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文化古迹】台湾记者彭桂芳对曾氏家族的评述

    中华曾氏网 2013年5月22日 万家姓


台湾记者彭桂芳对曾氏家族的评述
(新浪博雅斋——云淡风轻 转载于客家风情)

曾氏,自古以来就荣耀满门,备受敬仰。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据考证,是传自距今四千一百八十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帝,是“五帝”之一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中国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夏室贤君  少康之后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鄫 ”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鄫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鄫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鄫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失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做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留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了两千年以后的今天,始终都是我国的名门著姓。关于曾氏的悠长源流,是明载于我国最古老姓氏之一,专书《世本》,该书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另外,历来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同样的记载。除了拥有这样一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个比别人更加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尽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言之,天下所有的曾姓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鄫国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古代的鄫国,位置是在现在山东省峄县的东方,换句话说,我国的曾氏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一个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东!按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族过去是鲁国和庐陵两地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先祖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连一水相隔的台湾岛上,也不例外。

发源山东  南迁江西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山东,又是一脉相传的曾氏,后来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个繁衍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氏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氏去邑为曾,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曾据不仕新莽,挈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乡,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由此可见,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臣的暴政之下生活,就挈族搬迁到江西,并且在庐陵一带开创了另一个新天地。后传曾丞,生珪、旧、略,分三大支系,各居一大房。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在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就以仅有三百年开发历史的台湾而言,曾氏也是全省的第十六个大姓,声势庞大异常。有关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面二项文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氏族谱》所录、《清源曾氏族谱序》:“曾氏先出于鄫,春秋时为莒灭,子孙散析,在鲁者自别为曾氏,唐僖宗光启间,王朝由光州国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氏亦时随漳、泉、福州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氏族谱》:敦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祯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后裔现居兴宁、梅县、平运、镇平(今蕉岭县)、五华、龙川、河源、惠州、和平、广州、兴宁等县。从上述的文献,有关曾氏自山东而江西而福建而广东的播迁情形,可以说就一目了然了。

曾子孝行  光耀古今[1]

   上面曾经一再提到过,曾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名门巨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至高荣誉的获得,当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他们的无数杰出祖先,一点一滴地积累而成的。而提起两千年来曾氏的一连串光荣历史,头一位浮上大家脑际的,可能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武城人。他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千秋盛世永垂不朽。

   关于曾子对于光辉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像“三省吾身”、“一贯之道”、“大学十章”等等,早就为大家所熟知,本文不再赘述。另外,他所塑立的“捉襟见肘”、“纳履决踵”、“曳歌商颂”、“杖子误斩瓜根”等风范,长久以来更为每一个人所心仪。综观曾参一生的表现,实在足当“古今完人”四个字而无愧,而在他的种种美德之中,又以他所塑立的孝道,更为照耀古今。连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孝经》,也是“孔子设为与曾子问答而明孝道及孝治之义者也”的一部不朽著作。有关曾子的孝亲故事,真是多得不胜枚举,而且,桩桩件件都动人心弦,譬如,那则“负薪于野,家有客至,母望参不还,乃噬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的故事,便长久以来被家家户户所争传争诵。实际上,曾子的父亲曾点,也是一位很有贤德的人,他与其子同列孔子的门墙,天资高明,很受孔子的称赞。后来,宋朝皇帝曾追封他为莱芜侯,入祀孔庙,受千秋万世的膜拜。只是,他的光芒被自己那个出色的儿子所掩盖了,所以后世大多仅知有曾参,而不知有曾点。曾参的三个儿子,曾元、曾申和曾华,以及孙子曾西,也都一个个以贤良著称。因此,当时曾氏在山东的崇高声誉,实在迄今不难想见。承继着曾子所放射的万丈光芒,秦、汉天下一统以来,曾氏家族的表现一直是出类拔萃,可圈可点


分享按钮>>【曾氏文化古迹】曾氏龙山大宗祠
>>【曾氏文化古迹】台湾曾氏宗亲到漳谒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