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氏家谱源流】早期蔺氏源流的迁徙流向

    中华蔺氏网 2013年1月31日 万家姓


根据历代学者的考证,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蔺姓乃是黄帝的后裔。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的地方。韩氏一直在晋国被列为公卿。至春秋末战国初,韩厥的玄孙韩康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

   离石县,柳林县境域春秋时为晋国领地,战国属赵之边邑离石。《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三年秦拔我蔺”。赵国之蔺邑在今本县之孟门镇。秦时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封其代共王子熹为蔺侯(古治在今之孟门镇)、忠为隰城侯(治所遗址在本县今之穆村镇与杨家坪之间),绾为离石候。时今县境域分属离石、蔺、隰城等侯国。

        以离石为中心,方圆百十里内以韩姓命名的较大的村落就有十多处,如:韩家垣、韩家岭、韩家峪、韩家山、韩家坡、韩家沟等,这说明当时这一地区原来应属于韩氏的领域范围。既然韩厥的玄孙韩康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以封邑为氏并称蔺氏,那末在这一地区应当存在以蔺姓命名的村落。笔者通过在25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地图上,反复查找,终于在柳林县城以东的25公里处发现有一个叫蔺家墕的地方。

经笔者研究,自陕西省韩城市沿黄河北上至今山西离石县(柳林)地区的距离约为200公里左右,由柳林至蔺家墕的距离约为25公里,由蔺家墕至山西中部的灵石地区距离约为55公里左右(在现灵石境内笔者发现有两个地方以蔺姓命名:一是灵石县城正西20公里与离石交界处的蔺家庄,;一是灵石县城东北方向约5公里处的蔺家庄),由灵石至山西古县的蔺子坪村约为50公里(蔺子坪村向南有长达约50公里与沁水相连的蔺河),由灵石至山西洪洞的许村约为60公里,由山西古县的蔺子坪村翻越太行山至河北邯郸的蔺家河约为230公里。由蔺家墕至山西中部的榆次(南\北蔺郊)约为90公里.这些地方的命名与相互之间的线性关系,已经向我们清晰的展示了早期蔺姓源流的迁徒流向。

 

 

 

如若孔令德、蔺朝国经研究所得出的推算正确的话,即自韩康到蔺相如有1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蔺相如应为韩康之第5代左右,按每代都有三子传衍,到蔺相如那个年代,天下蔺姓之男性人数最大不过也只有244人左右,这些人群分布在柳林附近的蔺家墕、灵石附近的东西蔺家庄、古县的蔺子坪和洪洞县的许村等地,其规模大小也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在赵国时期,这些地方都属于赵国的领域,蔺相如自蔺子坪村或从榆次蔺郊越太行赴赵之国都定居是顺理成章之事,而其部分近亲和旁亲相继迁往邯郸也是自然的事。这可能是蔺姓后裔自获蔺姓之后的首次自然性迁移。

   现已被证实榆次的蔺相祠建于乾隆五十七年,距今已有200余年,而有古籍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这里就已经被人们认为是蔺相如的故乡了。现在当地考古研究人员及历史学家正在对其进行研究和考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惟一发现的一座古代蔺相祠…… .因此,这一遗迹对研究早期蔺姓源流的迁徒流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邯郸之名始见《春秋·谷梁传》,周灵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五百四十六年。蔺家河村系蔺姓人居住之处,

因村边一河得名。位于邯郸西偏南,近十公里处。村址相传已由西向东移半公里,村中王姓为大户,有贾、陈、

李、金、韩、齐、杨诸姓,并无蔺姓。] 为何蔺家河村并无蔺姓人?这正引证了蔺家河可能是蔺相如自山西蔺子坪

村方向越太行赴赵之后的最早定居之地或者是赵国后期时蔺相如近亲或旁亲的居住地,为避免秦之报复,而不得不离开.。

  在秦统一中国后,随蔺相如生活在河北邯郸的近亲和旁亲,为防止秦之报复,再次迁移也是必然的。这可能是蔺姓后裔自获蔺姓之后的第二次被迫性迁移。因此也就有了磁县贾璧、峰峰蔺家沟及其周边地区(安阳、水治)以及由此进而迁移到南方他省或再次迁回山西的蔺姓后裔。

 现在也有不少蔺姓人还居住在河北除邯郸之外的地区,据分析可能是明朝年间移民而至.

 

 

 

至于在明代大移民的浪潮中,即蔺姓后裔自获蔺姓之后的第三次被迫性大迁移,到底有多少蔺姓人从大槐树下离去,都是谁?又到了哪里?请参照后文(待发)。

  据初步统计,明代由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到山东的蔺姓人大约在30户左右,他们分别居住在山东省内的30个自然村,现在这些村的蔺姓总人口约2万人(19,655人).其中多有家谱记载,详细情况可阅读本文的后续跟贴. 

 

早期蔺氏迁徙原因探析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蔺长旺在《早期蔺姓源流的迁徙流向》一文中为我们画出了一份蔺氏早期迁徙的路线图,使人对蔺氏前后栖居地有了明确的了解。根据有关史料和此路线图,本人对蔺氏早期的迁徙原因试作如下分析探讨,不足不对之处敬请各位本家或有关人士斧正。

  由历代学者考证可知,蔺姓出自韩姓,韩姓出自姬姓,系黄帝后裔。春秋时期,韩氏在晋国一直位列公卿。韩氏一支韩厥玄孙韩康在晋分裂为韩赵魏后为赵国大夫,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故韩康采食之地蔺应在今山西离石县蔺家墕附近。  

根据古代分封制特点,作为贵族的韩康采食蔺地之后,一定还会通过国家封赏、出钱购买、占据附近无人开发之地等手段扩大家业,并将所占之地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儿子这一代便会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古代的这种分封制特点是古人主动迁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古人迁徙路线图反映的不仅是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能给我们透露出一个家族的信息。从长旺绘出的蔺氏最初的迁徙路线我们可以推估出韩康有三个儿子,一个儿子仍然在蔺地继承祖业,一个儿子迁徙到灵石县蔺家庄,一个儿子迁徙到榆次的蔺郊。第二代在蔺家庄也有三个儿子,又分别迁往灵石东边和西边的蔺家庄及古县的蔺子坪村;迁往榆次的蔺氏一脉可能有两个儿子分别迁居在南北蔺郊。第三代蔺家庄一支可能迁往洪洞县许村,蔺郊一支可能迁往附近的相立村,其他族人仍然在原地居住,第四代蔺氏继续繁衍生息并有了第五代。如果按孔令德、蔺朝国经研究所得推算出自韩康到蔺相如有100多年的历史,蔺相如应为韩康之第5代左右。从史实看, 公元前433年,晋幽公时,韩、赵、魏强大。公室仅有绛与曲沃之地,余皆归三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是公元前403年,也就是说韩康为赵国大夫应在公元前403年前后,领有采食之地,亦应在此时。按蔺相如公元前328年出生的话(据羌村村民回忆,1958年修水库时,墓地有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蔺相如应为韩康第四代或第五代。公元前313年,秦国的右更疾攻打赵国,攻占了蔺,俘虏了守将庄豹。按时间推算蔺相如若是第四代年龄此时当在35-40岁左右,若是第五代年龄此时当在15岁左右,其完璧归赵时年45岁,而史记中计救缪贤虽然没有具体的年分,但大事年表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联合齐、燕灭掉中山国的史实,这时赵国十分强盛,应是燕王拉拢缪贤的最佳时机,蔺相如计救缪贤应该就发生在此时或稍晚。这就说明在公元前295年蔺相如就已在缪贤家做舍人并取得了缪贤的信任。那么,从蔺相如计救缪贤到完璧归赵,时间应距离12年左右。如果蔺相如是韩康第四代则逃难时年龄在35-40岁,这与计救缪贤到完璧归赵(45岁),时间距离12年不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韩康乃赵国开国功臣,在赵国初立得到周王室承认之时即被封为大夫,蔺相如系韩康第五代,在秦国攻占蔺地之时年龄只有15岁左右(在这之前,生活安定,蔺相如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在这之后,颠沛流离,生活困难,蔺相如磨练了意志,丰富了阅历)。此时,蔺氏族人受到战乱威胁,只好被动迁移,哪里才安全呢?当然是与蔺地隔着一个太行山的都城邯郸,此时15岁的蔺相如只好随着父母乃至祖父母逃亡到邯郸附近的蔺家河居住(我不同意长旺说翻越太行山迁到都城附近是自然迁徙的说法)。此时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了,家园没有了。蔺氏一族的生活由富足陷于窘迫,蔺相如也不得不到宦者令缪贤家中作舍人,接受缪贤的接济。直到公元前283年秦国欲强取赵国和氏璧才有了出头之日。直至官居上卿。这样,部分蔺氏族人自然迁徙到邯郸。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蔺相如至少应该有三个家,祖居地、蔺家河、都城邯郸。赵国灭亡前后,蔺氏族人秘密逃亡(此时蔺相如已逝世多年),至少会从都城邯郸和附近的蔺家河迁出以避战祸。部分可能迁回祖居地、族人迁居的地方、亲友居住的地方或其他地方(如北逃至河北曲阳、南迁至河北磁县羌村等地)。特别是湖南省浏阳市文家市镇玉泉村蔺氏家谱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蔺相如后人迁徙的路线。该家谱(7修)共记20卷,上可追溯到蔺相如。目前,该支蔺氏最小辈是芳字辈,是蔺相如的94代孙。据家谱记载,蔺相如有8个儿子:仪、范、嘉、景、从信、岱、封、冕,玉泉村蔺氏是四子景公的后裔。相如娶孔氏为妻,享年69岁,长子之后人与定居地不详;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后三子迁徙至湖北、江苏等地;四子迁徙至江西万载县,后又至湖南浏阳;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本人认为该家谱是可信的,如果确如家谱记载蔺相如享年69岁 ,则其在公元前259年逝世。与羌村村民回忆,宋代相如生平石碑,出生年份“赵武灵王即位前三年”,逝世为“长平之九年”。即“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九年”只相差两年,两年之差极有可能是虚实年数的差别,即蔺相如享年是69周岁,虚岁是71岁。或者后人记家谱时忆稍有差错,出现了一年的失误,这应属正常。家谱中虽然没有长子的记录,但按照古制,长子应该回到祖居地守孝祭祖并传继家业。次子与三子居住邯郸应该不难理解。赵国灭亡后三子又迁到了湖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廉颇先出走魏国,再到楚国,不能排除蔺相如部分后代投奔或追随廉颇或其后代到达湖北再到江苏的可能性。此时二子也极有可能随赵国王室或残余部队北撤到河北曲阳燕国附近,这就是在曲阳发现有蔺相如墓的原因,据推测,此处墓地虽然见于历史记载较早,但极可能是二子见赵国灭亡,眼看返回故里无望,而为记念蔺相如建的衣冠塚。四子迁到江西则是当时秦国势力还远远达不到的地方。至于五子迁徙至陕西北部地区;六、七、八子均迁徙至陕西渭南地区。应该是这些人看到当时只有秦国强大,国内稳定,因此把秦国作为迁徙的目的地。之后,蔺氏族人越迁越远。

 

 


分享按钮>>【蔺氏家谱源流】蔺氏相关书籍
>>【蔺氏家谱源流】《蔺氏宗谱》家训十四条和家戒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