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氏网新闻】《临汾日报》记者专访弓国保会长

    中华弓氏网 2014年10月13日 弓佩玉



全国稀有姓氏——弓姓的前世今生

                                               记者 弓佩玉
                              (弓佩玉:中华弓氏联谊会宣传教育部副部长,临汾日报记者)

  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弓氏后人汇聚一堂,在忻州市原平市张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弓氏家族大聚会。来自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内蒙古、江苏、东北、江西、青海等全国各地的代表220余名弓氏后人参加了活动,四川、福建等地宗亲发来贺电。


  在活动中,记者有幸见到了中华弓氏联谊会会长弓国保,听他讲述了我市蒲县弓姓人的来龙去脉。

  “此次活动是由中华弓氏联谊会发起,而在这一组织的成立过程中,蒲县的弓姓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弓国保如是说。

追根溯源 认祖归宗


  弓国保是蒲县马武村人。他介绍,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形式,人口总数在20—30万人。当代弓氏虽然人数少,但却有着较广的分布,以长江以北地区居多,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山东、内蒙古、江苏、东北、四川、福建、广东、北京、天津、台湾等地。而在我市的弓姓后人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蒲县、安泽县、侯马市等地,其中以蒲县的弓姓人最多,达1000余人。
    “因为弓氏后人人数较为稀少,很多人对这一姓氏的来源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整个山西来看,弓氏后人的分布还算均匀,但在河南省,甚至出现了整个村庄只有一家弓氏后人的情况。我们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得知,弓姓源出有四大类源:出自姬姓、他族、官位以及少数民族基因的流入。但这只是根据书中记载的大类源,要想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弓国保说。
      以“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国家如此,民族如此,家亦是如此。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是人的本性,然而在2010年以前,蒲县弓氏尚未有一部明世系、记变迁、彰人物的家谱。鉴于此,蒲县弓氏后人萌生了修订本地《弓氏宗谱》的念头,并于2010年3月成立了蒲县《弓氏宗谱》编纂委员会,蒲县《弓氏宗谱》的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但修订家谱岂是一句话的事情,由于时间跨度大,很多资料残破不全,蒲县弓氏后人的文化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再加上资金需要全部自筹,种种因素都给前期资料收集阶段带来了很大困难。
     “由于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很少,我们只能依靠先辈们口口相传的蛛丝马迹,以及流传下来的故事传说,再加上实地走访询问,才将断断续续的历史连成线,这才有了与河南弓氏后人以及陕西弓氏后人600年的寻觅集合。”回忆当时编纂家谱时的细节,弓国保仍然记忆犹新。

  经过多方努力,编纂委员会找到了先祖600多年前最老茔谱和各支系分谱以及重要物证“古代战刀”,再依据明朝移民时的传说“好汉上川,倯人走川”据考这句话是当时政府为激励人们到艰苦的地方去的口号),和蒲县弓氏先祖坟茔被陕西弓氏后人迁回吴堡县的事实,一篇蒲县弓氏家族的变迁记呈现出了大体轮廓。

远古传说 以物为证


  早在宋末元初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以“善决善淤善徙”而闻名,弓氏兄弟弓龙、弓虎、弓三豹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从山东省莘县逃荒到陕西省吴堡县弓家山。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弓三豹在朝中取得了一定的官位——武将,后因被人所陷害,圣旨意欲灭门,兄弟三人只能分别逃亡。
      见此状,老三弓三豹东渡黄河辗转逃亡到了蒲县乔家湾乡棚子底村。老大弓龙、老二弓虎逃亡到了临近的米脂县并改名换姓,弓龙改姓龚,弓虎改姓宫。从此,兄弟二人杳无音信。
弓三豹在棚子底村生活了约20余年,以租种别人沙地为生。他膝下有四子弓有亮、弓有芳、弓有敖、弓有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大移民开始,父子们纷纷响应政府号召,老大弓有亮、老二弓有芳,带着政府发给路费银两随着598户人家迁往河南郑州一带,地名以白家寨和豹家庄两村合二为一,后改为弓家寨。老三弓有敖、老四弓有福随父参加了明朝选民丁、立都伍、置卫屯田的军移。他们父子三人后来在吕梁山脉五鹿山下的军家山村定居。到了第四世弓德贤、弓德孝(清康熙年间)发展很快,先后买下了离军家山十余里的马武村,从此马武村成了弓氏的发祥地和大本营。由此可见,弓三豹是蒲县弓氏一世始祖。
      由于工作和发展需要,目前在全国各地不少地方都有走出大山的马武村弓氏后人,如临汾、侯马、运城、太原、北京等地,马武村弓氏后人据不完全统计共200余户,近千余人,共计18代人。
     “当时弓三豹从陕西弓家山和弓龙、弓虎泪别时,兄弟三人将祖传刀鞘作为分别信物。弓龙、弓虎带着刀鞘,三豹拿走宝刀,说日后如苍天有灵,后代相遇,以此刀鞘作为同宗骨肉之凭证。从此,弓三豹全家无论走到哪里都把此刀作为镇宅之宝。根据这一线索,我们前往了陕西省吴堡县,打听到了当地确有鞘这一物件,传说中‘刀对鞘、鞘对刀’得到了印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陕西的鞘只有族人见过,根据其描述,鞘是生猪皮所制,外包藤条缠绕,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保护不善而遗失。”谈话间,弓国保从一个枣红色的盒子中,拿出了这把“弓氏传家刀”。他说这是家族的宝贝,也是证明传说存在的重要物证,所以平日也会小心擦拭。

历时两年 修成正果

      回首家谱的修订过程,其中充满了感动与艰辛,弓氏后人的聪明智慧和认真负责精神也彰显无遗。
      有人负责挨村统计人口、收集各系茔谱及有关资料;有人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多次驾车跑陕西、去灵石;有人负责购买图书、联系印刷厂。在最终定稿之前,编纂委员会更是对内容增设的家族精神、族规、族训、字辈的确定,多次请教专家,几经增益删改,对家族渊源、发展流变、联祖联宗等问题多方考证核实。
      蒲县《弓氏宗谱》修订工作于2010年3月启动,至2012年8月 30日中元节举办弓氏首次祭祖大会暨《弓氏宗谱》发行大会,历经三载春夏、两个秋冬。这一宗谱共有9卷,主要包括弓氏考源、家族流变、总世系表、支世系表、人物、马武村情、大事记等内容。截止2012年8月,由蒲县《弓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编写的《弓氏族谱》被山西档案馆收藏。
      更有意义的大事是,在《弓氏宗谱》的发行大会上,河南郑州弓家寨以及陕西吴堡县的弓氏后人代表来到了现场,这也是600年来两岸三地的弓氏后人首次相聚。
     “纵览全国各地的弓氏后人,修缮家谱的后代有很多,比蒲县《弓氏宗谱》更为详尽也不在少数,但此次家谱的发行仪式是一个爆发点,它让小范围的家族聚会,首次发展为打破行政区域范围的大联络。在这之前,各地的弓氏后人总是在自己的村落里活动,没有村落之间的相互走动,更没有全国性的大聚会,所以说蒲县的《弓氏宗谱》发行仪式在全国的弓氏后人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促成了600年后的宗亲聚合,更让弓氏后人萌动了成立中华弓氏联谊会的想法。”弓国保如是说。
      时至2014年3月3日,来自全国八个省区的弓氏后人齐聚郑州,举行了盛大的祭祖拜谒仪式,这是中华弓氏联谊会成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弓氏后人由不知源头走向逐渐有意识去追寻族人先祖,由无组织无活动场所到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管理组织机构。此次中华弓氏族人的再次大团圆、大聚会,在族人的梦想实现道路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如今,中华弓氏联谊会日益壮大,各省的分会机构逐渐完善,有了祖徽、族旗、以及《弓氏之歌》,拥有了中华弓氏门户网站。弓国保说,下一步将继续收集资料,着手完成《华夏弓氏通谱》的编纂任务,为实现弓氏的族人梦不断努力!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弓氏网新闻】庆贺 “三会一访一游”活动诗词选登
>>【轩辕氏网新闻】睢县一村民发现明朝古墓残留 墓主是明代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