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师保元题写“敦本堂”匾额

    中华师氏网 2021年8月21日 龙门县宣传部


从麻榨圩镇出发,沿着省道308线朝增城方向行进大约两公里,随着地势趋缓,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楼房和车水马龙的喧嚣慢慢被甩在了身后。随即是连片的农田和杨桃林,连接着远处的群山,让人心旷神怡的同时,视野也逐渐舒展开来。沿着凤岗围的指示牌,拐进一段村道,一片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便展现在眼前。
围屋的门外,有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下铺满了麻石条,石条三根并在一起,严丝合缝,显得十分稳固。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与脚步的打磨,这些石条变得滑润细腻。早晚闲暇时,村民喜欢三三两两坐在榕树下饮茶聊天,村小组的一些集体事项也都在榕树下立栏公示,不用多久,便能人人皆知,效果比一家一户通知往往更好,因此凤岗围外的这棵大榕树,也自然而然成为村民的议事厅。
跨过厚重的石条,高大气派的门楼上竖起官帽形的镬耳墙,正中间嵌入的麻石上刻着“凤岗”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显得威严大气。与其他围屋的门楼重视防卫的功能不同,凤岗围的门楼严整而灵动,透着浓郁的书香气。门楼当门的墙上是一面翠绿色的琉璃窗,窗户下是一根长长的石条,坐在上面,阳光透着窗户,落在石条上,阵阵清风从池塘吹来,十分惬意。
窗格的两边还有题刻的对联的痕迹,但是历经岁月沧桑,已难以辨识,据村中长者介绍,内容是“画如交友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清代著名才子袁枚的诗句。琉璃窗下,湖水如镜,配上这样一副对联,一处小小的阁楼,便能看出当年凤岗围先人诗意生活的人生境界。
进入围屋之后,建筑群以祠堂为中轴,向两边对称铺展开来。建筑前面是方正的禾坪,低矮的围墙和碧波荡漾的池塘,使得整个围屋显得既规整肃穆,又错落有致。凤岗围的主体建筑为五进五开间的廖氏宗祠,祠堂内精美的壁画和雕塑都已朽坏,一块撰写着“敦本堂”的匾额悬挂在上方,落款是“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孟冬穀旦;敕授文林朗知龙门县事加十级记录十次师保元题”。
凤岗围的初建时间在明末清初,透过“敦本堂”匾额的落款,大致可以推定祠堂的建成时间或在公元1805年左右,前后相隔近两百年。题写匾额的师保元出自东阿名门师氏,其先祖师逵曾任户部尚书,是修建故宫的重要功臣,师保元的祖父师筠,还曾在雍正元年中武举,师家历代仕宦,颇有政声。乾隆五十八年,师保元授龙门县令,虽然离家数千里,偏处岭南万山丛林之中,但是师保元视龙门为家,在这里,他捐俸修文庙,建义塾,置学田,减赋税,暇则课训诸生,与龙门名士交契颇深。
师保元对龙门不仅有文治之功,更有武德之盛。嘉庆七年,博罗巨匪烂屐四弄兵,纠集亡命之徒,势力不断壮大,后来袭扰龙门。师保元临危不惧,指挥若定,最终靠着乡勇平定了匪患。嘉庆皇帝在给师保元颁授的诰封文中评价他“尔现任广东广州府龙门县知县加五级师保元,雅擅才能,克宣慈惠”。师保元在龙门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他精于书法,题刻颇多,凤岗围悬挂于正厅的匾额由其题写,足可见龙门廖氏对其尊重。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