省境黄河以北地区),蕃衍生息。石姓开宗以来,辗转中原,人才辈出,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子孙昌荣,逐渐扩迁江南。
QQ:593964135


作者:118.245.224.* (2009/2/28 23:56:13)   回复此贴
  回复:石姓人家不要忘了我们湖北也有很多石姓人的.. 第 5 楼

关于石姓的起源通常认为来自六方面:一、出自姬姓;二、北魏时鲜卑族温石兰氏、乌石兰氏,进入中原后改姓为石;三、来自“昭武九姓”之一的石国;四、十六国时,张背督改姓名为石会,冉阂改姓名为石一再;五、南北朝时,娄姓中人有改姓石者,其后代中有恢复祖姓的,但多数仍以石为姓;六、回族中多有姓石者.且为其常见的姓氏之一。这些观点看似全面,其实并不准确,其中第二、第四、第五等三种情况,或是少数民族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改为汉姓,或因社会的、政治的原因而由一个姓氏改为另一个姓氏,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事,充其量只能说明石姓中人的民族构成比较复杂,并不能看成是这个姓氏的起源。不同民族或姓氏改为另一姓氏,和这个姓氏的最早起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决不能混为一谈。第六种情况也不能算是这个姓氏的一种起源,因为回族的形成在我国历史上比较晚,他们的姓氏受汉族影响很大,石姓就是他们接受的汉族姓氏中的一个姓氏,因此这种情况并不能构成这个姓氏的一个起源。一般来说,确定一个姓氏的起源并不完全以时间的迟早为依据,对于多源一个起源。一般来说,确定一个姓氏的起源并不完全以时间的迟早为依据,对于多源姓氏也是如此。对于多源姓氏来说,确定其是否多源,要看这些现象是否是互相之间不受影响而单独发生的,如果它们之间确有互相影响,则以最早采用这个姓氏的人或家族为这个姓氏的始祖,否则,就是多源姓氏。根据这个原则,石姓应该只有两个起源.即第一和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之所以能够构成这一姓氏的起源,是因为其产生的最早,不可能受其他情况的影响。第三种情况能够成立,是因为“昭武九姓”之一的石国位于中亚一带,旧史记载说:“蕃人多以部落称姓,因以为氏。”这种姓氏与国籍的同一性,可以说是胡姓汉译的通例。正因为石国人是“以国为姓”,故不可能受中国姓氏的影响。后来其国人逐渐进入中国,继续保持着这种习惯,也只是取汉字“石”的谐音而已,并非改姓。关于这类胡姓的研究,我国老一辈的学者如向达、冯承钧、姚薇元以及日本学者桑原骘藏等,都做过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已经定论了的问题。搞清了这些问题就可以进一步讨论这一姓氏具体的起源情况了。QQ:593964135

作者:118.245.224.* (2009/2/28 23:57:22)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0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石氏论坛  执行时间:250.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石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