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氏家谱源流】弓姓起源及迁徙分布

    中华弓氏网 2014年5月13日 弓春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们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这个大家庭是由无数个族谱体系组合而成的。那么,中国姓氏到底有多少?198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大全》收录姓氏5600个,但常见的姓氏有500个左右。姓氏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以族为姓。

二是以地为姓。

三是以官为姓。

四是以先人的名或号为姓。

五是以官赐为姓。

六是少数民族人转用汉姓。

了解姓氏起源及其迁徙分布过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姓氏溯源 

 我国的“姓”可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而“氏”则是父系社会才开始出现的产物。“姓”溯源于母系氏族,而“氏”则植根于父系氏族,蔓生于父系宗族社会。到汉代建立前后,“氏”与“姓”两者已经混而为一,通谓之“姓”或“姓氏”。

 姓氏,作为个人符号的首要部分,作为家族的特别标志,是跟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姓氏历史都比较短,有的几百年,有的还仅仅几十年。只有中国人具备了世界上最久远的姓氏传统。我国的上千个性氏,经历了大约三千年绵延不断的演变过程。

 姓氏的来源,据《左传》、《世本》载:“因生赐姓、以字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以邑为氏”。《风俗通》、《潜夫论》中又增加了五种:以号、以爵、以国、以事、以职(专),并改“以邑为氏”为“以居为氏”。

 综上所述:

 第一大类为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以国、以邑、以居);

 第二大类为先祖的称号、谥号、名或字为氏(以字、以谥、以号、以爵);

 第三大类为以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或业务)或做过的事情特征为氏(以官、以事、以职)。

 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

 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

 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

 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

 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一千多年后,到了宋代,新的姓氏又大量增加了,于是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总结出:“论得姓受氏者,有三十二类”等。

 宗法制度对于我国古代姓氏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它是由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组织演变而来的。

 周代由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推行,相应地形成了系统的姓氏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动荡,姓氏制度也随之变化。

 据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分析,“古人所谓百家,专以仕官言之”。宋《百家姓》之“百家”,是沿袭多年旧说,本义是指士族,即所谓“读书人”、“士大夫”阶层中习见的姓氏,并不包括天下所有的姓氏,不包括稀姓、生僻姓。如明代初年根据当时全国户口薄册编撰的《明皇千字姓》收入1968个姓氏,但在宋、元、明、清的士族中间,《百年姓》所收录的504姓已大致够用了。

 有文献可考的中国姓氏,大多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有两、三千年历史。《世本》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姓氏著作,“录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世谥名号”,书中记载了黄帝至春秋时诸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都邑)、作(制作及发明)等。故南宋郑樵曾指出:“姓氏之别,起于商周”。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邑为氏”者共161个;以父字或王父字为氏的,有157个;以父名或者王父名为氏的,有304个。周代,特别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命“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以官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爵为氏”,及“以住地为氏”等。见诸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这还不包括四字姓和蒙古、满族人译改的姓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姓氏。

 据《文汇报》1992年11月3日七版《中华姓名面面观》一文介绍,经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二人的搜集整理,发现中国的姓氏高达11939个,其中单字姓5313个,双字姓4311个,三字姓1615个,四个姓571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

 二、弓姓来历

 追根溯源,考证弓姓源出有八种:

 渊源之一:弓姓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黄帝嫡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氏起源》和《姓氏考略》的记载,远古时期黄帝嫡孙叫挥,被封于张地(今河南濮阳)。挥,号天禄,少昊(金天氏、青阳氏、穷桑氏、云阳氏)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是中国古代重要冷兵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十分巨大,所以颛顼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颛顼帝取弓长之意,赐挥为弓张氏,史称张挥或弓挥。

 张挥,亦称弓挥,一生辅佐颛顼,逝世后所葬之地改张为帝丘,帝丘是其生长、受封、得姓之地。

 在张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弓氏;另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张氏,世代相传至今。弓氏、张氏同宗同源,皆是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1998年春,河南省濮阳市人民政府根据广大人民的意愿,在濮阳县重修了张挥陵墓。

陵墓坐落于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东关,金堤以北、南环路以南,占地一千余亩,建有挥公墓、挥公碑、挥公像以及名人碑林、祭祀广场、展览馆等设施。陵墓为圆型,直径二十米,基座高两米六,土球高五米,墓基采用料石砌筑。挥公像为红花岗岩雕塑,坐落在花岗岩基座上,像高三米三。挥公像手持弯弓,身挎利箭,目视前方,威武雄壮,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挥公像基座四面有四组线描图案,记述了挥公的功绩,分别是始制弓矢、射猎鸟兽、迎战共工、颛顼赐姓。

 每年清明节期间,海内外弓氏、张氏、挥氏族人都要来张挥陵墓举办寻根谒祖祭祀活动。

 另有传说,弓是由一名叫“般”的人创造的。这在史籍《山海经》中有记载:“少皡生般,是始为弓。”少皡,就是少昊金天氏,其儿子中有一个人叫般。般在后来发明了弓、矢,因此被少昊任命为弓正,赐姓为张,从此开始有弓氏、张氏。

 若为般而非挥,则弓氏、张氏就应细化归入己姓,或嬴姓,年代也要比张挥相差数百年,姓氏学界对此争执久远。

笔者对此不予以考评,由于历史上少昊氏一共传有八代之多,且皆称“少昊氏”,而这位“般”到底是出自哪一代少昊氏?实无以考证。因此,只能基本上确定圈定该氏之源出黄帝后裔,源出姬姓,而且属于“以职官命氏”。

 渊源之二:源于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弓姓与弓箭有关。

 东汉《风俗通姓氏篇》记载,弓氏源于商殷起,商殷本属东夷族,公元前1670年,太乙成汤称帝,击溃羌夏,于是商殷便栖居黄河两岸生息繁衍,壮大了社稷。其时在汤宫中有一位专制弓箭的名匠叫秫弓,他靠聪明的智力,凭勤劳的双手制弓打猎,打仗的工具因弓而出名,受到了汤帝的赞赏。于是便献弓“戬宝”,汤帝受赐于秫弓官职,监造弓箭的官为弓正,并封他世代姓弓。

 出自古代官吏的秫弓,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秫弓也称弓人,就是制作弓箭及其配套设施的技师,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弓人的官职虽小,但其在上古时期历朝历代享受的待遇非常高。

 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即聚,巧者和之。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古代,弓有严格的礼制规范,不同的阶级等级和用途,有不同的弓,不得逾越。在典籍《周礼》中列举有六弓:“王弓、弧弓以射甲革甚质;夹弓、庾弓以射于侯鸟兽;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

 在秫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弓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弓氏,世代相传至今,属于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渊源之三: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弓父,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弓父,是弓射史、弓丈史的简称,亦称弓史,其并非箭手或箭师,而是在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专职负责计量衡的官吏,还辖有下士、徒、役等从属官吏。

 在古代,“弓”是一种计量单位,用于数量、宽度、长度、容积的衡量,有两种基本情况:

 一是由天官府司管辖的弓父,负责周礼中负责射礼距离的督察与监管,亦称射侯史,弓父负责监理射侯之数。在典籍《周礼•仪礼•乡射礼》中就记载:“侯道五十弓。”侯道,就是诸侯们实施射礼之时的规则,史书记载:“六尺为步,弓之古制六尺,与步相应,而云弓者,侯之所取数,宜于射器也。”在典籍《周礼•天官•司裘注》中明确规定:“凡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麋五十弓。”

 二是由地官府司管辖的弓父,专职负责丈量土地,亦称弓丈史。

 弓父负责监理量地之数,在典籍《度地论》中记载:“二尺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三百弓为一里。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即三百弓也。”其“弓”后来成为一种专门丈量土地的工具,一直沿用到1962年。在史籍《西域记》中记载的“鼓小者闻五百弓”,就是二里半。

 在弓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弓父氏、弓史氏、弓射氏、弓丈氏、射侯氏等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弓氏、史氏、射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自古以来,中国以“尺”为基本的长度量衡单位,而关于“尺”的度量衡,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标准:

 两周、秦汉、唐宋、明清、民国,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量衡、尺度均有不同。因此,弓是古代有关计量衡的一种单位。

 渊源之四: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宣公之弟叔的后代公孙婴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州•氏族略》记载:“弓氏,鲁大夫叔弓之后。”

 春秋时期,鲁宣公姬馁的弟弟叫姬叔,其后代为公孙婴齐,亦称仲婴齐,字叔弓。

 公孙婴齐在鲁襄公姬午(公元前572~前542年在位)、鲁昭公姬稠(亦名姬将,公元前541~前510年在位)执政时期任鲁国大夫,曾随鲁成公姬黑肱(公元前590~前573年)伐宋、郑二国,立有大功。

 公孙婴齐还多次受命出使其他诸侯国,于鲁国有功,后受封世代为鲁国大夫。

 在公孙婴齐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叔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弓氏,世代相传至今。叔弓是能够明确核实弓姓身份的始祖之一。

 渊源之五: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官吏弓工中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弓工中士,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政权仿照周礼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弓弩、甲胄、器械、旌旗、刀剑、御镫等的制作,官秩正二命(正八品),隶属于冬官府司管辖,其下辖有弓工下士、弓工徒者等官员。

 在弓工中士中有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其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弓工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弓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之六: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官吏弓箭库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弓箭库使,是唐朝时期设置的官位,全称为“内弓箭库使”,隶属于东班诸司使管辖,没有什么实际职掌,只是一种具备为官之人而没有实缺以替时,称为弓箭库使,等到有官位空缺时予以拨选出任,就像有靶子了,从库中寻付弓箭射去,因称“内弓箭库使”,古称“迁转之阶”。宋朝时期沿袭了该官制。

 在弓箭库使中,有许多正直耿介、不会上下活动者,只能呆在其中而不得实授,郁闷终生。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谐称寂弓氏、寂箭氏,后省文简化为弓氏、寂氏、箭氏,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之七: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巴哩氏,亦称巴拉氏、伯力氏,汉义“弓、豌豆”,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费雅喀(今黑龙江南岸下游)等地。后有满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巴哩氏多冠汉姓为巴氏、弓氏,赫哲族巴哩氏多冠汉姓为弓氏,满族巴哩氏多冠汉姓为弓氏、博氏等。

 渊源之八: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著名的俄罗斯学者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希罗科戈罗夫(中国名•史禄国,公元1887~1939年) 于1915~1917年在东北考察后,在1924年发表的《满族的社会组织》一书中记载:

 满族波勒氏,满语为BereHala,汉义“弓”,是十分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之一。该部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世居哲鲁(今黑龙江下游入海口地区)、库页岛地区(今黑龙江入海口东部俄罗斯萨哈林岛)。

 本书考证,史禄国所指的“满族波勒氏”,实际上是古老的赫哲族先民之一,不过很早即有东海女真引为姓氏者,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

 清朝晚期以后,赫哲族、满族波勒氏多冠汉姓为弓氏、薄氏、柏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以上八种起源,笔者认为,追寻弓氏起源,应根据我国历史实情去仔细论证。我国关于姓氏的最早文献,出自春秋、战国时期,但这些文献中有不少是夏、商、周三朝以前的神话或传说。对神话或传说要抱着特别慎重和科学的态度,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源于蒙古族、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的说法,有考证,这些弓姓聚居区大部还分散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少数民族区域。

 多方论证:我们弓姓的先祖,叔弓(公孙婴齐、仲婴齐)、秫弓较为真实;弓父组织、弓工中士组织、弓箭库使组织较为可靠;少数民族转化弓姓较为有考证。

 姓氏,是个人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族的特别标志,是和社会活动、历史传统密切相关。是一种亲情、一种凝聚力的象征。无论你走到哪里,弓字为先,倍感亲切。向一种无形的意识,把你联系到一起。

 八种起源,都将说明我们的弓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八支弓姓家族,不管是传说自五千年前的黄帝子孙挥,还是源于三千多年前的鲁国大夫叔弓;无论是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官吏弓工中士,还是源于大唐时期官吏弓箭库使;转化于蒙古族、赫哲族、满族巴哩氏,还是晚清的赫哲族、满族波勒氏。其渊源都是中华民族龙的传人。

 秦、汉统一天下后,汉族弓姓主要繁衍于山西太原及黄河流域一带。西汉末年,在朝廷上显达异常的弓林,曾组织策划共立末代君主孺子婴,可见当时弓姓的名望之高。
    陈振国1999年3月编著的《百家姓诗趣》,该书由中国文联社出版,开头语是:“贵姓何时有,寻根问祖先;藏头百家姓,诗趣话其间”。其中,关于弓姓一节抄录 ,供族人一览。“弓旌会见招,弘雅重当朝;幢盖今虽贵,得贤韵最娇”。

 实践证明,我们的弓氏一族,从那时起,就名人辈出,名满天下。

 宋代编著的《百家姓》一书,收录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当您读到第224个字时,“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的“弓”就是我们的姓氏。  

 三、迁徙分布

 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六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八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二十四位,他们多以太原、濮阳为郡望。

 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原因如下:

 1、弓、张同源,在周、汉时期,弓姓少而张姓多。

 2、唐、宋时期,由于战争原因和生存需要,部分弓姓随朝

 廷和地方的强制要求,转为李姓、赵姓较多。

 3、元、明洪洞大移民,弓姓由于迁徙和生存需要,随地域而部分转姓。

 4、少数民族多冠汉姓为弓姓毕竟属少数。

 考其产生缘由,迁徙分布,首先得弄清各个支流及其悠久的历史。

    据《郡望百家姓》上记载:春秋时代,叔弓在鲁襄公、鲁昭公时任大夫,其后代以王父字为氏而姓弓,大多分布在晋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初置,其后弓氏望出太原郡,相当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上述考证,汉族弓姓最早发源于山西及黄河流域,即晋、豫、冀、鲁、秦、蒙一带。少数民族弓姓,主要分布在黑、辽、蒙一带。后向周边辐射,走向全国及世界各地。

据入口普查和资料显示、考证,以下聚居区,弓姓较多。且多数家谱记载或反馈,众多祖籍为山西,现就弓姓部分聚居区考证分布如下:

1、山西省:

   原平市新原乡张村(弓氏85%)。

    联系人:弓春怀qq1253904879    弓禄田 13393500629

   原平市轩岗镇、西镇。

   文水县开栅镇开栅村(弓氏70%)。

   太原市

     联系人:弓伟 13834564923

   榆次区(弓村)

   古交市

   清徐县(尧城、集义、东木庄)。

   忻州市

   宁武县

   静乐县

       寿阳县 晋中市灵石县寿阳西乡段王村,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迁往

           联系人 弓有芳

       晋中市灵石县 联系人 弓海琴 13834185343 灵石银杉小区

                灵石县夏门镇弓家庄村   联系人弓秀国    15535488028

       吕梁市

   离石区

   临汾市 联系人:弓国保18635700058  

   运城市

   临猗县

   蒲县 联系人:弓岚风 13934685005  弓建平 13935707797

2、山东省:

       聊城市

       莘县

   济南市

3、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曲周县

    安平县台城村(弓氏80%),始祖弓彦通1402年由山西霍州灵石县晋水村迁往。

   廊坊文安县。

   邢台市威县50余人。

   保定市青苑县

   保定市里县

   保定市

   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2000余人

         祖籍600年前由山西省灵石县晋水村(可能改名为弓家庄)

         联系人:弓艳涛

   衡水市武强县

4、河南省:

    郑州市惠济区新城办弓寨村及弓庄和于砦等20余村。

     (70公里范围,弓氏95%,2万余人) 联系人 弓玉虎 18939523983

    郑州市中原区、惠济区。

        平顶山市叶县辛店镇大竹园村。

                人口:300余人, 联系人:弓万祥 13937524789

    商丘市民权县、睢县。

    濮阳市清丰县。

    周口市鹿邑县、许昌市。

    焦作市。

    温县武德镇。联系人:弓贺营 18239158444

    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罗庄村(300余人)

          联系人:弓建周 淇滨区九江路67号

        

5、陕西省:

   武功县弓家村(弓姓98%)。

    联系人:弓西海 15091105588  

   咸阳市兴平村

   白水县北塬乡弓家村(弓姓52%)。

   咸阳市

   兴平县

   渭南市白水县

   吴堡县

    联系人:弓彦平 15309125312

   汉中市 (职业歌手弓秀丽)

   西安市

6、辽宁省:

       建昌县黑山科乡、大屯乡(弓姓98%)。

   锦州市

   沈阳市

   凌源县

   葫芦岛市建昌县

   丹东市

7、内蒙古自治区:

       察右前旗弓沟乡。

    内蒙古河套地区萨拉旗,1790年(乾隆55年)弓有才从太原迁往。

        联系人:弓裕全 15048863710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长胜乡七社。

    1790年山西太原纸房石桥村迁往。

    联系人:弓龙全 15847842185

    包头市

     联系人:弓乐  15847298114

        呼和浩特市

     联系人:弓贵华 15704715298 呼和浩特市海西路以赫那勒起名社

8、江西省:

       九江市

9、江苏省:

   杨州市宝应县柳堡镇联丰村(弓姓40%)

    联系人:弓秀定 13852715298   

   靖江市

   10、黑龙江省:

   绥化市望奎县

   逊克县 联系人 弓连海 

   牡丹江市林口县

   11、吉林省:

       长春市。

   12、辽宁省:

       锦州市 联系人:弓永久 曾祖从沈阳到辽宁

   13、广东省:

       清远市

   14、北京市

   15、天津市

   16、台湾省

…………

由此考证,我们的山西汉族弓姓先祖由此产生:

一支为唐初贞观洪洞移民

弓姓一族,历史久远。山西汉族追宗溯祖,商殷鲁国大夫叔弓应为我们之先祖。从那时起,弓氏一脉繁衍至今,已有3600余年的历史。

 弓氏始祖弓胜于明洪武年间安居张村传宗接代,至今亦已600余年之久。追根溯源,亦是“大槐树”下走出来之家族。康初贞观大移民之前,原居洪洞县圪针沟之弓氏先祖兄弟二人北迁,一个落户寿阳县,一个落户静乐县,各自繁衍生息。

元末至正十八年,元末至正廿三年(公元1355年),弓禄由大同路静乐县柳子堰村,因贸易迁居冀宁路崞州轩岗镇,后又举家迁往西镇王义毡房生理。弓禄生三子:弓勲、弓胜、弓勤。从先祖弓禄起,弓门一族安居崞州(今原平),生息繁衍、后继有人。弓勲居轩岗,弓勤留居西镇。弓胜因西镇风大土薄、地势碛凉,居未久、举家三迁,于张村安居,成为张村族人之先祖。

对此,历史记载较为详细,人丁兴旺,现已传我辈二十余代,张村弓氏后裔近3000余人,其中,留居张村1300余人。

另轩岗、西镇也有我们的传人,这些都是弓禄的后代。

另一支为明初洪武至永乐洪洞移民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李善长为其出谋献策,制定安定天下的方略。为了恢复经济,实行屯田,部队驻守的地方土地由部队及其家属耕种,其余百姓要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屯田。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从洪武二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369--1417年),历时近五十年的时间,以洪洞大槐树为总站,朔州马邑县等地设七个分站,先后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移民。洪洞县移民时,先把这些人集中在洪洞大槐树周围的村庄和大槐树处的广胜寺,然后办理手续和领取路费,由部队强制护送,集队上路,分道迁往各地。

仅平阳府一带就向外地移民几十万人,有881个姓氏,这些移民遍布全国18个省500多个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地区和一些国家。移走农民三年内不纳税,迁到所在地实行保甲制度,以户设户长,十户一甲设甲长,十甲一保设保长,如一户或一甲有人逃走,其它的都要受株连,以使他们安家落户。

笔者经过洪洞大槐树移民登记站所查,弓姓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往地分布在全国各地。

最大的一次迁徙是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从洪洞县圪针沟磨子院忻郡集贤乡上佐都六甲,弓姓迁移人数达860余人。其中,山西最多。如:居住在下佐村河东,这部分弓姓族人定居后,生产发展较快,家庭经济逐渐宽裕,人丁兴旺。主要建筑有门牌楼、观音堂、古碣先人功德等。注重文化知识,后代有举人、秀才。其立主弓信华,坟地在下佐坪,下佐南梁、河口有墓志铭,下佐堡有石碑、苏村坪、寨道等遗迹。    

迁徙次为明朝崇桢15年(公元1642年)从洪洞县圪针沟,弓姓迁移人数达450余人。如:弓璋带着妻儿定居南河,打窑洞、开荒地、发展生产,建设家园。随着家庭人口增加,村南两条沟均由弓璋后代居住,当地人称‘弓家沟’。成为南河弓氏之始祖。其八世碑文载:“来龙五台凤凰山,万古流传将名扬。面对红叶香泉寺,荣华富贵得安康。左有像嘴文昌庙,科甲等第报远疆。右边罗列王歧岭,子姓绵绵安且祥”。 就是对弓氏在南河发展最好的证实。

一、二支相比,唐初贞观移民比明初洪武移民时间早、历史久、人数少、分布小;明初洪武移民比唐初贞观移民时间晚、人数多、地域广、辐射强。

从姓氏溯源、弓姓来历和迁徙分布探讨,我们得出如下论证:

 1、弓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除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弓挥外,出现了叔弓、秫弓、弓林、弓祉、弓工妻、弓蚝、弓翊、弓嗣初、弓富魁、弓仲韬等著名的历史人物。

 2、弓姓是由汉族和蒙古族、赫哲族、满族巴哩氏,满族赫哲族波勒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3、弓姓与弓箭、计量衡器、弓弩武器制作、弓箭库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与战争、武器制造及人们的生产、生活、计量、礼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弓姓分布广,除晋、豫、冀、鲁、秦、蒙、黑、辽外,辐射到全国,包括台湾及世界各地。

随着弓姓上千年来的生存、发展和演变而证实,弓姓是一个乐观开放、团结奋进、广结地缘的族姓,是一个充满朝气、蓬勃向上、求实创新的大家庭。

 


分享按钮>>浙江诸暨江藻钱氏
>>江西吉安庐陵钱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