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氏网新闻】历史真相永远不会缺席——宋仁宗帝师:北宋名相晏殊

    中华晏氏网 2020年4月8日 晏金洲


中华姓氏网--弘扬姓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助,激励子孙奋发!

历史真相永远不会缺席——宋仁宗帝师:北宋名相晏殊

 

 

来源:http://www.xzwyu.com/renwen/29890.html

原文《“君子”、“小人”——非黑即白,谈晏殊被“污名化”的深层原因》(作者: “君子”)

 

君子,何为君子?“君子”一语,广泛出现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古籍中大多是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与后世的君子之意有很大的不同。之后,“君子”一词被后人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小人,那又何为小人?在本文中小人专指人格卑下的人。小人是君子的“反义词”。小人就是不走正道,卑鄙的。

君子是仁义,小人是卑鄙,那么晏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何他被“污名化”?这背后到底有点什么样的原因呢?一、 晏殊被“污名化”的历史背景

1. 晏殊罢相

要说起晏殊被“污名化”这件事,还得从他罢相这件事情说起。在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如下记载 : 庚午,刑部尚书、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 罢为工部尚书、知颍州。殊初入相,擢欧阳 修等为谏官,既而苦论事烦数,或面折之。 及修出为河北都转运使,谏官奏留修,不许。 孙甫、蔡襄遂言 :“章懿诞生圣躬,为天下主, 而殊被诏志章懿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 官兵治僦舍以规利。殊坐是黜。

表面上看来,晏殊是由于受到与范仲淹同一阵营台谏的弹劾而罢相,又因为这件事,伴随着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声名鹊起,伴随着改革派逐渐掌握了历史话语权,晏殊就慢慢的被放到了改革派的对立面。

 

但是呢,这却是改革派的一个严重的失误,可以说是一次严重的误判。其实晏殊可以说是改革派事实上的“保护伞” 。为什么呢?晏殊将欧阳修外放,实际上是为了让他避风头,不要被卷进不该卷进的事件中。台谏因为晏殊不同意把留下欧阳修就对他进行弹劾,这真的是一次难以原谅、难以接受的乌龙事件。但实际上这次乌龙事件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即使足以混淆视听。晏殊的罢相,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晏殊是谁?晏殊官至宰相,怎么可能如此甘愿罢相。他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身处富贵,但生活十分简朴,并且乐于褒奖贤能的人。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是出自晏殊门下;又赏识富弼,即使他身处寒门之中还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是一时贤者居多,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晏殊任人唯贤,举荐贤能人士不避亲不避仇。被史学家称赞的“庆历新政”,事实上都是由晏殊总领其事。任地方官时,他曾大兴学校,不断为地方和中央政府培养人才,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那么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下面要讲的“朋党”。

2. 朋党之争

客观地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导致晏殊外放以及庆历新政失败的内在原因,还是北宋统治者三令五申要规避的“朋党”问题。或许都知道,对于北宋来说,朋党之争在朝堂上真的是一件家常便饭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在封建王朝的几千年里,朋党就是一个大忌。在晏殊执政当时,又慢慢的有了“君子党”“小人党”之分。在庆历新政期间,围绕在晏殊周围的一群人,早已形成一股不小的势力,富弼是晏殊的女婿,范仲淹是由晏殊一手推荐提拔并成为执政,欧阳修则是晏殊之门生,虽然官品不高,却居台谏之要职。

那么无意中,晏殊等人犯了宋朝国君之大忌。范仲淹等人又不无“朋党”的嫌疑。虽然苏辙《龙川别志》 说过,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但事实上,范仲淹、欧阳修都曾经默认他们是“君子党”,欧阳修《朋党论》对此亦直言无讳。有学者认为 :“范仲淹等是以政治集团的面貌出现的”,“不仅范、欧们自己认为是一个政治集团或朋党,当时的人也同样认为他们是一个政治集团或朋党。二、 晏殊被“污名化”的原因

1 朋党之争的影响:“君子党”的构陷

在历史背景中,着重提到了朋党问题。从史书中,可以得知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自己都曾默认自己是君子党。随着思想对文人的影响越来越大,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可以说都是被神化,被后世看得崇高的人。对于他们来说,晏殊的罢相成了导火索,借此机会,将自己的恩师一步一步逼到了改革派的对立面,又让保守党抓住机会,抹黑晏殊。可以说,在范仲淹,欧阳修,富弼这些人在后世不断得到赞誉,不断的被崇高化,这样的事情在晏殊被“污名化”这件事情上起到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窗体顶端

对晏殊罢相事件之误读,将庆历新政成员的保护者,当成了与新政中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对立面;在历史上本是“刚俊”“耿介”,在很多重大事件中起到重要历史作用的晏殊,在后世却成了一个处世圆滑的官场平庸之辈。原本是在仁宗皇帝授意下推行新政,本是处在同一阵营的晏殊与范仲淹等人,在后世却逐渐走向了“对立”。

不得不说,对于当时的君子党来说,已经被政治利益冲昏头脑,他们对于评判是非曲直的度量衡,完全趋向于“非黑即白”。因此,欧、范等人不仅不能理解晏殊的为官之道,后世之人又是偏听偏信,盲目跟风,使得党争以及衍生出来的思想成为了晏殊“污名化”的罪魁祸首。

2 对君子与小人的道德看法由于党争之激烈而激进

晏殊长期以来得不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受到严重的“污名化”,与大量真相被严重遮蔽或者错误释读有关之外,传统的君子小人、非黑即白以及党争思维方式,也是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北宋党争思维下衍生的“君子”“小人”的争辩,造成了党同伐异,排斥异己;不是君子就是小人这样的线性思维模式,长期以来难以消除这种不利影响。这种党争思维模式,一直延续到了南宋。

朱熹推崇范仲淹,理学思想也是有着范仲淹的影子,因此朱熹等人推重揄扬,随着理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随着笼罩在范仲淹等身上的光环越来越亮,其他重要的历史人物原有的光辉被遮蔽,甚至被歪曲被抹杀。

直至今天,人们对于诸多历史事件的看法与解释,也大多是人云亦云罢了,根本不屑于去寻找历史的真相。伟人是不容许有一点抹黑与错误,伟人的对手、阻挡伟人的人自然就都成了反面人物、对立人物;伟人的朋友自然是君子,那么伟人的对手就都是小人了。这样的线性思维方式往往是普罗大众的思维逻辑,不少学者们有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思维方式的桎梏。

长期以来,范仲淹早已被神化,欧阳修、富弼,也几乎是完美的,当年石介《庆历圣德颂》中赞美的圣贤有仁宗、章得象、晏殊、杜衍、范仲淹、欧阳修等共十一人。其中,晏殊作为仁宗朝之宰相,作为文坛的重要人物,这样一个不管是在政治操守上还是在人品上都值得后世肯定的人物,随着时势的推移,从“正面人物”逐渐走向了“反面”,被严重“污名化” 。由此可见,党争思维和衍生出来的君子小人的争辩对于当时和后世有多么大的影响。三、 晏殊被“污名化”的意义

1. 历史意义

这种线性思维模式影响下造成的很多历史事实的长期被“遮蔽”和歪曲,值得反思。王瑞来《宋代士大夫主流精神论—以范仲淹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说道,平心而论,范仲淹的政绩在宋代政治家中其实并不突出。更是在宋代的一些私下的议论中,对范仲淹也不是一片赞誉,全无非议。那么出现像范仲淹等人这样的完美的现象,实在值得人们深思。直至今日,有多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跳脱固有的呢?

对于这样的事情,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我们从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中可以去探寻这样的固有思维对于今后对人物的判断是弊大于利的,衍生到现实当中来,这样的思维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无法想象?这样武断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是才是真正的大忌。

2. 现实意义

对于现实的我们来说,总结经验,跳脱出固有思维,主动追寻真相,才是这件历史大事的背后想要告诉我们的,这样或许也不枉晏殊被误解这么长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探寻这件事背后深层原因的原因。

四、总结

晏殊对于自己被如此误解,辩驳极少,但也绝非并无怨言。正如他自己在《踏莎行.小径红稀》中写的那样,将自己的不满化作诗词留给后人慢慢品味。谁都无法抹去他的成就,一如真相永远不会缺席。

 

【参考文献 】

1.《续资治通鉴长编》

2.《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

3.《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4.《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