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氏家谱源流】阙氏姓氏渊源

    中华阙氏网 2013年4月28日 万家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末周初诸侯小国阙巩,属于以国名为氏。

阙氏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商末周初的“阙巩之国”,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阙”,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物,通常建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般都是左右对称的装饰用的牌楼式建筑体,用来反映该建筑主人家族的地位和势力。

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朝学者杜预注:“阙巩国所出铠。”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国民记》中记载:“阙巩,周世侯伯之国”。上古时期,以国名为姓氏者很多,阙巩国就是一个制造铠甲闻名的小侯爵之国,后被周武王姬发所吞灭。

在阙巩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阙巩氏、阕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阕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阕氏正确读音作qué(ㄑㄩㄝ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夏王朝时期大夫关龙逄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阙氏为以地命氏,而且是阙氏的主要得姓渊源。

阙氏,可追溯至距今三千七百余年前夏桀王时,各地《阙氏谱》均载:“本姓系关龙逄之裔。”史载:“夏桀无道,为酒池肉林。龙逄极谏,桀囚而杀之。”

关龙逄遇难之后,其后裔子孙历经商、周,逐渐离开夏王朝的故都城安邑地区(今山西夏县),沿黄河向东逐渐迁徙。到了春秋时期的鲁襄公姬午执政后期,关龙逄的后裔子孙弁公到达鲁国曲阜县昌平阙里(今山东曲阜孔庙东侧阙里街),改以地名为姓氏,史称阙弁。

阙弁到达阙里的时间约在周简王姬夷三十六年(鲁襄公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第二年的周简王三十七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母携孔子(当时三岁)也到阙里定居,与阙弁为邻。

在周景王姬贵二十四年(鲁昭公姬稠二十年,公元前521年),阙弁曾出任曲阜宰(县令)。其实,曲阜地区很早就聚居着阙氏族人,史书中又早就有“邹鲁阙氏”的记载。曲阜既是“圣人”孔子的故乡,又是阙弁的定居与为官之地,故而从元朝以来,在大多数《阙氏族谱》中,皆以阙弁为氏族之始祖。

该支阕氏正确读音作qué(ㄑㄩㄝ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阙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邑名为阙党,有大夫被封在这个地方,其后代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做阙氏。

根据史籍《姓氏考略》一书的考证,阙氏出自孔子故乡的阙党,而据史籍《风俗通义》的记载,阙氏是阙党童子的后代,一说传有阙巩之甲,有后代以地为姓氏,望族出于下邳。

所谓“党”,最早为西周时期“民管之编”,为两周时期官府用于管理固定居民的户籍单位,即“以五百户为一党”。当时曲阜之一地长期聚居着很多阙氏族人,因而得名“阙党”。

在典籍《荀子》中记载:“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踰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修正以待之也。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在典籍《论语·宪问篇》中,也记载有“阙党童子将命”一语,意即在阙党有一童子曾向孔子请教。

到了东汉朝时期,“阙党”之称改为“阙里”,始见于《汉书·梅福传》。

在阙党的住民中,即有以“阕党”为姓氏者,称阕党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阕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阕氏正确读音作qué(ㄑㄩㄝˊ)。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末期鲜卑官位阙机、阙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阙机,是东汉时期鲜卑联盟首领檀石槐所设置的大人官称,初为专职圈界牲畜之官职,阙居,亦是类似的大人官称,分职主掌安营扎寨,筑修营造。后成为军事长官之一,掌管侧翼军队和后勤保障。这两类鲜卑大人后连同所属部下逐渐形成为辽东地区鲜卑部落,首领多以“阙机”、“阙居”为姓氏。

在史籍《魏志·鲜卑传》注引鱼豢《魏书》记载:“鲜卑檀石槐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夫余、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弥加、阙机、素利、槐头。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从上谷以西至炖煌,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属檀石槐。”

在阙机、阙居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汉化姓氏者,称阙机氏、阙居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阙氏,在隋、唐时期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阕氏正确读音作qué(ㄑㄩㄝˊ)。

第五个渊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后东突厥重臣阿史那·阙特勤,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阿史那·阙特勤,公元684~731年,突厥族,著名唐朝时期后东突厥部贵族、将领。

阿史那·阙特勤是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太宗李世民所灭的东突厥汗国王室后裔,是武则天执政时期重新统一起来的突厥民族颉跌利施可汗阿史那·骨吐禄之子、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突厥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连)之弟。

阿史那·阙特勤是东突厥帝国回光返照的复兴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七岁时,其父阿史那·骨吐禄逝世,叔父默啜可汗继汗位,一度恢复了东突厥王朝,史称后东突厥。阿史那·阙特勤在十六岁时已率突厥大军六伐胡州、两败唐军。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其叔父默啜可汗在突袭时被拔野古人伏击身死,传首长安。阿史那·阙特勤在其后诛戮了叔父一家及其主要大臣后,尽力扶持其兄毗伽可汗即位。

为突厥的重新统一和复兴,阿史那·阙特勤一生都在征战中,他经常身先士卒、屡历危险。在文物《阙特勤碑》中,记录了他在鸣沙山击败唐军大将沙吒·忠义的战斗中,曾身中一百多枝箭,幸其头面部未中箭。如果用最少的字概括阿史那·阙特勤的一生,那就是“杀人如麻”四个字。

阿史那·阙特勤逝世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终年四十七岁。在其父叔兄两代人的奋斗下,大唐王朝一直处心积虑肢解的突厥帝国再次统一起来,因此对于阿史那·阙特勤的死,毗伽可汗悲愤已极:“我那始终明亮的眼睛变得仿佛瞎了一般,我那始终聪慧的心灵变得似乎麻木鲁钝……”纪念功勋盖世的弟弟,毗伽可汗写下长篇祭文,追述突厥人的历史和弟弟阿史那·阙特勤的赫赫功勋,在唐人工匠的帮助下刻在《阙特勤碑》上。次年,唐玄宗御书纪念,同刻于著名的“毗伽碑”上。

到了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后东突厥的白眉可汗为回纥部的怀仁可汗骨力裴罗所攻杀,后东突厥灭亡。阿史那·阙特勤的家人随毗伽可汗之妻骨咄禄婆匐可敦归唐,唐玄宗封骨咄禄婆匐可敦为宾国夫人,安置于冀州,每年还供给她“粉直”二十万。此后,阿史那·阙特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阕氏正确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分享按钮>>【阙氏家谱源流】阙氏世系
>>【阙氏网新闻】博白阙氏历史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