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氏文化古迹】郑州弓寨明代弓家古宅

    中华弓氏网 2014年9月24日 云居搜集


郑州弓寨明代弓家古宅

 首席记者 徐富盈 文/图


    黄河南岸,隋代大运河其中一段的通济渠运河边上,现在还保留着两栋古老的建筑。经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和鉴定,这两栋古建筑是明代保留下来的弓寨家族古建筑群的一部分。当地老人说,“文革”之前,这里的古建筑群比康百万庄园的还要大。

  要问历史究竟在这里留下了啥痕迹,举个例子:一位村民家用来剁草的木板是清代兵部侍郎写的“文魁”匾,作于“乾隆36年”。

   别看小楼破,价值大得很

  昨日10点,记者赶到天河路与北四环(大河路)交叉口,站在路口,就可以看到西北角两处瓦顶建筑,古朴的颜色显示着其年代的久远。

  北侧是一栋二层的建筑,灰墙灰顶,很不起眼。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被砖头堵着的楼门门楣上方,砖雕非常精美。虽然墙上的砖因为风雨侵蚀而脱落,但墙体中间夹着的很多铁片保证了建筑的稳固。

  南侧是一个一层楼的大殿。大殿长16米,宽10米,里面共有16根木柱,4架5叠重梁。

  土生土长在弓寨村,曾任教师的弓永周是弓氏宗亲会的秘书长,他说,这个大殿是以前庄园的式恕堂,之后的中堂与大堂都在“文革”时被拆了。屋内16根大柱子都是名贵木材。

  在附近居住的83岁的弓仙妮老人说:“这楼500多年了,和北京故宫建的时间差不多,都是明代的。当时建这些楼的,就是我的祖先。”老人扶着老墙介绍着,满脸的自豪。

  为了它们,北四环改道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普查科工作人员汪松枝介绍,郑州(不含六县市)古建筑能保留下来的不多,别说清代的,连民国时期的都很少。但是弓家庄园保留的两栋建筑是明代的。

  汪松枝说,这两栋建筑可能是原来一个大庄园的一小部分,其中一栋是大殿式的大客厅,屋内有粗粗的木立柱,承受大厅顶的重量,大殿不仅雄伟,而且墙倒屋不塌。

  “据考证,这个庄园有3位皇帝下过圣旨碑,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要知道,当年的圣旨碑可不敢乱立,造假的要满门抄斩啊。”另一位文物工作人员介绍。

  “4年前,规划中的北四环正好从这栋楼边经过,但是文物工作人员对此楼考察调研后,确认是非常难得的古建筑,最后向规划部门建议,北四环向南移了5米。”汪松枝说。

  村民家剁草板都是文物

  弓永周把记者带到大厅西侧的一块石碑前,碑上写着“圣旨”两字。弓家3块圣旨碑,这是仅剩的一块。

  弓永周说,“文革”时红卫兵打砸抢时,一位村民趁着把红卫兵拉到家里喝茶的机会,将这块石碑保存了起来。

  屋内放置着一块写着“文魁”的木匾,匾上写着“兵部侍郎兼都察右副都御史巡检河南等处地方兼提督御节制何为,辛卯科中式第20名举人弓献廷立, 乾隆36年”字样。弓永周说,这是乾隆36年,兵部侍郎兼河南提督何为专门为他们家考上举人、名列当年河南第20名的弓献廷写的“文魁”匾。

  这块匾当年被村民当剁猪草的板子,一用几十年。“另外还有一块皇帝题写的匾,被弓广儒的母亲当切面条板,最后找不到了。”

  关于弓家庄园的“传说”

  “康百万庄园出名是因为富,而我们弓家庄园是因为官。”弓氏宗亲会秘书长弓永周这样说。

  他说,当年慈禧太后出京避难,回京路过河南,第一站住在康百万庄园,第二站住的就是弓家庄园,弓家的人在慈禧路过时出巨资相送。记录里,雍正、乾隆、光绪3位皇******给他们家下过圣旨碑。

  正在整理家谱的弓永周说,他们祖上是明洪武年间(1427年)从山西洪洞县移来,至清末,四品以下的官员有100多位。

  其中第六代的弓省炬任明代礼部和吏部员外郎,后被东厂魏忠贤所害。

  清代咸丰年间的父子双进士(父亲弓羽清和儿子弓嵩保),弓羽清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曾跟随曾国藩创建江北大营,儿子弓嵩保随曾国荃攻破南京,扫平太平天国立下很大战功,任江西总督。

  据说,“文革”开始时,村里人将最宝贵的两大通石碑(上面写满满汉文字)和碑下的大龟一起埋入了水塘内。“我们10天内就组织人挖出来。”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何氏网新闻】90后女大学生何礼会放弃城市工作当“猪倌”
>>【弓氏名人楷模】银川“改革创新风云人物”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