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氏源流】弓姓探源(三)
- 中华弓氏网 2015年2月8日 弓秀定
弓 姓 探 源
弓秀定2015年2月扬州
叔肸家族
叔肸[xī](?-前592年),姬姓,名肸,谥惠 ,是鲁文公的庶子,鲁宣公的同母弟弟,太子恶和公子视的异母弟弟,母为敬嬴。鲁宣公时,叔肸为卿。
子叔声伯(?-前574年),姬姓,子叔氏,名婴齐,谥声,又被称为公孙婴齐、公孙婴、子叔婴齐、叔婴齐 ,是鲁文公的孙子,叔肸的儿子。鲁成公时,子叔声伯为卿。鲁国子叔氏宗主。
叔老(?-前551年),姬姓,子叔氏,名老,谥齐,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卿大夫,他是鲁文公的曾孙、叔肸之孙、子叔声伯之子,《左传》作子叔齐子。
子叔成伯,荣驾鹅,鲁国的上大夫,叔老之子。
叔弓(?-前527年),姬姓,子叔氏,名弓,谥敬,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是鲁文公的玄孙、叔肸的曾孙、子叔声伯之孙、叔老之子,多次出使列国。前543年,到宋国参加安葬宋共姬。前531年,到宋国参加安葬宋平公。前540年,到晋国访问,叔向对他有良好的印象。前536年,又出使楚国。之后,又多次随季孙宿、季孙意如攻打莒国。前529年,叔弓攻打费,没有成功。前527年二月十五,叔弓主持祭祀时,突然去世。子女:定伯阅、叔辄、叔鞅。
叔辄(?-前521年),字伯张,姬姓,子叔氏,名辄,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是鲁文公之子叔肸的玄孙,子叔声伯的曾孙、叔老之孙、叔弓之子。
叔鞅(?-前519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是鲁文公之子叔肸的玄孙,子叔声伯的曾孙、叔老之孙、叔弓之子。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六月,叔鞅到京师,参与安葬周景王,叔鞅从京师回到鲁国,说起王室动乱,闵马父说:“王子朝必不能得胜,亲附他的人,都是上天所弃的。”前519年(鲁昭公二十三年)正月癸丑,叔鞅卒。
叔诣(?-前513年),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他是子叔声伯的玄孙、叔老之曾孙、叔弓之孙、叔鞅之子。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夏季,叔诣和晋国赵鞅、宋国乐大心,卫国北宫喜、郑国游吉、曹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小邾国人在黄父盟会。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四月庚子,叔诣卒。
叔还,子叔成子,叔诣之子。
叔青,子叔僖伯,叔还之子。
西巷敬叔,定伯阅之子、叔弓之孙。
唐朝名门望族《弓逸家族》
弓逸,唐朝陈仓县(今陕西宝鸡市区)的父母官,一县之长。史料记载是三国时期魏国弓翊的后代,《万姓统谱》记载,弓翊是三国时候,魏国中期的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深州市、饶阳、安国等地)太守,太守是一个地方最高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和省长。
三国时的魏国建于公元220年灭于公元265年,共存在45年,弓翊是三国时魏国中期博陵的郡守,那就是公元243年左右在博陵为官,如果三十岁在博陵为官的话,估计生于公元210年左右。弓逸,我认为生于唐朝(公元618—907年)初期与隋朝末期之间,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一、弓逸的曾孙弓嗣初《登科记考》记载唐高宗咸亨四年(673)或咸亨五年(674)状元,如果嗣初三十岁中状元,弓逸三十岁为陈仓县令,按隔代三十年计算,已九十多年了,初步认为生于公元580年左右。二、另据《新唐书》记载弓逸的孙子相州刺史弓志元、蒲州刺史弓彭祖和曾孙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弓嗣明、陕州参军弓嗣古在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惨招武则天杀害,推算出来也已百年以上了。
弓姓宗祠通用联两次提到弓翊:1、博陵名裔;御史清声。上联典指三国时人弓翊,官博陵太守,子孙众多,其中不少人做了官。2、光禄驰名汉代;太守著绩博陵。下联典指三国时魏中博陵郡守弓翊有治绩。足见我们弓家人一直以他为荣的,到弓逸的时候已相隔370年左右,通常按隔代三十年计算,已有十二代之多,根据多部史书关于人口的记载,三国时期3800万人,晋朝5000万人,隋朝人口峰值突破6000万,唐朝人口峰值达到8000万~9000万了,人口是递增的, 加之史料对于弓翊及弓逸的家族有详细的记载,说明弓翊的后代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弓逸的后代连续四代为官,儿子弓羲之德州刺史,孙子弓志弘陈州刺史、弓志元相州刺史、弓彭祖蒲州刺史,因唐代的地方行政系统,在唐代初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刺史是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或省长,可见当时弓家的声望,说是望族一点也不为过吧。到曾孙辈达到鼎盛时期,出了个状元弓嗣初,他也是自从有科举以来第五个状元,也是弓家唯一的状元,按《万姓统谱》嗣初为雍州司功, 雍州司功相当于现在省一级的组织部长。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在扬州造反的徐敬业弟弟徐敬真避难到洛阳求助弓嗣业、弓嗣明,兄弟两人念及是朋友,给与方便和帮助,徐敬真在定州被逮捕,经过审问,他供出了弓嗣业和弓嗣明,而牵连家族。弓嗣初的父亲弓彭祖,叔叔弓志元,弓志元的儿子弓嗣业,弓嗣明、弓嗣古两人祖辈无记录,应是同宗兄弟,叔侄五人被杀害。当时正是武则天刚刚坐上皇帝宝座,武则天杀人是有目的的,上表可以看出,从光宅元年徐敬业叛乱,武则天杀裴炎起,主要杀戮阶段是在永昌元年至天授二年之间,这三年之前或后,杀戮都比较有节制,可见武则天是要用这些人的鲜血为她铺就女皇之路,当目的达到后,她基本上就慎刑了,很多人最重不过流放,而又大多赦回,甚至还有重新出将入相的机会。所以弓逸家族是被武则天为铺就女皇之路而惨招杀害,流放。
此后弓家人从唐朝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到明朝七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历史资料当中再无记载,再无官员、名人,只有一位宋代隐士弓敏中有过记录(网络中查不到弓敏中,未见史料) 。七百年太长,经历了二十五代之多,古语“穷不过三代,富也不过三代” 一个家族七百年而不显,是悲哀的,是不幸的。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做到的呢?又为了什么呢?我们知道你们忍声吞气,心里一定在流泪,七百年时间太长。
弓逸家族:
三国时期北魏弓翊
弓翊,三国时期北魏人,官博陵太守,后裔繁衍甚多,其中很多人步入仕途。按《万姓统谱》,翊,博陵【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县、深州市、饶阳、安国等地】太守【“太守”一职,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唐(公元618-907年):
1、弓逸(yì ),按《万姓统谱》,逸,唐,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区】令【县一级的行政长官】,魏,弓翊的后代。
2、弓羲之,按《万姓统谱》,逸,生羲之,德州【今河北德州市】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市长】。
3、弓逵之,按《万姓统谱》,逸,生逵之。
4、弓志和,按《万姓统谱》,羲之,生志和。
5、弓志弘,按《万姓统谱》,羲之,生志弘,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刺史。
6、弓志元,按《万姓统谱》,羲之,生志元,右金吾将军【京几地区的最高守备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长,可能还要大】,相州【今安阳市近郊,临漳县西】刺史。
7、弓彭祖,按《万姓统谱》,羲之,生彭祖,扬府长史,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刺史。
8、弓嗣宗,按《万姓统谱》,志弘,生嗣宗,礼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司长,司局级】。
9、弓嗣业,按《万姓统谱》,志弘,生嗣业,洛州【今河南洛阳】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总参谋长】。
10、弓嗣初,按《万姓统谱》,彭祖,生嗣初,雍州【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司功【主要负责官吏的铨选、考课、封爵和勋赏。基本就是现在负责人事的官】。咸亨五年(公元674年)状元 。
11、弓嗣说,按《万姓统谱》,彭祖,生嗣说。
唐朝弓逸后代惨招武则天杀戮
《新唐书》记载: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正月乙卯,享于万象神宫,大赦,改元,赐酺七日。丁巳,舒王元名为司徒。戊午,布政于万象神宫,颁九条以训百官。己未,朗州雌鸡化为雄。二月丁酉,尊考太师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戊戌,追谥妣杨氏曰周忠孝太后;太原郡王曰周安成王,妃赵氏为王妃;金城郡王曰魏义康王,妣宋氏为王妃;北平郡王曰赵肃恭王,妃刘氏为王妃;五代祖鲁国公曰太原靖王,夫人裴氏为王妃。三月甲子,张光辅守纳言。癸酉,天官尚书武承嗣为纳言,张光辅守内史。四月甲辰,杀汝南郡王玮、鄱阳郡公諲、广汉郡公谧、汶山郡公蓁、零陵郡王俊、广都郡公?,徙其家于巂州。己酉,杀天官侍郎邓玄挺。五月丙辰,韦待价及吐蕃战于寅识迦河,败绩。己巳,白马寺僧薛怀义为新平道行军大总管,以击突厥。七月丁巳,流纪王慎于巴州,改其姓为虺氏。丙子,流韦待价于绣州,杀阎温古。戊寅,王本立同凤阁鸾台三品。八月癸未,薛怀义为新平道中军大总管,以击突厥。甲申,杀张光辅、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弓嗣明、陕州参军弓嗣古、流人徐敬真。乙未,松州雌鸡化为雄。辛丑,杀陕州刺史郭正一。丁未,杀相州刺史弓志元、蒲州刺史弓彭祖、尚方监王令基。【译文:八月初三,薛怀义任新平道中军大总管,率军攻打突厥。初四,武后杀张光辅、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弓嗣明、陕州参军弓嗣古、被流放的徐敬真。十五日,松州有雌鸡变成雄鸡。二十一日,杀陕州刺史郭正一。二十七日,杀相州刺史弓志元、蒲州刺史弓彭祖、尚方监王令基。】九月庚戌,杀恒山郡王承乾之子厥。闰月甲午,杀魏玄同、夏官侍郎崔察。戊申,杀彭州长史刘易从。十月癸丑,杀凉州都督李光谊。丁巳,杀陕州刺史刘延景。戊午,杀右武威卫大将军黑齿常之、右鹰扬卫将军赵怀节。己未,杀嗣郑王璥。丁卯,春官尚书范履冰、凤阁侍郎邢文伟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弓仲韬家族
从明朝初年到清朝末年,几百年间,安平县台城村说起大户人家来,首屈一指的要算弓家。到清朝后期,弓家家族最鼎盛时曾拥有土地四千多亩,修得深宅大院一片,常年雇佣的管家、长工、仆役数十人。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弓仲韬就出生在这个有钱人家庭。台城村现存着一册手抄本的台城村弓氏家谱,泛黄的精品宣纸,配以精致的手工装订,书页上蝇头小楷端庄秀丽,遒劲洒脱,一看便知这是出自大户人家的珍藏之物。据家谱记载,弓氏家族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省霍州灵石县晋水村迁来台城村,至弓仲韬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九世。令人遗憾的是,此册通篇只记录弓氏十六世以后的传承,前面的家谱在“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时被当做“四旧”抄去,已经无处可寻了。
弓家崇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世代持有耕读家风。弓氏的十六世祖也就是弓仲韬的曾祖父弓摘华(字斐安),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经科举考试成为贡生“钦加五品衔”,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官员,娶妻王氏,生汝恒、汝直、汝恂三子,王氏中年病死,续娶吴氏生子汝恩,又娶赵氏生子汝纶,汝纶后为安徽桐城京师卿。弓汝恒即是弓仲韬的祖父,字顾南,号子贞,是同治年间某次科考的“副榜,候选直隶州州判”,也是相当于如今的地市级以下县团级以上的官职,膝下有二子为弓均、弓堪。弓堪即弓仲韬的父亲,字胜非,年轻时秉承家训走科举道路,只不过屡试不中,后来只好经过州县推荐再加考试成为拔贡,在东北某县任教谕一类的官职,民国初年曾任县帮审,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职位。几代人学而优则仕,被朝廷封官加爵,宦囊充裕,再加上广泛占有土地 的优势,使得弓家成为安平县的名门望族,乡村里的书香门第,台城村中也形成了一条以弓氏家族为居住区的“财主街”,而弓仲韬的家就占据了十七亩,包括一套二进式的四合院和周边的几座豪宅。传说台城村的村民是明初从山西移民过来的,见到此地有一处偌大的夯土高台,估计可能是古代宫殿类建筑的遗址,故而定村名为台城。据村里人讲,当年弓氏祖先属于最早来的移民,所以占据了较多的土地,而后到的台城村及附近邻村的一些移民则成为弓家的雇工。此种说法的真伪已无处可考 ,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的移民,既有穷得无立锥之地的贫困户,也有家境殷实的富绅。而村中上年纪的人们依然记得,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根据就近方便的原则重新调整划分土地,将原来属于台城村的许多土地划给了周围的新民、西里、侯疃等村。如今的台城村,耕地四千二百余亩,居民六百八十户,共有二千三百多人,其中弓姓人口占百分之八十,其余为杨、毕、 张、刘、黄、宋、陶等二十多个姓氏,这些姓氏家庭在1940年代的土地平分时贫下中农居多,当然弓氏家族中也有相当多的贫困户。村里的老人们推算,清末民初台城村的人口,大约在一千六百人左右,少数地主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有一部分自耕农,其余大部分人家少地或无地,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过日子。现在台城村委会的门口,分东西呈八字形排列着两座雕工精细类似门墩的大块青石,石体采用浮雕、薄意雕方式雕着螭虎、瑞兽、祥云、水纹等图案,村中人们说这就是弓仲韬家大门口的下马石,供往来的达官贵人及弓氏家人上马下马、上车下车之用。虽然历经百年沧桑风雨剥蚀,下马石仍旧古意盎然风韵犹存,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弓家当年的豪华气派。弓家到了弓仲韬的父亲弓堪这一代,由于分家所致,再加上时逢乱世少有扩张进取,家道逐渐中落,但是仍属于富庶家庭。据弓仲韬的女儿弓乃如回忆,她童年时弓家仍是村中的“首富”,家中仍有土地三百亩,家大业大,骡马成群,雇有长工八人,当时要吃天津“狗不理”包子就派下人骑马去天津买,其奢华和排场可见一斑。弓仲韬,按家族辈分取名弓钤,仲韬是他的字。同辈另有同父异母弟弟二人,分别为叔耕、季耘,还有一个妹妹,叫弓詹。弓仲韬幼年和少年时代,正是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大清王朝国门的乱世之际,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割地求和,国土沦丧,大清王朝一派式微之气,北京城里的太后皇帝王公大臣们整日忧心忡忡。而直隶腹地的安平县乡间,虽然也间有“外国洋人攻城略地”的消息传来,然而毕竟那是国家大事 ,距离一般的升斗小民太遥远,所以乡村的秩序和原来并无多大的变化。弓仲韬六岁时就读于弓家的私塾,私塾设在村东的弓氏祠堂,读的书无非是跟着老先生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启 蒙读物,再就是儒家《四书》、《五经》一类经书中的句子,只求背会,不求甚解。随着年岁稍长,增加了对字对仗子日诗云,少不了“天对日,云对 风,大地对苍穹”之类的诵咏习练。弓仲韬初学时感到新鲜,时间一长就感到枯燥无味,私下里就找一些《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之类的小说在上课时偷偷地阅读,他 尤其喜欢绿林好汉造反杀贪官污吏的故事,老先生走近时就用课本遮挡起来 ,放学后的闲暇时间,他也沉浸于书中欲罢不能。这些书中反对强权、要求平等、向往自由的思想,对他日后背叛封建家庭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追溯弓仲韬成为共产党员和职业革命家的根源,父亲弓堪对此也有一定的影响。弓堪年轻时深受科考屡试不中之苦,由此对科考制度有着一种积怨已久的厌恶,一直发展到反对科举,后来受时代潮流影响,他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赞成维新主张,倡导建立新式学堂,先后送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人新式学校读书。父亲这些包含着要求变革的思想意识,无疑对弓仲韬日后追求正义参加共产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弓仲韬的二弟弓叔耕,在新式学校毕业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从事兵工制造。三弟弓季耘,也学有所成,就职于铁路部门,“七七”事变前任山西榆次火车站站长。最小的妹妹弓詹,也在新式学校求学,后曾在弓仲韬创办的“列宁小学”(对外称“台城女子小学”)当过一段时间教员。
弓氏族谱序:
山东莘县
甲辰之春二月初吉观邑弓氏续谱承靖宇八兄问序于余余以不文闻之滋俱即乃思靖宇兄之命余也非为梨枣之词为苔岑之素也缘尊翁大人乾隆庚子科举武举人前任信阳营守府号联壁老伯为余父执交令嗣相乾贤住又从余问字三世契交非同泛泛故不辞鄙陋而敬为之序曰古者诸侯世国卿大夫世家为相次也是百世而不忘秦汉以来仕者不世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至十世百世而不绝则惟谱是赖谱之见于央策也若欧阳氏眉山苏氏其我著者也粤稽弓氏系出于鲁大夫叔弓汉有安陵人弓林光禄勋弓祉晋夏太守弓钦唐弓志元洛州司马弓嗣业代有传人则弓氏之为世家臣族也审矣然谱系之传贵于征实故弓氏第以明永乐年间由黄县而迁观邑者为始祖至雍正间传八世而谱牒修迄今日而复为重修余披阅再三见其体例详明规模严整上可以识祖德次可以联宗族下可以贻子孙无论本支百世见世德之作求而属在同族者皆可按谱而稽见渊源之有自固不得执服尽亲尽之说而休戚不相关尊卑不相属也譬之于木技叶繁芜需终归一本譬之于水支派分别而归于一源由此而推而子孙而曾元而云仍皆可循例增修百世百年瞭如指掌也族谱之续修也况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弓氏英年雋发如相乾者必当飞黄腾达承先启后以为家乘光源远流长非谀言也理在则然嗟呼族谱之修岂但弓氏当世守其规哉亦士庶大夫家所当是则是效者矣弓氏山左名门胎谋燕翼族睦宗敦由黄迁观历四百年则笃其庆继继绵绵爰稽宗谱世德作求引之勿替慨焉增修木本水源承失启后寿之贞珉山河永久爰保世以滋大俾寝炽而寝冒德后贤之慰起纪家乘之弥光。
龙飞道光二十四年岁次甲辰二月谷旦
赐进士出身
敕援文林郎山西大同府大同县知县兼署丰镇民事府加二级王联堂顿首拜撰
家多有谱所以崇本支纪世系使奕叶而后溯流穷源知其同归一本也一本之义明则亲亲之谊笃所关岂浅鲜哉然往往炫强宗侈贵显至创垂瓒承置焉弗道其与敬宗合族之义庸有当乎且尝历考汉唐以来贤士大夫世有家法其最著者莫如关西杨氏河东柳氏荣阳吕氏惜其谱牒均未闻也惟宋氏卢陵欧氏法史氏年表而谱眉山苏氏仿礼家宗图而为谱最为尽善今观弓氏族谱溯始迁而删荒略表纪实之意焉遵稿以溯源流昭敬慎之心焉亲亲长长明考思之无穹本本源源彰亲疏之异等简易质直缕晰条分视欧阳与苏氏之族谱尤为周至余家与弓氏及本邑潘氏旧居登州黄县相去不过里许前明永乐年间同自黄迁观仍相距甚近兼之累世姻亲且与文耀并达文表叔跃如表弟同学肆业多年最相善又有振清坤烈二表侄俱问字于余故洞悉其宗世其垂训也惟耕读是务其传家也以忠厚为基其见诸酬应则轻才乐施仗义而非徇俗其作为文章则黜华崇实好古而不趋时四百年来列胶庠者不下百人然皆志在圣贤不以仕宦为急庚子戊午二科联壁济仁二表叔相继中武魁一泣任信阳营一泣任寿张营惟知勤劳王事绝无希图进取之思故历职皆不过武德骑尉文耀公与余同榜游泮跃如靖宇巢轩昆仲及子侄振清坤俱童年入黉宫读其文类皆熔化古文去其糟粕得其精髓而得其神而明之之意劝其趋时获售则曰此余弓氏家法非必爱古薄今故与时相牴牾也迄今英才蔚起哲士廷生如坤烈辈学古而不泥古颇与时艺相近所造正未可量信积厚者流光源远者流长盛德之后必有达人意在斯人与览其所序族谱不以繁称博引相夸耀而以敦宗恤族相期许睹是谱者孝悌之心可油然而生矣余盖嘉其事而敬为之序
道光二十四年岁次甲辰二月望日
本邑岁贡生高尚德顿首拜撰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纪帝王之统绪历数之修短犹谱以志祖孙之伦次支派之分流也我始祖自登州黄县奉旨迁观邑也仅十二世而支派分衍四百余人其云仍可谓众也奈十二世中数经兵火家谱已失落矣倘听其失落而不续其世系之渊源何以使世世知有祖世世知有族也手此九世孙惠所久抱恨于心而无可如何者也丙午岁春清明日祭毕颁发胙外饮福酒彼时合族少长咸集义及家谱之事八世孙丕承进侄惠与其长男钦而命之曰家谱虽然失落吾前日已同族长序为藏稿但吾今七十有余视茫发苍久不亲笔墨矣尔二子生九世之末上继八世之传水源本本之思讵能契然己乎试急序之且铭诸石焉粤稽汉有光禄勋弓祉弓姓乃鲁大夫叔弓之后其黄县世系之从来皆无可考而以始迁观者为始祖我始祖居观邑南十八里许白骡傅家村娶傅氏生男五人其伯仲叔三祖世居傅家村即今之所居弓庄是也其四祖性喜浮屠日慕同春泰高风因出家带芝高寺修真养性去此地东三里许有塔迹可考其五祖因为清丰县东山柳寨朱姓门婿后遂下居于其里焉去此地西四里许其所出之族人亦甚众也凡此皆确有可证者也至于得诸传闻概不敢附焉谱成庶几世世知有祖世世知有族也知有祖则有没而不没者矣知有族则有亲而不失其为亲者矣此续谱之所以急也夫
雍正五年岁次丁未春三月十四日清明节九世孙惠沐手撰
河南郑州
家之有谱所以敬宗收族也或十年一修或三四世一修处治平比比然矣若夫燹(xiǎn 野火)播迁人民散失谱之所载远者具其生娶未必祥其卒葬近者且并生娶卒葬而俱无之老成未谢犹可记忆脱年湮并老成人而无之一脉之亲将何稽(jī 考核)乎此遭乱后谱之修所为亟(jí 急切)于治平也然苟非郑重乎宗族壹志以敬之收之不为功予自壮岁登第作宰豫章去桑梓三十有六年,捻逆之变,大河以南,岁遭涂毒者垂二十载期间尝陟匡庐望嵩岳挥泪狼氛痛切父兄子弟矣而死亡之故存殁(mò 死)奚似皆不得知知亦未能尽悉恨容有既兹何幸族兄子顺者本敬宗之诚为收族之举本本原原稽旧谱而新之凡远者近者生娶卒葬者皆朗朗眉列而缙绅仕宦莫不具备于戏铄哉窃予家得姓自鲁文公之庶子宣公之弟叔肸(xī)其后为子叔氏三传至叔弓承为弓氏汉之光禄勋祉三国博陵太守翊尚矣而尤盛于唐唐陈仓令逸生羲之为德州刺史羲之子志宏陈州刺史志和右金吾将军相州刺史彭祖蒲州刺史志宏生嗣宗礼部外郎嗣业洛州司马彭祖生嗣初雍州司功亦几几世官世禄矣自时厥(那个)后代有闻人难以枚举今考新谱四品以下济济师师意者将媲(pì)美有唐时欤(yú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予虽未获濡毫将事而予姓之繁衍炽昌后辉映有可翘足待者谓非祖宗之厚幸耶然非吾兄之敬收以有此谱也予乌从知之后之人更乌从知之是不可不为之序
时 同治八年已巳仲秋月十一世嵩保谨序
河北安平
弓氏之先与周同姓为鲁公族襄昭之世有叔弓者事载春秋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其后得姓则著望于太原在汉有光禄勋祉功绩无可考见东汉之初有安陵人林为孺子婴大司马败于赤眉更始死之三国魏则带方太守遵兴兵伐高句丽至晋则有江夏太守钦元魏则有博陵太守翊勋在史氏其源流殊合莫得而祥焉余尝谓欧阳公谱谍之学最为精慎而唐书宰相表历叙诸姓世系数千年中如在眉睫书之不疑抑独何与盖隋唐之际承南北朝流风余俗尤重谱牒其所叙述太抵矜门户崇群望所称源流率多依托而古秩 逸残阙难稽虽贤惟其谱牒尚可寻究虽贤者亦无如何也及与苏公自为宗谱皆创通义例必就其时确而可改者断以为谱推其本同著为大宗合其近属联为小宗凡为谱者皆自小宗始天下奉为圭臬大宗虽远而得姓受氏之源与历代名贤硕德后世不可不知者则各録而不入谱呜呼又何慎也我弓氏受姓之始博稽古籍别无二源非王氏之多裔于齐李氏之或赐于唐也故元和姓纂所述太原弓氏离石公后贤哲代与历世可考而不敢以我宗来自山右摭入斯谱者亦欧苏二公之义也兹谱自安平始迁以下首以世表源流具矣次以世纪友派明矣次以家传次以例叙仁可至义可尽矣参以古法而有损有益一家之书所好焉可也必悉古
光诸丁酉皋月十七世孙汝恒叙
弓氏明永乐二年由山西平阳府霍州灵石县之晋水邨邨迁居真定府晋州安平县台城里今亦曰弓家营相传当日朝制例不迁长始祖以亲爱幼子因代弟迁有弟几人不能详也今谱自始祖以下凡五世为一谱。
注:弓汝恒,子子貞,河北安平人,同治九年副贡生,在张裕钊,吴汝纶弟子中最年长。吴汝纶撰《深州风土记》,弓汝恒为之搜集资料,因此尽弃他书,专心与地之学三十年,著有《历代地理沿革篇》。汝恒父亲弓摘华,字斐安,儿子弓均。汝恒、均都是吴汝纶的学子。
陕西弓钺yuè
弓钺,字汝虔,明初始祖自邠[bīn]州【当今陕西省彬县、长武、旬邑、永寿等县地】徙武功山村。好施济。生子仁,授秦王府、曲、膳正。仁生钺,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贡生,除德平【今山东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一带】教渝【县学的教授。相当于教委主任有时是县学校长】,迁兰州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再举乡饮大宾。晚年寓长安,亦举长安乡饮大宾。孙之秦,清庠生,复回武功。孙文焕,字天章,家素贫,无子,力作供弟冲汉读。冲汉卒,抚其子赐彤,日事陇亩【耕种土地】。问曰:弟子,犹【如同】吾子也。冲汉庠生,赐彤亦庠生。赐彤子峻登,字枉之,乾隆举人。好古文词,喜方略,嘉庆初,川楚贼劫掠山外,武功骚动,峻登鸠【jiū聚集】众守堡,远近效之,民赖以安。钺兄子现彀【gòu】,赠成都通判。子燿,字腾辉,万历举人,除成都通判。时值明末,盗贼哨聚抢掠,燿设计擒获,居民安堵。迁知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市】,盗谋袭杀燿,(燿)闻之曰:吾爱民,何畏盗也。盗卒不敢发。任永宁,务崇学校,遐迩【xiá ěr 远近】歌之。钺兄弟六人,紞、锐子孙多徙居长安、咸宁,有举人射斗,丕中,不隶【属于】武功籍。
详见:武功县志(中华民国搞薄版)P101-102(弓正吉供稿)
四川弓姓
彭州弓明虞先生通过族人弓永长提供的《弓氏族谱》,家谱是一位耀字辈的长辈所手书的,名叫弓耀鼎。从家谱推算曾祖父弓銮入川的时间应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弓姓在平武、青川、彭州聚居的历史,祖籍在陕西蓝田。
中华弓氏网--弘扬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分享按钮>>【弓氏源流】弓姓探源(二)
>>【弓氏网新闻】中华弓氏联谊会太原迎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