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家谱源流】詹姓宗族文化(之二)

    中华詹氏网 2013年1月4日 詹氏网


詹姓鼻祖詹文侯,最先创造了詹姓宗族文化的基本和显著特质。周幽王当政时期,朝

廷腐败,国运衰退,为官少师的詹文侯,多次向幽王谏劝,刚正不阿,为国家命运和前途忠心耿耿、宁伸不屈,在幽王不听的情况下,情愿辞官护国。他的高风亮节为子孙树立了榜样。他的后裔中具有这种风格品质的人无数,例如:

周桓王时(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詹英公为大臣,以忠义率群臣景从。詹父公为大臣,以忠义使王师伐虢。

明朝詹仰庇(1529- 1599年),安溪人。嘉靖四十三年甲子应天举人,乙丑联进士(公元1565年),年二十六授南海县令。詹仰庇为官廉洁精敏,创立条鞭之法,多有政声,以直节负盛名。隆庆二年戊辰被徵入朝,擢为侍台御史,上任之后因巡视监局库藏,核查内监,发现朝中权贵及宦官贪赃枉法,横索滥收费用之弊,直言上疏皇帝,揭官吏不法,致使权贵及宦官报复,指摘詹仰庇对皇上不敬,昏庸的穆宗于是怒斥詹仰庇狂悖不悛,廷杖一百,革职为民。万历元年癸酉,神宗嗣位,朝中官吏多人力荐詹仰庇官复原职,神宗御准,先后擢仰庇为广东参议,江西参议,山东按察副使,南京太仆少卿,入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授任各职期间,振刷论建,申饬御史出巡事宜,拟定奏章体式,建树良多。后迁刑部右侍郎,上任数月,户部给事中万自约弹劾仰庇拉拢关系,夤缘攀升。仰庇一怒之下杜门永去,乞休回籍,返回晋邑郡城居住,潇然物外二十多年。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九月,詹仰庇病逝,享年七十一岁,部复谓其平生忠正敢言,始终廉洁无玷,给于恤典拜祭一坛,赐祭葬减半,赠刑部尚书。

詹仰庇著有文集、诗选、奏疏集等流传于世。明隆庆年间,詹仰庇被穆宗皇帝黜为民后,曾蛰居于深沪璧峰之麓的港阜村,仍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层崖分五沃,叠屋耸高岗,风土鱼虾薮,邱园粟麦乡,壁山乔木古,玉井细泉香,独浩乘槎兴,欲寻钓鱼方”,诗除咏深沪外,还抒发被黜后的心情。当他遨游深沪湾,登上宝盖山时,吟作了“宝盖峰高控海东,西来金马远争雄,手摩霄汉千山尽,眼入沧溟百岛通,虎豹风生幽涧底,鱼龙云起大波中,天涯恍有神仙气,一啸冷然若御空”等佳句。当他乘舟往安海时,沿岸海光山色使他更为感慨,因而写下了“金鳌排浪驾神仙、玉女来从镜内看,水殿夜阑嘘蜃螟,石梁潮满卧龙寒,芳樽莫待沧洲老,明月何妨白露涌,听醉波声陵谷改,海天一哭独凭栏”的诗作,诗中虽多为写景,但也不难看出他深受委屈仍意志坚定的心境。

《明史》纪载了詹仰庇的事典。录抄如下:

隆庆初,穆宗诏户部购宝珠,尚书马森执奏,给事中魏时亮、御史贺一桂等继争,皆不听。仰庇疏言:“顷言官谏购宝珠,反蒙诘让。昔仲虺戒汤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召公戒武王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汤、武能受二臣之戒,绝去玩好,故圣德光千载。若侈心一生,不可复遏,恣情纵欲,财耗民穷。陛下玩好之端渐启,弼违之谏恶闻,群小乘隙,百方诱惑,害有不胜言者。况宝石珠玑,多藏中贵家,求之愈急,邀直愈多,奈何以有用财,耗之无用之物。今两广需饷,疏请再三,犹靳不予,何轻重倒置乎!”不报。三年正月,中官制烟火,延烧禁中庐舍,仰庇请按治。左右近习多切齿者。

帝颇耽声色,陈皇后微谏,帝怒,出之别宫。外庭皆忧之,莫敢言。仰庇入朝,遇医禁中出。询之,知后寝疾危笃,即上疏言:“先帝慎择贤淑,作配陛下,为宗庙社稷内主。陛下宜遵先帝命,笃宫闱之好。近闻皇后移居别宫,已近一载,抑郁成疾,陛下略不省视。万一不讳,如圣德何?臣下莫不忧惶,徒以事涉宫禁,不敢颂言。臣谓人臣之义,知而不言,当死;言而触讳,亦当死。臣今日固不惜死,愿陛下采听臣言,立复皇后中宫,时加慰问,臣虽死贤于生。”帝手批答曰:“后无子多病,移居别宫,聊自适,以冀却疾。尔何知内庭事,顾妄言。”仰庇自分得重谴,同列亦危之。及旨下,中外惊喜过望,仰庇益感奋。

亡何,巡视十库,疏言:“内官监岁入租税至多,而岁出不置籍。按京城内外园廛场地,隶本监者数十计,岁课皆属官钱,而内臣假上供名,恣意渔猎。利填私家,过归朝宁。乞备核宜留宜革,并出入多寡数,以杜奸欺。再照人主奢俭,四方系安危。陛下前取户部银,用备缓急。今如本监所称,则尽以创鳌山、修宫苑、制秋□迁、造龙凤舰、治金柜玉盆。群小因干没,累圣德,亏国计。望陛下深省,有以玩好逢迎者,悉屏出罪之。”宦官益恨。故事,诸司文移往还及牧民官出教,用“照”字,言官上书无此体。宦官因指“再照人主”语,为大不敬。帝怒,下诏曰:“仰庇小臣,敢照及天子,且狂肆屡不悛。”遂廷杖百,除名,并罢科道之巡视库藏者。南京给事中骆问礼、御史余嘉诏等疏救,且言巡视官不当罢。不纳。仰庇为御史仅八月,数进谠言,竟以获罪。

2. 以忠勇著称的家风

历史上,詹姓出了许多具有民族气节,忠诚于国家,以勇敢著称的英雄人物。像唐代

詹必胜,宋代詹度,明朝詹荣,近现代詹振、詹大悲(大悲与其弟大星和大权为“一门三烈士”)、詹谷堂、詹才芳,等等。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大智大勇,顽强斗争,不怕牺牲。这种可歌可泣的家风,永远值得后代学习。

南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公元一二五二年進士授國史編校胡升,为詹氏忠勇世家写序,道出了詹姓忠勇家风的真谛。故录该文于后。

“蓋聞忠義者天地之常,經人心之固有,初不待賞誘乎,前刑驅乎,後而為之也;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當天下久安之餘,狃於承平之,樂其剛心銳氣,敗於驕慄而不復振,卒有寇盜之變,則心悸而股慄,徬徨四顧,搏手無策,終於淪胥而已,唐之開寶人物繁阜,煙火萬里天下泰然無事,一旦祿山醜類崛起,天下之民鳥飛雲散,乞為囚虜之不暇,奚暇以忠義自奮而與抗哉;河北二十四郡若蹈無人之境,而固守平原以死禦之,屹不可犯者獨一顏真卿,而明皇不知其何如人,茲豈平昔有眷遇之,素而欲以是報之哉,真卿之意以為忠義者天地之常,經人心之固有也。

今婺源詹氏之忠義,其殆斯人之徒歟,詹氏世居婺源之廬坑,土人謂之詹村,有諱必勝者勇而敢為,當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初,因官閩中與光州刺史王緒,領軍至漳州會,王緒死王潮代之,必勝在軍中與潮之弟審知善,審知薦必勝為軍校,至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初,潮遣審知收福州屬城,相持日久未有功,審知憂之,忽一夕召諸軍校問攻城之計,諸校所言皆不合,必勝進曰﹕某觀此城東北壯西南虛,若多設疑兵以持其東北,預選敢死士夜穴其西南,城必破矣;審知稱善,擢必勝為先鋒兵馬使,領軍率敢死士攻其西南,越二日城陷,必勝冒矢石先登沒於城壕,審知悼之,俾厚殯于州城西南,奏其功賜廟額曰﹕奉忠。

必勝五世孫曰光國,光國善騎射,嘗試京師得武舉于兵部,慷慨有大志,青溪方臘作亂,詔下能捕殺臘者有優賞,光國召族人之勇者芝瑞、彥達與劇飲酒酣激之曰﹕今賊已燒婺源縣,其勢必至吾鄉,我曹豈容坐視而竄匿,彼賊雖熾皆亡賴之人,蟻附之耳,兵非速習,誓當共擊之,芝瑞、彥達曰﹕計將安出,光國曰﹕兵在銳不在多,多適為累耳,吾族中子弟可用者不下三十人,佃客僕隸可用者不下百二十人,二兄為佃僕之倡,我率子弟兵從之,芝瑞、彥達曰:子之言我之志也,於是立籍定數,某用弓矢,某用刀劍,日椎牛設酒訓練之,忽有報者曰:賊已宿雙路口矣,時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正月一日也,光國與芝瑞、彥達坐旗下,列眾於前,光國對眾誓曰﹕國家累朝,以仁恩養活百姓,何負於天下,今方賊敢作亂,此不過無知禽獸自取屠戮,今我以順伐逆必勝之,汝等併力?進有死無二,若破此賊,我當陳乞朝廷賞汝等之功,眾皆聽命,於是芝瑞、彥達各率刀槍手伏青山峽,東去二百步鳴金鼓以撓賊,光國率弓箭手伏青山對岸之南山上,賊分二隊以進,其一自青山之北越嶺而下,以出眾之不意,其一自源口穿鹿角槎而入,以牽制援兵,光國望見賊將入青山峽,厲聲呼曰﹕齊勵殺賊,芝瑞、彥達各率佃僕自青山,光國率弓箭手自南山用毒箭射之,皆一躍而倒殺傷甚多,矢盡率子弟舍弓渡水,用短兵與刀鎗手併力合戰,呼聲動山嶽,殺賊千餘人于水中,水為之赤,餘眾敗走。

光國、芝瑞、彥達及子弟佃僕等二十一人,以力戰俱沒於陣,其餘亦皆重傷,有中二十餘傷而不死,隨水流出得一菖蒲石而上者,族人德仁也,其母尋而呼之,猶能微聲以應,其後取菖蒲石歸,起花砌奉之始,青山之倡義也。

族人巨源出帑為盟主,及賊入巨源坐而罵曰﹕人亂法不亂遂遇害,臘自此敗寖以不振,遂歸幫源洞伏誅,其竊發止八十二日芝瑞平日常持一蠻牌重五十斤,上下皆冒以刃轉輪如飛,彥達初為廣福寺僧,武藝過人兩手能用雙刀,其勇亞于芝瑞與光國,三人齊名,鄉人感其義,相與祀之,號曰﹕忠勇叢祠。

光國長子曰世勛,次子曰世勣,世勛修偉沉毅,恂恂似不能言,在縣揮金如土,當機而發其勇莫敵,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累用薦為舒城縣民兵正將,而世勣副之,世勛以民兵怯弱不足以立事,乃轉招募得六百二十八人,不問其所從來惟強壯是與,淮西帥奇之薦為義兵部將,世勛推誠延納得士之歡心,亡命之徒聞其風而悅之,期約月一會椎牛酒,以二十五人為一隊,隊有長,十二對為一部,部有將,置義士簿具姓名,鄉貫,父母,妻子,離軍之日,所居之地,皆謂之義士,假之資使之阜通以贍其衣食之費,犒設之餘使分其肉與貧者示之仁,戒其竊發禁其騙挾示之以義,聚會之際長者居前少者居後示之禮,牛酒將竭再與之約,至期則世勛先至示之信,自三月至十月,人人壯健皆奮勇願效死力,至前十一月一日各散去,安其家人而撫其黨約,閏十一月一日悉會于縣南二十五里栲栳原前,十一月十三日金人數千騎,忽至舒城燒縣,市煙焰燭天,世勛望見嘆曰﹕天不使我成功,邪義士既散,烏可以疾來也,次日早義士至者纔六十人,世勛引之入栲栳原,方議遣人促義士,北兵千餘驟至原,大呼曰﹕詹將軍可速降,統軍使來招汝奏之以官,世勛叱之曰﹕我大宋義士豈肯降汝,無多言,可來共決死,揮部將王悅、王僎等直前奮擊,原中狹而險,北兵失利遂敗而大奔,北兵怒,世勛罵不已,攢箭射之世勛,額被一箭身受四箭,傷重一夕無語亦不呻吟,次日早呼其子大淵,戒之曰﹕我今死矣,汝必繼我之志,言終而卒,少頃猶能張目視人,其長子輔謂大淵曰﹕父告而爾未答,故視汝也,大淵於是撫父之額而號泣曰﹕父茍終,所不盡力於中原者有如栲栳原,乃瞑目,因裹之以被數重,瘞栲栳山中,親隨黃福等侍其子歸鄉,悉具其實父老,至今尚能言之,後五年始改葬焉,方義兵散去而未集也,世勛自料力不能敵,時戚方握重兵守北狹關,世勛以書說曰﹕北兵在舒城者,某知其無能為也,大尉握重兵在此去縣五十里,豈可坐視其殘吾民乎,願太尉畀以千騎,必為太尉破之,若幸而成功,其豈敢專之哉,惟太尉亮其忠赤,方觀之躊躇不報,識者謂世勛智略,世勣驍勇使義兵盡會,則兄弟相衛如左右手未必無功,惜乎迫於險,而急於戰也。

後大淵占籍浮光,鄉人悼必勝,世勛俱以忠義沒於王事,併繪于叢祠,必勝居中,巨源次之,光國、芝瑞、彥達又次之,世勛居彥達下,子弟弓箭手繪於東壁西向,刀鎗手繪於西壁東向,在階上佃僕弓箭手繪於東壁西向,刀鎗手繪於西壁東向,在階下必勝,世勛親隨各二人在佃僕之內,各有姓字位號,滕先生之家傳碑在門之左,鄭府君之廣記碑在門之右,往年災旱有求必應不可悉數,淳熙庚子(公元1180年),紹熙甲寅(公元1194年),慶元乙卯(公元1195年)皆大旱禱于祠,霖雨踵至歲大稔,祠宇與所立之碑多,歷年數寖以獘壞,而叢祠之英爽則益顯,或形於夢寐,或見於巫卜,而德仁年踰九十仕為將仕郎,於忠勇祠之事,身履目擊,乃率其族及耆老胡感洪等重建其祠而新之,群請於縣願核實申奏乞降封額,邑大夫三山鄭棫從之,且曰﹕茲事若緩,而實急風教所關,奏賜祠額曰﹕忠勇,贈五將軍位秩有差又群謁於余,以忠勇祠傳為請,余同邑其何所辭於乎。

詹氏之忠義,非恐負責於朝,而欲以死報之也,特忠勇所激不容自遏,故遇寇盜常如鷹揚虎賁,必欲搏而噬之,以至嬰鋒鏑蹈白刃死而弗顧,夫豈區區者之所能決為哉,彼其中必有所守,亦猶齊之王蠋,漢之關張,唐之張許輩,知有忠義而不知有其身,人雖不知而天則知之,今詹氏子姓之繁,功名之會日新月盛,而必勝之十一世孫復,以樞密劉公薦于朝,一文一武同歲入仕,則天所以報,詹氏之忠義亦不孤矣,天下之士聞詹氏之風,慷慨自許,而日趨於忠孝之域,當何如哉,余以是嘉之故,特發揚其事如右”。

3. 勤劳节俭,精业务实,谨慎独行的作风

考据历史可知,詹姓经历了北转南迁外渡的过程。

北转是指东周、春秋战国时期,詹姓由镐京向燕地的扩延,发展成为河间郡望。还有明朝时期,詹姓经山西洪洞大槐树向北方诸省如河北、山东、陕西等地的迁徙。

詹姓南迁主要有四次,也是詹姓迁播的主流。

詹姓第一次南迁是在西晋末东晋初的“八王之乱”,又称“永嘉之乱”,和随后的“五胡乱华”,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侵扰中原,他们因避乱而南迁,多弃官携眷南逃,称为“衣冠南下”。他们经辗转而迁入赣、皖、苏、浙、闽、粤等省区。

第二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地区。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后王潮、王审知率军入闽。詹姓将士随军入闽,并落籍于闽。

第三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入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四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生活在赣、皖、苏、浙、闽、粤的詹姓人向湖广、川、黔、云、桂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尤其是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有的詹姓人是随军征战,戍边落籍于云贵川。同时,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詹姓向台湾迁徙。

外渡指的是,清朝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为了避战乱和谋生,有一部分詹姓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迁往马来西亚、美国、南美等地。

迁徙的过程是艰险的。詹姓先民扶老携幼,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又从一个陌生的地方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家。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择好地。詹姓人有许多良法,如“挑炭定位”、“埋鸟看地”、“罗盘定向”等等,就是詹姓人的发明。

詹姓人每当迁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除了居住外,重要的是置业。“耕种传家”、“勤劳节俭”是詹姓发家致富的一大法宝。在多山的南方,詹姓人劈山造地,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不仅取得立足之地,还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从宋朝始,詹姓在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台湾等省就出现了很多望族。

“诗书传家”又是詹姓的谋身兴旺的另一大法宝。詹敦仁以“儒术”教育子弟、“黄卷传家”,以及詹体仁理学思想,对詹氏后代影响极大。詹氏很重视教育,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不管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下,都努力创造条件,使子孙受到良好的教育。“书香门第”之家众多,从古代“父子兄弟”进士,到“八角九进士”,又到现代“状元村”,足表詹氏之美名和荣耀。

宋朝学者詹体仁(公元1143-1206年),字元善,建宁浦城人。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及第,授晋江丞。经宰相梁克家举荐,人为太常博士,摄金部郎官。光宗即位,授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司农少卿。曾奏免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后任太常少卿、直龙图阁。因论山陵事被罢官,居口川。少从学于朱熹,讲质经义,博览群书,自天文地理、卜筮、医药、百家杂说,无所不通。其学“以存诚镇独为主”。主张为官应尽心平心,“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坚守朱熹性理之学,曾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认为人若能如此,则知看书之要,而无穿凿附会之患。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三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他的理学贡献是培植了一代英才真德秀,使他成为继朱熹之后声望很高的学者,对朱熹之学在南方的传播起一定作用。著有《詹习农集》、《庄子解》、《象数总义》等。

   敬业精业是詹姓的作风。现代核物理学家、院士詹文龙,是詹氏之佼者。他一九五五年十月生于厦门市,一九八二年大学毕业,决定留在地处兰州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兰州生活条件艰苦,但他说“国家培养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容易,我应该尽早为国家出力,为祖国做贡献。”

  詹文龙全身心地扑在科研工作上,经常每天干十五六个小时。在参加工作后的短短三四年里,他发表论文五十四篇,获得了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

   一九八六年九月,詹文龙被派到法国开展中能重离子物理实验研究。他加倍努力,攻克语言障碍和设备不熟悉的难关,忘我工作,先后参加了十一个实验,发表二十二篇论文。他和合作者还发现了十一个新核素,第一次测量并确定了三十多个核素的质量。在进行“丰中子、丰质子核反应截面测量”研究中,他首次提出了“丰质子核反应总截面随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的绝对值增大而增加”的预言,并为实验所证实。这些新发现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赏,引起法国、日本等国核科学家的重视,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即将结束在法国的研究工作时,所长德特拉斯教授一再挽留他。然而,他毅然回国,为祖国效力。他也放弃到美国与家人团聚生活的机会,继续留在兰州工作。

  一九九一年九月,詹文龙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到布鲁克海门国家实验室,参加二十世纪末世界最大规模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国际大合作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把当时国际上最好的双端全反射型飞行时间谱仪的性能再提高了数倍,他也因此成为这个大合作研究中备受国际同行关注的中国青年核物理学家。合作组负责人提出延长他在美国的研究时间,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

  回国后,根据国际重离子学科发展趋势,他开始在重离子加速器上开展放射性束物理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詹文龙率领研究团队于一九九三年底建成了我国第一条、世界第五条中能放射性束流线,成功地获得氦、锂、铍等元素的三十余种放射性核素。采用多元符合测量方法,以多达一百六十九个参数的规模,进行了中能重离子碰撞核反应机制实验研究,获得了大量重要的实验信息。

一九九七年,当他主持研制的兰州放射性束流线正处在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时,因为长时间的紧张工作,詹文龙腰椎间盘出了毛病,一动就疼得厉害。为了不耽误时间,他就近找了个按摩医师给按摩了几次,哪想到下半身忽然瘫痪了。詹文龙被迫住进了医院。为使工作如期进行,躺在病床上的他,经常坐着轮椅到现场指挥调试。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束流线工程仅用二十个月就如期完成,整体性能达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他正在主持从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存储环的“大科学工程”。这是国际上罕见的先进实验装置,将促进我国在核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

  凭着对发展祖国科技事业的满腔热情,凭着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詹文龙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迈出了一连串坚实的步伐。他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并当选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

詹姓族,由于历代屡次长途的迁徙,或经风雨见世面,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说,詹氏精神是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来自万里迁徙的磨练,来自偏僻山区恶劣环境的锻冶,来自祖辈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来自大胆探索和创新。詹氏精神归结起来就是:爱国家爱人民,反压迫反侵略,刚正不阿,勤劳朴实,聪明勇敢,存诚慎独,奋发有为。

 


分享按钮>>【詹氏家谱源流】河间衍派 佛耳传芳
>>【詹氏家谱源流】詹姓宗族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