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家乡菜花黄,再闻茅山号子响(后兆明先生功德)

    中华后氏网 2012年4月26日 房恒贵


   今年清明节,正是菜花金黄、田野飘香的时候,我又一次没能回老家看望老父老母及兼祭拜先祖,但关于家乡的消息和熟悉的家乡泥土味道,则由于老父亲托我小外甥转来的照片而再度勾起来,如闻于耳如见于眼。老父亲用的是我淘汰的旧相机,他刚学会用相机且拍的机会很少,但试图通过这些照片传递给我的浓浓乡情、亲情和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仍让我感动和惭愧不已。

村前石桥远望我村(房鹏程 摄)

菜花尽头是我家(房鹏程 摄)

富裕村邻的小楼,我家矮屋遮不见(房鹏程 摄)

   我的家乡江苏省兴化市茅山小镇(1948年前曾属于东台县地界)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秦汉以前,古称北茅山(是东汉三茅道长去江南南茅山驱鬼除妖前的修真地,也是唐景德禅寺座落地,“北茅山、南茅山”曾经双峰并峙)。由于水网密布、地势低洼,70年前俗称“锅底地区”,称得上是“三步一河,五步一桥”,交通基本靠小船,非常闭塞,兼且经常发大水,十年九荒,当地民谣称“人到兴化心就慌,到了盐城不象家”(意思是兴化和盐城两地太穷,让人心慌,难以安家)。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运输业,也有不少精壮劳力到外地打工或经商,开始富裕起来,民谣又改为“人到兴化心就花,到了盐城不想家。”(意味当地生活悠闲、男孩子帅、女孩子美,让旅人心花怒放、乐不思蜀、宁愿留此不归
   茅山镇是江苏特色文化之乡,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茅山号子、会船和庙会被誉为“茅山三绝”。近年来,茅山号子成功申报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茅山会船和茅山佛教音乐相继成功申报省和泰州市级非遗项目,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今年,“茅山三绝”更被作为“第四届千岛菜花旅游节”之“古镇茅山首届特色文化艺术节”重头节目。
   4月4日,茅山镇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插柳画符,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街道上人如潮涌,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会船节”将在此举行。会船节其实是乡镇农民的“水上庙会”, 近年由于乡贤后兆明先生发愿重修、规模宏大的景德禅寺开光且香火很旺,茅山庙会更形隆重。这一天,十里八乡的商家和小贩们也赶往茅山镇,为节日增加了社交性和商业性。据称,此次会船节共吸引全国各地百余名摄影爱好者和逾5万名观摩群众。

秧歌、锣鼓队( 房鹏程 摄)

   当天一大早,来自戴南、张郭、陈堡、边城、周庄、溱潼等10多个乡镇的300多条船会聚茅山镇西大河,各船鱼贯而行,集中到水面宽阔的河道竞渡。一时竹篙如林、百舸争流,河岸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数万观众欢声如潮。只见“篙子船”上的青壮年男子手持长篙,以锣声为律,在“扬锣手”的指挥下,动作一致,奋勇争先。在锣鼓声、呐喊声的助威下,一场秩序井然的竞渡混战拉开帷幕。撑船时,篙如弓形,前后两人左右脚相抵,以保证身体平衡,亮起嗓门齐喊:“下!下!”篙手两臂张开,两手挥动竹篙,笔直地两上两下,扬篙如长矛列阵,下篙似巨蟒入水,众篙像排剑一样戳向蓝天,竹篙与船帮相碰发出“笃笃”撞击声。竹篙在各船船员的手中有节奏地舞动,船也在水花四溅的河面上快速穿行。当锣声越来越紧时,下篙越密越劲,船将立刻从水面上腾起,犹如离弦之箭。顿时,水面上万朵浪花哗啦啦一齐绽开,千支竹篙像千支鼓锤,在茅山河的鼓面上敲击出惊天动地的鼓点;千支竹篙像千支彩笔,把水乡的天地描绘成色彩绚丽的美图。每当鸣鼓收兵时,各船船员则笔直地站在船的两侧,手中的篙子也成倒八字地指向空中,场面蔚为壮观。这是一种比团结、赛技巧、拼耐力的竞赛。

房鹏程 摄

房鹏程 摄

宋兴梅 摄

张巍巍 摄

张巍巍 摄


   据了解,茅山清明节撑会船的习俗起源于南宋期间,茅山地区人民协助山东义民在茅山缩头湖大败金兵,但伤亡惨重,茅山百姓河畔义葬阵亡将士,并相约每年清明时节撑船祭奠以表哀思,于是清明撑会船的民风便一代代相沿至今。与往年相比,今年茅山会船又增加了龙舟和花船,将更多的民俗元素融入到了其中。在花船上,当地歌手演唱的茅山号子和当地民歌与气势磅礴的会船场面共同编织成了一首和谐动听的原生态交响曲,展示了水乡地域文化独特的魅力。真可谓:

三茅真君修真处,景德禅寺传梵音。
千年会船为败金,号子唱响乡土情。

   我这些年,虽身在他乡,漂泊无定,但一直为我乡我土独特的地域文化而欢欣而自豪,同时也为自已能力不足、愿力不够,对家乡特别是为父母所作所谋太少而万分惭愧。但愿今后能有所弥补。


兴化茅山号子,久远的歌吟
稿源:兴化市政府

打起号子不费难,
牛角扳弓两头弯;
二十四个车拐随轴转,
十二只脚板跟车翻。

   听着这雄浑厚浊,野性十足的车水号子,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蓝天白云,秧苗青青,临水的田畔,一架结实的水车之上,一群男女劳力正卷起裤腿,挽着衣袖,轻松愉快地趴在杠上踏车车水。戽板带起的哗哗水声伴着他们嘹亮的号音,响遍空旷的田野……
   这就是茅山号子独特的魅力,随着每一个劳动动作,配以生动传神的号子,赋予劳作理想的光芒,劳动者的自豪感跃然而出。
   兴化茅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据史料记载可追溯到秦汉以前。古老的人文之光,笼罩着里下河这片肥沃的土地。勤劳的茅山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茅山号子,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直唱进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誉;一直唱上世界青年节,备受世界关注……
   作为民歌,茅山号子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是兴化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之一。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茅山民歌手朱香琳将它带到首都北京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曾是江苏省歌舞团和地方文工团的保留曲目。为了使茅山号子这棵艺术之树根深叶茂,勤劳智慧的茅山人又在不同的生活图景、劳作场面下编出了不同的号子,逐步形成了名闻一方的茅山号子。尽管茅山号子的由来有着许多优美的传说,至今难以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植根于现实生活,是茅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激发情绪,直抒胸臆、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是经过劳累筋骨后苦苦思索的精神结晶,是古镇茅山的艺术瑰宝。
   号子虽小,却浓缩了一段段历史。
   和兴化其它的劳动号子一样,茅山号子具有一种通俗、直率的“土”,正是这荡漾着独特审美情调的“土”,才形成了它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艺术个性,也才使一代代茅山人为之痴迷地传唱。
   茅山号子如一幅水彩画,线条准确秀丽,形象夸张优美,意境丰富深刻,构思别致精巧,为人们喜闻乐见。茅山号子不仅曲调优美动听,且内容丰富多彩,蔚为大观。其中有唱忠孝节义古代人物的,有唱农家四季悠然自得生活的,还有表达男女之间纯真爱情的。每逢农忙时节,茅山一带田畔场头,圩堤渠边,时闻号子嘹亮,笑语飞扬。一天天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深情地打着祖先流传下来的号子,歌唱灿烂辉煌的美好明天。
   任何时代的民歌,离开了当时群众的审美需求,便没有生命力。同时,民歌总是在不断被加工、被改造着的,否则就不能流传久远。茅山号子从“开天辟地盘古皇”一直唱到“‘三个代表’有保障”,可谓前朝曲亦奏,杨柳枝新翻,厚古而不薄今,灌注茅山号子以新鲜的血液,赋予它全新的活力。“四老保朝”让一篇文史的水乡展现在世人面前;“好男自动要当兵”让人们仿佛看到家家户户争相送子参加新四军的火热场面;而一首《穷人路》:“旧社会穷人实在苦,穿的破衣睡的草铺,从早起身忙到晚,收的粮食缴地租,苛捐杂税又逼缴,天下哪有穷人路。”这分明就是旧社会农民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贫下中农喜洋洋”则道出了受压迫、受剥削的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分田分地分房屋的无比喜悦心情。在茅山号子中一枝独秀的栽秧号子更显示出其不凡的魅力:“太阳下山黄又黄,栽秧栽到秧亩塘。众人闹主关秧门,弄脏姑娘花衣裳。姑娘不闹也不嚷,含羞脸红露酒塘……”现成的词即兴的调,明亮悠长,远远地将尾音那么一甩,又一甩,每一嗓都令人怦然心动,在号子的抑扬飘逸间,天地都显得那么活鲜鲜,水灵灵的,这真是一幅风情殷殷的《栽秧图》呵!整个号子贯穿着劳动的美,情爱的美。这种至美,使人如闻天籁。
   “先生不来我就来,山伯私访祝英台。山伯家住河桥口,祝家庄上访英台。”1956年8月,茅山民歌手朱香琳随江苏省歌舞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并到中南海演唱了这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茅山号子,后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银质奖,被灌成唱片发行,并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在此前,朱香琳曾随江苏省歌舞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她演唱了《中朝携手打败美国野心狼》这首茅山号子,倍受指战员们的称赞,英勇的志愿军听着这来自伟大祖国的朴素亲切的歌声,坚定了击败侵略者、早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的信心。1954年朱香琳和茅山业余剧团的七人曾受命在上海与民主德国歌舞团联欢,他们演唱的《茅山号子》婉转流畅,余音绕梁,倾倒了外国友人,朱香琳因此荣获优秀演员奖。至此,茅山号子的辉煌被演绎到极至。
   时光流逝,茅山号子受过青睐亦遭遇冷落,尤其是在十年浩劫中人性扭曲,号声变味,但它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如一簇晶莹的浪花,一路宠辱不惊地过来了。
   1986年,茅山民歌手时彬以一曲茅山号子荣获江苏省青年农民“田野之春”歌手比赛一等奖。这次夺魁,为寂寞已久的茅山号子注入了一支“强心剂”,昭示着茅山号子第二个春天的到来。
   1997年,茅山镇党委、政府,把茅山古镇人文历史的发掘与弘扬,作为激发茅山人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号角。同年9月,茅山镇首届“林星杯”茅山号子大奖赛成功举办,中央、省、市各级媒体纷纷披载。《人民日报》题为:“赛茅山号子,唱茅山心声”;《光明日报》题为“茅山号子唱新篇”,对茅山号子予以高度评价。2003年,中央电视台记者来茅山采访茅山号子,并邀请1954年与朱香琳同台演出的七位老奶奶当场演唱《茅山号子》,拍摄的专题片在央视一套播出。同年12月,“心连心”艺术团到兴化慰问演出,艺术家们演唱的茅山号子深受广大农民欢迎。2005年,在江苏青年文化艺术节活动中,演唱茅山号子的茅山民歌手陆爱琴荣获江苏水乡青年歌手大赛优胜奖。
   一时,茅山号子又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号子一打声气开,
顺风刮到九条街;
兴化高邮穿城过,
扬州邵伯转过来;
号子尾巴甩三甩,
甩过江去甩到苏州无锡来;
小小号子不中听,
江南江北我兜来转去兜得快……”

   气势雄浑,余音绕梁的茅山号子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新奇和惊喜。它使人血脉贲张,激情陡涨,它带给我们的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吼一嗓子,作为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茅山号子必将以它特有的魅力照亮我们渴盼的眸子,这种魅力之光将长久地笼罩在人们心头,永不消逝,因为它深深根植于劳动生活之中,而生活相信快乐,劳动放飞歌声。

重修景德禅寺,乡贤后兆明先生的功德

    茅山景德禅寺,迄今有近两千年历史。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简称茅山。
   茅山三茅道观,山前有祠,专供三茅真君,有道人主持,一年四季,香火不绝。唐末,战乱不止,学道者少,茅山道观日趋衰落。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开山祖师德净禅师挂锡于此,改观为寺,以皇帝年号名曰“景德禅寺”,德净禅师为住持,对芜败殿宇加以修缮,移三茅真君像于山巅,建大雄宝殿于山之中心,次年又大兴土木,建佛堂、法堂、僧房,增塑佛像,广招僧徒,善男信女来寺敬香,络绎不绝,茅山又转衰为盛。其时,茅山遍地香茅,幽香扑鼻,又名香山。元末明初,战事频发,年久失修的大雄宝殿一度倒塌。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德踞禅师来寺住持,重建大雄宝殿,塑三尊大佛,十八尊者。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册封国师仙训奉旨化游天下,途径茅山,因而挂锡,奉勅改为“景德至化禅寺”。后岁月延长,殿宇颓败,于是中落,又改寺为“北茅山古景德禅寺”。清雍正三年(公元1724年),扬州元度禅师奉国师木陈之命来寺住持,竭力恢复寺貌,弘扬圣教,开设道场。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文芳法师继济生和尚住持古寺,誓独葺理,劳苦心力七八载,莲宇焕然,佛像庄严,寺貌一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三茅真君大殿毁于火,相周方丈多方劝募,略加修缮。同治以后,高僧朗月在茅山倡导华严宗,景德禅寺成为近代华严中兴祖庭,佛教圣地。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三门头殿又毁于火,天谦住持四处劝募,各方信众献资捐料,将原四楹头殿兴建为六楹,分左中右三大半圆形山门,书“古景德禅寺”,石刻嵌于正门之上。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著名高僧密海法师任山寺方丈,主持寺务,指导佛事,阐扬佛教,兴办佛学院,并从外地力采大批佛学经典和三宝法器。寺内设禅堂客舍,接待十方僧众,为学佛弘法广开方便之门。一时间,茅山地区佛教一派生机,大批佛学人才脱颖而出。如,密海法师法徒苇舫,先后任镇江金山寺、江西庐山大林寺住持、上海玉佛寺方丈,、解放后任全国佛协副会长;慈舟法师先后任镇江金山、句容宝华二山方丈、镇江佛协会长;密海徒孙大云法师曾任江苏佛协副秘书长、南京栖霞寺佛学院教师;密海弟子有诚为常熟兴福寺方丈、杭州灵隐寺方丈;密海法徒苇宗曾任泰州光孝寺方丈。茅山景德禅寺成为江淮东部佛教圣地。
  寺院规模宏大,共有五进十厢,后毁于战乱,复建于明代,大修于清代,最后毁于国内革命战争和“十年动乱”期间。现寺院连同土山已荡然无存,只留有唐井一口和“古景德禅寺”石碑一块。因茅山古景德禅寺香火鼎盛,每年农历3月18日四乡八邻的香客和游客前来烧香拜神,各路商贩也接踵而来,茅山遂成为远近闻名的集镇。
   2008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六)清晨,茅山镇内锣鼓喧天,龙队腾舞,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由乡贤后兆明先生(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董事长)发起重建的千年古刹——茅山景德禅寺举行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大雄宝殿、山门殿奠基庆典,全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第一副会长、常州天宁寺方丈松纯大和尚现场主持说法和为奠基洒净。


(后兆明,原广州军区空军企业局局长、大校、原广东省广晟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兼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董事长、广东省16冶董事长)


分享按钮>>安康成氏修谱工作纪实
>>热烈恭贺我中华何氏网升级为二级域名敬请友情访问