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家谱源流】中华龍与龙氏之渊源(12)

    中华龙氏网 2013年7月26日 龙一乐


黄龙鲧 虬龍禹 父子治水

       大禹治水千秋颂  励精图治万代扬        


大禹

禹:姒(sì)姓,名文命,古涂山氏国(安徽怀远)人,夏后氏首领,号禹,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后世尊称大禹。传说为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gǔn),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受舜禅让继帝位。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 但籍贯在郑州登封嵩 (song)山附近的说法比较可信。

“夏”: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为阳,为前;以北为死,为阴,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基准义为“人”,“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就是良渚文化的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龍矣。

大禹治水千秋颂

帝喾以来,正值地球地质年代四至六千多年前的新冰期结束,先是大旱灾,后又大洪水。唐尧时的后羿射日神话,尧舜时的大禹治水传说,正是佐证。“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

大禹治水——子继父业。

尧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

相传鲧是天神,他为解救下界凡人横遭水患,从祖父天帝那里偷了“息壤”(可以自己生长不息的土壤),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yin)”(堵塞,土山)的办法。不幸被天帝发现,大发雷霆,把“息壤”全收回,结果前功尽弃,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尧的助手舜巡视鲧治水无功,将鲧流放羽山(山东蓬莱东南),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又传说鲧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杀害在羽山,夺走了“息壤”,洪水又蔓延患滥开来。羽山在北极之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山的南面是雁门,有一条神龙,叫“烛龙”,人脸龍身,从头到尾,有千多里长。他从盘古开天地就守在此,嘴含蜡烛代日光,照耀北极的阴暗。世间传说的可怕的幽都,可能就在羽山附近。可见其荒凉和凄惨。

鲧虽被杀,但平洪水的志愿未实现,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害怕久后他作怪,又派天神带了宝刀“吴刀”来剖开鲧的肚子,突然一条头上长角的虬(qiu)龍跳了出来,腾飞上了天,这就是鲧的儿子禹。鲧则化成黄龙跃进了羽渊,他要一直关注儿子禹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人民从洪水中解救出来。

此事让天帝省悟到用洪水惩罚人类太严酷,新诞生的虬龙禹力陈拯救人民的理由,请求赐给“息壤”以平水患。天帝看到自己的玄孙禹这样有出息,不但给了“息壤”,还派曾经杀蚩尤立大功的应龍帮助禹下去治理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对此有所记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分布息壤)以定九州。

《开筮(shi)》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曰:“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

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平息水患。这成了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智慧和精力,获得成功,神州大地出现了新气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尧帝寻找继承人,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鲧死后。舜又举用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治水。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xie四声)、后稷(ji四声)、皋陶(gaoyao)。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禹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从冀(ji四声)州开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亲自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qiao一声),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du四声)》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li二声)黑。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懈怠。    

禹治洪水,却惹恼了水神共工,原是天帝令他降洪水来惩罚人民的,他正好大显神通,岂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又把洪水从西方掀腾起来,一直淹到空桑(山东曲阜)。禹决心只有打败共工,才能彻底平息水患。

禹就学他曾祖父黄帝的榜样,在会(kuai)稽山大会天下群神。只有防风氏未按时到会。禹怪他不遵守号令,杀之。一两千年后,春秋时吴王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从打毁的山上发掘出一节骨头,不是人骨也不是兽骨,骨头之大,要用整部车子才装得下,大家都认不出,请教博学的孔子,才知是被禹所杀的防风氏骨头。当时禹的神力和威权之大,可见一斑。

禹率群神和共工开战,很快就把共工赶跑了。治水工作才得以做下去。禹叫一只大黑龟背上“息壤”,跟在他后面,他随着地形地势和水势,投放“息壤”,率领人民疏江导河。并叫应龙走在前面,用巨尾画地,指引人们开掘河川,把洪水引导到东洋大海,成为了后来的大江大河。

现从余姆渡考古得知:八,九千年前,浙东就是成熟的稻谷区。可沿海遭几番洪水大灾,已成荒蛮之地。当禹来到绍兴地区,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洪水退后,开沟引渠,治理淤泥,以便耕种。“尽力乎沟洫(xu四声)” (孔子语)。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禹为治水,30岁还未结婚。当他来到涂山(绍兴西北),心想:已到结婚的年龄了,将有啥征兆吧。果然,就碰到了涂山女娇,结为伉俪。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古礼男子三十而娶)。乃辞(祝告)云:“吾娶也,必有应(兆)矣。”乃有九尾白狐,造(cao至)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验)也。涂山之歌曰:‘绥绥(suisui指寻求配偶的样子)白狐,九尾庞庞(充实强盛的样子);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白狐)造彼(禹)昌。天人(应天顺人)之际,于兹则行(进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涂山氏之女),谓之女娇。

大禹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

“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楚辞·天问》洪祖兴补注引《吕氏春秋》)

禹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伯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又让后稷赈济困难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关于“启母石”的传说

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和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这则神话故事 见《汉书》:禹治洪水,通轘辕山(河南省偃师县东南)。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关于大禹治黄河——河伯赠送“河图”的故事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识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您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神话传说

巫山 三峡  瑶姬助禹治水

《太平广记》载: 云华夫人,王母(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仙女)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回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

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cu四声 猝)至,岩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相遇),拜而求助。即敕(令)侍女,授禹策召(役使命令)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阨(隘),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

禹尝诣(yi谒见瑶姬)之崇巘(yan大山上累小山)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

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把关,天马启途,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赐)玄珪,以为紫庭真人。

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太平广记》卷五六引《墉城集仙录》)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虚构以表达人类与自然,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治理青衣江

大禹在青衣江治水,是氐羌先民从游牧走向农耕的现实反映。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但是,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禹以天帝的“息壤” 填洪水,成名山

大洪水,使中华大地,汪洋一片;大禹治水,使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再现。

禹乃使太章(天神)步(量),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古以十万为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薮(sou, 本义指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自三仞(八尺为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即息壤)填洪水,以为名山。(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篇》)

励精图治万代扬

治水治国安民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安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教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论语·泰伯篇》)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其虔敬,叙说夏禹业绩:他励精图治,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治九州

冀州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沇州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yan)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yong一声)水和沮(ju四声)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水,然后进入黄河。

青州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徐州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

扬州 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州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簬(lù)和楛(hù)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豫州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菏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梁州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雍州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开九路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

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

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

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

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

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

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

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

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

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疏九河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

弱水  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

黑水  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黄河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漾水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是汉水,再向东流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长江  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沇水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菏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淮水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

渭水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洛水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定五服

甸服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侯服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绥服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要服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荒服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制相柳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郭璞注:“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厌。”)。相柳之所抵(抵触),厥(掘)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种植)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禹挖掘填塞这块地方,三次填塞,三次都陷下去。),乃以为众帝之台(各方天帝筑台镇之),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虎纹),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

禹与舜,伯夷,皋陶论德政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都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美恶高下,评定出赋税等级,按照规定进贡纳税。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

司马迁在《史记》中载: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

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

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

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

禹说:“呵!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huān)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

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着说道:“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侯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

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

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

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

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

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作了标志。我和益一块,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民众安定下来了,各诸侯国也都治理好了。”

皋陶说:“是啊,这些是你的巨大业绩。”

禹说:“啊,帝!谨慎对待您的在位之臣,稳稳当当处理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要明确各种服装的等级。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来考察那里政教的情况,以便取舍各方的意见,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会被清除了。”

禹说:“对。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

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引能人才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

舜帝说:“用我的德教来开导,那么凭你的工作就会使他们归顺的!”

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发扬。

这时,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

皋陶跪拜,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您可记住啊,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

舜帝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

这时候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按传统的禅让制,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史记·夏本纪》)

禹治夏,重恩威,强教化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禹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禹为加强对东南统治(周时称“九夷”),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唐尧、虞舜时期,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大禹 - 大禹陵与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

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

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禹 - 故里

户县三过村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夏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启伐有扈氏大战,就发生在户县的甘峪口。
   户县为大禹父亲的封地,户县三过村为大禹父亲的居住地和大禹的诞生地,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子后来战斗于户县的甘河,自古多有记载并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首先,文物例证。
   1、 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禹王村”。
   2、禹王庙村,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3、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东有禹王庙。
   4、草堂寺铁钟记有:户县秦镇“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5、户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有,禹王庙古建。(见户县文物志8页)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1、《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户县就是古崇国。 (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2、《连山易》:“鲧封于崇。鲧,禹父。《国语》谓之崇伯。” 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3、《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儿子)。(见户县地名志5页)
   4、《史记?夏本纪》:“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为大禹死后的王位继承,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见户县地名志5页)
   5、《汉书?地理志》“有扈,古国,有扈谷亭,及夏启所伐之扈国也。” (见户县地名志5页)
   6、《诗经》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7、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8、明末《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沣河西岸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9、清康熙《户县志》之《地舆志》记载:鄠,古崇国也。《连山易》云:大禹的父亲“颛项五代孙鲧,封与崇。”《史记》云:“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其子禹以代~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三过村,传其所处也。(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0、清《关中胜迹图》: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1、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在县北二十里。(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2、清乾隆?《户县新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3、民国《重修户县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4、民国燕京大学编《1937年户县乡土志》:“今县北有三过村,乃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遗址。” (见户县文物志251页)
   15、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户,古为崇国。鲧封于崇,谓之崇伯。禹为鲧子。启为禹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甘峪口)。据此,三过村相传为禹之家乡无疑。
   16、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因名“三过村”。
   17、现代《户县地名志157页》: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18、现代《户县地名志37页》:禹王庙“此为后人纪念禹治沣水之功修筑”。
   19、现代《旅游在户县150页》:三过村,为禹王老家。
   20、现代《户县文史资料大观328页》:因为禹王疏导江河,奔走万里,脚腿患病,步伐失常,颠跛而行,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一走一跛称为“禹步”。这就成为后来傩舞的傩步、禹步。
   这说明,户县是禹父鲧的封地。禹诞生并长期生活在户县,禹成年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两子大战于户县的甘河一带。户县如今的傩(nuo二声)舞中还保留了傩步,又称禹步,起源于大禹的步态。为纪念大禹,户县有多处禹王庙,至今香火颇盛。

北川县禹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阁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大禹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古石泉县治所(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1.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第四纪研究 - 200525 ( 6 )

2.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民间叙事和身份表达——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031 ( 10 )

3.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大禹祭典与大禹文化的传播 -前沿 - 2010

龍一乐  整理撰写

2013.07.15.初稿


大禹治水


,

黄龙鲧 虬龍禹 父子治水

       大禹治水千秋颂  励精图治万代扬        


大禹

禹:姒(sì)姓,名文命,古涂山氏国(安徽怀远)人,夏后氏首领,号禹,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后世尊称大禹。传说为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gǔn),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受舜禅让继帝位。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 但籍贯在郑州登封嵩 (song)山附近的说法比较可信。

“夏”: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为阳,为前;以北为死,为阴,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基准义为“人”,“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就是良渚文化的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龍矣。

大禹治水千秋颂

帝喾以来,正值地球地质年代四至六千多年前的新冰期结束,先是大旱灾,后又大洪水。唐尧时的后羿射日神话,尧舜时的大禹治水传说,正是佐证。“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

大禹治水——子继父业。

尧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

相传鲧是天神,他为解救下界凡人横遭水患,从祖父天帝那里偷了“息壤”(可以自己生长不息的土壤),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yin)”(堵塞,土山)的办法。不幸被天帝发现,大发雷霆,把“息壤”全收回,结果前功尽弃,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尧的助手舜巡视鲧治水无功,将鲧流放羽山(山东蓬莱东南),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又传说鲧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杀害在羽山,夺走了“息壤”,洪水又蔓延患滥开来。羽山在北极之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山的南面是雁门,有一条神龙,叫“烛龙”,人脸龍身,从头到尾,有千多里长。他从盘古开天地就守在此,嘴含蜡烛代日光,照耀北极的阴暗。世间传说的可怕的幽都,可能就在羽山附近。可见其荒凉和凄惨。

鲧虽被杀,但平洪水的志愿未实现,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害怕久后他作怪,又派天神带了宝刀“吴刀”来剖开鲧的肚子,突然一条头上长角的虬(qiu)龍跳了出来,腾飞上了天,这就是鲧的儿子禹。鲧则化成黄龙跃进了羽渊,他要一直关注儿子禹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人民从洪水中解救出来。

此事让天帝省悟到用洪水惩罚人类太严酷,新诞生的虬龙禹力陈拯救人民的理由,请求赐给“息壤”以平水患。天帝看到自己的玄孙禹这样有出息,不但给了“息壤”,还派曾经杀蚩尤立大功的应龍帮助禹下去治理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对此有所记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分布息壤)以定九州。

《开筮(shi)》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曰:“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

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平息水患。这成了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智慧和精力,获得成功,神州大地出现了新气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尧帝寻找继承人,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鲧死后。舜又举用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治水。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xie四声)、后稷(ji四声)、皋陶(gaoyao)。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禹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从冀(ji四声)州开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亲自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qiao一声),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du四声)》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li二声)黑。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懈怠。    

禹治洪水,却惹恼了水神共工,原是天帝令他降洪水来惩罚人民的,他正好大显神通,岂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又把洪水从西方掀腾起来,一直淹到空桑(山东曲阜)。禹决心只有打败共工,才能彻底平息水患。

禹就学他曾祖父黄帝的榜样,在会(kuai)稽山大会天下群神。只有防风氏未按时到会。禹怪他不遵守号令,杀之。一两千年后,春秋时吴王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从打毁的山上发掘出一节骨头,不是人骨也不是兽骨,骨头之大,要用整部车子才装得下,大家都认不出,请教博学的孔子,才知是被禹所杀的防风氏骨头。当时禹的神力和威权之大,可见一斑。

禹率群神和共工开战,很快就把共工赶跑了。治水工作才得以做下去。禹叫一只大黑龟背上“息壤”,跟在他后面,他随着地形地势和水势,投放“息壤”,率领人民疏江导河。并叫应龙走在前面,用巨尾画地,指引人们开掘河川,把洪水引导到东洋大海,成为了后来的大江大河。

现从余姆渡考古得知:八,九千年前,浙东就是成熟的稻谷区。可沿海遭几番洪水大灾,已成荒蛮之地。当禹来到绍兴地区,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洪水退后,开沟引渠,治理淤泥,以便耕种。“尽力乎沟洫(xu四声)” (孔子语)。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禹为治水,30岁还未结婚。当他来到涂山(绍兴西北),心想:已到结婚的年龄了,将有啥征兆吧。果然,就碰到了涂山女娇,结为伉俪。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古礼男子三十而娶)。乃辞(祝告)云:“吾娶也,必有应(兆)矣。”乃有九尾白狐,造(cao至)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验)也。涂山之歌曰:‘绥绥(suisui指寻求配偶的样子)白狐,九尾庞庞(充实强盛的样子);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白狐)造彼(禹)昌。天人(应天顺人)之际,于兹则行(进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涂山氏之女),谓之女娇。

大禹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

“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楚辞·天问》洪祖兴补注引《吕氏春秋》)

禹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伯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又让后稷赈济困难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关于“启母石”的传说

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和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这则神话故事 见《汉书》:禹治洪水,通轘辕山(河南省偃师县东南)。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关于大禹治黄河——河伯赠送“河图”的故事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识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您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神话传说

巫山 三峡  瑶姬助禹治水

《太平广记》载: 云华夫人,王母(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仙女)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回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

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cu四声 猝)至,岩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相遇),拜而求助。即敕(令)侍女,授禹策召(役使命令)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阨(隘),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

禹尝诣(yi谒见瑶姬)之崇巘(yan大山上累小山)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

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把关,天马启途,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赐)玄珪,以为紫庭真人。

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太平广记》卷五六引《墉城集仙录》)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虚构以表达人类与自然,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治理青衣江

大禹在青衣江治水,是氐羌先民从游牧走向农耕的现实反映。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但是,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禹以天帝的“息壤” 填洪水,成名山

大洪水,使中华大地,汪洋一片;大禹治水,使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再现。

禹乃使太章(天神)步(量),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古以十万为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薮(sou, 本义指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自三仞(八尺为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即息壤)填洪水,以为名山。(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篇》)

励精图治万代扬

治水治国安民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安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教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论语·泰伯篇》)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其虔敬,叙说夏禹业绩:他励精图治,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治九州

冀州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沇州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yan)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yong一声)水和沮(ju四声)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水,然后进入黄河。

青州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徐州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

扬州 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州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簬(lù)和楛(hù)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豫州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菏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梁州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雍州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开九路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

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

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

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

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

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

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

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

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

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疏九河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

弱水  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

黑水  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黄河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漾水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是汉水,再向东流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长江  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沇水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菏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淮水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

渭水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洛水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定五服

甸服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侯服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绥服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要服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荒服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制相柳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郭璞注:“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厌。”)。相柳之所抵(抵触),厥(掘)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种植)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禹挖掘填塞这块地方,三次填塞,三次都陷下去。),乃以为众帝之台(各方天帝筑台镇之),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虎纹),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

禹与舜,伯夷,皋陶论德政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都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美恶高下,评定出赋税等级,按照规定进贡纳税。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

司马迁在《史记》中载: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

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

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

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

禹说:“呵!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huān)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

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着说道:“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侯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

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

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

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

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

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作了标志。我和益一块,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民众安定下来了,各诸侯国也都治理好了。”

皋陶说:“是啊,这些是你的巨大业绩。”

禹说:“啊,帝!谨慎对待您的在位之臣,稳稳当当处理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要明确各种服装的等级。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来考察那里政教的情况,以便取舍各方的意见,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会被清除了。”

禹说:“对。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

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引能人才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

舜帝说:“用我的德教来开导,那么凭你的工作就会使他们归顺的!”

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发扬。

这时,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

皋陶跪拜,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您可记住啊,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

舜帝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

这时候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按传统的禅让制,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史记·夏本纪》)

禹治夏,重恩威,强教化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禹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禹为加强对东南统治(周时称“九夷”),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唐尧、虞舜时期,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大禹 - 大禹陵与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

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

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禹 - 故里

户县三过村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夏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启伐有扈氏大战,就发生在户县的甘峪口。
   户县为大禹父亲的封地,户县三过村为大禹父亲的居住地和大禹的诞生地,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子后来战斗于户县的甘河,自古多有记载并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首先,文物例证。
   1、 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禹王村”。
   2、禹王庙村,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3、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东有禹王庙。
   4、草堂寺铁钟记有:户县秦镇“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5、户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有,禹王庙古建。(见户县文物志8页)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1、《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户县就是古崇国。 (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2、《连山易》:“鲧封于崇。鲧,禹父。《国语》谓之崇伯。” 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3、《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儿子)。(见户县地名志5页)
   4、《史记?夏本纪》:“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为大禹死后的王位继承,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见户县地名志5页)
   5、《汉书?地理志》“有扈,古国,有扈谷亭,及夏启所伐之扈国也。” (见户县地名志5页)
   6、《诗经》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7、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8、明末《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沣河西岸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9、清康熙《户县志》之《地舆志》记载:鄠,古崇国也。《连山易》云:大禹的父亲“颛项五代孙鲧,封与崇。”《史记》云:“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其子禹以代~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三过村,传其所处也。(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0、清《关中胜迹图》: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1、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在县北二十里。(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2、清乾隆?《户县新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3、民国《重修户县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4、民国燕京大学编《1937年户县乡土志》:“今县北有三过村,乃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遗址。” (见户县文物志251页)
   15、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户,古为崇国。鲧封于崇,谓之崇伯。禹为鲧子。启为禹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甘峪口)。据此,三过村相传为禹之家乡无疑。
   16、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因名“三过村”。
   17、现代《户县地名志157页》: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18、现代《户县地名志37页》:禹王庙“此为后人纪念禹治沣水之功修筑”。
   19、现代《旅游在户县150页》:三过村,为禹王老家。
   20、现代《户县文史资料大观328页》:因为禹王疏导江河,奔走万里,脚腿患病,步伐失常,颠跛而行,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一走一跛称为“禹步”。这就成为后来傩舞的傩步、禹步。
   这说明,户县是禹父鲧的封地。禹诞生并长期生活在户县,禹成年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两子大战于户县的甘河一带。户县如今的傩(nuo二声)舞中还保留了傩步,又称禹步,起源于大禹的步态。为纪念大禹,户县有多处禹王庙,至今香火颇盛。

北川县禹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阁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大禹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古石泉县治所(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1.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第四纪研究 - 200525 ( 6 )

2.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民间叙事和身份表达——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031 ( 10 )

3.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大禹祭典与大禹文化的传播 -前沿 - 2010

龍一乐  整理撰写

2013.07.15.初稿


大禹治水


,

黄龙鲧 虬龍禹 父子治水

       大禹治水千秋颂  励精图治万代扬        


大禹

禹:姒(sì)姓,名文命,古涂山氏国(安徽怀远)人,夏后氏首领,号禹,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后世尊称大禹。传说为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gǔn),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受舜禅让继帝位。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 但籍贯在郑州登封嵩 (song)山附近的说法比较可信。

“夏”: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为阳,为前;以北为死,为阴,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基准义为“人”,“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就是良渚文化的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龍矣。

大禹治水千秋颂

帝喾以来,正值地球地质年代四至六千多年前的新冰期结束,先是大旱灾,后又大洪水。唐尧时的后羿射日神话,尧舜时的大禹治水传说,正是佐证。“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

大禹治水——子继父业。

尧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

相传鲧是天神,他为解救下界凡人横遭水患,从祖父天帝那里偷了“息壤”(可以自己生长不息的土壤),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yin)”(堵塞,土山)的办法。不幸被天帝发现,大发雷霆,把“息壤”全收回,结果前功尽弃,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尧的助手舜巡视鲧治水无功,将鲧流放羽山(山东蓬莱东南),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又传说鲧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杀害在羽山,夺走了“息壤”,洪水又蔓延患滥开来。羽山在北极之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山的南面是雁门,有一条神龙,叫“烛龙”,人脸龍身,从头到尾,有千多里长。他从盘古开天地就守在此,嘴含蜡烛代日光,照耀北极的阴暗。世间传说的可怕的幽都,可能就在羽山附近。可见其荒凉和凄惨。

鲧虽被杀,但平洪水的志愿未实现,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害怕久后他作怪,又派天神带了宝刀“吴刀”来剖开鲧的肚子,突然一条头上长角的虬(qiu)龍跳了出来,腾飞上了天,这就是鲧的儿子禹。鲧则化成黄龙跃进了羽渊,他要一直关注儿子禹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人民从洪水中解救出来。

此事让天帝省悟到用洪水惩罚人类太严酷,新诞生的虬龙禹力陈拯救人民的理由,请求赐给“息壤”以平水患。天帝看到自己的玄孙禹这样有出息,不但给了“息壤”,还派曾经杀蚩尤立大功的应龍帮助禹下去治理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对此有所记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分布息壤)以定九州。

《开筮(shi)》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曰:“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

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平息水患。这成了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智慧和精力,获得成功,神州大地出现了新气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尧帝寻找继承人,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鲧死后。舜又举用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治水。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xie四声)、后稷(ji四声)、皋陶(gaoyao)。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禹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从冀(ji四声)州开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亲自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qiao一声),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du四声)》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li二声)黑。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懈怠。    

禹治洪水,却惹恼了水神共工,原是天帝令他降洪水来惩罚人民的,他正好大显神通,岂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又把洪水从西方掀腾起来,一直淹到空桑(山东曲阜)。禹决心只有打败共工,才能彻底平息水患。

禹就学他曾祖父黄帝的榜样,在会(kuai)稽山大会天下群神。只有防风氏未按时到会。禹怪他不遵守号令,杀之。一两千年后,春秋时吴王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从打毁的山上发掘出一节骨头,不是人骨也不是兽骨,骨头之大,要用整部车子才装得下,大家都认不出,请教博学的孔子,才知是被禹所杀的防风氏骨头。当时禹的神力和威权之大,可见一斑。

禹率群神和共工开战,很快就把共工赶跑了。治水工作才得以做下去。禹叫一只大黑龟背上“息壤”,跟在他后面,他随着地形地势和水势,投放“息壤”,率领人民疏江导河。并叫应龙走在前面,用巨尾画地,指引人们开掘河川,把洪水引导到东洋大海,成为了后来的大江大河。

现从余姆渡考古得知:八,九千年前,浙东就是成熟的稻谷区。可沿海遭几番洪水大灾,已成荒蛮之地。当禹来到绍兴地区,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洪水退后,开沟引渠,治理淤泥,以便耕种。“尽力乎沟洫(xu四声)” (孔子语)。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禹为治水,30岁还未结婚。当他来到涂山(绍兴西北),心想:已到结婚的年龄了,将有啥征兆吧。果然,就碰到了涂山女娇,结为伉俪。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古礼男子三十而娶)。乃辞(祝告)云:“吾娶也,必有应(兆)矣。”乃有九尾白狐,造(cao至)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验)也。涂山之歌曰:‘绥绥(suisui指寻求配偶的样子)白狐,九尾庞庞(充实强盛的样子);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白狐)造彼(禹)昌。天人(应天顺人)之际,于兹则行(进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涂山氏之女),谓之女娇。

大禹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

“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楚辞·天问》洪祖兴补注引《吕氏春秋》)

禹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伯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又让后稷赈济困难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关于“启母石”的传说

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和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这则神话故事 见《汉书》:禹治洪水,通轘辕山(河南省偃师县东南)。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关于大禹治黄河——河伯赠送“河图”的故事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识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您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神话传说

巫山 三峡  瑶姬助禹治水

《太平广记》载: 云华夫人,王母(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仙女)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回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

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cu四声 猝)至,岩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相遇),拜而求助。即敕(令)侍女,授禹策召(役使命令)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阨(隘),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

禹尝诣(yi谒见瑶姬)之崇巘(yan大山上累小山)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

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把关,天马启途,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赐)玄珪,以为紫庭真人。

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太平广记》卷五六引《墉城集仙录》)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虚构以表达人类与自然,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治理青衣江

大禹在青衣江治水,是氐羌先民从游牧走向农耕的现实反映。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但是,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禹以天帝的“息壤” 填洪水,成名山

大洪水,使中华大地,汪洋一片;大禹治水,使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再现。

禹乃使太章(天神)步(量),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古以十万为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薮(sou, 本义指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自三仞(八尺为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即息壤)填洪水,以为名山。(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篇》)

励精图治万代扬

治水治国安民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安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教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论语·泰伯篇》)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其虔敬,叙说夏禹业绩:他励精图治,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治九州

冀州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沇州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yan)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yong一声)水和沮(ju四声)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水,然后进入黄河。

青州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徐州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

扬州 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州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簬(lù)和楛(hù)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豫州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菏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梁州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雍州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开九路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

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

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

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

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

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

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

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

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

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疏九河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

弱水  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

黑水  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黄河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漾水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是汉水,再向东流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长江  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沇水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菏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淮水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

渭水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洛水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定五服

甸服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侯服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绥服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要服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荒服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制相柳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郭璞注:“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厌。”)。相柳之所抵(抵触),厥(掘)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种植)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禹挖掘填塞这块地方,三次填塞,三次都陷下去。),乃以为众帝之台(各方天帝筑台镇之),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虎纹),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

禹与舜,伯夷,皋陶论德政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都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美恶高下,评定出赋税等级,按照规定进贡纳税。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

司马迁在《史记》中载: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

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

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

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

禹说:“呵!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huān)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

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着说道:“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侯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

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

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

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

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

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作了标志。我和益一块,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民众安定下来了,各诸侯国也都治理好了。”

皋陶说:“是啊,这些是你的巨大业绩。”

禹说:“啊,帝!谨慎对待您的在位之臣,稳稳当当处理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要明确各种服装的等级。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来考察那里政教的情况,以便取舍各方的意见,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会被清除了。”

禹说:“对。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

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引能人才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

舜帝说:“用我的德教来开导,那么凭你的工作就会使他们归顺的!”

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发扬。

这时,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

皋陶跪拜,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您可记住啊,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

舜帝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

这时候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按传统的禅让制,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史记·夏本纪》)

禹治夏,重恩威,强教化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禹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禹为加强对东南统治(周时称“九夷”),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唐尧、虞舜时期,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大禹 - 大禹陵与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

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

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禹 - 故里

户县三过村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夏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启伐有扈氏大战,就发生在户县的甘峪口。
   户县为大禹父亲的封地,户县三过村为大禹父亲的居住地和大禹的诞生地,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子后来战斗于户县的甘河,自古多有记载并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首先,文物例证。
   1、 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禹王村”。
   2、禹王庙村,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3、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东有禹王庙。
   4、草堂寺铁钟记有:户县秦镇“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5、户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有,禹王庙古建。(见户县文物志8页)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1、《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户县就是古崇国。 (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2、《连山易》:“鲧封于崇。鲧,禹父。《国语》谓之崇伯。” 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3、《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儿子)。(见户县地名志5页)
   4、《史记?夏本纪》:“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为大禹死后的王位继承,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见户县地名志5页)
   5、《汉书?地理志》“有扈,古国,有扈谷亭,及夏启所伐之扈国也。” (见户县地名志5页)
   6、《诗经》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7、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8、明末《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沣河西岸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9、清康熙《户县志》之《地舆志》记载:鄠,古崇国也。《连山易》云:大禹的父亲“颛项五代孙鲧,封与崇。”《史记》云:“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其子禹以代~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三过村,传其所处也。(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0、清《关中胜迹图》: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1、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在县北二十里。(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2、清乾隆?《户县新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3、民国《重修户县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4、民国燕京大学编《1937年户县乡土志》:“今县北有三过村,乃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遗址。” (见户县文物志251页)
   15、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户,古为崇国。鲧封于崇,谓之崇伯。禹为鲧子。启为禹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甘峪口)。据此,三过村相传为禹之家乡无疑。
   16、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因名“三过村”。
   17、现代《户县地名志157页》: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18、现代《户县地名志37页》:禹王庙“此为后人纪念禹治沣水之功修筑”。
   19、现代《旅游在户县150页》:三过村,为禹王老家。
   20、现代《户县文史资料大观328页》:因为禹王疏导江河,奔走万里,脚腿患病,步伐失常,颠跛而行,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一走一跛称为“禹步”。这就成为后来傩舞的傩步、禹步。
   这说明,户县是禹父鲧的封地。禹诞生并长期生活在户县,禹成年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两子大战于户县的甘河一带。户县如今的傩(nuo二声)舞中还保留了傩步,又称禹步,起源于大禹的步态。为纪念大禹,户县有多处禹王庙,至今香火颇盛。

北川县禹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阁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大禹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古石泉县治所(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1.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第四纪研究 - 200525 ( 6 )

2.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民间叙事和身份表达——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031 ( 10 )

3.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大禹祭典与大禹文化的传播 -前沿 - 2010

龍一乐  整理撰写

2013.07.15.初稿


大禹治水


,

黄龙鲧 虬龍禹 父子治水

       大禹治水千秋颂  励精图治万代扬        


大禹

禹:姒(sì)姓,名文命,古涂山氏国(安徽怀远)人,夏后氏首领,号禹,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后世尊称大禹。传说为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gǔn),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受舜禅让继帝位。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 但籍贯在郑州登封嵩 (song)山附近的说法比较可信。

“夏”: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为阳,为前;以北为死,为阴,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基准义为“人”,“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就是良渚文化的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龍矣。

大禹治水千秋颂

帝喾以来,正值地球地质年代四至六千多年前的新冰期结束,先是大旱灾,后又大洪水。唐尧时的后羿射日神话,尧舜时的大禹治水传说,正是佐证。“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

大禹治水——子继父业。

尧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

相传鲧是天神,他为解救下界凡人横遭水患,从祖父天帝那里偷了“息壤”(可以自己生长不息的土壤),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yin)”(堵塞,土山)的办法。不幸被天帝发现,大发雷霆,把“息壤”全收回,结果前功尽弃,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尧的助手舜巡视鲧治水无功,将鲧流放羽山(山东蓬莱东南),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又传说鲧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杀害在羽山,夺走了“息壤”,洪水又蔓延患滥开来。羽山在北极之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山的南面是雁门,有一条神龙,叫“烛龙”,人脸龍身,从头到尾,有千多里长。他从盘古开天地就守在此,嘴含蜡烛代日光,照耀北极的阴暗。世间传说的可怕的幽都,可能就在羽山附近。可见其荒凉和凄惨。

鲧虽被杀,但平洪水的志愿未实现,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害怕久后他作怪,又派天神带了宝刀“吴刀”来剖开鲧的肚子,突然一条头上长角的虬(qiu)龍跳了出来,腾飞上了天,这就是鲧的儿子禹。鲧则化成黄龙跃进了羽渊,他要一直关注儿子禹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人民从洪水中解救出来。

此事让天帝省悟到用洪水惩罚人类太严酷,新诞生的虬龙禹力陈拯救人民的理由,请求赐给“息壤”以平水患。天帝看到自己的玄孙禹这样有出息,不但给了“息壤”,还派曾经杀蚩尤立大功的应龍帮助禹下去治理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对此有所记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分布息壤)以定九州。

《开筮(shi)》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曰:“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

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平息水患。这成了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智慧和精力,获得成功,神州大地出现了新气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尧帝寻找继承人,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鲧死后。舜又举用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治水。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xie四声)、后稷(ji四声)、皋陶(gaoyao)。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禹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从冀(ji四声)州开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亲自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qiao一声),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du四声)》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li二声)黑。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懈怠。    

禹治洪水,却惹恼了水神共工,原是天帝令他降洪水来惩罚人民的,他正好大显神通,岂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又把洪水从西方掀腾起来,一直淹到空桑(山东曲阜)。禹决心只有打败共工,才能彻底平息水患。

禹就学他曾祖父黄帝的榜样,在会(kuai)稽山大会天下群神。只有防风氏未按时到会。禹怪他不遵守号令,杀之。一两千年后,春秋时吴王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从打毁的山上发掘出一节骨头,不是人骨也不是兽骨,骨头之大,要用整部车子才装得下,大家都认不出,请教博学的孔子,才知是被禹所杀的防风氏骨头。当时禹的神力和威权之大,可见一斑。

禹率群神和共工开战,很快就把共工赶跑了。治水工作才得以做下去。禹叫一只大黑龟背上“息壤”,跟在他后面,他随着地形地势和水势,投放“息壤”,率领人民疏江导河。并叫应龙走在前面,用巨尾画地,指引人们开掘河川,把洪水引导到东洋大海,成为了后来的大江大河。

现从余姆渡考古得知:八,九千年前,浙东就是成熟的稻谷区。可沿海遭几番洪水大灾,已成荒蛮之地。当禹来到绍兴地区,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洪水退后,开沟引渠,治理淤泥,以便耕种。“尽力乎沟洫(xu四声)” (孔子语)。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禹为治水,30岁还未结婚。当他来到涂山(绍兴西北),心想:已到结婚的年龄了,将有啥征兆吧。果然,就碰到了涂山女娇,结为伉俪。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古礼男子三十而娶)。乃辞(祝告)云:“吾娶也,必有应(兆)矣。”乃有九尾白狐,造(cao至)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验)也。涂山之歌曰:‘绥绥(suisui指寻求配偶的样子)白狐,九尾庞庞(充实强盛的样子);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白狐)造彼(禹)昌。天人(应天顺人)之际,于兹则行(进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涂山氏之女),谓之女娇。

大禹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

“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楚辞·天问》洪祖兴补注引《吕氏春秋》)

禹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伯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又让后稷赈济困难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关于“启母石”的传说

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和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这则神话故事 见《汉书》:禹治洪水,通轘辕山(河南省偃师县东南)。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关于大禹治黄河——河伯赠送“河图”的故事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识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您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神话传说

巫山 三峡  瑶姬助禹治水

《太平广记》载: 云华夫人,王母(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仙女)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回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

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cu四声 猝)至,岩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相遇),拜而求助。即敕(令)侍女,授禹策召(役使命令)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阨(隘),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

禹尝诣(yi谒见瑶姬)之崇巘(yan大山上累小山)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

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把关,天马启途,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赐)玄珪,以为紫庭真人。

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太平广记》卷五六引《墉城集仙录》)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虚构以表达人类与自然,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治理青衣江

大禹在青衣江治水,是氐羌先民从游牧走向农耕的现实反映。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但是,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禹以天帝的“息壤” 填洪水,成名山

大洪水,使中华大地,汪洋一片;大禹治水,使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再现。

禹乃使太章(天神)步(量),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古以十万为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薮(sou, 本义指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自三仞(八尺为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即息壤)填洪水,以为名山。(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篇》)

励精图治万代扬

治水治国安民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安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教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论语·泰伯篇》)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其虔敬,叙说夏禹业绩:他励精图治,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治九州

冀州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沇州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yan)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yong一声)水和沮(ju四声)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水,然后进入黄河。

青州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徐州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

扬州 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州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簬(lù)和楛(hù)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豫州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菏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梁州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雍州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开九路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

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

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

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

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

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

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

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

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

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疏九河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

弱水  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

黑水  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黄河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漾水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是汉水,再向东流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长江  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沇水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菏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淮水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

渭水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洛水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定五服

甸服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侯服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绥服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要服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荒服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制相柳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郭璞注:“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厌。”)。相柳之所抵(抵触),厥(掘)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种植)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禹挖掘填塞这块地方,三次填塞,三次都陷下去。),乃以为众帝之台(各方天帝筑台镇之),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虎纹),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

禹与舜,伯夷,皋陶论德政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都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美恶高下,评定出赋税等级,按照规定进贡纳税。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

司马迁在《史记》中载: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

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

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

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

禹说:“呵!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huān)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

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着说道:“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侯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

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

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

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

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

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作了标志。我和益一块,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民众安定下来了,各诸侯国也都治理好了。”

皋陶说:“是啊,这些是你的巨大业绩。”

禹说:“啊,帝!谨慎对待您的在位之臣,稳稳当当处理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要明确各种服装的等级。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来考察那里政教的情况,以便取舍各方的意见,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会被清除了。”

禹说:“对。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

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引能人才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

舜帝说:“用我的德教来开导,那么凭你的工作就会使他们归顺的!”

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发扬。

这时,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

皋陶跪拜,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您可记住啊,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

舜帝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

这时候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按传统的禅让制,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史记·夏本纪》)

禹治夏,重恩威,强教化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禹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禹为加强对东南统治(周时称“九夷”),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唐尧、虞舜时期,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大禹 - 大禹陵与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

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

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禹 - 故里

户县三过村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夏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启伐有扈氏大战,就发生在户县的甘峪口。
   户县为大禹父亲的封地,户县三过村为大禹父亲的居住地和大禹的诞生地,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子后来战斗于户县的甘河,自古多有记载并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首先,文物例证。
   1、 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禹王村”。
   2、禹王庙村,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3、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东有禹王庙。
   4、草堂寺铁钟记有:户县秦镇“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5、户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有,禹王庙古建。(见户县文物志8页)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1、《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户县就是古崇国。 (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2、《连山易》:“鲧封于崇。鲧,禹父。《国语》谓之崇伯。” 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3、《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儿子)。(见户县地名志5页)
   4、《史记?夏本纪》:“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为大禹死后的王位继承,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见户县地名志5页)
   5、《汉书?地理志》“有扈,古国,有扈谷亭,及夏启所伐之扈国也。” (见户县地名志5页)
   6、《诗经》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7、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8、明末《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沣河西岸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9、清康熙《户县志》之《地舆志》记载:鄠,古崇国也。《连山易》云:大禹的父亲“颛项五代孙鲧,封与崇。”《史记》云:“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其子禹以代~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三过村,传其所处也。(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0、清《关中胜迹图》: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1、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在县北二十里。(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2、清乾隆?《户县新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3、民国《重修户县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4、民国燕京大学编《1937年户县乡土志》:“今县北有三过村,乃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遗址。” (见户县文物志251页)
   15、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户,古为崇国。鲧封于崇,谓之崇伯。禹为鲧子。启为禹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甘峪口)。据此,三过村相传为禹之家乡无疑。
   16、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因名“三过村”。
   17、现代《户县地名志157页》: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18、现代《户县地名志37页》:禹王庙“此为后人纪念禹治沣水之功修筑”。
   19、现代《旅游在户县150页》:三过村,为禹王老家。
   20、现代《户县文史资料大观328页》:因为禹王疏导江河,奔走万里,脚腿患病,步伐失常,颠跛而行,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一走一跛称为“禹步”。这就成为后来傩舞的傩步、禹步。
   这说明,户县是禹父鲧的封地。禹诞生并长期生活在户县,禹成年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两子大战于户县的甘河一带。户县如今的傩(nuo二声)舞中还保留了傩步,又称禹步,起源于大禹的步态。为纪念大禹,户县有多处禹王庙,至今香火颇盛。

北川县禹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阁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大禹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古石泉县治所(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1.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第四纪研究 - 200525 ( 6 )

2.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民间叙事和身份表达——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031 ( 10 )

3.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大禹祭典与大禹文化的传播 -前沿 - 2010

龍一乐  整理撰写

2013.07.15.初稿


大禹治水


,

黄龙鲧 虬龍禹 父子治水

       大禹治水千秋颂  励精图治万代扬        


大禹

禹:姒(sì)姓,名文命,古涂山氏国(安徽怀远)人,夏后氏首领,号禹,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后世尊称大禹。传说为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gǔn),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受舜禅让继帝位。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 但籍贯在郑州登封嵩 (song)山附近的说法比较可信。

“夏”: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为阳,为前;以北为死,为阴,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基准义为“人”,“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就是良渚文化的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龍矣。

大禹治水千秋颂

帝喾以来,正值地球地质年代四至六千多年前的新冰期结束,先是大旱灾,后又大洪水。唐尧时的后羿射日神话,尧舜时的大禹治水传说,正是佐证。“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

大禹治水——子继父业。

尧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

相传鲧是天神,他为解救下界凡人横遭水患,从祖父天帝那里偷了“息壤”(可以自己生长不息的土壤),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yin)”(堵塞,土山)的办法。不幸被天帝发现,大发雷霆,把“息壤”全收回,结果前功尽弃,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尧的助手舜巡视鲧治水无功,将鲧流放羽山(山东蓬莱东南),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又传说鲧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杀害在羽山,夺走了“息壤”,洪水又蔓延患滥开来。羽山在北极之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山的南面是雁门,有一条神龙,叫“烛龙”,人脸龍身,从头到尾,有千多里长。他从盘古开天地就守在此,嘴含蜡烛代日光,照耀北极的阴暗。世间传说的可怕的幽都,可能就在羽山附近。可见其荒凉和凄惨。

鲧虽被杀,但平洪水的志愿未实现,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害怕久后他作怪,又派天神带了宝刀“吴刀”来剖开鲧的肚子,突然一条头上长角的虬(qiu)龍跳了出来,腾飞上了天,这就是鲧的儿子禹。鲧则化成黄龙跃进了羽渊,他要一直关注儿子禹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人民从洪水中解救出来。

此事让天帝省悟到用洪水惩罚人类太严酷,新诞生的虬龙禹力陈拯救人民的理由,请求赐给“息壤”以平水患。天帝看到自己的玄孙禹这样有出息,不但给了“息壤”,还派曾经杀蚩尤立大功的应龍帮助禹下去治理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对此有所记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分布息壤)以定九州。

《开筮(shi)》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曰:“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

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平息水患。这成了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智慧和精力,获得成功,神州大地出现了新气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尧帝寻找继承人,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鲧死后。舜又举用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治水。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xie四声)、后稷(ji四声)、皋陶(gaoyao)。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禹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从冀(ji四声)州开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亲自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qiao一声),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du四声)》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li二声)黑。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懈怠。    

禹治洪水,却惹恼了水神共工,原是天帝令他降洪水来惩罚人民的,他正好大显神通,岂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又把洪水从西方掀腾起来,一直淹到空桑(山东曲阜)。禹决心只有打败共工,才能彻底平息水患。

禹就学他曾祖父黄帝的榜样,在会(kuai)稽山大会天下群神。只有防风氏未按时到会。禹怪他不遵守号令,杀之。一两千年后,春秋时吴王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从打毁的山上发掘出一节骨头,不是人骨也不是兽骨,骨头之大,要用整部车子才装得下,大家都认不出,请教博学的孔子,才知是被禹所杀的防风氏骨头。当时禹的神力和威权之大,可见一斑。

禹率群神和共工开战,很快就把共工赶跑了。治水工作才得以做下去。禹叫一只大黑龟背上“息壤”,跟在他后面,他随着地形地势和水势,投放“息壤”,率领人民疏江导河。并叫应龙走在前面,用巨尾画地,指引人们开掘河川,把洪水引导到东洋大海,成为了后来的大江大河。

现从余姆渡考古得知:八,九千年前,浙东就是成熟的稻谷区。可沿海遭几番洪水大灾,已成荒蛮之地。当禹来到绍兴地区,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洪水退后,开沟引渠,治理淤泥,以便耕种。“尽力乎沟洫(xu四声)” (孔子语)。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禹为治水,30岁还未结婚。当他来到涂山(绍兴西北),心想:已到结婚的年龄了,将有啥征兆吧。果然,就碰到了涂山女娇,结为伉俪。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古礼男子三十而娶)。乃辞(祝告)云:“吾娶也,必有应(兆)矣。”乃有九尾白狐,造(cao至)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验)也。涂山之歌曰:‘绥绥(suisui指寻求配偶的样子)白狐,九尾庞庞(充实强盛的样子);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白狐)造彼(禹)昌。天人(应天顺人)之际,于兹则行(进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涂山氏之女),谓之女娇。

大禹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

“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楚辞·天问》洪祖兴补注引《吕氏春秋》)

禹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伯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又让后稷赈济困难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关于“启母石”的传说

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和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这则神话故事 见《汉书》:禹治洪水,通轘辕山(河南省偃师县东南)。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关于大禹治黄河——河伯赠送“河图”的故事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识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您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神话传说

巫山 三峡  瑶姬助禹治水

《太平广记》载: 云华夫人,王母(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仙女)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回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

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cu四声 猝)至,岩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相遇),拜而求助。即敕(令)侍女,授禹策召(役使命令)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阨(隘),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

禹尝诣(yi谒见瑶姬)之崇巘(yan大山上累小山)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

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把关,天马启途,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赐)玄珪,以为紫庭真人。

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太平广记》卷五六引《墉城集仙录》)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虚构以表达人类与自然,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治理青衣江

大禹在青衣江治水,是氐羌先民从游牧走向农耕的现实反映。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但是,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禹以天帝的“息壤” 填洪水,成名山

大洪水,使中华大地,汪洋一片;大禹治水,使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再现。

禹乃使太章(天神)步(量),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古以十万为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薮(sou, 本义指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自三仞(八尺为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即息壤)填洪水,以为名山。(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篇》)

励精图治万代扬

治水治国安民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安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教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论语·泰伯篇》)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其虔敬,叙说夏禹业绩:他励精图治,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治九州

冀州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沇州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yan)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yong一声)水和沮(ju四声)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水,然后进入黄河。

青州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徐州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

扬州 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州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簬(lù)和楛(hù)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豫州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菏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梁州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雍州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开九路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

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

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

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

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

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

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

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

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

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疏九河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

弱水  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

黑水  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黄河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漾水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是汉水,再向东流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长江  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沇水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菏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淮水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

渭水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洛水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定五服

甸服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侯服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绥服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要服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荒服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制相柳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郭璞注:“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厌。”)。相柳之所抵(抵触),厥(掘)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种植)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禹挖掘填塞这块地方,三次填塞,三次都陷下去。),乃以为众帝之台(各方天帝筑台镇之),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虎纹),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

禹与舜,伯夷,皋陶论德政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都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美恶高下,评定出赋税等级,按照规定进贡纳税。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

司马迁在《史记》中载: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

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

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

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

禹说:“呵!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huān)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

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着说道:“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侯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

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

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

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

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

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作了标志。我和益一块,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民众安定下来了,各诸侯国也都治理好了。”

皋陶说:“是啊,这些是你的巨大业绩。”

禹说:“啊,帝!谨慎对待您的在位之臣,稳稳当当处理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要明确各种服装的等级。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来考察那里政教的情况,以便取舍各方的意见,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会被清除了。”

禹说:“对。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

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引能人才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

舜帝说:“用我的德教来开导,那么凭你的工作就会使他们归顺的!”

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发扬。

这时,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

皋陶跪拜,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您可记住啊,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

舜帝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

这时候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按传统的禅让制,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史记·夏本纪》)

禹治夏,重恩威,强教化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禹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禹为加强对东南统治(周时称“九夷”),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唐尧、虞舜时期,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大禹 - 大禹陵与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

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

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禹 - 故里

户县三过村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夏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启伐有扈氏大战,就发生在户县的甘峪口。
   户县为大禹父亲的封地,户县三过村为大禹父亲的居住地和大禹的诞生地,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子后来战斗于户县的甘河,自古多有记载并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首先,文物例证。
   1、 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禹王村”。
   2、禹王庙村,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3、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东有禹王庙。
   4、草堂寺铁钟记有:户县秦镇“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5、户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有,禹王庙古建。(见户县文物志8页)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1、《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户县就是古崇国。 (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2、《连山易》:“鲧封于崇。鲧,禹父。《国语》谓之崇伯。” 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3、《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儿子)。(见户县地名志5页)
   4、《史记?夏本纪》:“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为大禹死后的王位继承,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见户县地名志5页)
   5、《汉书?地理志》“有扈,古国,有扈谷亭,及夏启所伐之扈国也。” (见户县地名志5页)
   6、《诗经》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7、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8、明末《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沣河西岸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9、清康熙《户县志》之《地舆志》记载:鄠,古崇国也。《连山易》云:大禹的父亲“颛项五代孙鲧,封与崇。”《史记》云:“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其子禹以代~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三过村,传其所处也。(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0、清《关中胜迹图》: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1、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在县北二十里。(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2、清乾隆?《户县新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3、民国《重修户县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4、民国燕京大学编《1937年户县乡土志》:“今县北有三过村,乃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遗址。” (见户县文物志251页)
   15、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户,古为崇国。鲧封于崇,谓之崇伯。禹为鲧子。启为禹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甘峪口)。据此,三过村相传为禹之家乡无疑。
   16、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因名“三过村”。
   17、现代《户县地名志157页》: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18、现代《户县地名志37页》:禹王庙“此为后人纪念禹治沣水之功修筑”。
   19、现代《旅游在户县150页》:三过村,为禹王老家。
   20、现代《户县文史资料大观328页》:因为禹王疏导江河,奔走万里,脚腿患病,步伐失常,颠跛而行,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一走一跛称为“禹步”。这就成为后来傩舞的傩步、禹步。
   这说明,户县是禹父鲧的封地。禹诞生并长期生活在户县,禹成年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两子大战于户县的甘河一带。户县如今的傩(nuo二声)舞中还保留了傩步,又称禹步,起源于大禹的步态。为纪念大禹,户县有多处禹王庙,至今香火颇盛。

北川县禹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阁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大禹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古石泉县治所(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1.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第四纪研究 - 200525 ( 6 )

2.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民间叙事和身份表达——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031 ( 10 )

3.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大禹祭典与大禹文化的传播 -前沿 - 2010

龍一乐  整理撰写

2013.07.15.初稿


大禹治水


,

黄龙鲧 虬龍禹 父子治水

       大禹治水千秋颂  励精图治万代扬        


大禹

禹:姒(sì)姓,名文命,古涂山氏国(安徽怀远)人,夏后氏首领,号禹,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后世尊称大禹。传说为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gǔn),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受舜禅让继帝位。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 但籍贯在郑州登封嵩 (song)山附近的说法比较可信。

“夏”: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为阳,为前;以北为死,为阴,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基准义为“人”,“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就是良渚文化的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龍矣。

大禹治水千秋颂

帝喾以来,正值地球地质年代四至六千多年前的新冰期结束,先是大旱灾,后又大洪水。唐尧时的后羿射日神话,尧舜时的大禹治水传说,正是佐证。“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

大禹治水——子继父业。

尧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

相传鲧是天神,他为解救下界凡人横遭水患,从祖父天帝那里偷了“息壤”(可以自己生长不息的土壤),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yin)”(堵塞,土山)的办法。不幸被天帝发现,大发雷霆,把“息壤”全收回,结果前功尽弃,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尧的助手舜巡视鲧治水无功,将鲧流放羽山(山东蓬莱东南),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又传说鲧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杀害在羽山,夺走了“息壤”,洪水又蔓延患滥开来。羽山在北极之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山的南面是雁门,有一条神龙,叫“烛龙”,人脸龍身,从头到尾,有千多里长。他从盘古开天地就守在此,嘴含蜡烛代日光,照耀北极的阴暗。世间传说的可怕的幽都,可能就在羽山附近。可见其荒凉和凄惨。

鲧虽被杀,但平洪水的志愿未实现,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害怕久后他作怪,又派天神带了宝刀“吴刀”来剖开鲧的肚子,突然一条头上长角的虬(qiu)龍跳了出来,腾飞上了天,这就是鲧的儿子禹。鲧则化成黄龙跃进了羽渊,他要一直关注儿子禹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人民从洪水中解救出来。

此事让天帝省悟到用洪水惩罚人类太严酷,新诞生的虬龙禹力陈拯救人民的理由,请求赐给“息壤”以平水患。天帝看到自己的玄孙禹这样有出息,不但给了“息壤”,还派曾经杀蚩尤立大功的应龍帮助禹下去治理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对此有所记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分布息壤)以定九州。

《开筮(shi)》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曰:“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

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平息水患。这成了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智慧和精力,获得成功,神州大地出现了新气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尧帝寻找继承人,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鲧死后。舜又举用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治水。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xie四声)、后稷(ji四声)、皋陶(gaoyao)。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禹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从冀(ji四声)州开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亲自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qiao一声),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du四声)》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li二声)黑。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懈怠。    

禹治洪水,却惹恼了水神共工,原是天帝令他降洪水来惩罚人民的,他正好大显神通,岂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又把洪水从西方掀腾起来,一直淹到空桑(山东曲阜)。禹决心只有打败共工,才能彻底平息水患。

禹就学他曾祖父黄帝的榜样,在会(kuai)稽山大会天下群神。只有防风氏未按时到会。禹怪他不遵守号令,杀之。一两千年后,春秋时吴王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从打毁的山上发掘出一节骨头,不是人骨也不是兽骨,骨头之大,要用整部车子才装得下,大家都认不出,请教博学的孔子,才知是被禹所杀的防风氏骨头。当时禹的神力和威权之大,可见一斑。

禹率群神和共工开战,很快就把共工赶跑了。治水工作才得以做下去。禹叫一只大黑龟背上“息壤”,跟在他后面,他随着地形地势和水势,投放“息壤”,率领人民疏江导河。并叫应龙走在前面,用巨尾画地,指引人们开掘河川,把洪水引导到东洋大海,成为了后来的大江大河。

现从余姆渡考古得知:八,九千年前,浙东就是成熟的稻谷区。可沿海遭几番洪水大灾,已成荒蛮之地。当禹来到绍兴地区,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洪水退后,开沟引渠,治理淤泥,以便耕种。“尽力乎沟洫(xu四声)” (孔子语)。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禹为治水,30岁还未结婚。当他来到涂山(绍兴西北),心想:已到结婚的年龄了,将有啥征兆吧。果然,就碰到了涂山女娇,结为伉俪。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古礼男子三十而娶)。乃辞(祝告)云:“吾娶也,必有应(兆)矣。”乃有九尾白狐,造(cao至)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验)也。涂山之歌曰:‘绥绥(suisui指寻求配偶的样子)白狐,九尾庞庞(充实强盛的样子);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白狐)造彼(禹)昌。天人(应天顺人)之际,于兹则行(进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涂山氏之女),谓之女娇。

大禹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

“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楚辞·天问》洪祖兴补注引《吕氏春秋》)

禹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伯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又让后稷赈济困难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关于“启母石”的传说

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和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这则神话故事 见《汉书》:禹治洪水,通轘辕山(河南省偃师县东南)。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关于大禹治黄河——河伯赠送“河图”的故事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识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您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神话传说

巫山 三峡  瑶姬助禹治水

《太平广记》载: 云华夫人,王母(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仙女)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回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

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cu四声 猝)至,岩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相遇),拜而求助。即敕(令)侍女,授禹策召(役使命令)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阨(隘),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

禹尝诣(yi谒见瑶姬)之崇巘(yan大山上累小山)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

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把关,天马启途,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赐)玄珪,以为紫庭真人。

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太平广记》卷五六引《墉城集仙录》)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虚构以表达人类与自然,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治理青衣江

大禹在青衣江治水,是氐羌先民从游牧走向农耕的现实反映。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但是,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禹以天帝的“息壤” 填洪水,成名山

大洪水,使中华大地,汪洋一片;大禹治水,使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再现。

禹乃使太章(天神)步(量),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古以十万为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薮(sou, 本义指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自三仞(八尺为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即息壤)填洪水,以为名山。(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篇》)

励精图治万代扬

治水治国安民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安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教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论语·泰伯篇》)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其虔敬,叙说夏禹业绩:他励精图治,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治九州

冀州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沇州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yan)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yong一声)水和沮(ju四声)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水,然后进入黄河。

青州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徐州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

扬州 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州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簬(lù)和楛(hù)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豫州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菏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梁州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雍州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开九路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

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

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

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

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

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

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

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

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

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疏九河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

弱水  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

黑水  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黄河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漾水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是汉水,再向东流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长江  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沇水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菏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淮水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

渭水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洛水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定五服

甸服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侯服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绥服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要服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荒服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制相柳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郭璞注:“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厌。”)。相柳之所抵(抵触),厥(掘)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种植)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禹挖掘填塞这块地方,三次填塞,三次都陷下去。),乃以为众帝之台(各方天帝筑台镇之),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虎纹),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

禹与舜,伯夷,皋陶论德政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都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美恶高下,评定出赋税等级,按照规定进贡纳税。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

司马迁在《史记》中载: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

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

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

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

禹说:“呵!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huān)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

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着说道:“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侯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

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

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

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

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

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作了标志。我和益一块,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民众安定下来了,各诸侯国也都治理好了。”

皋陶说:“是啊,这些是你的巨大业绩。”

禹说:“啊,帝!谨慎对待您的在位之臣,稳稳当当处理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要明确各种服装的等级。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来考察那里政教的情况,以便取舍各方的意见,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会被清除了。”

禹说:“对。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

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引能人才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

舜帝说:“用我的德教来开导,那么凭你的工作就会使他们归顺的!”

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发扬。

这时,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

皋陶跪拜,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您可记住啊,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

舜帝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

这时候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按传统的禅让制,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史记·夏本纪》)

禹治夏,重恩威,强教化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禹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禹为加强对东南统治(周时称“九夷”),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唐尧、虞舜时期,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大禹 - 大禹陵与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

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

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禹 - 故里

户县三过村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夏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启伐有扈氏大战,就发生在户县的甘峪口。
   户县为大禹父亲的封地,户县三过村为大禹父亲的居住地和大禹的诞生地,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子后来战斗于户县的甘河,自古多有记载并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首先,文物例证。
   1、 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禹王村”。
   2、禹王庙村,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3、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东有禹王庙。
   4、草堂寺铁钟记有:户县秦镇“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5、户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有,禹王庙古建。(见户县文物志8页)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1、《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户县就是古崇国。 (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2、《连山易》:“鲧封于崇。鲧,禹父。《国语》谓之崇伯。” 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3、《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儿子)。(见户县地名志5页)
   4、《史记?夏本纪》:“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为大禹死后的王位继承,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见户县地名志5页)
   5、《汉书?地理志》“有扈,古国,有扈谷亭,及夏启所伐之扈国也。” (见户县地名志5页)
   6、《诗经》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7、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8、明末《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沣河西岸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9、清康熙《户县志》之《地舆志》记载:鄠,古崇国也。《连山易》云:大禹的父亲“颛项五代孙鲧,封与崇。”《史记》云:“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其子禹以代~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三过村,传其所处也。(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0、清《关中胜迹图》: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1、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在县北二十里。(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2、清乾隆?《户县新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3、民国《重修户县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4、民国燕京大学编《1937年户县乡土志》:“今县北有三过村,乃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遗址。” (见户县文物志251页)
   15、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户,古为崇国。鲧封于崇,谓之崇伯。禹为鲧子。启为禹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甘峪口)。据此,三过村相传为禹之家乡无疑。
   16、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因名“三过村”。
   17、现代《户县地名志157页》: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18、现代《户县地名志37页》:禹王庙“此为后人纪念禹治沣水之功修筑”。
   19、现代《旅游在户县150页》:三过村,为禹王老家。
   20、现代《户县文史资料大观328页》:因为禹王疏导江河,奔走万里,脚腿患病,步伐失常,颠跛而行,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一走一跛称为“禹步”。这就成为后来傩舞的傩步、禹步。
   这说明,户县是禹父鲧的封地。禹诞生并长期生活在户县,禹成年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两子大战于户县的甘河一带。户县如今的傩(nuo二声)舞中还保留了傩步,又称禹步,起源于大禹的步态。为纪念大禹,户县有多处禹王庙,至今香火颇盛。

北川县禹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阁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大禹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古石泉县治所(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1.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第四纪研究 - 200525 ( 6 )

2.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民间叙事和身份表达——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031 ( 10 )

3.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大禹祭典与大禹文化的传播 -前沿 - 2010

龍一乐  整理撰写

2013.07.15.初稿


大禹治水


,

黄龙鲧 虬龍禹 父子治水

       大禹治水千秋颂  励精图治万代扬        


大禹

禹:姒(sì)姓,名文命,古涂山氏国(安徽怀远)人,夏后氏首领,号禹,初封夏伯,故亦称伯禹,后世尊称大禹。传说为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gǔn),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受舜禅让继帝位。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关于禹的出生地说法不一, 但籍贯在郑州登封嵩 (song)山附近的说法比较可信。

“夏”:本义是“面向南方”。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为阳,为前;以北为死,为阴,为后。古人描述的中国:前交趾,后幽都,左东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准方向。“夏”字从“首”省从夊,或理解为从“面”省从夊。“首”与“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基准义为“人”,“夊”为“冬”省,意为“止步”。故“夏”意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就是良渚文化的王室,蛇种(如伏羲蛇身)龍矣。

大禹治水千秋颂

帝喾以来,正值地球地质年代四至六千多年前的新冰期结束,先是大旱灾,后又大洪水。唐尧时的后羿射日神话,尧舜时的大禹治水传说,正是佐证。“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孟子·滕文公》)

大禹治水——子继父业。

尧时,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

相传鲧是天神,他为解救下界凡人横遭水患,从祖父天帝那里偷了“息壤”(可以自己生长不息的土壤),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yin)”(堵塞,土山)的办法。不幸被天帝发现,大发雷霆,把“息壤”全收回,结果前功尽弃,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尧的助手舜巡视鲧治水无功,将鲧流放羽山(山东蓬莱东南),也有典籍记述鲧被诛杀于羽山。

又传说鲧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杀害在羽山,夺走了“息壤”,洪水又蔓延患滥开来。羽山在北极之阴,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山的南面是雁门,有一条神龙,叫“烛龙”,人脸龍身,从头到尾,有千多里长。他从盘古开天地就守在此,嘴含蜡烛代日光,照耀北极的阴暗。世间传说的可怕的幽都,可能就在羽山附近。可见其荒凉和凄惨。

鲧虽被杀,但平洪水的志愿未实现,尸体三年不烂。天帝害怕久后他作怪,又派天神带了宝刀“吴刀”来剖开鲧的肚子,突然一条头上长角的虬(qiu)龍跳了出来,腾飞上了天,这就是鲧的儿子禹。鲧则化成黄龙跃进了羽渊,他要一直关注儿子禹继承他未竟的事业,把人民从洪水中解救出来。

此事让天帝省悟到用洪水惩罚人类太严酷,新诞生的虬龙禹力陈拯救人民的理由,请求赐给“息壤”以平水患。天帝看到自己的玄孙禹这样有出息,不但给了“息壤”,还派曾经杀蚩尤立大功的应龍帮助禹下去治理洪水。

《山海经·海内经》对此有所记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分布息壤)以定九州。

《开筮(shi)》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曰:“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

尧、舜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经大力整治,但由于时代和条件的限制,也由于当政者用人不当,长期未能平息水患。这成了当时困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夏禹,一个有抱负而且聪敏勤恳的青年出现了。他继承父业并吸取父亲鲧治水不成的教训,以他的智慧和精力,获得成功,神州大地出现了新气象。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尧帝寻找继承人,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鲧死后。舜又举用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治水。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xie四声)、后稷(ji四声)、皋陶(gaoyao)。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禹首先认真总结前辈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从冀(ji四声)州开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堕高堰库”(《国语·周语下》)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按《国语·周语》所说,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亲自拿着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qiao一声),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韩非子·五蠹(du四声)》记述大禹“手执耒锤,以民为先。”就是说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子。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li二声)黑。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懈怠。    

禹治洪水,却惹恼了水神共工,原是天帝令他降洪水来惩罚人民的,他正好大显神通,岂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又把洪水从西方掀腾起来,一直淹到空桑(山东曲阜)。禹决心只有打败共工,才能彻底平息水患。

禹就学他曾祖父黄帝的榜样,在会(kuai)稽山大会天下群神。只有防风氏未按时到会。禹怪他不遵守号令,杀之。一两千年后,春秋时吴王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从打毁的山上发掘出一节骨头,不是人骨也不是兽骨,骨头之大,要用整部车子才装得下,大家都认不出,请教博学的孔子,才知是被禹所杀的防风氏骨头。当时禹的神力和威权之大,可见一斑。

禹率群神和共工开战,很快就把共工赶跑了。治水工作才得以做下去。禹叫一只大黑龟背上“息壤”,跟在他后面,他随着地形地势和水势,投放“息壤”,率领人民疏江导河。并叫应龙走在前面,用巨尾画地,指引人们开掘河川,把洪水引导到东洋大海,成为了后来的大江大河。

现从余姆渡考古得知:八,九千年前,浙东就是成熟的稻谷区。可沿海遭几番洪水大灾,已成荒蛮之地。当禹来到绍兴地区,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使这片浅海沼泽之地重新成为平原,洪水退后,开沟引渠,治理淤泥,以便耕种。“尽力乎沟洫(xu四声)” (孔子语)。人民得以从事垦殖为生。

禹为治水,30岁还未结婚。当他来到涂山(绍兴西北),心想:已到结婚的年龄了,将有啥征兆吧。果然,就碰到了涂山女娇,结为伉俪。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古礼男子三十而娶)。乃辞(祝告)云:“吾娶也,必有应(兆)矣。”乃有九尾白狐,造(cao至)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验)也。涂山之歌曰:‘绥绥(suisui指寻求配偶的样子)白狐,九尾庞庞(充实强盛的样子);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白狐)造彼(禹)昌。天人(应天顺人)之际,于兹则行(进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涂山氏之女),谓之女娇。

大禹在绍兴娶涂山氏为妻。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

“禹娶涂山氏,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楚辞·天问》洪祖兴补注引《吕氏春秋》)

禹婚后离家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

“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刚退去洪水的土地过于潮湿,禹让伯益发给民众种籽,教他们种水稻。又让后稷赈济困难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关于“启母石”的传说

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传说,大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他顾不得回家,便和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于是后人便称这块裂开的巨石为“启母石”。

这则神话故事 见《汉书》:禹治洪水,通轘辕山(河南省偃师县东南)。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本纪》颜师古注引《淮南子》:西汉武帝游览嵩山时,被这个传说所感动,下令在这里修建了启母庙。今启母庙已荡然无存,但东汉时在庙前修建的启母阙还依然保留着。从残存的碑文中依稀可见汉代对禹治水的记述和对启母涂山氏助夫治水的颂扬。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大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关于大禹治黄河——河伯赠送“河图”的故事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河伯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识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您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神话传说

巫山 三峡  瑶姬助禹治水

《太平广记》载: 云华夫人,王母(西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仙女)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受回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尝东海游还,过江上,有巫山焉,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

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cu四声 猝)至,岩振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相遇),拜而求助。即敕(令)侍女,授禹策召(役使命令)鬼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辰、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阨(隘),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

禹尝诣(yi谒见瑶姬)之崇巘(yan大山上累小山)之巅,顾盼之际,化而为石;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禹疑其狡狯怪诞,非真仙也,问诸童律,律曰:“云华夫人,金母之女也,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禹然之。

后往诣焉,忽见云楼玉台,瑶宫琼阙森然。既灵官侍卫,不可名识,狮子把关,天马启途,毒龙电兽,八威备轩。夫人宴坐于瑶台之上,禹稽首问道。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又得庚辰、虞余之助,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奠五岳,别九州,而天锡(赐)玄珪,以为紫庭真人。

其后楚大夫宋玉,以其事言于襄王。王不能访道要以求长生,筑台于高唐之馆,作阳台之宫以祀之。(《太平广记》卷五六引《墉城集仙录》)

巴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着浓郁的巴蜀文化色彩,是巴蜀人民借助想象和幻想虚构以表达人类与自然,并体现出原始思维的单纯、古朴、生动的特色,神话传说构思别致,幻想奇丽,是民俗文化和神话宝库中的璀璨之珠。

治理青衣江

大禹在青衣江治水,是氐羌先民从游牧走向农耕的现实反映。远古四川,水害既多,影响又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与防洪治水有着密切关系,治水害,兴水利,是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的基本需要,也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大禹在巴蜀治水的踪迹与有关的神话传说,从神话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角度,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对于了解远古时期巴蜀人民与自然——水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虽然大禹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主要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区域,但是,不能单纯从地域上来论证大禹治水的范围,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大禹作为神禹,是劳动人民心理的一致反映。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大禹治水具有非凡的同构能力,它能将发生在黄河,长江以及其他中华各水系的治水活动统一涵纳成一个同心圆,而这正是研究大禹治水与水文化关系的一个重要启示。

 

禹以天帝的“息壤” 填洪水,成名山

大洪水,使中华大地,汪洋一片;大禹治水,使中华大地,名山大川再现。

禹乃使太章(天神)步(量),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古以十万为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凡洪水渊薮(sou, 本义指生长着很多草的湖泽),自三仞(八尺为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禹乃以息土(即息壤)填洪水,以为名山。(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篇》)

励精图治万代扬

治水治国安民

大禹是古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安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教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论语·泰伯篇》)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司马迁在《史记》中极其虔敬,叙说夏禹业绩:他励精图治,新婚四天就离家赴任,行山表木,导九川,陂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给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治九州

冀州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沇州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yan)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yong一声)水和沮(ju四声)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水,然后进入黄河。

青州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徐州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

扬州 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州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簬(lù)和楛(hù)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豫州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菏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梁州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雍州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开九路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

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

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

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

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

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

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

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

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

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疏九河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

弱水  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

黑水  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

黄河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漾水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是汉水,再向东流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

长江  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

沇水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菏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淮水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

渭水  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

洛水  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定五服

甸服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

侯服 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

绥服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

要服 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

荒服 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制相柳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郭璞注:“头各自食一山之物,言贪暴难厌。”)。相柳之所抵(抵触),厥(掘)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种植)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禹挖掘填塞这块地方,三次填塞,三次都陷下去。),乃以为众帝之台(各方天帝筑台镇之),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虎纹),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

禹与舜,伯夷,皋陶论德政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都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美恶高下,评定出赋税等级,按照规定进贡纳税。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

司马迁在《史记》中载: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

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

皋陶说:“哦,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

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

皋陶说:“哦,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

禹说:“呵!都象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驩(huān)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

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着说道:“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侯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

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

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

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

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

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作了标志。我和益一块,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叫百姓迁到有粮食的地区居住。民众安定下来了,各诸侯国也都治理好了。”

皋陶说:“是啊,这些是你的巨大业绩。”

禹说:“啊,帝!谨慎对待您的在位之臣,稳稳当当处理您的政务。辅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响应拥护您。您用清静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会经常把美好的符瑞降临给您。”

舜帝说:“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帮助天下民众,你们要辅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图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制作锦绣服装,你们要明确各种服装的等级。我想通过各地音乐的雅正与淫邪等来考察那里政教的情况,以便取舍各方的意见,你们要仔细地辨听。我的言行如有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前后左右辅佐大臣。至于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们就会被清除了。”

禹说:“对。您如果不这样,好人坏人混而不分,那就不会成就大事。”

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喜欢怠惰放荡,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听之任之。”

禹说:“我娶涂山氏的女儿时,新婚四天就离家赴职,生下启我也未曾抚育过,因引能人才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帮助帝王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万劳力,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在每五个诸侯国中设立一个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没有功绩,希望帝王您记着这件事。”

舜帝说:“用我的德教来开导,那么凭你的工作就会使他们归顺的!”

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发扬。

这时,夔担任乐师,谱定乐曲,祖先亡灵降临欣赏,各诸侯国君相互礼让,鸟兽在宫殿周围飞翔、起舞,《箫韶》奏完九通,凤凰被召来了。群兽都舞起来,百官忠诚合谐。

舜帝于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顺应天时,谨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尽忠啊,天子治国要有功啊,百官事业也兴盛啊!”

皋陶跪拜,先低头至手,又叩头至地,然后高声说道:“您可记住啊,要带头努力尽职,谨慎对待您的法度,认真办好各种事务!”于是也接着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贤良啊,天下万事都兴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无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万事都败坏啊!”

舜帝拜答说:“对!以后我们都要努力办好各自的事务!”

这时候天下都推崇禹精于尺度和音乐,尊奉他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号令的帝王。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为伯,以夏(河南万县)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帝舜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 功劳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将禹推荐给上天,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有组织的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苗族进行征伐,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

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按传统的禅让制,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史记·夏本纪》)

禹治夏,重恩威,强教化

禹为了巩固夏王朝,把全国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淮南子·精神训》),到南方巡视,在涂山(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禹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当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奋地为万民谋利,诚恳地招揽士人,广泛地听取民众的意见。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帝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禹在巩固夏王朝统治过程中,还特别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禹为加强对东南统治(周时称“九夷”),几次出巡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和礼教,受到当地百姓尊敬和礼遇。他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由于禹是活动在崇山一带的夏部落的首领,故被称为夏后氏,夏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相传是由包括夏在内的十多个部落联合发展而来的,与古代其他部落交错分布于中国境内。唐尧、虞舜时期,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并传给其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夏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结束、阶级社会的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过江时,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帝禹到涂山,在那里大会天下诸侯,献上玉帛前来朝见的诸侯竟达万名之众。

帝禹在位十五年后逝世,葬于会稽(浙江绍兴),终年一百岁。

大禹 - 大禹陵与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大禹陵是我国古代治水英雄、开国圣君——大禹的葬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是我国东南的一大名胜古迹。《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据文献记载:尧舜时代,洪水泛滥,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水;“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苦心劳身,历尽艰辛,终于治平洪水;继而大会诸侯于会稽,计功封赏。禹死后葬于会稽山,禹子启即位后,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上建了宗庙;禹的五世孙少康即位,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现在禹陵附近的禹陵村住户多为姒姓,就是禹的后代,如今已传至144世。绍兴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四千多年来,大禹陵总是俎豆千秋,玉帛相接,清庙巨丽,祭祀绵亘。历代祭禹,古礼攸隆,影响巨大。

自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子夏王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

历代以来,由皇帝派出使者,帝沐赍礼来会稽祭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

清代,康熙、乾隆又亲临绍兴祭禹。

民国时改为特祭,每年9月19日举行,一年一祭。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1995浙江省暨绍兴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礼”,承续了中华民族四千年来尊禹祀禹的传统,翻开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的祭祀典章,公祭每五年一祭;地方民祭和后裔家祭则每年一次,绵延不绝。

大禹陵区由禹陵、禹庙、禹祠三大部分组成。禹陵面临禹池, 前有石构牌坊,过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体敦厚隽永,为明嘉靖年间绍兴知府南大吉手笔。禹庙在禹陵的东北面,坐北朝南,是一处宫殿式建筑,始建于南朝梁初,其中轴线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午门、拜厅、大殿。建筑依山势而逐渐升高。大殿为重檐歇山造,巍然耸立,殿背龙吻鸱尾直刺云天,背间“地平天成”四字为清康熙题跋。禹祠位于禹陵左侧,为二进三开间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镜,曰“放生池”。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大禹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大禹陵庙几千年祀典相继,是后人学习大禹明德、弘扬大禹精神的明证,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中华民族起着无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大禹陵祭典的制度和礼仪,包括祭品、祭器、祭乐、祭舞和祭文等等,灿如星汉,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加强对大禹祭典的保护,对传承中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学术价值 大禹 - 故里

户县三过村

户县古谓“天府”,亦曰“陆海”,为九州膏腴。夏为禹父鲧的封地,曰崇国。后为禹子有扈氏的领地,启伐有扈氏大战,就发生在户县的甘峪口。
   户县为大禹父亲的封地,户县三过村为大禹父亲的居住地和大禹的诞生地,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子后来战斗于户县的甘河,自古多有记载并留下了丰富的民间传说。
  首先,文物例证。
   1、 藏于户县余姚村严氏祖茔碑记有北宋宣和年间“卜居鄠邑之北三过里禹王村”。
   2、禹王庙村,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前有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3、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东有禹王庙。
   4、草堂寺铁钟记有:户县秦镇“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5、户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有,禹王庙古建。(见户县文物志8页)
   其次,历史文献多有记述。
   1、《史记?集解》: “崇国盖在丰、镐之间。” 户县就是古崇国。 (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2、《连山易》:“鲧封于崇。鲧,禹父。《国语》谓之崇伯。” 说明户县是禹父亲鲧的封地,是禹父亲的长期生活居住地,禹生长于户县无疑。(见户县地名志239页)
   3、《史记?夏本纪》:“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说明户县的有扈氏也是禹的后人(儿子)。(见户县地名志5页)
   4、《史记?夏本纪》:“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的记载。有扈氏、启均为大禹的儿子,为大禹死后的王位继承,大战于户县的甘河、甘峪口一带。(见户县地名志5页)
   5、《汉书?地理志》“有扈,古国,有扈谷亭,及夏启所伐之扈国也。” (见户县地名志5页)
   6、《诗经》曰:“沣水东注,唯禹之绩。”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7、宋?《长安志》沣水下注:“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说明大禹为官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见户县地名志37页)
   8、明末《户县志》、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载有:户县秦镇地处沣河西岸纪念大禹治理沣河的“禹王庙”。(见户县地名志37页)
   9、清康熙《户县志》之《地舆志》记载:鄠,古崇国也。《连山易》云:大禹的父亲“颛项五代孙鲧,封与崇。”《史记》云:“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其子禹以代~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三过村,传其所处也。(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0、清《关中胜迹图》: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1、清康熙《户县志》:三过村在县北二十里。(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2、清乾隆?《户县新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3、民国《重修户县志》:三过村“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见户县地名志156页)
   14、民国燕京大学编《1937年户县乡土志》:“今县北有三过村,乃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遗址。” (见户县文物志251页)
   15、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户,古为崇国。鲧封于崇,谓之崇伯。禹为鲧子。启为禹子。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甘峪口)。据此,三过村相传为禹之家乡无疑。
   16、现代《户县地名志156页》:此为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处,因名“三过村”。
   17、现代《户县地名志157页》:余姚村,原名禹王村,传说为夏禹之乡,因名。  
   18、现代《户县地名志37页》:禹王庙“此为后人纪念禹治沣水之功修筑”。
   19、现代《旅游在户县150页》:三过村,为禹王老家。
   20、现代《户县文史资料大观328页》:因为禹王疏导江河,奔走万里,脚腿患病,步伐失常,颠跛而行,所以后人把行路趔趄,一走一跛称为“禹步”。这就成为后来傩舞的傩步、禹步。
   这说明,户县是禹父鲧的封地。禹诞生并长期生活在户县,禹成年后治理了户县的沣河、渭河。禹将户县又封于其子有扈氏。禹死后,禹子启得到王位,禹子有扈氏不服,两子大战于户县的甘河一带。户县如今的傩(nuo二声)舞中还保留了傩步,又称禹步,起源于大禹的步态。为纪念大禹,户县有多处禹王庙,至今香火颇盛。

北川县禹里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三日被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市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北川县禹里羌族乡境内,距绵阳市100公里,景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是古代治水英雄、夏朝创始人大禹的出生地,自古称为“神禹故里”。一九九二年,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为这里题写了“大禹故里”的条幅。这里山川形胜、人杰地灵、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民风淳朴、资源丰富。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风格别具,雅趣成天,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由“禹穴沟”、“历史文化古镇”、“石纽山”组成。清朝石泉知县余炳虎曾以“石纽停云”、“双江分色”、“索桥晓度”、“西山叠翠”、“奎阁连云”,“禹穴听泉”、“悬崖滴水”、“血石流光”等八首诗抒发了自己对大禹故里人文古迹和奇异风光的热爱赞叹之情。

历史文化古镇——治城,是羌族聚居地。夏朝属梁州之域,周朝为石纽村,北周置北川县,唐贞观8年(公元634年)置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羌乡风情浓郁。古石泉县治所(禹里羌族乡)史称其地处“香汉之中”,“内障成绵,外屏氐羌”是历来兵家争夺的要塞。很早以来,羌、藏、汉等民族就在这块土地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庙会和羌历年,人们从四面八方集于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庆贺大禹诞辰,欢度羌历年,狂舞欢歌,数日不绝。塔坪绿岛,果鲜花茂,山脊林木丛生,绿荫葱笼,岛上环境优美,是大禹故里人们历来游玩的天然公园。岁月悠悠,昔日由百家人栽种的竹林,如今已变成几千亩的绿色海洋,远远望去,林涛翻滚,碧波荡漾,令人叹为观止。

参考资料

1.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第四纪研究 - 200525 ( 6 )

2.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民间叙事和身份表达——羌区大禹传说的文学人类学探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201031 ( 10 )

3.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大禹祭典与大禹文化的传播 -前沿 - 2010

龍一乐  整理撰写

2013.07.15.初稿


大禹治水



分享按钮>>【范氏名人楷模】——记江西省瑞昌市范镇村农民,乡村“土记者”范海松
>>【何氏网新闻】麻城传说与麻城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