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网新闻】侯光职与龚锡绅:六十首唱和诗隐藏的秘密

    中华侯氏网 2019年10月21日 桂林日报选


侯光职与龚锡绅:六十首唱和诗隐藏的秘密

□秦堤 文/供图(略)

   清道光年间,兴安有位外地籍知县叫侯光职,有位本土布衣诗人叫龚锡绅,他们之间有过五次诗歌唱和,留下了数十首唱和诗,一时传为佳话。

   龚锡绅(1779-1851),又名国禤,号书诸,别号黼堂,清代兴安县霞东村(今华江瑶族乡千祥东村)人。未冠入邑庠,嘉庆十五年(1810)乡试列副贡。道光十三年(1833)参与编修《兴安县志》,事采访职。终生未尝仕进,以课馆授徒为业,尤工诗,吟作颇众,但自存不多,后经其子龚秉□收集整理,辑成《听之草堂诗集》二十卷于道光三十年(1850)付梓刊行。2014年4月,该诗集作为“广西历代文献集成”的一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网上资料载:侯光职,号述堂,贵州黔西人。清嘉庆丙子科举人,丙戌科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分发粤西(今广西),历任兴安、陆川、柳城知县,升任郁林直隶州(今玉林)知州。凡所知之州县,被民称颂,卓有政声。2002年版《兴安县志》对侯光职只有籍贯及任职时间记录,笔者阅读龚锡绅《听之草堂诗集》所载唱和诗后,则获知了更多相关信息。

   侯光职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自兴安去职归里,与龚锡绅的诗歌唱和即发生在此年。其时侯光职赋有《引疾归黔阳留别士民七律八章》,并将诗分发县内韵士酬和。63岁的龚锡绅收到诗后,即与儿子18岁的龚秉□分别次韵七律八章。之后,侯与龚又于邑内有过四次唱和:龚唱《述堂明府夜过寓斋谈诗别后即事言怀成八绝句》,侯和《昨宵过访畅聆尘谈惠我新诗弥增缱绻敬次元韵奉酬吟坛》;侯唱《黼堂先生赠六洞佳茗为赋六绝句奉酬即请教正》,龚和《壬寅夏五再诣县城以洞茗馈邑侯述堂侯酬以六角竹箑并七绝六章依韵奉答》;侯唱七绝四首,龚和《以小序送述堂先生归黔西答以诗次元韵四绝》;龚唱《述堂明府惠横披二幅又为儿□题跋画扇谢以诗并送还兰雪集兼志别》,侯和《敬次元韵奉酬复志别忱录呈吟席》。

   笔者多方寻求侯光职《引疾归黔阳留别士民七律八章》未果。《听之草堂诗集》所载侯、龚二人的五十二首唱和诗及龚秉□次韵侯光职诗八首,凡六十首,可谓清道光年间兴安风物的一个小缩影,其中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六大秘密。

   侯光职任职期间:为官一任,循声一方

   侯光职任兴安知县,是一个具有循声的清官,这在龚氏父子的和诗中均有明确表述。龚锡绅《次邑尊侯述堂引疾归黔阳留别士民七律八章元韵》其一云:“双凫飞到几星霜,万口碑传耳熟祥。”其三云:“此邦且漫说官清,随到循良著政声。奇石廉泉征往迹,郁林陆水有同情。画文翁像家家拜,颂广平碑事事名。三处治成一样谱,果谁陂也果谁平。”诗末原注:“谓历任皆著循声。”所谓“历任”,是指侯光职历任兴安、陆川知县和郁林知州。龚秉□和诗其一有云:“五年鹤俸无多粒,三叠骊歌和几章。”其二有云:“果达何忧从政难,圣朝计吏斥贪残。抚民共识心思苦,爱士无妨气味酸。扬历多年书上考,旋归到处说清官。遥知聚首天伦乐,山水常羊杖履宽。”龚氏父子诗赞知县,侯光职清官形象一目了然。

   侯光职任中轶事:尊文重教,倡捐书院

   兴安历任知县大都重视文化教育,侯光职亦然。龚锡绅《次邑尊侯述堂引疾归黔阳留别士民七律八章元韵》其五云:“羽仪难象渐逵鸿,党序州庠别异同。才望出头征磊磊,士怜枵腹叹空空。分来鹤俸丁年奋,开遍笔花午夜红。广厦万间寒士庇,感公何计可留公。”诗末原注:“谓倡捐书院斋舍馆谷增加膏火事。”龚秉□和诗其七亦云:“道宗洙泗溯源寻,学校如林尽度针。雅花菁莪资教育,公赊文艺细披吟。”这些诗句和诗注告诉我们,侯光职当年知兴安县,倡捐过县里的书院斋舍,旨在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师生膳食待遇。这对时下倡导尊师重教及兴安倡议捐建博物馆而言,很有历史借鉴意义。

   侯光职卸任兴安:引退之身,犹协后任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英军先后攻陷舟山、虎门、厦门、宁波、吴淞、镇江等地,并霸占香港岛。侯光职卸任兴安的1842年初夏,英国正在筹划自吴淞口溯长江西上、进攻南京的军事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廷颁布了扩充武装力量的新规,并四处招兵买马,以抵御英军西进。侯光职在《昨宵过访畅聆尘谈惠我新诗弥增缱绻敬次元韵奉酬吟坛》其三中记载了这段历史:“海国何时金甲消,翻资劲旅立新条。可怜解组陶元亮,越俎因人又折腰。”诗后原注:“浙江不靖,征粤西官兵过县,新颁应付章程,予以引退之身犹协后任料理。”侯光职以社稷大局为重,卸任之后仍继续协助继任者料理军事,实属难得。

   侯光职知兴安县:两度出任,前后五年

   2002年版《兴安县志》载,侯光职始任兴安知县的时间为道光十五年(1835),但未明确卸任之年。侯光职去职归里的那一年夏天,龚锡绅赋有《壬寅夏五再诣县城以洞茗馈邑侯述堂侯酬以六角竹箑并七绝六章依韵奉答》之和诗。壬寅,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也就是侯光职最后离任兴安之年。是否侯光职在此期间一直任职兴安呢?答案是否定的。查1993年版《陆川县志》,侯光职于道光十六年(1836)任陆川知县,任期不详;查清光绪《郁林州志》,侯光职于道光十九年(1839)任郁林知州,翌年离任。因此,笔者与兴安文史研究者秦幸福先生共同考证的结果是:侯光职曾先后两度出任兴安知县,时间为1835年至1836年、1840年至1842年,凡五年。这与侯光职和龚锡绅诗《敬次元韵奉酬复志别忱录呈吟席》其四“五载知心初觌面”句,以及龚秉□和侯光职诗其一“五年鹤俸无多粒”句、其七“公前任试童子,□时尚未成文。己亥,何邑尊县试□,初应考即于是年入邑庠”之原注完全相符。前任,指侯光职第一次任兴安知县;己亥,即道光十九年(1839),此年的兴安知县姓何。至于侯光职为何由郁林知州“降”为兴安知县使用,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清时兴安六垌茶:当地特产,曾为贡茶

   查道光《兴安县志》,没有六垌茶是清时贡品的记载。2002年版《兴安县志》第三十章第四节《茶叶》载“六洞茶产于华江乡……黄腊岭所产茶叶相传在清代曾作贡茶。”既为“相传”,说明依无实据,但侯光职《昨宵过访畅聆尘谈惠我新诗弥增缱绻敬次元韵奉酬吟坛》为后人提供了明确佐证,其五云:“人在深山太古家,嫏嬛福地拥高牙。诗情热极须消渴,领取清风漫煮茶。”诗后原注:“先生家六峝,水秀山清,代有文人,风致不减,桃源也。兼产名茶,曾入贡。”先生,指龚锡绅。六峝,县志谓六洞,今人多谓六垌。曾入贡,即指曾经进贡朝廷,说明在清道光年间以前,六垌茶曾经是朝廷贡品。侯光职此说,比2002年版《兴安县志》“相传在清代曾作贡茶”之说整整提前了一百六十年。

   清时文人之雅兴:互酬唱和,互赠雅物

   古代韵士喜酬唱,这是一种雅事,更是一种传统。官宦诗人侯光职与布衣诗人龚锡绅沿袭了这一传统。侯光职即将离开为官五年的兴安时,赋有留别市民七律八章,这本身就是当代官员难以做到或者说不屑去做的事,而龚锡绅偕儿子龚秉□共同酬和,更显示出他们之间情谊之深。侯光职为官兴安期间,曾将一代“诗佛”吴兰雪载有“万首诗”的诗集借给龚锡绅长期阅读;还不远百里由兴安县城跋涉至龚锡绅华江家里,赠送自撰自书横披二幅,同时亦为龚秉□题跋画扇以赠。龚锡绅多次寓居县城旅馆,侯光职经常登门拜访,相互品茗言欢、敲诗酬唱;龚锡绅赠以家乡特产六垌茶,侯光职则以六角竹箑回赠。侯光职与龚氏父子留下的六十首唱和诗所记录的上述雅事,比动辄金钱相送、厚礼相赠的社会习气不知要高雅多少,非常值得当代人深思和效仿。

   来源:桂林日报《清代兴安:六十首唱和诗隐藏的秘密》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