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甄贞

    中华甄氏网 2012年11月13日 万家姓


 甄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
  检察长这个称呼,多少会让人有些敬畏。印象中的检察长,应该是严肃,一丝不苟的,甄贞则不同,她穿着入时、得体,使检察长这个身份在她的身上有了另一种诠释。她热爱生活,很有女人味,同时还有着一种学者的睿智,让这个严肃的职业拥有了学者的气息和一份女性特有的柔美。 “一条道走到黑” 1978年9月,甄贞进入了北京大学第一分校中文系学习,她的同班同学有些年龄很大,最大的已经37岁了。但是,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甄贞说:“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人,都有一种对理想、对事业一条道走到黑的执著。”他们被誉为“最后一代的理想主义者”,做事认真,力求完美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而她本人也是这其中之一。她说,这一点和现在的有些学生有很大的区别。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经常是一开始干什么就坚持干下去,对信念的专注一直支撑着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少会去想到底什么更适合自己发挥专长。 后来,学校成立了法律系,当时在中文系已经学习了两年半的甄贞选择转入法律系学习。原因有两个:一是那时刚恢复高考没几年,社会对老师的需求非常大,学中文的人就要当老师,可是她不愿意。二是她觉得法律有种神秘感。 人大刑事诉讼法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 1983年,甄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一庭工作。在当时的刑事审判队伍中,像甄贞这样经过法律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她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一庭一待就是7年,前4年担任书记员,后来是助理审判员。 为了培训在职人员,最高人民法院在系统内成立了业余法律大学,北京市高等法院设立了分校,甄贞主动要求调到法院系统内的北京分校任教,担任《婚姻法》、《刑事侦查学》、《刑事诉讼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教好这些课,她刻苦钻研理论,向高校教师请教。她的授课博得了同行和学员的认可与好评,现在法院系统有很多法官都曾听过她讲课。 1989年,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甄贞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工作。1994年,她又考回人大攻读博士学位,甄贞成为人大刑事诉讼法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北京市政法系统第一个考上博士生的干部。甄贞在考博士时还有件趣事,当时她在单位各方面表现不错,领导出于爱才坚决不放人。甄贞就给院领导写了一封富含哲理又充满激情的信。大致意思是,一个斗牛士虽然不乏面对凶牛的勇敢和毅力,但如果缺少一张入场券,就失去了入场的资格,失去了与凶牛对峙、决斗的机会。没有入场券的斗牛士,等于不战而败、不打自降,那种屈辱和遗憾将会伴随终生;如果拿到这张入场券,哪怕是战死沙场,对于斗牛士来说也是死而无憾了。正是这封信,以及领导对人才的关爱,成就了她的博士学业。 勤劳的“燕子” 甄贞现任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检察官协会北京检察官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未成年人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石景山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委员。 “身兼多职给我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忙,时间好像总不够用。但我最大的愿望,是充分运用好这些‘头衔’,为完善国家的法制多做些工作。”甄贞犹如一只勤劳的燕子,不停地飞翔,往返在众多的角色之间。她的生活节奏是紧张的,经常凌晨3点钟起来写东西,像一只默默衔泥的燕子。 2000年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人大、北大、清华等7所高校开始了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的学习与尝试,有些人对这种教学模式不理解,甄贞以“学生欢迎,老百姓需要”为理由,坚持开展这项教学改革工作。在诊所教学中,甄贞遇到过很多困难,她勇于开拓,辛勤耕耘,实践与促进着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拓展学生向社会和法律实践学习的空间。如今,诊所法律教育已经在中国高校扎根,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不断充实自己,追求理想生活 “一天不吃不喝,在一个6平米的过道里,一学一写就是一天。”这样的情景是真实的,甄贞为了学术研究,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现在才能在学术上有如此出色的表现。甄贞有着学者风范,直言不讳,真诚坦率,她也时刻用检察长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一个人被“情”字所迁,既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磨练。甄贞对家人有情、对朋友有义,她和自己的学生就像朋友一样,学生经常发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和她交流,她的心态跟自己的学生一样年轻。同时,她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的人。她不想辜负各方面的信任,总是尽力把事情做好,把自己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扮演好。 现在,甄贞回望她一步步走过来的足迹,发现她付出了很多,收获也很多。甄贞非常怀念大学那段美好的时光,感念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每一次机会。甄贞在人生重大问题上的抉择,靠的是不同寻常的认知能力和大智若愚的超脱,还有女性少有的韧性。在每一次选择面前,正是她的果断和超前意识,使她一直沿着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前进。如今,她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而不断超越自我、不懈追求。 (本文作者:沙莎,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系学生)

 


分享按钮>>寻找庞佑坤后人
>>甄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