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氏网新闻】丰宁民俗之师氏家族

    中华师氏网 2021年8月23日 师晓舟


师姓,在全国范围来说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姓,小到《百家姓》中也没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大阁街上点年纪的人群中,提起师家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那时候,大阁街南到西庙,北到现在红旗桥下那条干河沟,东到石碑楼子,西到西梁,方圆就这么大的一个小县城,师氏家族人丁兴旺,分布县城各个角落,“师家炉”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师氏家族上几代人都是烘炉技工高手,技艺超群,在丰宁留有盛名。
据考证,师姓家族,原籍山西省太原府定襄县师家圩(原名师家湾)。此地是烘炉手工业者发祥之地,方圆数百里居民中有95%的民户,都是师姓家族,祖传烘炉技艺,尤其以铁制刃器擅长,对于铁制农具,更是无一不精,素有“加工铁祖”之称。清道光元年(公元1820年),山西省连年荒旱,民不聊生。先祖师继善身负铁业加工奇技,担风箱,肩烘炉,蜿蜒北上,离开祖籍山西,出长城流徙关外,在沿途行至北京市怀柔县七道河乡时,为当地农户单老赏识,以其长女妻之,于是,先祖师继善定居于此。单老太君生有一子,名为师茂林。师茂林幼承父志,烘炉技艺竟青出于蓝。年23岁时,得今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汤河乡大溪沟上台子崔大户之女为配。崔太君身出大户,性贤淑,教子有方,乡邻无不称赞。夫妇依烘炉维持生活,且良田拥有30余亩,当时可称小康之家。孰料清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又遭洪水之灾,房舍田园洗劫一空,只好重操游工生活,迎汤河而上,行至今丰宁汤河乡大草坪村,在乡里亲朋协助下,遂在此定居。崔老太君生三子,长子师德发,次子师德福,三子师德财。作为第三代人的师德发、师德福、师德财,除师德发鳏居一世外,师德福、师德财均娶妻生子,后裔逐渐迁居大阁。他们的下一代是第四代人,为“永字辈儿”。“永字辈儿”共七子三女。即师德福的长子师永旭,次子师永普,三子师永和,小女师娥和师德财的长子师永富,次子师永亮,三子师永贵,四子师永起,长女师永珍,次女师永风。人类的繁衍就像一颗大树,从树干再分叉到树枝,树枝再分叉到小树枝——几乎是呈几何数不断增多。师氏家族到了第五代“文字辈儿”就发展到十九子十女,共计29人。包括师永旭的长子师文惠,次子师文元,三子师文明,四子师文吉。师永普的长子师文汉,次子师文举,三子师文厚,四子师文学,长女师文莲,次女师文英,三女师文雅。师永和的长子师文祥,次子师文瑞,三子师文荣。师永富的长子师文魁,次子师文林,长女师文霞,次女师文玲,三女师文霞,四女师文玲,五女师文荣。师永亮的长子师文才,次子师文友,女儿师文芳。师永贵的独子文安。师永起的长子师文儒,次子师文阁,三子师文兴,女师秀云。第六代应该是“启字辈儿”但已经开始不按族谱往下排了,出现了其它各有特性的名字。第七代应该是“景字辈儿”,但以“景”、“晓”字为多,第六、七代是师氏家族人口最多的两代人,分别为97(子43、女54)和99(子45、女54)人。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第八代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人口急剧下降到32(子15、女17)人,现在已经繁衍到第九代人,目前进入第九代的已经有5人(子3、女2)。家族人口数量的变化也是国家人口数量变化的一个缩影,二胎政策正是及时调整国策的明智之举。师氏家族祖上以打铁为生,从第六代起从事的职业不断增多,其后裔涉猎各行各业,遍布大江南北。历史,通俗的说,就是已经发生并且过去很久的事情。一个人是不能把很久以前的事说的很明白的,这就需要若干个人回忆的若干碎片凑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事情,我只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知情人续写,为老大阁人圆梦。谢谢关注。

作者:山西大同师晓舟13513525040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