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据考证古氏、吴氏同源一脉

    中华古氏网 2009年4月9日 古心无佛


古氏、吴氏同源一脉

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部落的首领,是父系氏族社会的核心代表人物。我们通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炎黄指的就是远古炎、黄二帝。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关于黄帝的出生,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神农氏时代,居住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境内的有熊国国君少典,与有娇氏女子附宝通婚。一天,附宝在郊外散步,忽然天色暗淡下来,满天布满星斗,有道闪电像蛇一样绕着北斗星中的枢星转了几圈,之后迅速消失。此时,附宝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愉悦,稍顷,意识到自己受闪电感应而怀孕了。24个月后,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生下一个男孩,并以出生地为其取名为轩辕;轩辕在姬水(又称漆水,在今陕西省境)之滨长大,便以“姬”为姓;又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之父少典是以熊为图腾(英文为Totem,该词原是美洲印第安鄂士布瓦人[Ojiomas]的方言,意思是“他的亲族”)的有熊氏;黄帝之母有娇氏,是蛇氏族。他们生下炎、黄二帝,炎帝以牛为图腾,黄帝以熊为图腾。民族研究学者徐杰舜教授认为,“炎黄时代,是母权制衰亡、父权制确立的转化阶段”。
炎帝氏族从母系氏族分离出来后,在陕西渭水流域的姜水一带发展,逐渐壮大成炎帝部落。黄帝氏族从母系氏族分离出来后,则从渭水流域东迁于中原地区,并在黄河两岸逐渐强盛起来,扩展成黄帝部落。
尽管炎、黄二帝是亲兄弟,但在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炎帝部落执政,诸侯间相互侵伐不已,炎帝无法制止平息战乱。同时,炎帝与黄帝在权力争夺中产生了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且日益尖锐,最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战”。黄帝率领亲自训练的熊、罴、狼、貔、貅、虎、豹等与黄帝部落联盟军,挥舞着用雕、鹛、鹰、鸢的羽毛制成的战旗,向河北涿鹿的炎帝部落发起猛烈进攻。炎帝部落开战不久即败退于城东一里的阪泉。经过三次血战,炎帝部落一败涂地,黄帝部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黄帝获得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的盟主 (又称“中央天帝”)地位。
黄帝执政后,为求治民安邦之道,不畏艰辛,遍访贤才。他走王屋而受丹经,越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道广成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人金谷而咨滑子,论导养而质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和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岐伯与雷公,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搜奸则记白兽之辞。
黄帝还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医药诸方面,贡献非常大,奠定了中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被人们尊奉为“人文初祖”。他活到110岁,逝世后葬在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
黄帝娶有4妃: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四室生有 25个儿子,得姓者有14人计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女吉)、(女+儇-亻)、依。其中元妃西陵氏所生2子为姬姓。
西陵氏女子叫嫘祖,是黄帝的元妃,也是位发明家,她发明了养蚕缫丝之术,还教人以丝织帛取暖遮羞。嫘祖生有2子,长子叫玄嚣,玄嚣生娇极,娇极生帝喾(即五帝之一高辛氏,后稷之父);次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即五帝之一高阳氏)。
玄嚣作为黄帝正妃的长子,却没有继承帝位,而是降为诸侯,居于江水之地。玄嚣的儿子娇极,也是普通百姓。,直到娇极之子帝喾时,才得到帝位。
帝喾,姓姬,名喾(又作佶),一名岌。相传帝喾出生不久,能自言其名,聪慧机灵015岁时,便以才德辅佐颛顼帝治理天下,因功受封国于辛,又称高辛氏。颛顼帝逝世后,帝喾继任天子,并建都于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这一年,他刚好30岁。帝喾在位75年,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以德治天下,天下太平。《史记•五帝本纪》称“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高度评价了他的政治才干。
帝喾也娶有4妃:元妃有邰氏女子姜(女原),生后稷(周族始祖);次妃有(女戎)氏女子简狄,生契(商朝始祖);三妃陈锋氏女子庆都,生帝尧;四妃鲰訾氏女子常仪,生帝挚。帝喾崩,传位于帝挚。
帝喾高辛氏的元妃姜螈,乃有邰氏(今陕西省武功县)人,是位娴淑漂亮的女子。一日,姜螈去郊外祭祀裸神(又称媒神)以求子,途至豳州(今陕西省彬县)南门外,看见一个巨人足印,感到非常惊奇,便将自己的脚踏上去,想比比巨人足印大过常人脚印多少。这一踏不打紧,竟然踏出事情来了,姜螈顿时感到有一股强大的暖流冲击遍身,产生不可言喻的舒坦和畅快,腹中微动,仿若胎儿动作一般。
10个月后,姜螈在彬县隘巷内的元真观里诞生下一男婴,姜螈以为是不祥之物,不敢留养,便将婴儿抛置于隘巷,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可是过往牛马都自觉地避开婴儿。姜螈只得叫人把婴儿丢在后山,凑巧山中有许多族人在砍伐树木,未能丢成。最后,姜螈将婴儿放在城南狼乳沟的寒冰之上,想把他冻死算了。人刚走开,一只大鸟即飞扑下来,展开丰满的羽翼,为婴儿遮体保暖。姜螈见三弃婴儿未成,觉得这孩子是有神灵在庇佑,只好抱回精心抚育,并取名为“弃”,意思是“被丢弃的孩子”。
姬弃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从小聪明灵敏,在少年时代就树立了雄心壮志。有一次,他跟其他孩子一起做游戏。游戏内容是大家分别种些东西,比比谁种的好。结果,姬弃种植的大豆、芝麻、花椒等比别人的要大要好,于是对农作物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并潜心研究、栽种。
随着时光的推移,熟谙农耕的姬弃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庄稼能手。尧帝听到有这样的人才后,专程拜访了他,并举荐他担任“农师”,掌管农业。姬弃在任期间,大力推广耕种技术,农业发展相当迅速,使人们告别了半饥饿的生活。
舜帝之世,洪涝频临,待大禹治理洪水后,又出现了赤地千里的情况。姬弃为解决百姓的口粮而奔走各地,教民稼穑,播种百谷,因劳苦功高,舜帝便封他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史称“后稷”。后稷死后,被尊为农神。
后稷逝世后,他的儿子不(穴出)(ku)继位。
不密生活在夏代,社会发展缓慢,“稷”官被废。不密便率领族人迁徙于今陇东甘肃省庆阳、平凉两地区的“戎狄”之地,继续发展农业,光大世德,不辱先世。
不密死后,他的儿子鞠继任周族领袖,仍立足于戎狄之地。他在领导周人勤于农务的同时,学习戎狄部落的畜牧与狩猎知识。
公刘是鞠的儿子,生活在甘肃省庆阳地区。这里当时属戎狄部落辖地,周族在不(穴出)担任部落酋长时,就已从陕西省武功县一带的邰地迁来发展,与戎狄人比邻而居。戎狄部落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部族,而周部落则一贯以农业为主,所以公刘还是一心想恢复传统的农业。为了耕种管理好庄稼,公刘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或选良种、或治虫害、或播或收,周而复始,春华秋实,周人的粮食有了大丰收,农业在戎狄之地已得到大发展。公刘还不满足,他想到周族要勃兴,光靠丰盈的粮食是不够的,于是,又率领族人经漆水、沮水,挺进于渭河流域,进行木材交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豳地在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当时虽地广人稀,但每片土地都有各部族管辖的疆界,公刘要迁居于此,必先武装族人,征服或赶跑他族。
诗经全译•公刘》第一章就说:“诚实忠厚的公刘,不能居住图安康。就划地界又修疆,就理露囤就清仓。就把干粮包裹好,装进小袋和大囊。显现光辉睦人民,弓箭张设把敌防。执着干戈和斧钺,开始启程向前方。”
公刘来到豳地,一边率众伐树除草,开荒垦地,一边利用太阳的射影测定土地方位,综合土地阴阳及水源情况,丈量规划土地,分给每个父系家族耕种,促使每个家庭都富裕起来。
居住在豳地的周族,在公刘的统领下,生活殷富,人口大增,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并组建有三支军队,实力相当雄厚。这就为周族的崛起及庆节建立豳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刘逝世后,葬在今彬县龙高乡土陵村(离县城80多华里),墓冢高50多米、长1500多米、占地500余亩,四面环山,犹如一条大鲤鱼卧于盆中,当地群众称“金盆养鱼”形。
公刘卒,他的儿子庆节继承父志,很快建立了豳国。豳国的地域大体有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长武县、耀县及铜川市部分地区。庆节之所以能很快建立豳国,功劳还得记在公刘身上。公刘晚年,即横涉渭河,采取厉石和锻石,在豳地开始营建宫室馆舍,草创了先周奴隶制国家雏形。
《史记‘周本纪》载:“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喻立。毁喻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周部族自公刘在豳地开拓基业以后,历经庆节至公叔祖类等几代经营,豳国已有了较大发展。到了古公亶父执政时,古公不但善于处理部落政事,待人和气,心地善良,还以后稷、公刘等先贤为楷模,决心要继续光大周族,造福子孙。由于积德行义,他备受国人的拥戴。
正当周族蓬勃发展,过上富裕生活之际,居住在豳国西北以游牧为主的薰育、戎狄等部落,在商王朝的支持下,时不时来侵扰进犯,最初只是索要一些财物。古公为不伤和气,也为了使族人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便大大方方地分给他们一些东西。但戎狄部落并不知足,不久,又来进犯。要占领周族在豳国的土地与属民,霸权野心表露无遗。
周民对戎狄人的蚕食之举,奋起欲战。古公认真分析道:“你们拥立我做君主,是想保护人民的利益,多为族人做些好事,这是一个好的思想出发点。但你们是否想过,我们周族是以农业为主,主张和平,如今戎狄部落发起战争,屡来进犯,无非是要夺取政权,让他们管理这片土地与国民。人民归我管理或归他们管理都一样,没什么区别。假如你们因为我而去与擅长狩猎游牧的戎狄人决战,即使能取得暂时的胜利,也很难彻底消灭他们,甚至将卷入一场长期的战斗中,那样的话,我们的亲人、族人,就会有死伤。要牺牲自己的同胞来换取君主之位,我不忍心也不同意这样做。”
为避免战争,减少百姓的损失,古公亶父毅然“率私属二千乘”,离开豳地,渡过漆、沮两条大河,翻越巍峨的梁山(今陕西省永寿县、乾县一带),南迁到岐山脚下安营而居。此时已是商朝武乙年间。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古公悄然离开豳地的消息不胫而走,豳国人民说:“古公是位仁义之君,我们还是跟着他走。”于是,很多人纷纷收拾简易行装,尾随着古公,也来到了岐山。
但在《四川省重庆府川东道璧山县天池古氏谱》(清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手抄本,四川大学古大田教授珍藏)中,有一段与《史记》记载不尽相同的先周历史。该谱记载:
后稷讳弃,系黄帝之玄孙、少昊之曾孙、娇极之孙、帝喾之三子,初仕尧,官司农,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功隆万世,封国于邰。生子曰不宙,佐大禹,亦官大司农。生子曰鞠,鞠公字德宣,袭爵邰侯。生子曰育。育公生子曰抚。抚公生子曰拔。拔公生子曰膺。膺公生胜公,胜公仕夏。生子曰含章。生子曰郝公。生子曰乾公。乾公生子曰公刘,由狄迁豳,袭爵为侯,屡谏桀王不从,自修后稷之业。生子曰(方方土),(方方土)公仕商,袭爵。生子曰庆节,庆节继爵。生子曰皇仆,字元音。生子曰太素,袭爵。生子曰国华,继位。生予曰差弗,继位。生子曰绍穆,继位。生予曰承启,继位。生予曰殷仲。生予曰怀德。生子曰毁(阝俞),毁(阝俞)继位。生予曰超,继位。生予曰公非,袭爵。生子曰至详,继位。生予曰尚贞。生子曰高圉,继位。生子曰亚圉,继位。生子曰公叔祖类。生予曰古公,字亶父,号周公,由豳迁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仁。
“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这是《诗经》中歌颂古公亶父功绩的诗句。
岐,岐山;阳,南面。岐山,俗称箭括岭,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乡岐阳村北,为秦岭余脉,今人称作北山。因三峰为峙,又称岐山。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峰峦耸翠,绿草如茵。山的阳面(南面)平原广漠,土地肥沃,雨量充沛,以古公亶父与周族人居住于此,故称周原。
古公亶父率族人自豳国来到岐山脚下,见该地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土肥地美,连长出来的苦菜都是甜的,很适合耕种与狩猎,且又有岐山作天然屏障,觉得是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地方,于是与妻子太姜商量,决定安顿下来。太姜随着古公与族人一路跋山涉水,见的地方多了,也觉得这里是块理想之地,便同意了。接着,古公亶父发动族人,疏沟整地,划地建房。周族在古公亶父的领导下,恢复了农业。随着族群日益壮大,古公认为周族要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以岐山为政治中心,于是策划营建大规模的城郭室屋,“三月成城郭,三年成都”;同时建立了中央机构,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官,使之各司其职,整顿部落组织,改革戎狄原始陋俗,实行助耕制,立国号为“周”。周国自此始。
古公亶父是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他建立的诸侯国周国,得到了商朝的认可。《竹书纪年》中有载:“(商王)武乙六年,邻迁岐周。命周公亶父, 赐以岐邑。”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建立周朝后, 追尊古公亶父为周太王。(太,是对曾祖父的称呼,在今南方各 地古姓,也有称曾祖父为“阿太”或“公太”的。)
古公亶父率族人营建的“都城与宫殿”在哪里呢?经考古发现,古公亶父时期的岐邑都城遗址为正方形,周长60里,包括今岐山县的京当、凤雏、周家、朱家、董家、贺家、礼村、王家嘴、双庵、衙里、岐阳堡、祝家、流龙嘴、南北郝家、青化、丁童家村;扶风县法门镇、齐村、上下樊村、召陈、康家、任家、庄白、刘家、黄堆、云塘、强家、务子、齐镇、齐家等村。
宫殿(又称宗庙)遗址在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即今岐山县周原博物馆旁(见图:第12页图为建筑平面图,下为复原图)。基址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1469平方米;南北向,偏西北10度凸这组建筑以门道、前堂和走廊居中,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布局整齐有序,为高台建筑。前庭正中为门道,门道前4米处有一道东西长4.8米的影壁,门道两侧为塾。中庭是一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米的大院。中庭东西两边各有台阶两组,约3层,分别通往东西厢走廊;中庭北面有3组大台阶,中庭后的殿堂为主体建筑,面阔6间,每间3米,进深6米,四周有外檐墙。殿堂西部有40个深井的窖穴,为凌阴冰室。殿堂北为后室,东西排列5间,与《周礼》之“前堂后寝”的记载相吻合。殿堂为祭祖、议政之所,后室则为周王及嫔妃住所。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组宗庙宫殿遗址的西厢房二室内,发掘出土了大批甲骨文,计有17000余片,有字的卜甲190多片。
古公亶父育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三个儿子都是贤能之辈,互敬互爱,在岐山相继成家立室。
仲雍在岐山生有二子:长子取名姬昂,次子取名姬曼。
季历娶挚任氏女子太任(妊)为妻。至季秋之月甲子,太任生姬昌。当太任临产时,有一红色小鸟衔丹书飞来,停放在太任产房门上,书上写道:“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见《尚书帝命验》)意思是说:“恭敬上天而不懈怠者吉祥,怠慢上天而不恭敬者灭亡;奉行道义而克制私欲者天下从之,满足私欲而抛弃道义者终无善果。任何事情,不努力为之则会枉费心机,不恭敬上天则不能获得正果;枉费心机者最终要灭亡,恭敬上天者则能流传万世。以仁义取天下,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百世;以暴力取天下,而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十世;以暴力取天下,又以暴力守天下,则会一世而亡。”
因姬昌(周文王)出生之时有此“圣瑞”,古公对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并传言“我周国的兴旺昌盛,还指望这个孙子呢!”便给他取名为“昌”,有意要把王位传给姬昌。但当时氏族的传统继位方式,是由嫡长子继承,或兄终弟继,而姬昌之父季历排行最小,一时无资格继位。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这一氏族规约,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闷闷寡欢,积郁成疾。
泰伯、仲雍自幼受母亲太姜的教育,知书识礼,善解父意,于是兄弟商议,决定让贤。至商朝武乙年间,兄弟俩趁父亲病危之际,借口说去衡山采药,强忍抛妻弃子之痛,而潜奔江南荆蛮之地。为了能彻底让位,兄弟俩便遵照当地土著习俗,断发文身,不回岐周,以让幼弟季历继承王位。
江南当时比较落后;泰伯、仲雍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备受土著们尊重与推广,一时之间各方面均得到很大改观。泰伯与仲雍兄弟还被当地土著推举为领袖,在今江南无锡市一带建立吴国(又称句吴、勾吴),兄弟俩相继为吴王。时仲雍又娶万妃而生下第三子简,史书称为季简(吴氏先祖)。
季历在泰伯、仲雍离开周国后,顺利地继承了周国国君之位,即周族领袖,臣于商朝。季历在统领周国的同时,还被商王武乙封为牧师,掌管商朝畜牧业,周族的势力逐渐强大,并攻灭不少周边戎狄部落,疆域亦得到扩大。到季历之子姬昌执政时,周国已成西方霸主,姬昌还被商王朝封为“西伯侯”。姬昌之子姬发灭商,建立周朝,称武王,尊姬昌为“周文王”。
仲雍去江南之后,他遗留在岐周的长子姬昂在周武王时受封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次子姬曼为纪念祖父古公宜父,遂以古为姓,称古曼。
古公亶父之孙古曼在岐山启姓后,其子孙随着周朝的迁都而迁徙。
先是大夫古察随周文王姬昌迁于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沣河西),继后士师古谕又随周武王姬发迁于镐京(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一直到周宣王时,古氏家族都在朝中做官。


分享按钮>>主题:古氏趣事〖古洪义救刘无双〗
>>主题:东升镇党支部赴古氏宗祠开展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