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易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易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易氏祖先易氏部落易水(今河北易县涿鹿)建立辉煌的易国》 已阅:1234 / 回复:1(楼主)

《易氏祖先易氏部落易水(今河北易县涿鹿)建立辉煌的易国》
                     整理:易宗权字中乾
易氏祖先易氏部落易水(今河北易县涿鹿)建立辉煌的易国是易氏家族的发源地,易国国君绵臣,易氏祖先是易氏部落,易氏部落先祖是轩辕黄帝传裔舜帝之子戏即有易(易氏元宗始祖)世居古易水后代形成易氏部落得易姓,商灭有易商初迁雍州传公元前1193年易正周穆王赐官职南仲,易正后裔雍州易牙春秋公元前643年被齐桓公聘齐大夫生四子:岷、隅、和载、元章后裔称易氏济阳堂,易牙后裔公元前347年出生的易尚仕齐国大夫到公元前295年秦朝统一中国迁放山西太原后代称易氏太原堂,易洸将军先祖从太原迁金陵,易洸将军从金陵先开基豫章后昭帝时期驻军袁州……
易氏部落的诞生和建立易国:《易县文物志》载:北福地遗址和有易氏部落祖先远古易水湖,距今8000年前,中华民族的一大支脉——“有易氏部落” 祖先就在易水两岸繁衍生息,有易氏部落擅长观测日月星象和占卜,并以“易”命名自己的部族。易水及易水湖因有易氏部落而得名,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易文化——“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合一,名易也”。中易水的北福地村,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有易氏部落祖先祭祀的礼器。他们祭祀天地、祖先,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他们用易来认知天文、地理,并与农作结合起来,创立农时。他们按五行法则辨别了五谷、五蔬、五禽、五畜,以五法加以烹饪,再调和以五味,并按四时节令安排饮食,建立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活样式。易,贯穿于他们为求生存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易,代表着当时中华民族最先进的文化。关于有易氏部落居住在易水两岸是历代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公认的。当代历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断言“有易是商代北方一个部落,大约在今河北易县”。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福地史前遗址,按历史分期应属旧石器时代末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不但证实“有易氏部落”祖先在史前定居易水流域,更使易县可考证的人类历史上溯到8000年前。北福地史前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的房屋遗址、独特的陶器群、丰富多样的陶刻面具、陶玉石器堆积的祭祀场等,专家们推测陶面具可能是用于祭祀崇拜的神器,用来装扮神祇或祖先。祭祀场所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祈求农业丰收是北福地祭祀场举行仪式的一个重要目的,说明当时农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此,专家证实易水一带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地带,王国维和郭沫若认为有易氏是夏初的一个较大部落,商汤厚贿有易部落,得助灭夏,商代有易方国仍存并勒于王事。据后土宝卷载:黄帝城是在易氏部落都城建立起来的,易氏部落遗址,据考古证实,有人类居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周武王十三年分封天下800诸侯时,召公奭封北燕,建都于武阳,将易氏部落的人们迁至在武阳城(今易县县城东南),从此易氏部落遗址才停止使用。因此可以推断,由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国所在的流域称为易水是科学可信的。易氏部落的活动区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考证在今河北易水流域。关于有易氏部落居住在易水河流域两岸是近代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所公认的。当代史学家翦伯赞、郑天挺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就断

作者:易水围 (2017/12/14 16:05:18)   回复此贴
  回复:《易氏祖先易氏部落易水(今河北易县涿鹿).. 第 1 楼

言有易是商代北方一个部落,大约在河北易县。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境内居住着有易氏部落,这是易县汉族居民的始祖。
探究易国与易姓起源:1、有易部落所建的易国,地处今河北境内,王国维和郭沫若认为有易氏是夏初的一个较大部落,商汤厚贿有易部落,得助灭夏,商代有易方国仍存并勒于王事;2、孙亚冰认为周成王时灭的尧帝唐国、周叔虞分封的唐地是卜辞中有易部落建立的易国,认为易国在今山西洪洞纺堆永凝堡附近,夏之前,尧封于唐地,都于冀,尧部族因黄河下游水患西迁太原地,"唐尧都冀遗风至周",因都于冀,为其管辖,有易氏部落只是尧都城的其中一个部落,所以易氏远祖自古是属太原郡望,只是春秋至战国分三支。到现在的延传,并非易氏真的迁到了太原。3、姜尚的子孙被封易地在今河北境内远古时是易国遗址,所以误认为易姓是姜尚后代。殷商甲骨文代表姓的“易”字有出土,易县博物馆“易氏”陶罐,这就牵扯到许多名家学者没有发现有易氏历史。商末周初赐易正南仲合法姓易、公元前643年易牙、公元前479年前以易甲为代表的一大批易氏族人已经存在,不需要类似公元前376年以易恺为代表的十几种牵附之说。当今存世之甲骨文实物有记载,有易氏,有易氏潜出后已经去掉“有”字,直接叫易族,易水因易族称之为易水,最早存在于大禹冶水之前已在易水蘩衍形成有易部落,因易氏部落生活在大清河河畔,大清河因此改称易水,易水因而得名。夏朝有易氏部落之称,当是易姓始于此,从传说的黄帝时代开始,我国北方今河北省南起漳河,北至滹沱河保定石家庄邯郸一带的漳河型先商文化分布地区,是有易氏部落居住地,与商族毗邻,他们的活动地域广、族盛,此族在史书上又称“有易”,“有易国”,以及“易”。《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曰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河念有易,有易潜出。此时为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是说殷王亥在有易部落做客时淫乱,被有易杀,后来亥之子上甲微联合河伯部落攻打有易部落,杀了酉长绵臣(史书所载的易国唯一国君),灭了有易国。河伯人念有易之好,帮助有易遗民潜逃。从此,史籍上再也没有了有易部落的记载。在袁祖亮,焦培明所编《中国人口通史•2先秦卷》中说,“有易氏迁往山西”而后被称狄人,“这里的狄人就是有易氏的后裔。”至此史籍上以狄相称。古时,狄易二字互通,有易族与有狄族为同一古民族。后来北狄人被晋国把他们赶出山西,迁到了太行山东侧,逐渐成为望族。因长久居住于此,影响面扩大,慢慢在此地域内出现了用有易氏之易来命名河流、地域者比比皆是,如古漳河称南易水;古滹沱河称北易水;古洺水称易水;洺州建了一个易阳国;现在的安新县称邻易;再后来又命名了易州,后而易县等等。如此多的地域都是以易字命名的,说明这些地方是易氏部落活动区域 。这种地名随人姓氏而生的现象,古今皆如此,当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黄帝》P45页上说“古时地名是随人迁移的”。《易县志》记载了三条易水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此地区是易氏部落的地望所在,流经此地域的三条河便称之为三条易水河,因为有三条易水河流经此地,此地在581年开始享有易州称呼,而后改称易县。既然水名、地名、县名皆有以“易”命名者,并成为该地域的独有现象,足以证明有易氏部落名望是很高的。此外有易氏部落,以善骑马射箭,性格彪悍,来去如风著称,与华夏诸国的争斗不断,让各国头疼不已,才有华夏国与国之间的“尊华攘夷”统一行动。正是因为易氏部落强大到了让其他民族敬畏的程度,说易姓始于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持易姓始于有易氏部落的观点者,自古有之。宋代庐陵《易氏族谱》(宋二续修谱序)是这样写的:“自古有易国,后以为氏,源深而流长,根固而叶茂”。说此话之前,写谱人还多有笔墨,说刘姓、李姓有不同之姓源,源于赐姓,经过几次赐姓,反而含混了,“不得而考也”,“不得而明也”了,说了此话之后,才笔锋一转说“今易姓则不然,自古有易国……”,这就明白无误的说易姓不同于刘姓、李姓,他们是赐姓,而易姓则是以易国之国名之易为姓。故易姓乃纯正之姓,太古之姓。相对于华夏大国,易国(部落)仅是一个少数民族蕞尔小国,没有人会去攀附他。故写谱人说易姓以易国为姓应该是可信的。商代有“易国”“易侯”“易人”之称,当是对易姓的认同。随着夏朝的灭亡,商朝兴起。为巩固统治,商便组成了由数十个方国联合的商王国政治共同体,根据方国与商关系的亲疏及国家大小不同,给方国首领封以爵位,或为侯,或为白等,易国被封为侯,国君即易侯。商与方国的关系,不能说是君臣关系,但和平时期,方国向商纳贡,战争时间方国则要出兵打仗,保家卫国。《中国全史百卷本001卷》载:“甲骨文中经常可见‘某侯’,‘某白’的名称,侯、白即是商王朝下属的方国部族首领的称谓。现在已知的方国侯白已达到数十个,如:兴、鬼、而、井、易、丹……等”。《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一书(作者王震中)第37页说“据研究,甲骨文中有称‘易’的国族或国族人。甲骨文记载的‘易人’,‘易人二十’就是名为易之国族或该族之代表人物易人向商王国贡纳、入贡的记录。”易国、易人,无不说明易姓的实际存在。王震中还说“甲骨文中的易氏很可能就是活动在今河北易县、易水地区的商代的易族,即夏代有易之后裔。”,徐中舒在《先秦史十讲》第28页中说:“狄之见于记载虽始于公元前660年顷,但狄之活动于中国北境,实远在次期即是说夏商时易族是存在的。《周易》之前挂爻辞及西周以前所流传之故事中,实称此族为易”。易族易国在夏商时期就存在的说法,诸多学者的认真是一致的 。古代,人们常把国名、族名、族长名、族人居住之地名等都会用一个名称来表示,这里把易人指认为姓易的人。据《易县文物志》稿载:黄帝城是在易氏部落都城建立起来的,易氏部落遗址,据考古证实,有人类居住延续了几千年一直到周武王十三年分封天下800诸侯时,召公奭封北燕,建都于武阳,将易氏部落的人们迁至在武阳城,从此易氏部落遗址才停止使用。据后土宝卷载:“荒山下,筑新城,亦名涿鹿(此系当今涿州)任由他、炎黄爷,为帝为君”。这说明涿鹿城(涿州)是黄帝在易氏部落基础上给炎帝部族建的,建好后黄帝又到河南有熊氏部落建都,易水河畔的都城就留给炎帝部族使用,这就是历史上古称为:“炎帝居河北,黄帝居河南,南北合治,天下太平,四海归炎黄。”
据南开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古代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下同)第二章28页至37页所述,早在商朝先世,黄河北岸有一个有易氏部落。我们认为,有易氏后裔后来逐渐形成了易氏。商族是一个古老的部族,商族始祖契(音谢),和他的第五代孙冥,都是治水能手,冥曾经跟禹一起治水。冥子王亥时开始用牛载重,他常赶着许多牛羊在部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有一次王亥到了黄河北岸,因行为不轨,被有易氏部落酋长杀死,牛羊也被抢走。后来王亥的弟弟王恒及王亥的儿子上甲微,向有易氏兴师问罪,又把有易氏酋长绵臣杀掉。从此两家结下冤仇。清朝张澍著《姓氏寻源》也写道:易即朔易。朔指河北,易即今易水,商上甲微伐有易,即伐易水之有易氏。禹治水有功,许多部落人民都拥戴他 ,所以舜帝让他做了首领,传到他的儿子启,便称“夏后”,即帝王之位的意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从禹到桀共传14世17帝,约五百年(公元前2100年至前1600年)。绵臣作为有易氏部落的首领,是维护夏后氏的统治的。所以在公元前2100年的时侯,就有了有易氏。但那时的有易氏部落,是不是就是后来的易姓呢?古代的部落名称,往往在前面冠一个“有”字,如有虞氏,有扈氏,有熊氏等,后来去掉“有”字,就形成了虞氏、扈氏、熊氏。例如,熊姓来源有二,其第一个最早的来源是来源于黄帝有熊氏部落,黄帝子孙中有一支,以其部落号“有熊氏”去掉“有”字以“熊”为氏,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即熊氏。同理,有易氏后来也去掉“有”字,就形成了易氏。但由有易氏部落,到去掉“有”字而形成易氏,有一个过程,易氏的形成应该迟于有易氏的形成,我们尚不知有易氏何时去掉“有”字形成易氏,但在在上甲微伐有易氏部落时,史籍仍称其为有易氏,在此之后某时,才去掉“有”字形成易氏。自然形成易氏后,到周朝又因功得到赐姓,使自然形成的易氏在政治上合法化。周穆王时,南仲征犬戎立功,周穆王分封易水给南仲赐姓易,是为易姓受姓始祖。家谱对易牙的怀疑都是在清朝以后,有些姓氏题材的书籍说易氏为易牙之后,此说值得商榷。易牙是否姓易,尚在讨论中,即使易牙姓易,因为他比有易氏形成易氏迟了一千多年,比南仲受封得姓也迟了几百年,所以易牙为易氏先祖。现在易姓与有易部落的关系值得高度怀疑,家谱中最早说易姓来源易氏部落的“易国”与历史吻合。
易姓祖先与《易经》的密切关系::依据史料和出土文物考证易姓祖先是远古时期异人伏羲,号日月【伏羲-黃帝之子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虞舜-戏(易氏部落,因易、狄同音,春秋时易族又叫白狄族,易姓祖先】的后裔,伏羲在大清河流域连山石洞里洞悉日月演绎《易经》之首,用他的号日月命名《连山易》,后裔以《连山易》的“易”为姓,以部落群居形成易氏部落,因而大清河也改名为易水,易氏部落世居易水,中华易氏元宗始祖伏羲后裔轩辕黃帝裔孙虞舜之子戏即有易氏始祖,有易氏后裔夏朝前形成有易氏部落,久居易水(以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为中心),后以易为姓,所以易姓没有受姓始祖。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时,易水流域之有易氏已明确于史端。夏前,有易氏在易水流域发展繁衍,到夏代成为整个黄河下游最大的氏族族群,庞大的有易氏族群,实证不间断,已可上溯公元前两千多年(东汉黄河才逐步南移到今入海口),后因有易氏而有地名“易水”;有易氏的宗族传承、社会的兴衰、方国的繁衍及地域发展的变化、进贡、勤王等等留下了大量的史证,成就了后来的群经之首《易经》。易水因有易氏而得名,有易氏因望族而显著,其历史由来、血脉传承,可谓源远流长。大禹治水前有易氏部落在易水流域生活至公元前各历史时期,易氏族裔以部落族群,地域方国形式在易水流域附近繁衍了近2058年。易氏谱中易氏本姬姓相合证信最早的源流依据始于公元前约2357年,比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166-1122年)的姬姓早1191年。《山海经大海东经》又说:“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戏’即‘易’。也就是说,有易是帝舜之后,有易氏部落生活在大清河后大清河因有易氏部落改名为易水,有易氏部族在文化上最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以太阳和蜥蜴为图腾标志,一是擅长观测日月星象以定历法,易水河流域两岸有一强悍的氏族部落居住称有易氏部落建有有易国都城在涿鹿(今河北易县县城西南三十华里的中易水北岸福地村南),《竹书纪年》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曰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杀其君绵臣也。河念有易,有易潜出。我们知道,“易”以及后来的《易经》是源于古人对自然界天象的变化规律的总结。故《说文解字》云“易,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其过程是悠远的。从混沌无极(太极)、盘古二仪、太一氏“开图挺纪”、大庭氏之库、伏羲氏八卦、神农尝毒、黄帝推策、尧帝晷日、舜帝殛鲧、有易氏(太一氏、古天子国大庭氏、伯益后裔)潜行、禹帝理水、夏社、商卜、周筮等,发展到春秋战国的完备的《易经》。其中古有易氏(部落)由于“易”的原因,可能是《易经》的正宗保持者(一直到殷商上甲微弑绵臣)。正如《尚书》终于《费誓》《秦誓》,当在秦、费地保持至终一样(或是古中山国末代君王尚所终辑),《易经》的最终结集成经当是属有易氏部族。古有易氏为历经尧舜禹三帝之大臣伯益(或曰称过帝)的后人,由于夏启帝的原因,由西徙北镇守黄河北易水流域。有易氏正史无载,当肇始于南方之招摇山(见《山海经.南山经》),后东徙有穷后羿国,由于洪水原因,国力不如西中部势力,故有夏启帝之难(当时的有易氏为西部的有扈氏)。后有易氏帮助商部族推翻夏帝桀(其间有易氏分支后羿在位48年),但商(殷)部族为扩大疆域,使王子亥窥探北方,为有易氏所放施(发现)。后有易氏遁灭。此事载在汉著《山海经》里。古《山海经》或为伪作(杂入旧闻传说),但为秦藏无疑。故《山海经》可能有些根据,只是记载模糊。
汉时(刘向刘歆父子)所敕辑古《山海经》,共18卷,包括山经五,海经八,大荒经五。山经即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经即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经即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
《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山海经》卷十四《大荒东经》(晋郭璞注):有困(因)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讬于有易、河伯、仆牛(河伯仆牛皆人姓名。讬,寄也。《汲郡竹书》),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竹书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沅(清毕沅)曰:竹书纪年云: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 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今郭所云是世所传。沈约注也,或沈即取此),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言有易本与河伯友善,上甲微殷之贤王,假师以义伐罪。故河伯不得不助灭之。既而哀念有易,使得潜化而出,化为摇民国),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沅曰:疑即今猺民也)。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卷己:“有易,经云:王亥讬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煞女,王亥取仆牛。《竹书》云: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施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伐有易,灭之,弑绵臣”。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卷丙:易,所谓朔易,古有易之地。(商上甲微伐有易者),今之易州,北终东始,有代易之意,故迩于代。(世不知有易,朔易之地,或谓冬收藏交易,为言东作西成,为朔易。皆以民事言,非也。谓岁改易者,亦非)。有易水出固安,固安为北易(即安国,河出故安关乡西易,故《安经图》云:故安谓之北易,作故通),复有南易,(《燕赵记》有三易,漳为南易。班固、阚骃以呼沱为南易。史云:燕与赵以龙亢汾门与燕者)。而洛为汉易阳,昔燕文公徙易,则汉之易县也。有故城在城西五里有故易,京城在涿之归德南八十里(公孙瓒言刘虞于蓟下,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筑城临易河。徙笃曰易京。铁门楼榜千重。袁绍破之。石虎自辽徙此,恶其固,毁之。《寰宇记》“归易东南十五有大城,燕桓侯别都,指此。”)
     据上材料,古有易氏是存在的,活动区域在古易水河一带,夏时的一个侯国叫易国(今河北省易县涿鹿是易氏家族易国的发源地,易国国君绵臣,易氏祖先是易氏部落,易氏部落先祖是轩辕黄帝传裔舜帝之子戏即有易(易氏元宗始祖)世居古易水后代形成易氏部落演变成易姓,商灭有易商初迁雍州传公元前1193年易正),由于其建国时期早,是中国古文字的开创者,在华夏诸部族中颇有地位。所以,商灭有易氏,文字表述的方法也不同。言“弑”,是以下犯上、不正当的行为。由于有易氏部族古史阙载,易、以及《易经》在历史上也是时隐时现,演《易》的方法多种多样,古《易经》(现通行本《易经》)晦涩难懂,颇有韬光养晦的味道。但古有易氏时期应该是古《易经》成型时期,因为在古文献里总算有了“易”字。这里,周朝的《周易》虽然混淆了作为典经的《易经》,但在运用的普遍性、用“之卦”变卦等方法,则是从卜筮方面对《易经》的一些推广。虽然对《易经》的哲学、科学(如排列组合原理)等没有正确地发展下去,总比埋没了要好。魏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虽然首开混淆《易经》与《周易》的先河,但它抛弃了卜筮术数,指出了其迷信舛误,从哲学上阐述《易经》思理(以《老子》之无理论释《易》),有好的方面。总比没有要好。

作者:易水围 (2017/12/14 16:06:01)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1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易氏论坛  执行时间:2,773.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易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