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氏古代名人】弓仲韬家族
- 中华弓氏网 2014年8月17日 云居搜集
从明朝初年到清朝末年,几百年间,安平县台城村说起大户人家来,首屈一指的要算弓家。到清朝后期,弓家家族最鼎盛时曾拥有土地四千多亩,修得深宅大院一片,常年雇佣的管家、长工、仆役数十人。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弓仲韬就出生在这个有钱人家庭。台城村现存着一册手抄本的台城村弓氏家谱,泛黄的精品宣纸,配以精致的手工装订,书页上蝇头小楷端庄秀丽,遒劲洒脱,一看便知这是出自大户人家的珍藏之物。据家谱记载,弓氏家族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省霍州灵石县晋水村迁来台城村,至弓仲韬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九世。令人遗憾的是,此册通篇只记录弓氏十六世以后的传承,前面的家谱在“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时被当做“四旧”抄去,已经无处可寻了。
弓家崇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世代持有耕读家风。弓氏的十六世祖也就是弓仲韬的曾祖父弓摘华(字斐安),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经科举考试成为贡生“钦加五品衔”,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官员,娶妻王氏,生汝恒、汝直、汝恂三子,王氏中年病死,续娶吴氏生子汝恩,又娶赵氏生子汝纶,汝纶后为安徽桐城京师卿。弓汝恒即是弓仲韬的祖父,字顾南,号子贞,是同治年间某次科考的“副榜,候选直隶州州判”,也是相当于如今的地市级以下县团级以上的官职,膝下有二子为弓均、弓堪。弓堪即弓仲韬的父亲,字胜非,年轻时秉承家训走科举道路,只不过屡试不中,后来只好经过州县推荐再加考试成为拔贡,在东北某县任教谕一类的官职,民国初年曾任县帮审,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职位。几代人学而优则仕,被朝廷封官加爵,宦囊充裕,再加上广泛占有土地的优势,使得弓家成为安平县的名门望族,乡村里的书香门第,台城村中也形成了一条以弓氏家族为居住区的“财主街”,而弓仲韬的家就占据了十七亩,包括一套二进式的四合院和周边的几座豪宅。传说台城村的村民是明初从山西移民过来的,见到此地有一处偌大的夯土高台,估计可能是古代宫殿类建筑的遗址,故而定村名为台城。据村里人讲,当年弓氏祖先属于最早来的移民,所以占据了较多的土地,而后到的台城村及附近邻村的一些移民则成为弓家的雇工。此种说法的真伪已无处可考,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的移民,既有穷得无立锥之地的贫困户,也有家境殷实的富绅。而村中上年纪的人们依然记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根据就近方便的原则重新调整划分土地,将原来属于台城村的许多土地划给了周围的新民、西里、侯疃等村。如今的台城村,耕地四千二百余亩,居民六百八十户,共有二千三百多人,其中弓姓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其余为杨、毕、张、刘、黄、宋、陶等二十多个姓氏,这些姓氏家庭在1940年代的土地平分时贫下中农居多,当然弓氏家族中也有相当多的贫困户。村里的老人们推算,清末民初台城村的人口,大约在一千六百人左右,少数地主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有一部分自耕农,其余大部分人家少地或无地,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过日子。现在台城村委会的门口,分东西呈八字形排列着两座雕工精细类似门墩的大块青石,石体采用浮雕、薄意雕方式雕着螭虎、瑞兽、祥云、水纹等图案,村中人们说这就是弓仲韬家大门口的下马石,供往来的达官贵人及弓氏家人上马下马、上车下车之用。虽然历经百年沧桑风雨剥蚀,下马石仍旧古意盎然风韵犹存,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弓家当年的豪华气派。弓家到了弓仲韬的父亲弓堪这一代,由于分家所致,再加上时逢乱世少有扩张进取,家道逐渐中落,但是仍属于富庶家庭。据弓仲韬的女儿弓乃如回忆,她童年时弓家仍是村中的“首富”,家中仍有土地三百亩,家大业大,骡马成群,雇有长工八人,当时要吃天津“狗不理”包子就派下人骑马去天津买,其奢华和排场可见一斑。弓仲韬,按家族辈分取名弓钤,仲韬是他的字。同辈另有同父异母弟弟二人,分别为叔耕、季耘,还有一个妹妹,叫弓詹。弓仲韬幼年和少年时代,正是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王朝国门的乱世之际,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割地求和,国土沦丧,大清王朝一派式微之气,北京城里的太后皇帝王公大臣们整日忧心忡忡。而直隶腹地的安平县乡间,虽然也间有“外国洋人攻城略地”的消息传来,然而毕竟那是国家大事 ,距离一般的升斗小民太遥远,所以乡村的秩序和原来并无多大的变化。弓仲韬六岁时就读于弓家的私塾,私塾设在村东的弓氏祠堂,读的书无非是跟着老先生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再就是儒家《四书》、《五经》一类经书中的句子,只求背会,不求甚解。随着年岁稍长,增加了对字对仗子日诗云,少不了“天对日,云对风,大地对苍穹”之类的诵咏习练。弓仲韬初学时感到新鲜,时间一长就感到枯燥无味,私下里就找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之类的小说在上课时偷偷地阅读,他尤其喜欢绿林好汉造反杀贪官污吏的故事,老先生走近时就用课本遮挡起来 ,放学后的闲暇时间,他也沉浸于书中欲罢不能。这些书中反对强权、要求平等、向往自由的思想,对他日后背叛封建家庭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追溯弓仲韬成为共产党员和职业革命家的根源,父亲弓堪对此也有一定的影响。弓堪年轻时深受科考屡试不中之苦,由此对科考制度有着一种积怨已久的厌恶,一直发展到反对科举,后来受时代潮流影响,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赞成维新主张,倡导建立新式学堂,先后送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人新式学校读书。父亲这些包含着要求变革的思想意识,无疑对弓仲韬日后追求正义参加共产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弓仲韬的二弟弓叔耕,在新式学校毕业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从事兵工制造。三弟弓季耘,也学有所成,就职于铁路部门,“七七”事变前任山西榆次火车站站长。最小的妹妹弓詹,也在新式学校求学,后曾在弓仲韬创办的“列宁小学”(对外称“台城女子小学”)当过一段时间教员。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弓氏古代名人】弓斐安墓表
>>【弓氏古代名人】彭州新学倡导者——弓紫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